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教案(新版)苏科版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章 走进图形世界 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公开课课件_18

已 9丙
丁
变式拓展:如图是一块带有圆形空 洞和方形空洞的小木板,则下列物 体中既可以堵住圆形空洞,又可以 堵住方形空洞
的是( B )
A
B
C
D
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形往往是不同的。
一、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 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 3.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 面图形的关系 。
拓展创新
C
B
D
A
E
答案:C、B、D、A、E
三、精练促学
1.当堂反馈 2.课后作业
排一排
甲、乙、丙、丁四人分别面对面坐在一个四边形桌子旁边, 桌上一张纸写着数字“9”,甲说他看到的是“6”,乙说他看到 的是“”,丙说他看到的是“”,丁说他看到的是“9”,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左边,丙在丁的右边; B.丙在乙的对面,丙的左边是甲,右边是乙; C.甲在乙的对面,甲的右边是丙,左边是丁; D.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右边,丙在丁的右边.
俯视图
二、解疑助学
问题2:如图,平面上放着三个几何体,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平面图形, 它们分别是三视图中的哪一视图?
主视图
(3)
左视图 (2)
俯视图 (1)
(1)
(2)
(3)
拓展延伸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拓展创新
A
B
C
D
E
这是一辆汽车从小明身边经过时拍 下的照片,你能把它们被摄入镜头 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吗?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理解三视图的定义,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运用三视图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为后续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空间想象力。
但部分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尚浅,对三视图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建立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2.难点:建立空间观念,理解三视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视图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视图的概念;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3.练习题: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三维空间。
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图片或模型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吗?”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定义,并通过课件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视图之间的转化。
七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4从三个方向看(第1课时)教案苏科版

5.4 《从三个方向看》一、教课目的:认知目标:①初步领会从不一样方向察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②能辨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力目标:①经历从不一样方向察看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点,累积活动经验②能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合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感情目标:存心识地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踊跃感情,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与别人合作沟通的意识。
二、要点难点:要点:领会从不一样方向察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难点:能画简单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三、教课准备:学生: 6 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体,一个四棱锥,一个长方体教师:多媒体,战斗机模型四、教课方案:教课环节教师活动1.看一看:出示以下图?创发问: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设你知道为何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情呢?境2.想想:出示战斗机模型和照片问题探究学生活动评论依据教课活动小组让学生经历(以相邻四人为一从不一样方向组)进行议论,回察看物体的答问题。
活动过程,所察看思虑的图形由“实物—实物照片—几何图形”逐步抽象,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学习新知的“佳境”。
到讲台前指出每张照片分别是站在哪个方向拍从不一样的方向察看同一个事物,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发问:(1)为何同是一架飞机,拍出来的照片会不一样?(2)你知道每张照片分别是站在哪个方向拍的吗?3.悟一悟发问:(1)经过以上的实验,你获得什么结论?(2)你能用一句诗归纳这个结论吗?4.议一议:出示以下图(1)请同学们察看上图,想想,从不一样方向看到的是什么?(2)用自己的实物按上图放好,从不一样方向看,考证自己的想法;(3)请同学们议论上边的三幅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5.学习新知我们从不一样的方向察看同一个事物,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此中我们要点研究以上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即: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俯视图:从上边看到的图形统称为“三视图”1.试一试( 1)从三个方向看右图,得实到以下三个图形,请同学们践说出哪一个是主视图?哪一应个是左视图 ? 哪一个是俯视用图?培育学生体依据要求放好各样会“想—做立方体,从不一样方——想”的向察看,考证自己数学活动过的想法。
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立体图形和它们的三视图的概念;2.学会使用正投影和投影线的方法绘制给出的任意立体图形的三视图;3.理解在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其对应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和三视图的变化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立体图形和它们的三视图的概念;2.绘制立体图形的三视图;3.理解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和三视图的变化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示范法;3.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介绍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
2. 呈现教学内容1.介绍正投影和投影线的基本概念;2.给出几幅图,教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正投影和投影线方法绘制其三视图;3.让学生跟着教师进行课堂练习,绘制给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变换空间角度观察几何体,得到不同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和三视图;5.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根据给出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和三视图,还原出其对应的立体图形。
3. 课堂练习为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练习。
4.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并提出具体的练习要求。
五、作业布置1.自己制作三个简单的几何体,并绘制它们的三视图和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2.尝试观察不同角度下的三视图和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并尝试还原出其对应的几何体。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一个立体图形有多个视图,且在不同观察角度下会有所不同。
通过正投影和投影线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绘制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也注重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绘制能力。
该教学方案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对几何体及其三视图的感知能力,也能让学生在几何体制作和视图绘制方面得到实际锻炼,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学生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苏科版)

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会画简单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3.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1.掌握立体图形三视图的知识以及画出简单图形的视图; 2.了解三视图与观察的位置有关;3.从不同方向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知识点01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一般地,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微点拨】一个物体的三视图由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组成.其中,主视图要在左边,它的下方应是俯视图,左视图在其右边,如图(1)所示.【即学即练1】1.如图是由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堆砌成的几何体,从上面..看到该几何体的形状图是〔〕 A . B . C . D .【即学即练2】2.如图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左边看这个几何体得到的图形是〔〕.目标导航知识精讲A.B.C.D.知识点02三视图7、三视图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学会画三视图。
知道根据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建的几何体的俯视图画出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以及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搭几何体,解题时注意观察,确定主视图\左视图的列数,在确定每一列有几层高.【即学即练3】3.如下图的几何体的左视图是〔〕A.B.C.D.【即学即练4】4.如图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从上往下看得到的平面图形为〔〕A.B.C.D.能力拓展考法01 判断简单几何的三视图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章 走进图形世界 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公开课教案_18

第37课时:视图与投影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能够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种视图描述基本几何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三种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2.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初步进行物体及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3. 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含义及其在生话中的应用 一、 预习导航(小题唤醒)1. 如图所示的物体是一个几何体,其主视图是 ( )2. 右图是某一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这个几何体是( ) A 圆柱体 B 圆锥体 C 正方体 D 球体3. 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其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那么,这个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 )A B C D4. 下列四幅图形中,表示两棵小树在同一时刻阳光下的影子的图形可能是( )5.如图,晚上小亮在路灯下散步,在小亮由A 走到B 这一过程中,他在地上的影子( ) A .逐渐变短 B .逐渐变长 C.先变短后变长 D .先变长后变短二、体系建构:三、典型例题例1: 已知,如右图,AB 和DE 是直立在地面上的两根立柱.AB =5m ,某一时刻AB 在阳光下的影长BC =3m .⑴请你在图中画出此时DE 在阳光下的影长; ⑵在测量AB 的影长时,同时测量出DE 在阳光下的影长为6m , 请你计算DE 的长.A BC D例2: 电线杆上有一盏路灯O ,电线杆与三个等高的标杆整齐划一地排列在马路的一侧,AB 、CD 、EF 是三个标杆,相邻的两个标杆之间的距离都是2m ,已知AB 、CD 在灯光下的影长分别为BM =1.6m ,DN =0.6m (1)请画出路灯O 的位置和标杆EF 在路灯灯光下的影子;(2)求标杆EF 的影长例3:画出下图所示几何体的三视图.四、 当堂训练1. 下面图示的四个物体中,主视图如左图的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从棱长为2的正方体毛坯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零件,则这个零件的表面积是( )A .20B .22C .24D .26第2题3.如图,为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小东用长为3.2的竹竿做测量工具。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章 走进图形世界 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公开课教案_19

从三个方向看组合体(简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三视图,会画三视图,并根据三视图, 想象并能搭出物体的形状,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和体会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学精神,培养学生交流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根据三视图搭出组合体的形状并画出三视图。
难点:由物体的三视图确定组合体的形状是多样的。
教学过程:(一) 回顾与思考1、 什么是几何体的三视图?2、 画三个视图时应注意些什么?(三句话)3、 帮帮忙:小明同学去上海旅游时在这栋大楼前迷了(二) 巩固 画三视图你能根据行和列画出这栋高楼的三视图吗?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三) 新授1、(标数字的俯视图)你能看出每个地基上有几层吗?请标出来!(图略)2、(考考你)每个组合体各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图略) 得出:给出一个组合体,能够在它的俯视图上标出它的层数。
3、提出疑问一:那么当我们在一个组合体的俯视图上标出它的层数,你能不能搭出这个组合体呢?例:如图是几个小立方体所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小立方体块的个数,请搭出这个物体,并画出相应的主视图、左视图。
俯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4、 提出疑问二:如果给出一个组合体的三视图,你能不能在俯视图上标出它的可能的层数呢? 例:这是一个小正方块的组合体的三视图,请在俯视图上用数字标出可能的层数,并搭出这个组合体。
俯视图5、练一练:请根据组合体三视图,在俯视图上标出可能的层数,并数出你所搭的这个组合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提问:组合体是唯一的吗?6、提出疑问三:在俯视图上标出的层数唯一吗?搭的这个组合体唯一吗?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一样吗?(进行探究)7、继续探究:下图是某些小正方块的组合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那么做成这样的组合体最多要多少小立最小值俯视图提问:对于最小值时组合体是唯一的吗?这样的组合体究竟有多少种呢?(留课后探索)8、(补充)探索:你会吗?用6个小立方体搭成的一个组合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所示,你能搭出这个几何体并画出它的俯视图吗?(四)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及其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视图的定义,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运用三视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三视图,并通过对简单几何体的观察,使学生体会三视图在描述几何体形状方面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三视图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较难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学生能够运用三视图描述几何体的形状,提高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2.难点:对三视图的理解及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几何体的三视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观察几何体的三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观察几何体模型,尝试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巩固所学知识。
4.讲解与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讲解三视图之间的转化过程。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三视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
图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形状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种形状图,能根据三种形状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会根据某几何体的某两种形状图,找出满足条件的小正方体的数量.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组合体及从上面看的形状图中数字的变化导致三种形状图的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重难点】
重点: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首苏东坡的诗体现了观察庐山的几种方式: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也说明了观察物体是有讲究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1.桌上放着一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两个物体,指出右边的3幅图分别是从哪一个方向看到的?
2.桌上放着一个长方体、一个棱锥和一个圆柱,请说出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3.观察右表中所示物体,并将看到的图形填入表中.
概括:任何一个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由于三个视图反映的是同一个物体,所以每两个视图之间必有一个相同的度量.
因此得到:
主、俯视图等长“长对正”;
主、左视图等高“高平齐”;
俯、左视图等宽“宽相等”.
【当堂反馈】
1.如左图,你知道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吗?你能说出这三幅视图的名称吗?
2.画出图中两个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课后小结】
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学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