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单元总结 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单元总结(一)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的目的1.德国: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中欧帝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2.法国:希望报普法战争中的一箭之仇,恢复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
3.奥匈帝国: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4.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土耳其帝国。
5.俄国: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6.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7.意大利: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8.美国:为了捞取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三、一战的影响和后果1.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1)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意志、沙皇俄国、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崛起,从而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2)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并极大地激励了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2.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1)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2)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并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3)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4)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四、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演变1.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时期内,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国际关系的主角。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等
日德兰海战
1916年发生在北海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的一场大规模海战。英国皇家海军与德国 公海舰队在此展开激战,最终英国凭借先进的战术和强大的舰队实力取得胜利, 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海上战场的优势地位。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1915年英国和法国联军试图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占领土耳其首 都伊斯坦布尔,但因为土耳其军队的顽强抵抗而失败。这场战役是一战期间最大 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经济崩溃与财政危机出现
经济崩溃
由于战争对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资源的破坏,以及军费开支的巨大压力,许多参战国的经济在战争后期或战后出现 了崩溃。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工业生产下降、农业歉收等问题接踵而至。
财政危机
为了支持战争,参战国大量发行国债、增加税收,并采取通货膨胀等手段筹集资金。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战 线的拉长,这些措施逐渐失效,导致财政危机出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财政赤字激增,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
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加剧
社会动荡
战争给参战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饥饿、疾病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动荡的加 剧,罢工、示威游行、暴力事件等频繁发生。
政治变革
在战争的压力下,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一些国家出现了革命或政变,推翻了旧的政 权,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同时,战争也加速了国际关系的演变,促使各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定位和 调整外交政策。
军事竞赛和军备扩张导致紧张局势升级
军事技术的发展
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 得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和具 有毁灭性,各国纷纷加强 军备建设。
军备竞赛的加剧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 激烈的军备竞赛,竞相扩 军备战,加剧了国际紧张 局势。
军事同盟的对抗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教案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战前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情况;2、了解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3、了解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概况;4、了解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影响,5、通过阅读有关材料,提高阅读材料、利用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材料和读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探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和经过;3、探讨科技与战争的关系;4、分析德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根源;5、探究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2、认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战争的关系;3、认识极端民族主义在当时的欺骗性和对一战爆发的作用。
教学重点:列强对世界的争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教学难点: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言:战争自古就有,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手段和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
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本身。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文明的兴衰。
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
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大规模战争悲剧的再次发生,成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关注世事风云变幻,为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导入:1914年,在空间上以欧洲为主战场,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也被卷入,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许多文明的成果毁于一旦,留下了一串串触目惊心的破坏数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和重要战役。
3、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包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等。
(2)重要战役,如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2、难点(1)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复杂影响。
(2)分析一战期间各国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三、知识梳理(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 1882 年结成同盟。
(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于1907 年最终形成协约国集团。
3、萨拉热窝事件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战争的爆发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此后,德、俄、法、英等国相继参战。
2、主要战役(1)马恩河战役:1914 年 9 月,德军进攻巴黎,英法联军在马恩河一带抗击德军,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2)凡尔登战役:1916 年 2 月至 12 月,德法在凡尔登展开激战,此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3)索姆河战役:1916 年 7 月至 11 月,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地区发动进攻,这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3、美国参战1917 年 4 月,美国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4、俄国退出战争1917 年11 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战争。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学案 岳麓版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右图为波黑首府萨拉热窝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普林西普桥。
在桥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写:“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自由的向往.”这块纪念碑纪念的是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几天之内,俄、法、德、英等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本节课我们学习《惨烈的四年战事》。
●教法案例1.“萨拉热窝事件"一目,在教学中要抓住五点:(1)塞尔维亚的独立;(2)奥匈帝国与俄国插手巴尔干半岛;(3)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大战火药桶;(4)萨拉热窝事件;(5)大战全面爆发。
讲述时教师可结合《巴尔干形势图》分析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局势,利用教材中插图,形象还原斐迪南大公被刺现场。
同时,教师需点明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只是德奥等国宣战的借口,同时应肯定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行为的爱国性质。
2.“从马恩河到凡尔登”一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应讲清战争进程的知识线索:(1)两个战场,三条战线;(2)欧洲战场为主战场,西线为主要战线;(3)战争重心转移:西线—东线—西线;(4)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讲述时利用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略讲战争过程.3.“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一目是本课难点,关于美国参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点:(1)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借口;(2)美国参战的影响。
讲述时,教师应联系美国由“中立”到参战政策变化,点明美国参战实质是夺取世界霸权。
关于苏俄退出战争,教师应从苏维埃政府满足人民和平愿望角度进行分析。
4.“德奥集团的战败” 一目,教师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设疑释疑“德奥集团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来处理教材,在教法上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补充史料,逐层设问解疑,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学案

1.1 第一次大战的爆发学案【课标要求】了解一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知识归纳】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剑拔弩张,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3、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必要的基础。
【重难阐释】1、比较英德美法的实力和占有的殖民地位次,分析引发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的矛盾和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①主要原因:后起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占有的殖民地份额形成倒挂状况。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强大,但占有的殖民地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和战争。
②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列强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
2、(1)什么是“光荣孤立”政策?是指英国不同其它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的军事义务来束缚自己。
英国外交上的“光荣孤立”政策的核心是欧洲大陆的“均势”。
(2)英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外交政策?①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强大,是海上霸主;②英国为岛国,为了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③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
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3)英国放弃“光荣孤立”(势力均衡)政策?要同法、俄结盟的?其本质怎样?①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
②本质相同-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和切身利益。
【自我测试】1、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纷繁复杂的最根本原因是()A、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不同B、各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C、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不同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19世纪末,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局面的标志是( )A、德奥同盟条约的缔结B、法俄同盟的形成C、三国同盟的正式成立D、英俄协约的签订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矛盾复杂,争夺激烈,被称为“战争的火药桶”,当时在这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与德国B、俄国与奥匈帝国C、德国与法国D、法国与意大利4、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不与欧洲大陆国家结盟)政策转而与法国、俄国结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5、“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B、英德矛盾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C、欧洲列强在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6、1879年德国迈出了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主要是为了A、实现日耳曼民族统一B、防止法国东山再起C、共同对付俄国的威胁D、抗衡英国的均势政策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参战国、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和影响,如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历史资料、观看影片和图片等,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珍惜和平。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重要战役的过程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理解。
分析战争与科技、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
3、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影片等资料,增强学生对战争的直观感受。
4、情境教学法创设战争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或影片片段,如战场上的硝烟、士兵的伤亡等,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和思考,提问学生对战争的初步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原因分析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等方面,详细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主要参战国介绍同盟国和协约国的主要成员,以及它们的实力对比。
战争进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战争的主要阶段和重要战役,如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分析战役的特点和影响。
结果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和战后签订的条约。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4、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领导人或士兵,模拟战争爆发前的外交谈判和战争中的决策过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学案: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考试要求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现代战争的残酷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3、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4、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阅读内容“两次巴尔干战争”、“空前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一目▲专题知识结构:1、世界成为整体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背景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4、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5、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主战场:欧洲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东线性质:帝国主义战争时间:1914年——1918年第一阶段(1914):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转入持久阵地战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第三阶段(1917—1918):美、中等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德国投降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注意分析同盟国失败原因)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影响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动荡不安的世界(爆发背景)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质(焦点)是什么?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有哪些具体矛盾?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各是什么?最主要的矛盾是哪一对?为什么?3、第5页德国外长的演说中反映了哪些问题?4、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先后有哪些?这些矛盾的起因是什么?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其最终结果如何?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首先缔结的国家是年和缔结同盟条约,主要是针对(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考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条。
★阅读内容:“两次巴尔干战争”★基础知识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20世纪初的世界,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阶段过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加剧。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国,赶上和超过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1)矛盾:法国在战争中失败,失去了欧洲大陆的地位。
国深怕法国复仇,试图压制国。
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
(2)矛盾:英国一贯奉行维持欧洲大陆的政策,不愿看到国过分强大。
加上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两国矛盾逐步激化。
(3)俄奥矛盾: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的争夺上。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集团的形成①1879年,德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该条约具有明显的反性质。
②德国利用意大利同国的矛盾,把他拉入同盟。
③年,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国是核心。
(2)三国协约集团的形成①1892年,法国和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的局面。
②随着矛盾的发展,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年,与、签订了协约。
这标志着欧洲最终形成。
(三)“巴尔干火药桶”1、复杂的巴尔干①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帝国统治之下,民族矛盾复杂。
②20世纪初,国和投入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和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2、萨拉热窝事年6月28日,民族主义者在萨拉热窝刺杀了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这一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二、大战的爆发及成为世界性战争1、爆发: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相继投入战争。
2、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了“ ”的局面。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和的斗争空前激烈,它们之间的战争会影响到整个世界。
③20世纪的迅速发展和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问题思考: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是什么?两大军事集团有哪些?彼此形成有什么关系?3、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你认为该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如果没有这一偶然事,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不会爆发?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 同盟国由哪几个国家组成? 核心国是哪个?协约国的核心国是哪个?7、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拓展延伸: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根本原因)。
(2)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具体原因)。
(3)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4)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2、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
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的政治上的独裁”。
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强权,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
主要原因:(1)国家利益: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2)国家实力: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3)客观条: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列强之间的争斗可以坐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
主要步骤: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
具体措施有: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③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
为了争夺巴尔干,联合法国在183—18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
④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
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⑤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
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败德国。
⑥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
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⑦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引的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绥靖政策。
直到二战后的1973年,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加入欧共体。
3、你从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2)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3)要正确应用科技为人类造福(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基础训练1、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
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2、一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②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D①②③3、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
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
”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A.俄国和奥匈帝国B.英国和法国.法国和俄国D.英国和德国4、20世纪初,英国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A打击俄国B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与德国争夺殖民地D与法国结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维持欧洲大陆均势D争夺巴尔干地区6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于A德奥同盟条约签订B意大利加入同盟国法俄缔结军事协定D英俄签订军事协约7、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说明当时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B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利益不同英、德矛盾激化,各自寻求支持者D列强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8、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④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①→③→⑤④→①→②→⑤→③D①→③→②→④→⑤9、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②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④一战的爆发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A.①②③B.①③④.②③④D.①②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海利哥兰岛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材料二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力量,努力争取适合我们情况的政治权威。
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材料三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让出。
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和南非分离开。
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大的变更。
——1911年7月14日《泰晤士报》请完成:(1)材料一中英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德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为什么1866年德国政府会“卑微”?1911年德国发生了什么变化?(12分)(3)材料三中英国的政策有什么变化?其目的是什么?(6分)(4)通过以上材料,简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
(6分)答案:1、A2、B3、D4、B 、A 6、7、A 8、D 9、B10、(1)和德国勾结,反对法俄的扩张。
(2)德国不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而要争霸世界。
1866年德国尚未完成统一,因此政治地位“卑微”。
此时德国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所以扩张野心增强。
(3)由反对法国转向支持法国。
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勾结法国反对扩张野心越越大的德国。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勾结又斗争,错综复杂,其不稳定性是由其力量消长和各自的利益决定的。
第2 旷日持久的战争★考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基础知识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1、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国北部和边境。
军队对德军。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
军对德奥军队。
南线:地区。
军队对奥匈军队。
主要战线是和。
2、“施里芬计划”(1)内容:德国先在西线集中兵力打败,同时在东线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