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教案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K12学习]九年级科学上册 3.4 简单机械(5)教案 (新版)浙教版

[K12学习]九年级科学上册 3.4 简单机械(5)教案 (新版)浙教版
(1)人用500N沿斜面的推力,把重800N的
物体匀速推上长8m,高2m的斜面顶端,
求:1、人做的总功
2、有用功
3、斜面机械效率
(2)沿着长1000 m、高250 m的斜坡,将一辆重6×103 N的矿车以2 m/s的 速度由坡底拉到坡顶,如果拉力是2×103 N,求:利用此斜面做功的机械效率.
修正策略
总功(W总):有用 功与额外功的总 和叫总功。
W额外=W总—W有用
2、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注: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3、提高机械效率
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1)减小摩擦
(2)减小机械本身的重力
3、例题讲解
作业 布置
1.《作业本》;
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熟练掌握机械效率及其测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机械效率及其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ຫໍສະໝຸດ 掌握机 械效率及其测量的方 法教学准备
课件




一、知识点复习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W额外): 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教案

《第4节简单机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演示,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了解杠杆的本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春秋时代杠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力臂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相对性和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结构及特点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注意:杠杆的形状各异,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O)(2)动力(F1)(3)阻力(F2)(4)动力臂(l1)(5)阻力臂(l2)l: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1l: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23.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静止、杠杆匀速转动(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2211l F l F =或2112l l F F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为何要调节成水平位置平衡?倾斜状态力臂比杠杆上的刻度小,所以为了直接根据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把杠杆调节成水平位置。

4.杠杆的分类(1)2121F F l l <>、省力杠杆如:铡刀、铁锹;(2)2121F F l l ><、费力杠杆如:钓鱼杆;(3)2121F F l l ==、等臂杠杆如:天平。

注意:在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确定的情况下,沿与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垂直的方向用力,力臂是最长的,力是最省的。

5.人体上的杠杆二、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3学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3学案新版浙教版

3. 4简单机械【点击要点】1 .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___________ 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 ___________ :F=(y 2。

3 .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当不计摩擦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竹段绳子承担,撮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____________ : 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

【典题分析】例1如图,用同一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摩擦),图中F i、F2、F3、F4之间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F i=F2 B . F3=F4C. F i=1/2 F 3D. F2=1/2 F 4巩固训练1某人用IOON的力提起了350N的重物,那么他可能使用了A .一个定滑轮B .—个动滑轮C .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D .一个杠杆例2做物理实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芳芳同学按照图所示装置对动滑轮特点进行了探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物重G/N弹簧测力计示数F/N0.71 1.02 1.5 1.03 2.0 1.3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的结论偏差较大. 你一定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回想你的实验经历,回答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除此之外弹簧测力计还应沿方向做运动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巩固训练2某同学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正确操作,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后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不符。

面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实验次数物重G/ N —拉力F/ N1 1.00.652 1.50.903 2.0- 1.15A. 与同学分析可能原因,B. 实验失败,停止实验C. 改进实验条件,重新实验D. 查阅资料,了解结论的适用条件【跟踪演练】一、选择题1 .学校旗杆顶端装有一个定滑轮,在升旗仪式中()A •该滑轮可以省力B •该滑轮可以省功C •该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D •升旗时拉力没有对国旗做功2 •如图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沿三种不同的方向拉绳使物体匀速上升,所用的力分别是F i、F2、F3,则()A. F i最大 BC. F3最大 D3.用下列简单机械,使物重同为重及绳重,其中用力最小的是(4.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重为20N,绳重及摩擦不计.用它匀速提升重为100N的物体,所用的拉力F是(A. 50N .60NC. 70N D5 .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被匀速移动,如下图所示,拉力分别为轮与轻绳间的摩擦,.120N比较它们的大小,则F甲、F乙、F丙,不计滑旷武• * * f *升*単* F/Ti小事” 乍豪、C6•如图,绳及滑轮重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3.4《简单机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3.4《简单机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简单机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主题】第四节简单机械.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概念。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3.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经历实验过程。

4.知道省力和费力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他们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运用规纳法、探制变量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懂得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平衡的条件,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特点
难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杠杆、钩码、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4)教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4)教案浙教版

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机械效率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W额外=W总—W有用2、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注: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修正策略3、提高机械效率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1)减小摩擦(2)减小机械本身的重力3、巩固练习(见投影)作业1。

《作业本》;布置教学反思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3.4简单机械-杠杆教案-2021-2022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4简单机械-杠杆教案-2021-2022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4简单机械-杠杆---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杠杆中的几个名词;2、知道“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器材,并会进行实验探究;3、能用杠杆平衡条件公式进行计算。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实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学习。

展示图片:切纸刀、园艺剪刀等。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工具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引导学生得出杠杆五要素: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O 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O 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并向学生示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反馈练习一如图所示,对于力F1的力臂,下列画法正确的是( ).2、画出下图所示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

引导: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3、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并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在做几次实验。

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反馈练习二】1、杠杆在任何条件下都符合杠杆平衡条件。

()2. (东营中考)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杠杆两侧挂钩码处各增加一个质量相同的钩码,杠杆会( )A.左端下降B.右端下降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3. (南宁中考)如图所示,在使用相同的钩码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使调好的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处悬挂钩码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6个4.用杠杆撬起重物,动力臂是1.5m,阻力臂是3dm,当动力是200N时,最多能撬动的重力是()A.40N B.450NC.1000ND.2250N5. 小明用一根2m长的扁担,前后挂的物体质量分别为30kg和10kg,求肩膀放在扁担的什么位置才能使扁担在水平位置平衡?6.如图所示,把一根质量是2kg长期以来,学生感到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让科学课堂“生动”起来,通过《杠杆》这一节的教学,我有了一点粗浅的体会:1.师生相互交流的课堂舞台让学生思维动起来(1)、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舞台。

九年级科学上册 3.4 简单机械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4 简单机械教案 (新版)浙教版

3.4简单机械——滑轮知识目标: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滑轮的特点和实质教学难点:滑轮的实质教学器材:每小组一个滑轮,一个铁架台,一根细绳,钩码若干,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白纸等。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点评)1、作图轻质杠杆(质量不计)的五要素;2、计算出F甲、F乙的大小;3、说说两杠杆的类别及优缺点。

(复习巩固,并为滑轮的实质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一、滑轮学校在升国旗的时候,为什么旗手往下拉绳,国旗却往上走,而且比较轻快?在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将砖瓦等建筑材料拉上房顶,为什么不费力?(引出滑轮,介绍滑轮的结构。

)滑轮――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是属于一种简单机械。

学生活动1请用滑轮、细线、铁架台等设计两种方案,各利用一个滑轮把钩码提升起来,并画出这两套实验装置示意图。

学生展示,并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结构特点。

跟进练习,老师补充或追问。

定滑轮和动滑轮还有什么特点和不同?哪个更好?二、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学生活动2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阅读P93活动要求;设计记录数据用的表格;小组分工,开始活动,记录数据和现象,分析数据和现象,小组交流,归纳小结,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白板展示。

(老师补充或追问,师生共同完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的特点:1、滑轮位置固定不动2、不能省力3、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特点:1、滑轮随钩码一起向上运动2、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计摩擦和滑轮重)3、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动力移动距离2倍于物体上升距离。

展示滑轮变杠杆的模型,生作图讨论。

4、相当于是一个等臂杠杆4、相当于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通过模型和作图,帮助学生理解滑轮的实质,并起到前后呼应。

)课堂小结分层练习:(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纠错,或实验释疑)如图,用2秒钟时间把重30 牛的物体匀速向上拉起40厘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6 牛,若不计摩擦,拉力F=_____牛,动滑轮重____牛,拉力做了多少功? 功率多大?设疑: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4简单机械---第2课时--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4简单机械---第2课时--教案

简单机械之一杠杆 第2课时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平衡状态,会用简单的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来研究,并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从实验中探索、归纳、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较为复杂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重点、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 考点分析: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引言』:1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处于平衡。

注:静止状态指杠杆静止在水平位置或静止在其他任何位置。

例:某一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此杠杆可能保持静止,可能处于匀速转动状态。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分组实验:1器材:杠杆、支架、直尺、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2.按如图连好装置,在支点左端悬挂一钩码,在杠杆的右侧用手指捏住B 点并向下拉,使杠杆保持平衡。

①若手指在C 位置用力,此时,动力臂较大,用力较小。

②若手指在A (在O B 之间)位置用力,此时动力臂较小,用力较大。

3.通过这个活动,你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猜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认识实验用的杠杆(支点、刻度、两端的平衡螺母)。

2.安装并调节杠杆平衡。

①把杠杆的中央(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位置→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数值。

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需再旋动两侧的平衡螺母? ②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力臂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重新平衡。

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应记录的数据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③交流与合作:经过交流,若发现你们的结论一致,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小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 杠杆平衡条件一般有以下两种表示方式: ①F1 L1=F2 L2 ;②F2 /F1 = L1 /L2相比而言,前一种表达式直观且不容易记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4 节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演示,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了解杠杆的本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春秋时代杠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力臂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相对性和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结构及特点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注意:杠杆的形状各异,
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l 1)
(5)阻力臂(l 2)
l
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l
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杠杆的平衡状态
杠杆静止、杠杆匀速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X 动力臂=阻力X 阻力臂即:
F L _I 1
F*1 = F?l 2 或 F 1 12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 为何要调节成水平位置平衡?
倾斜状态力臂比杠杆上的刻度小, 所以为了直接根据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 把杠杆调 节成水平位置。

4、 杠杆的分类
(1) l 1 I 、F i ::: F 2省力杠杆如:铡刀、铁锹;
(2) 11 *l2、F 1 F 2费力杠杆如:钓鱼杆;
(3) 11 “2、F 1二F 2等臂杠杆如:天平。

注意:在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确定的情况下, 沿与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垂直的方向用
力,力臂是最长的,力是最省的。

5、 人体上的杠杆
二、滑轮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滑轮根据它的不同使用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定滑轮
(1)定义:在工作的时候,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使用时,轮子在不停地转动,
但位置不变。

把旗子升到高处。

省力。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 件可知动力F 1等于阻力F 2,即不省力,因此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2、动滑轮
这种定滑轮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见到如升国旗。

旗杆顶上装一个定滑轮, 人站在地上就能 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定滑轮而直接用手去提拉, 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 即使用定滑轮不 根据杠杆平衡条
在工作的时候,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不用动滑轮而直接用手来达到同
样的目的时用力的方向相同,即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使用动滑轮时,两段绳子承担总重,每段绳子只承担总重的一半,所以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F是阻力
F的一半。

因为省一半力,所以要多移动距离,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阻力移动的距离的二倍。

3、滑轮组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滑轮组。

它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

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A、绕成两段绳子时:F= 1 /2G总,S= 2h。

这时只有两段绳子总重,最后从定滑轮绕出
的一段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承担重力,所以动力是总重的二分之一。

B绕成三段绳子时:F= 1 /3G总,S= 3h。

最后一段从动滑轮绕出来直接承担重力,因此这时有三段绳子承担总重,所以动力是总重的三分之一。

(2)分析归纳:使用滑轮组的时候,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
所用的动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动力(或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就是重物升高的距离
h的几倍。

即F= 1 /nG总,S= nh, n为绳子的段数,省了力就要多移动距离。

(3)绕绳子的规律:段数为偶数时,绳子固定端与定滑轮框架上的挂钩相连;为奇数
时,绳子固定端与动滑轮框架上的挂钩相连。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有用功(W<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皿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Ws外=W总—W t用
2、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公式;1]二
注: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3、提高机械效率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1)减小摩擦(2)减小机械本身的重力
4、斜面——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
例:盘山公路——斜面越缓越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