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直觉主义

合集下载

浅谈柏格森直觉分析中的宗教情结

浅谈柏格森直觉分析中的宗教情结

浅谈柏格森直觉分析中的宗教情结摘要:“直觉”是柏格森生命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认识绵延的一种方式。

它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柏格森把直觉看作是对事物的绝对本性的一次性直接体验,难免会陷入独断论和神秘主义。

关键词:直觉;绵延;动态宗教中图分类号:b565.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75-01“直觉”是柏格森生命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认识绵延的一种方式。

叔本华和尼采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静止不动的“理念”,而是生生不息的“意志”,唯有意志,才是推动世界永恒发展的终极内因。

狄尔泰则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单纯的理性主义的方式,从主客二分的角度去认识它,而应该通过感性的体验,在主客交融、互为一体的状态中去理解生命。

再后到了柏格森,它要做的工作就是总结前人的成果,把生命哲学发扬光大。

他一方面汲取了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将“生命意志”发展为“生命冲动”,然后用一个概念“绵延”来说明。

另一方面,又继承了狄尔泰的认识论,将体验发展为直觉,然后将直觉和绵延联结在一块,在一个体系中合理存在,当理性主义之网试图禁锢生命时,柏格森通过证明流动的动态的生命,可以毫无阻碍地穿网而过。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提出“绵延”这个概念,但绵延到底是什么,柏格森自己也认为是个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什么是绵延?要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

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绵延这个概念最初源于柏格森对古希腊的爱利亚的芝诺那几个著名的悖论的思考。

芝诺反对存在运动,提出“飞矢不动”,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了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

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个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一、直觉主义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二、柏格森的艺术即直觉说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论》(1903)中区分了直觉和理性分析这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柏格森强调艺术的非功性。

他认力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大都为物质需要和实用功利所束缚,有鉴于人总是用功利的艰光来看世界,以致视而不见对象的鲜明的个别性,而只看到它们可被复述的部分。

这不仅对于物,而且还包括了我们对他人的和我们自已的情感的感知,即所见的只是那非个人的、抽象的一面。

这佯艺术便成为一种心灵的感知。

艺术抛弃了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抽象取义的现成方法,而见出对象原生原长的内在生命,直接面对一个扫去面纱的世界。

所以,艺术的目标总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因此是一种直觉。

艺术作为直觉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

柏格森认为就精神状态而言,人所见的不过是它的外在表现,即人人相通的、可为言语一劳永逸加以表达的普通的一页。

艺术家的心灵在于能以直觉超越理性,在其最高的境界上可统万端为一体,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形色声貌,抑或内心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都能如其本然地感知其个别性。

总的来看,柏格森关于唯一真实时问的心理时问即绵延的观点,虽然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直接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但他的直觉主义哲学对文学和艺术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意识流一端。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观”悦虽然有内在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

往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直觉主义则更使人想起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等,反对仟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的合理性;把主客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也不无道理;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本部分的主要参 考书
柏格森:《笑》
柏格森生平
Henri Bergson(1859.10.15-1941.1.4)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 犹太家庭:
其父波兰犹太人后裔;其母爱尔兰犹太人后裔 七个孩子的第二个
求学:
1868-1878:在芳汀中学(现名孔多塞中学)
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表彰其丰 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核心观点:
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人生 反对严酷的理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这是对个性、人格、
是复合的、相对的 “概念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实在的一些影子而已”
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绵延”
一些例子:
小说人物:与人物打成一片 城市照片:无法穷尽它;瞎子摸象;百闻不如一见 一首诗的意蕴:任何解释和翻译都是不完满的
艺术与直觉
艺术乃绵延的方式之一
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直觉
我们所感到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会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这情感是 通过暗示引起的,而不是通过因果关系产生的。

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5.2 威廉·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
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手 法。从广义上看,它可以上溯到18世纪以降欧洲小说中的 心理描写传统,如从塞缪尔· 理查生到亨利· 詹姆斯的详实 备至的回忆、思想、情感过程的描写。从比较专门的意义 上而言,意识流则主要是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 乔 伊斯、弗吉尼娅· 沃尔夫、威廉· 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一 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 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层 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直觉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 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柏 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 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 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 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 义的一个延续。
5.1 柏格森与直觉主义
5.1.1 直觉与艺术
柏格森的哲学以鼓吹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而蜚声。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区分了直觉和理性分析两种认 知世界的方式。认知一个对象,柏格森认为或者是环绕而 过,或者是进入对象的内部。前者为理性分析,后者为直 觉感知。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还讨论了艺术中 的直觉问题。柏格森大力提倡的实际上是一种所谓由内向 外的直觉式、体味式读解模式。应当说它更切近于东方文 化的精义,而有别于西方抽象取义的思辨传统。
小结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 说 虽然有内在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 往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 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 格森直觉主义则更使人想起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摘要: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直觉主义,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很难捉摸的“绵延”,把握绵延只有一个途径――用直觉去认识。

直觉具有知觉性、主客融合性和不可言传性。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直觉认识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直觉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明白认识的基础、目的、贬低理性认识,使直觉神秘化。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绵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二战”前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曾以倡导“绵延”和“直觉”风靡世界,曾一度激起“柏格森狂”。

柏格森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西方整个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一个路标,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直觉主义。

一、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在柏格森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绵延,要把握世界本质只能靠直觉。

绵延究竟是什么东西?柏格森给的解释也有些模糊,他认为要对绵延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根据柏格森的各个方面的论述绵延可以这样来理解,绵延是指一种“生命之流”,一种生命的冲动。

生命的冲动就是生命的本源冲动,柏格森把生命想象成“一条流”,这条流世代延续、不断更新。

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质当成某种实体性的东西是错误的。

世界的本质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绵延。

柏格森这里的绵延是一种人的深层心理意识。

在解释绵延时,柏格森把人的心理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表层心理为第二自我,深层心理位第一自我。

表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人的理智、理性。

深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灵感等。

柏格森认为第二自我是公共的、共识性的认识,第一自我是个性的、私人的、甚至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情感。

“生命之流”的绵延主要是指第一自我,柏格森夸大了第一自我的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和中世纪哲学都是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智,到了近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理性领域。

从此哲学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条是继续发展理性主义、另一条是非理性之路。

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

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

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论文导读:柏格森哲学不仅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对梁漱溟的影响最大。

本文试图简要评介柏格森直觉主义。

柏格森哲学,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哲学,梁漱溟柏格森哲学不仅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渗透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中。

柏格森生命哲学大约是在辛亥革命后期传入我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一道,成为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影响最大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潮。

中国对柏格森的研究随着1920年《民铎》杂志出版柏格森专号而达到高潮,当时中国的不少的思想家,尤其是新儒家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其中对梁漱溟的影响最大,柏格森生命哲学成为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试图简要评介柏格森直觉主义,并分析其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及二者的异同。

一、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基本内容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说,直觉是一种本能。

他给直觉下过几个定义,其中一个是:“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1]综合柏格森对直觉的相关论述,可以把他关于直觉的思想归结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直觉是理智的交融。

柏格森以小说为例说明这一点。

他说:“作家可以给他的主人的性格加上各种各样的特征,可以任其所好地描绘主人的言行举止。

但是,如果我有一刹那能使自己与主人本身同一起来,我就会体验到一种单纯而不可分割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与作家的上述这一切描绘不等值的。

……这个人物是我一下子整个地把握到的。

”[1]实际上,柏格森说的那“入戏”的过程就是直觉过程。

就是说,认识者用心灵去感知对象的内在本质。

对象若是认识者自己(深层意识或人格),直觉就是内省;对象若是外物(包括宇宙整体),直觉就是体会或体验。

直觉是心灵直接接触,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

第二,直觉不使用僵固的、现成的概念,不使用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柏格森直觉体验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
正如科拉柯夫斯基在评价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时所说,保持直觉的活力对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直觉体验在人类历史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仍然要借助直觉来体验科学尚达不到的地方。

但是我们并不是以提倡直觉体验来代替科学的努力,直觉体验只是对众多角度的直觉研究的有效综合,它只是众多教育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只是学习思维的冰山一角。

它虽与理性的、逻辑的、分析的认识方法不同,但它又与其他各种认识方法相互补充;虽然它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与激发,更易于在青少年身上产生,但它又是长期以来被我们的教育所忽略的,所以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时,觉得它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是有启发意义与推动作用的。

面向现实生活,挖掘生命冲动的来源。

“直觉体验贯穿于整个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它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个体所具有,而非少数天才所独占”。

因而要面向现实生活,面向所有人的生活,挖掘生命的冲动,展现出直觉体验的普遍性,让生活中的人在生活中产生直觉体验、进行直觉体验、享受直觉体验。

用直觉把握现实,不是我们的天性,我们还必须通过心灵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通过心灵的体验来把握生命,理解生命,开发生命,使生命的活力真正展现出来,使生命的过程真正成为创造进化的过程。

开阔学生视野,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在反思学生的学习走向与学业负担上,批判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广大的中小学生减负,而且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有所更新。

分科式教学曾经发挥出并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但同时它也暴露出了它的许多不足,综合学校、综合学习、综合学科与综合课程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要打开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掌握宽博的知识,要使学生具备生活学习的多种能力,就要放开学生
的手脚,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选修课程和真心实意的、开放的教育情境。

激发直觉体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当前的深化改革中,我们急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人。

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我们也需要具有开拓奋进的先锋。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培养出我们所想得到的人才: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拓展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冒险精神、激发学生的直觉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正如柏格森所说,发现与实际存在的东西相关,它是某种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而发明则是使不存在的东西存在,这种东西甚至从未存在过。

因此,发明能力的培养比发现的激发更难,但发现又是发明的准备,没有发现就难有发明。

我们的教育要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入手,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把握直觉体验,增强学生直觉能力。

人人都会有直觉体验的经历,但常常因为不自信或不了解,而轻易地放弃或丢掉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直觉体验,而且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直觉体验,引导他们将所体验到的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并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直觉体验产生的起因,检查与验证其所直觉到的内容,与他们一起共享直觉体验的快乐,使学生敢于想象,善于联想,乐于创造,勇于表露自己的直觉体验,在质疑中提高直觉体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想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