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合集下载

(外国哲学优秀论文)柏格森直觉主义研究——兼论中西直觉思维

(外国哲学优秀论文)柏格森直觉主义研究——兼论中西直觉思维

discussing,intuitionism and moustache of him fill in phenomenon study,existentialism and
China modem phitosophy,etc.have a countless connection.
H蝴e',%the intuition is not Bergson’S original creation full of trees.There is a clear
论文作者签名:嬖麦煞、导师签名:至塞垒日期:2Q她生璺旦
袁同学


稻格森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逮位,稳对自古希腊就在讨论盼壹觉问题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直擞主义与胡塞尔现象学、存在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等都有千丝 万缕静联系。
但悬,直觉并不是柏格森的独创。直觉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个清晰的发展恩路。因 琏,本磅究善先扶疆方蜇学史上妻爨闫题建交这令瑟寤发,将疆方哲学史上壹熨发震的 三个时期,古代神秘时期、近代理性时期和现代非璁性时期的直觉作了梳理。而柏格森 麓哲学就是属于典型的非理性时期麴直觉。对西方嚣学史上的点觉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后,然屠其体到衲格森盼巍觉主义这个点上,展开对他非理髓直觉酶讨论。柏格森是西 方20世纪第一个倡导非理性主义认识方法的西方皙学家。为什么会礴一个从近代理性 商现代替理性兹转交?这个闯蘑赣怒稻椿森藩理往妻义壹觉产生翦背荣,本文落子滋了 探讨,然后才具体对柏格森直觉主义体系的阐述。在这一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腱开:第 一、由予旗撂森不是壹菝撵出壹雯囊义莰识方法瓣,绝魏壹爨主义是建立在毽鹣零薅论 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得荫先介绍他的本体论,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了解直激的性质 _鞫特点。第二、柏格森在建立形丽上学直觉主义方法的同时对传统豹骥智方法进行了批 判。第三、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基本内容。柏格森的宜觉主义认识和中黧道家的赢觉思维 a#常相似,本文也将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它们的比较将对柏格森哲学有一个全面 豹了篇,从而揭忝了中露举丽的直激理论如何决定7中蘑文纯瀚差舅。由予稽撩森哲学 的划时代性,它在众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本研究只讨论了它对梁漱溟哲学的 影穗。鬣嚣之一懿楚葫臻森蜇学对黎激溟踅学愚怒虽然产生了基夫兹影弼,毽窀稍氇鸯 很多不同点,本研究也试图通过这~比较揭示中西文化本质的不同。

柏格森直觉认识和理智认识关系的基础

柏格森直觉认识和理智认识关系的基础
( 中国科学 技术 大学 人文学 院 , 安徽 合肥 202) 30 6

要: 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 学思想体 系的一 个重要特征 , 觉和理智是柏格森 哲学认 识论体 系中最根本的一 直
对范畴。文章认为要想把握柏格森直觉思想本质, 不应只局限于《 形而上学导言》 创造进化论》要立足于柏格森哲 和《 ,
收稿 日期 :0 1 O — 1 2 1- 1 0
作者简介 : 张德广(99 )安徽霍邱人 , 16一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 院教师 , 博士研究生 。
1 9
主义的特点 , 具有转识成智的认识论倾向, 具体表现为 在事物上留下痕迹 , 如果一切存在于时间中 , 那么一 重复只是我们的感觉 , 尤其是 旗帜鲜明地倡导“ 直觉” 这种审美认识的作用; 其二, 切都会发生 内在变化 , 某 种程度上 , 中国古代老庄哲学的“ 顿悟96 96 、坐忘” 意 经由知性在一切存在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现象。 和“ 这些都 会认识”等等和柏氏哲学的直觉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不是真的, 所以这种运动也不是真实的。真实的运动 性[使当时的中国学者产生了中西相通的亲和性。 4 1 , 是创造 , 是一种 内在的变化 。这种 自我创造是最完整 的。但是传统理性主义不仅假定 了理性的必然性 , 而 且也假定 了理性的共同性 , 把每一个特色鲜明的个体 二、 立足于过程性 , 可以看出直觉认 看成是没有区别的实体 , 事实上 , 完全相同的, 拥有共 识和理智认识的差异性 同的理性 , 外形完全一样的个体的人是不存在 的。 我 “ 们不能像在几何学中那样从外部抽象地处理它们 , 也 柏格森在《 创造进化论》 中提到直觉和理智 , 没有 不能为他人解决其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每个人应该 进一步明确指出其所谓的直觉就是直觉认识 , 就是平 。 ) 时常提到的直觉主义 , 也没有 明确指 出理智就是理智 为 自己从 内部解决 自己的问题” 2 为什么要通过这种内在的运动来解决 问题呢? 在 认识。本质上它们是两种各具特色的认识方法 : 理智 人的生命进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认识遵循的是一种形式逻辑 ; 直觉认识遵循 的是一种 柏格森看来 , 运动和创造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 我们人 的存在 , 既不是 审美逻辑 。 上帝创造的, 也不是其他外力的推动, 本质上是一种 自 按照《 形而上学导言》 的说法 , 理智是科学研究的 人在不断创造 自己。 方法 , 是形而下的 , 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是小学 , 我生成。人是 自己行动的创造者 , 而 以求真, 也就是 直觉的方法是感性学 的方法 , 是美学方法 , 是哲学方 柏氏直觉本质上是以消除符号为方法, 以真实的绵延作为其形而上学的架构 ,外加上以运动 法, 是形而上学的, 是大学。 氏认为理智起源于一方 柏 从而推演出整套生命的创造思想, 这里可 面是坚 固的感知 , 另一方面是稳定的概念。把理智放 作为其根本 , 以看出直觉构成了柏格森整个思想的基本方法 ,因此 在概念 中, 就像放一个网纲可以抓到经过纲 中的一些 “ 事物 , 捕获到某一 瞬时点上的信息 , 或者某个相对稳 柏氏强调 :只有在行动的模子里 ,我们的理智才能起 思想是奢侈的, 行动才是必须的。 圈 ” 这里的“ 行 定条件下的知识 , 但根本不可能得到事物发展过程 中 作用, 动” 本质上是指区别于概念分析的直觉认识。 内在 的和本质的知识 , 基于此 , 就是说每个概念都是 由于生命运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绵延 的创造过 些事实的问题 , 限在是与非的层次上 , 局 不能用具 因此在柏 氏看来, 生命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必须借助 有 固定性的概念来重新组合一些真实的活动 , 所以柏 程, 直觉才能感到的真实实在。 在此意义上 , 可说一种关于 氏说 :理智的特点是天生不理解生命的本质” “ “ ;理智 绝对的知识, 需要依靠直觉而且 在处理无生命 的物体时 , 十分娴熟 , 当遇到有生命 自我的绵延 的内在的、 但 我直觉才可 以获得 ,而这个 由内省而直觉到的绵 的物体时, 就显得笨拙 。在处理身体生命或精神生命 是 自 延, 显示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创造过程。 理智认识的缺 时, 智慧呆板地 、 僵硬和粗鲁地使用不是用来派这种 陷就是长久以来对这一本质特征的忽视 ,结果导致彼 用处 的一种 工具 o”J3 [ 1 s9 C} P 在直��

浅谈柏格森直觉分析中的宗教情结

浅谈柏格森直觉分析中的宗教情结

浅谈柏格森直觉分析中的宗教情结摘要:“直觉”是柏格森生命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认识绵延的一种方式。

它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柏格森把直觉看作是对事物的绝对本性的一次性直接体验,难免会陷入独断论和神秘主义。

关键词:直觉;绵延;动态宗教中图分类号:b565.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75-01“直觉”是柏格森生命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认识绵延的一种方式。

叔本华和尼采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静止不动的“理念”,而是生生不息的“意志”,唯有意志,才是推动世界永恒发展的终极内因。

狄尔泰则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单纯的理性主义的方式,从主客二分的角度去认识它,而应该通过感性的体验,在主客交融、互为一体的状态中去理解生命。

再后到了柏格森,它要做的工作就是总结前人的成果,把生命哲学发扬光大。

他一方面汲取了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将“生命意志”发展为“生命冲动”,然后用一个概念“绵延”来说明。

另一方面,又继承了狄尔泰的认识论,将体验发展为直觉,然后将直觉和绵延联结在一块,在一个体系中合理存在,当理性主义之网试图禁锢生命时,柏格森通过证明流动的动态的生命,可以毫无阻碍地穿网而过。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提出“绵延”这个概念,但绵延到底是什么,柏格森自己也认为是个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什么是绵延?要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

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绵延这个概念最初源于柏格森对古希腊的爱利亚的芝诺那几个著名的悖论的思考。

芝诺反对存在运动,提出“飞矢不动”,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了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

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个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本部分的主要参 考书
柏格森:《笑》
柏格森生平
Henri Bergson(1859.10.15-1941.1.4)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 犹太家庭:
其父波兰犹太人后裔;其母爱尔兰犹太人后裔 七个孩子的第二个
求学:
1868-1878:在芳汀中学(现名孔多塞中学)
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表彰其丰 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核心观点:
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人生 反对严酷的理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这是对个性、人格、
是复合的、相对的 “概念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实在的一些影子而已”
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绵延”
一些例子:
小说人物:与人物打成一片 城市照片:无法穷尽它;瞎子摸象;百闻不如一见 一首诗的意蕴:任何解释和翻译都是不完满的
艺术与直觉
艺术乃绵延的方式之一
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直觉
我们所感到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会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这情感是 通过暗示引起的,而不是通过因果关系产生的。

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摘要: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直觉主义,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很难捉摸的“绵延”,把握绵延只有一个途径――用直觉去认识。

直觉具有知觉性、主客融合性和不可言传性。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直觉认识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直觉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明白认识的基础、目的、贬低理性认识,使直觉神秘化。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绵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二战”前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曾以倡导“绵延”和“直觉”风靡世界,曾一度激起“柏格森狂”。

柏格森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西方整个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一个路标,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直觉主义。

一、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在柏格森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绵延,要把握世界本质只能靠直觉。

绵延究竟是什么东西?柏格森给的解释也有些模糊,他认为要对绵延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根据柏格森的各个方面的论述绵延可以这样来理解,绵延是指一种“生命之流”,一种生命的冲动。

生命的冲动就是生命的本源冲动,柏格森把生命想象成“一条流”,这条流世代延续、不断更新。

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质当成某种实体性的东西是错误的。

世界的本质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绵延。

柏格森这里的绵延是一种人的深层心理意识。

在解释绵延时,柏格森把人的心理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表层心理为第二自我,深层心理位第一自我。

表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人的理智、理性。

深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灵感等。

柏格森认为第二自我是公共的、共识性的认识,第一自我是个性的、私人的、甚至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情感。

“生命之流”的绵延主要是指第一自我,柏格森夸大了第一自我的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和中世纪哲学都是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智,到了近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理性领域。

从此哲学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条是继续发展理性主义、另一条是非理性之路。

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

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

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论文导读:柏格森哲学不仅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对梁漱溟的影响最大。

本文试图简要评介柏格森直觉主义。

柏格森哲学,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哲学,梁漱溟柏格森哲学不仅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渗透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中。

柏格森生命哲学大约是在辛亥革命后期传入我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一道,成为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影响最大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潮。

中国对柏格森的研究随着1920年《民铎》杂志出版柏格森专号而达到高潮,当时中国的不少的思想家,尤其是新儒家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其中对梁漱溟的影响最大,柏格森生命哲学成为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试图简要评介柏格森直觉主义,并分析其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及二者的异同。

一、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基本内容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说,直觉是一种本能。

他给直觉下过几个定义,其中一个是:“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1]综合柏格森对直觉的相关论述,可以把他关于直觉的思想归结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直觉是理智的交融。

柏格森以小说为例说明这一点。

他说:“作家可以给他的主人的性格加上各种各样的特征,可以任其所好地描绘主人的言行举止。

但是,如果我有一刹那能使自己与主人本身同一起来,我就会体验到一种单纯而不可分割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与作家的上述这一切描绘不等值的。

……这个人物是我一下子整个地把握到的。

”[1]实际上,柏格森说的那“入戏”的过程就是直觉过程。

就是说,认识者用心灵去感知对象的内在本质。

对象若是认识者自己(深层意识或人格),直觉就是内省;对象若是外物(包括宇宙整体),直觉就是体会或体验。

直觉是心灵直接接触,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

第二,直觉不使用僵固的、现成的概念,不使用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月第24卷 第1期东岳论丛Dong Yue Tribune Jan.,2003Vol 124 No 11[收稿日期]2002-08-20[作者简介]王晋生(1948-),男,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哲学研究】略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王 晋 生(山东大学哲学系,济南250100) [关键词]柏格森;直觉;直觉主义[摘 要]现代法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提倡直觉哲学。

这是一种典型的直觉主义。

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根本实在是意识或生命,理性不能认识它,只有直觉能够把握它。

直觉是一种与理性认识根本不同的认识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心灵凭着意志的努力钻进对象内部,与其本质相交融。

这种认识与人的物质利益无关,但并非对人生毫无意义。

相反,它能使人了解生命的真理和意义,提升人的精神。

因此,它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3)01-0093-05一、直觉哲学柏格森认为,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即自然哲学,以感觉知觉的方法来解决形而上学问题,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但自柏拉图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哲学家们开始引入理智的方法来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因为他们认识到感觉的范围是有限的,单凭感觉是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

感觉不能达到的领域,要用抽象、概念、推理等的理智方法。

哲学家们想用这种方法扩大感知的范围,以彻底认识世界。

然而方法却与目的背道而驰。

由于理智的方法具有抽象性,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没有扩大知觉范围,更全面地把握实在,相反,它“把大量的质的差别从实在中消除了,把我们的一部分知觉泯灭了,把我们对宇宙的具体的洞察力削弱了。

”[1]可见,引入理智方法不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好办法。

但是,二千多年来,无论哪一派哲学家却都在采用理智的方法,以求全面地把握实在,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在柏格森看来,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认为他就担负着纠正这个错误的历史重任。

这就是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要求扩大感觉知觉以把握实在,而不是寄希望于理智方法。

这样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或形而上学,而这就是他所倡导的直觉哲学。

柏格森的直觉哲学以直觉为中心概念,以倡导直觉为基本特征。

有人把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仅仅理解为他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观点,这是不准确的。

在柏格森那里,直觉是一种认识能力,也是一种认识方法。

他特别强调直觉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认识论无疑是直觉主义的。

但是,不仅如此。

柏格森的认识论与他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是难解难分的。

这不仅表现在,他认为,作为世界和万物本质、本体的生命或绵延,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从而直觉就成了宇宙本体有意义甚至存在的前提。

更重要的是,他甚至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绵延与作为认识活动的直觉是同一个东西,即绵延着的意识。

这样一来,研究直觉也就成了形而上学研究的一个内容。

从这两点都可以说柏格森的形而上学是直觉主义的。

柏格森是把他的整个哲学而不仅是认识论称做直觉哲学的,据此,我们也应当把他的整个哲学而不单是认识论称做直觉主义。

二、世界的本体、本质或根本实在形而上学问题,即世界的本体、本质问题,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过,本文不拟详细讨论这一问题,而重点是讨论作为一种认识能力和方法的直觉,从认识论角度展示他直觉主义的内容。

由于世界的本体是直觉认识的对象,不了解世界本体的特点,就不能真正了解直觉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我们首先简要讨论他的形而上学即本体论的基本思想。

柏格森在一系列著作中讨论了宇宙、事物的本体、本质也即根本实在问题。

他用以表达本体、根本实在的概念有生命(生命之流)、绵延、深层意识、基本的自我、变易等等。

这些概念在含义上有的有区别,有的几乎没有区别。

39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最先提出了他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绵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自我或深层自我概念。

他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时间。

一种是数学、物理学等精确科学所处理的时间。

这种时间的特点是:它的各瞬间没有质的区别,可以明确区分开来,相互外在,并排置列,就象一些物质事物并排置列于同一空间中那样。

柏格森认为这种时间是不真实的,是空间化了的时间。

另一时间即绵延,其特点是,它的各个瞬间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不能明确区分开来。

过去积留于现在之中,现在携带着过去长进未来。

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流。

这种时间的每一瞬间都与其他瞬间有质的区别。

他把这种时间说成是真正的时间。

柏格森认为,纯物质的东西没有绵延,绵延只属于我们的心灵,是我们意识的一种性质。

柏格森说的自我是指我们的精神方面,即我们的意识。

他把自我区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两部分。

表层自我是由清楚明确的感觉、知觉、观念等意识因素或心理状态构成的。

这些心理状态能区分开来,各自有明确的轮廓,并排置列。

它们构成的整体是一个数量式的众多体。

为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我们的感觉、思想、观念等受到外物和语言的规定,由此便产生了表层自我。

柏格森说表层自我是深层自我在社会生活这个空间中投下的阴影,是不真实的。

深层自我是处于表层自我下面的、处于纯朴状态的意识。

其特点是,它的各因素或状态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没有分明的界限。

没有明确的轮廓。

这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流。

在这个流中,任何一个瞬间的意识状态都比它之前的状态增加了新的内容,各个意识状态有质的区别。

深层自我是一个性质式的众多体。

这种意识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的外物、语言等的规定,保持了本来状态,所以是真实的自我。

柏格森把深层自我的内部组织形式或它的存在方式叫做绵延。

柏格森说:“在我自身之内正发生着一个对于意识状态加以组织并使之互相渗透的过程,而这过程就是真正的绵延。

”[2]由于绵延是深层自我的内在形式,有时他干脆把深层自我(意识)等同于绵延。

柏格森也把深层自我(深层意识)称做人格。

在《形而上学导言》中他说,至少有一种实在,我们用直觉来把握它。

“这种实在就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我们自己的人格,也就是绵延的自我。

”[3]早期,柏格森明确主张绵延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绵延,因此也叫做内在绵延。

只有意识有绵延,是因为意识包含着记忆。

记忆之舟把过去载到现在,同样地,现在也将被载入未来,这样,过去、现在、未来便相互渗透、融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绵不断的流,而这正是绵延。

至于外物,此时柏格森把它理解为与意识对立的、纯粹物质的东西,因它们没有记忆,也就没有绵延。

外物尽管也有变化,但这种变化是,现在状态出现时,过去状态已经消失,因此它们只有现在,只有同时发生,因此也就没有绵延。

通常人们认为变化着的外物有陆续出现或绵延的属性,柏格森说,其实这是我们把自己的内在绵延引入外界物体的结果。

柏格森在《创化论》中提出一种生命哲学,认为宇宙以及万物的本质、本体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意识或类似意识的东西。

因此,宇宙和万物也就具有绵延的性质了。

他说:“宇宙是绵延的,每个分离的意识是绵延的,同样,活生生的有机体也是绵延的。

”[4]绵延概念己包含了运动或变易的意思。

因为绵延不过是一个表述事物运动、变化的特性的概念。

在《形而上学导言》中,柏格森把变易或可动性说成了实在(指作为事物、世界本质、本体的根本实在):“存在着一种外在的、然而是直接给予心灵的实在……这种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自我保持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如果我们同意把倾向看作是一种开始的方向变化,那一切实在就是倾向。

”[3]同样的思想,柏格森在一次关于变易的讲演中表述的更加透彻。

他认为,宇宙间最真实的存在就是变易。

他说,“变易是有的,但是在变易的下面并没有任何变易着的事物,变易不需要一个支撑者。

”[1]变易不是事物或实体的属性,而就是事物本身、实体本身。

人的内心生活(即意识)的变易具有实体性,外界的变易同样具有实体性。

认为有不变的事物、状态、“实体”,是人们为了生活而以实用的目光“看”实在的结果。

不变的事物、状态、“实体”是假相,所有这些事实上都是变易、运动。

柏格森还说明了变易与绵延的关系:绵延是变易的不可分割的连续性。

“真实的绵延就是我们之所谓时间,但是作为不可分的东西被感知的时间。

”[1]综上所述,柏格森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下分别用绵延、基本自我、深层意识、生命、变易等概念表示宇宙本体、基本的实在。

他几乎没有给这些概念下过严格而明确的定义。

因而他的思想缺乏明晰性。

不过,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可以把握的:宇宙的本体、根本的实在是一个不可分的、连续的流。

在人类,是处于纯朴状态的意识,在外物,是生命。

这二者又都可称为绵延、变易。

柏格森强调宇宙间最真实的存在不是某种事物、“实体”,而是变化、流动性,这一观点是对以爱利亚学派和柏拉图为代表的主张某种不变的东西、某种“实体”是最真实存在的西方哲学传统观点的反叛,是对49赫拉克利特“变的哲学”的回复。

把握上述实在是柏格森直觉哲学的根本任务。

三、对理智方法的批判柏格森认为,从传统西方哲学中生长起来的、对解决传统哲学问题行之有效的理智办法,不能解决他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不能把握实在———生命、绵延等。

那么,在他眼里,理智方法是怎样的一种方法呢?它为什么不能认识实在?按照柏格森的“创化论”,生命或生命之流与物质结合产生出各个生物种类和个体。

生命之流包含着多个倾向或“支流”,理智是其中最大最有前途的一个。

在生命发展途程的脊椎动物阶段上,理智显现出来。

尤其在作为脊椎动物发展顶峰的人类,理智得到充分显现,成为压倒本能等倾向的一个倾向,成为人类的本质。

理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

人类为了生存,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就要制造工具。

人用自身之外的物质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的能力就是理智。

柏格森说:“所谓理智,如果从它的最初特征来考察,就是制造物品的能力,尤其是制造工具和使制造的活动永无止境变化发展的能力。

”[4]柏格森认为,理智是和物质同时产生的。

世界原本是一股流(生命之流、精神流),它流动着,连绵不断。

其中没有任何确定的、不动不变的东西。

人们为着实际的利益,从这个流中截取一些部分,使之不再流动,成为有某种确定性的东西,这就是物质或物质的东西。

这种从原初的世界之流中截取片断,使之固定化的能力就是理智。

理智从其一产生就是与无机的固体———物质打交道的。

它在处理非生物,尤其是固体物质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对待生命和精神性的东西,则显得笨手笨脚,甚至一筹莫展。

“理智的特征是不理解生命的本质。

”[4]柏格森说的理智,就是人的抽象认识能力或思维能力。

它是与感性或感觉这一认识能力相对的。

理智的认识就是运用概念、抽象、分析、推理、比较等形式和方法进行的认识。

柏格森一一分析了这些形式和方法,断言它们不能把握实在。

他指出,分析是把对象归结为已知的要素,也就是归结为这个对象以及其他对象所共有的要素。

因此,进行分析,也就是把事物表达为一种不同于其自身的某种东西的函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