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爱情与性别角色刻画

《诗经》中的爱情与性别角色刻画

《诗经》中的爱情与性别角色刻画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记录了早期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思想。

其中,爱情和性别角色是《诗经》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对于爱情和性别角色的刻画,以及这些刻画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女子形象温柔贤淑《诗经》中描绘了许多温柔贤淑的女子形象。

她们通常被赞美为勤劳、善良、谦逊、忍耐和顺从。

例如,《小雅·南有乔木》中描述的女子被赞美为“柔婉其志”;而在《卫风·氓》,女子则被称作“执于岐阳”。

心灵独立然而,《诗经》也传递了一些关于女性心灵独立和坚强意志的信息。

《国风··邶风·静女》中,描写了一个独立自主且明智拒绝了主人求婚请求的女子。

男子形象勇武英雄在《诗经》中,男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勇敢、豪迈和有冒险精神的英雄。

他们通常表现出决断力和自信。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描述的男子是一个勇猛无畏的战士。

温文尔雅然而,《诗经》也展示了男性温文尔雅、才情出众的一面。

《国风·唐风·秋胡戏词》中写到了古代娱乐活动,表现了男子对音乐和艺术的喜爱。

爱情与关系结婚观念《诗经》中呈现了多种不同的结婚观念和态度。

一些歌颂着婚姻、家庭生活的诗歌,如《周南·关雎》,表达了对传统结婚制度的理解与赞美;而一些描写妻子贞节忠实的诗歌,则强调了忠贞与道德。

恋爱追求同时,《诗经》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恋爱追求自由和个人感情选择权的支持。

例如,《国风·秦风·蒹葭》,描述了一个男子在追求心中所爱的女子,表达了个人情感诉求。

性别角色解读婚姻制度《诗经》中的婚姻制度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婚姻的规范与期待。

男性被期望担当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女性则被要求顺从丈夫,守身如玉。

男女定位男女在《诗经》中扮演不同的定位和角色。

男性更多地强调了他们的力量、智慧和权力,而女性则更多地注重传统美德、温柔和忍耐力。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中国古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和角色有着明显的限制和歧视。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文化等领域仍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在某些特定时期和地区中,女性地位也有所提高。

一、家庭角色与责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家庭角色主要体现在婚姻和子女教养方面。

女性被视为贤妻良母的化身,主要职责是管理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并且要侍奉公婆。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她们被教导要顺从丈夫和家族的意愿,维护家族的名声和利益。

然而,古代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完全被剥夺。

在一些富裕家庭中,女性有权管理家产和财政,她们可以参与家族的重要决策,并且在家族关系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此外,一些女性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家庭生活之外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和声望。

二、教育与知识在中国古代,女性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社会的性别偏见和传统观念,女性受到限制,没有获得与男性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多数女性只接受了基本的家庭教育,以便胜任家庭角色的职责。

然而,在某些时期和地区,一些有知识和才华的女性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例如,在南宋时期,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和诗人的出现,为女性教育和文化地位的提高带来了希望。

这些女性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对于中国女性地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与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领域,女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女性在古代文人圈中有时被赋予象征纯洁和美丽的象征意义,她们可以在家庭作画、织绣和写诗,这些活动使她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才华。

另外,女性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成为重要的主题,她们的形象往往被描绘成聪明、善良和坚强的,这反映了一些作家对女性地位的认同和尊重。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一些女性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成功地打破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提高了女性在文化领域的地位。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受到了很多限制和歧视,但是在家庭、教育、文化等方面,女性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外影视史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演变

中外影视史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演变

中外影视史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演变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是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视作品在塑造性别角色和反映社会观念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演变。

中外影视史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演变是一门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以中外影视史为基础,探讨其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演变。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影视史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演变。

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男性角色通常被描绘成勇敢、坚毅和有责任心的形象,而女性角色则被刻画为柔弱、依赖和顺从。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传统观念。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的改变,中国电影开始出现了更多表现女性自我意识和追求独立的影片。

例如,90年代的电影《霸王别姬》和《芙蓉镇》等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坚韧、勇敢和进取的形象,突破了传统的性别观念。

另一方面,国外影视作品也对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在美国影视史上,20世纪的早期,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仍然十分显著。

男性通常被描绘成超然的英雄,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单纯、无知的依赖对象。

然而,随着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美国影视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许多电影开始展示出独立、聪明和勇敢的女性形象。

比如《魂断蓝桥》和《英国病人》等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不仅如此,在当代影视作品中,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的演变更加明显。

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的女性角色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权力,不再仅仅是男性的陪衬。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角色则追求独立和自由,突破了传统的性别束缚。

总结而言,中外影视史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观念演变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从刻板印象到忽视性别差异再到尊重性别平等的历程。

影视作品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

通过影视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社会观念反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的演变和进步。

希望未来影视创作可以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和弘扬,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古诗中对男女的雅称

古诗中对男女的雅称

古诗中对男女的雅称摘要:一、古诗中男女的雅称概述1.古代社会对男女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2.古诗中男女的雅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二、古诗中男女的雅称分类1.以自然景观为喻1.男性的雅称:青山、碧水、劲松等2.女性的雅称:明月、红颜、落花等2.以古代文化符号为喻1.男性的雅称:诗仙、墨客、书生等2.女性的雅称:琴韵、棋艺、画意等3.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喻1.男性的雅称:君子、丈夫、贤人等2.女性的雅称:贞妇、孝女、贤妻等三、古诗中男女雅称的文化内涵1.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望和要求2.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方式3.传递了古代文化对道德伦理的崇尚正文: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于男女的称呼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古诗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古诗中的男女雅称,既是古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也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从自然景观中找到古诗中男女的雅称。

男性通常被比作青山、碧水、劲松等,象征着刚毅、坚定、不屈的品质。

例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的青山就是对男性的喻指。

而女性则常被比作明月、红颜、落花等,象征着温柔、美丽、娇艳的特质。

如,“千里共婵娟”中的明月就是对女性的喻指。

其次,古代文化符号也是古诗中男女雅称的来源之一。

男性可以被称为诗仙、墨客、书生等,意味着他们具有高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书生就是对男性的喻指。

而女性则可以被称为琴韵、棋艺、画意等,代表了她们在音乐、棋艺、绘画等方面的才情。

如,“棋盘迥临水,屏风如画图”中的棋艺就是对女性的喻指。

最后,古诗中男女的雅称还体现在传统伦理道德方面。

男性可以被称为君子、丈夫、贤人等,意味着他们在道德、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和担当。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君子就是对男性的喻指。

而女性则可以被称为贞妇、孝女、贤妻等,代表了她们在家庭伦理方面的美德。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性别符号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性别符号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性别符号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性别符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之间的角色分配是非常明确的,男性代表着阳刚之气、决断力、权力与统治,而女性则代表着阴柔之气、柔和力量、容器与生命之源。

这个角色分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首先,中国的性别符号可以从汉字中得到一些启示。

如“男”的字形是由“田”和“力”组成的,表示男人需要勇气和力量去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任。

而“女”的字形则是“女儿”二字组成的,暗示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女儿是家庭的未来和支撑。

这种角色分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直到今天,家庭和社会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期待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古代类似。

其次,在中国的文学、诗歌和艺术中,性别符号也是非常常见的。

例如在唐诗中,男人往往被描绘为英勇、决绝、坚毅,例如李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而女人则往往被描绘为柔情似水、娇小玲珑,例如王之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浪花淘尽英雄,是赢是输天知道。

”这些文学作品中塑造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形象,表现了古代文化中对于性别符号的认知和定义。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性别符号也是一个固定的元素。

例如嫁妆、婚礼、喜庆等场合都有明确的性别符号表现。

在嫁妆中,新娘的家庭需要准备各种家具、珠宝和嫁衣嫁饰等,以及大量的嫁鸡、嫁鸭、嫁猪等食品礼品作为嫁妆。

而在婚礼中,新郎新娘需要穿红色的喜服,象征着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阶段。

这些传统礼仪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性别符号,这些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性别观念。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性别符号对现今社会依然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和社会结构对于性别角色的划分和期望,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种性别角色的固定模式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棘手。

现今社会中的很多女性,在工作、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导言: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元,其中的性别观念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化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包括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在社会地位中的体现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诠释。

一、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往往被定义为家庭的中心和社会的主导者。

他们承担着外出工作、赡养家庭以及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

而女性则被期望以家庭和子女为重,承担照顾家庭、繁衍后代的角色。

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观念在传统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坚守。

二、性别在社会地位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的地位往往高于女性。

男人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和社会的主人,享有权力和资源的优先分配。

而女性则在社会地位和参与公共事务方面受到了限制。

这种性别观念直接导致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女性在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诠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性别平等观念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划分,并寻求重塑男女关系的平等和谐。

例如,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入职场,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男性也开始关注家庭和育儿,并以更加平等的态度与伴侣分享家庭责任。

四、当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尊重和平等对待男女性别,追求性别角色的平衡。

同时,性别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努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思维的多样化。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性别观念的认识也在变化。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和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致力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 王维纲. (2009). 性别角色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 外国语文学, 4, 131-134.2. 杜宇航. (2017). 从性别角色到性别意识——性别语言学研究中的两个概念. 世界汉语教学, 2, 89-94.3. 吴刚. (2016). 现代女性的前进与性别观念的转变.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50-54.。

《妇女社会工作》复习资料

《妇女社会工作》复习资料

《妇女社会工作》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1.性别角色是社会角色中的一种类型,是建立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的先赋角色。

2.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从而将女人一生中都处于听命从属于男性的地位确定无疑,并不可更改。

3.“四德”(德、容、言、工)是女性基本道德规范和衡量标准。

4.“女正位于内”,女性的活动被限定在家庭的小圈子之内。

当代中国妇女问题:①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的完善和落实问题②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③妇女教育问题④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育权利得不到保障的问题⑤妇女的家庭暴力(主要是婚姻暴力)问题⑥对女童的社会歧视问题⑦女性的资源与环境权益等开展妇女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女性问题的公共化女性问题的差异性妇联工作的局限性性别意识的主流化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妇女社会工作是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换句话说,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

妇女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高妇女能力,赋权于妇女,整合妇女服务资源,从而帮助妇女完善自我,获得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公正。

妇女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妇女家庭儿童男性社会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①针对特殊困难女性人群的妇女社会工作:②为失业女工提供的服务③为单亲母亲提供的服务④为家庭暴力中被虐妇女提供的服务⑤为进城打工妹提供的服务针对全体女性人群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教育开展扫盲活动、进行文化教育学习实用技术,提高文化科技素质健康保健,优生优育服务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妇女社会工作的公共领域社会主流价值观思考题:您觉得女性主流价值观是什么?社会政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大众传媒私人领域自我价值观美丽牢笼:最为突出的就是女性对于生理身体的过度关注,这主要体现在女性对美丽的病理化追求1/6页婚姻的梯度效应:主要指的是在婚姻中男女地位、权力的阶梯差异,具体表现在目前的婚姻组配中一般是男性高于女性。

家庭权力家庭暴力性骚扰(性骚扰,这个字眼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内容概括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内容概括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内容概括
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在乡土文化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哲理和内涵。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性和女性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男性被认定为家庭的衣食父母,女性则被视为家的守护者,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乡土文化中对男女有别的观念,加深了他们的性别角色认定,促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保守正统,它倡导有分工、有固定角色的婚姻理念,即“一夫一妻制”,所以中国乡土文化往往更强调家庭和社会中父权和母权的观念,将男性作为家庭的主要负责人,将女性作为次要成员,视其责任为家庭服务和子女的养育等。

由此,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存在着明显的“男权文化”,助长了男女有别的思想观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女有别的观念在乡土文化中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中国乡土文化也是这种习俗得以延续下来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男尊女卑?——浅析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形成
及其后世影响
摘要:在中国固守两千多年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角色在形成之初经历了从“男女无别”到“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的演化过程。

而这种在中国社会早期形成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化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程乃至今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分化的表现和内涵也在不断被深化或改变。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男尊女卑;影响
一.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历程
在史前时期华夏民族的先民们曾经有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

由于对于生育过程的片面认识和早期人类的群婚习俗,男子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长期不被重视。

所以中国远古时期最早出现的生殖崇拜首先围绕女性展开,其也是判断母性氏族公社的直接证据之一。

而随着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男权和父权开始被人重视,也最终导致母系氏族公社瓦解,父权制应运而生。

[1]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形成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社会性别从“男女无别”到“男女有别”,从“夫妇不别”到“夫妇有别”发生转变,并影响了从此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

在三皇五帝时期,“社会发展进入了由母系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时期”,人们的性别意识由“‘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渐渐转变为‘知母’又‘知父’的时期”,而“五帝”阶段父权地位得到有效提升,男性成为社会的主人,并形成了最初的“男女有别”。

此时男女社会性别分工已较为明确,即男性负责生产活动,女性执行生育职能;男性的社会角色更加全面而完善,而女性的社会角色活动范围则局限在身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狭窄范围内。

夏时期男性的角色更加动态而多元,涉及社会管理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方方面面,而女性角色在“文献不足征”的夏朝崭露头角的更是微乎其微,偶居于政治家背后的女性虽然可以染指政治,但也是“妹嬉何肆”。

由于“殷革夏命”,先商时期社会性别既有对夏代的继承,也有独特成分。

先商时代有明确的男性世系传递,表明其时男子在家族和社会群体中已占有主导地位,。

而女性之为男子助手或代表的角色,往往既参与政治,
又参与经济、军事活动。

[1]这一点在墓葬规制及陪葬品中都有明显体现。

商代虽已有“夫”字,却没有“丈夫”含义,即商代还没有表示“丈夫”的共称,有的只是表示男子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称谓,此时的男子虽有丈夫之实,却没有意识到要在婚姻中与“妇”明确划分势力范围,,但此时“重男轻女”的思想业已出现。

西周春秋时期,男女社会性别角色格局虽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形成了明确的性别制度和规则,即“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

此时在男女早期对待方式和教育中就已体现明显的男女有别。

《诗·小雅·斯干》中即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嗅嗅,朱带斯皇,
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锡,载弄之瓦,无非无仪,无父母治催。

“对男女的日常行为加以严格的界限和规定,使其性别角色意识时时刻刻得到提醒和暗示。

”[2]《礼记·内则))即曾明白指出:为礼始于谨夫妇。

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

而在“夫妇有别”方面,西周春秋以来夫妇的确有着严格的家内家外劳动分工,“夫妇有别”礼中也严格设定了所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发展变革的时期,这期间的性别角色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对角色内涵的强化和完善。

战国时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除了继承前代的基本分工,更强化了对于“士”的职业修养和角色期待,并对于士的文物分野产生了“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要求和期待,战国时期的女性性别角色则相对单一和沉静,大体上沿袭传统,但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专权的“太后”、参战的女兵等特定角色。

简而言之,战国时期是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强化。

随着儒学确立了社会正统文化的地位, 儒学思想被衍化为社会各种制度的文化基础, 其中也就逐渐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模式的思想基础。

在儒学被泛政治化的初期, 汉儒董仲舒通过把儒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系统化, 在自然法则和人类社会之间构建了一种相互对应的天人感应关系, 其思想的核心规范了传统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

董仲舒将儒学思想中的三个基本的人伦关系, 即君臣、父子、夫妇与阴阳、天地联系起来, 君王、父亲、丈夫是阳、是天, 臣子、儿子和妻子是阴和被天地覆盖的地, 这种关系带有明显的等级秩序, 构造了
男性统治女性的合理基础。

[3]而这种等级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后世影响
先秦时期形成的性别角色模式,开启了一种男尊女卑的社会角色定式,成为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国社会性别角色的基本模式。

自秦至清的两千余年间,男女、夫妇都是按照彼此“有别”的模式存在。

男子性别角色是在君臣、父子、兄弟和丈夫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出活动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众多社会角色。

与此相应,女子的性别角色则是以女或妇为基本角色,持续活动于家庭生活的狭小圈子内,从事着生儿育女和取悦男子的工作,以及担任家庭副业的从业者出现。

[4]同时先秦时期确立的男女德行标准也对后世,尤其是后世女性产生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中的社会性别观念,对中国女性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有人认为,中国女性的悲剧,是从儒家文化开始。

[5]为了满足男子对其私有财产的有效继承和父系血统的纯洁,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女子的贞节观念。

秦汉时期,要求女子遵从贞节观念已经被明确提出。

有学者曾对《古今图书集成》“闺节”、“闺烈”两部中所记载的节妇烈女加以统计,其结果是:先秦13 人,汉代42 人,唐代53 人,宋代282 人,元代700 余人,明代36000 余人,清代前期12000 余人。

这持续不断的增长数字,“形象地勾勒出贞节观念日益强化的趋势”。

[4]
三.结论
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从旧石器时代的女权经过神话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先秦时期逐步确立为“男女有别”、“夫妇有别”的模式,并在后世不断发扬强化产生重要影响。

四.参考文献
[1]赵玉宝,2005.第二章,《先秦性别角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玉宝,2005.第三章,《先秦性别角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鲍静,2007. 中国传统社会中性别模式的构建与认知,《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
期总第261期83~86页
[4]赵东玉,2009. 先秦性别角色模式对后世的影响光明日报2009-02-10
[5]白路,2009.第四章《先秦女性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的考察与分析》南开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