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20届唐山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唐山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唐山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说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所谓“改造”“生发”就是演义。

一般小说的“缘由”在现实生活中;而历史演义小说所采取的“一端”会直接来源于历史载籍,受到的制约不免要多一点。

历史演义小说总要兼顾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两方面,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典型。

凡演义总是虚实相生,以虚带实。

关于《三国演义》书中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权威分析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谓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其实这一估计与原书实际严重不合,乃是历史学家的一偏之见——史家对“实”部分的价值很敏感很重视,认为这些作品史学意义不够,而对“虚”的成分较为忽略。

《三国演义》以情节丰富生动取胜,其中好看的故事几乎都是书中虚构的部分。

例如从开头到第七回大抵按史料叙述了汉末黄巾起义之后的纷争,这些纷争头绪纷繁,故事碎乱,作为后续内容的背景铺垫,就小说而言并不怎么好看;当然这也没有办法,此后故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不得不先作番介绍。

直到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才有了比较具体的情节和好玩的故事。

《三国志·董卓传》和《后汉书·董卓列传》比较详细地写到这一事件,但都没说起王允安排美女间谍实施“连环计”,所谓貂蝉其人,史书中更没提到。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和生发,有着很强的主体性。

以关羽而言,有史料说当他随刘备与曹操联攻吕布时,听说投降过来的秦宜禄之妻甚美,打算娶过来。

他将这一非分之想向曹操报告,得到批准,但后来曹操却自己拿过去了。

这个小插曲一般来说是写小说的上好材料,但《三国演义》完全未提。

罗贯中要把关羽塑造成高大完美的英雄。

一度不得已归降曹操又复归于刘备,是关羽一生中的华彩段落,于是作者就此生发开去,大写其事,大力虚构加工来表现关羽德艺双馨的品质。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线上的突破。

不少作品中,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

看到的生活是一团麻,给读者的还是一团麻。

对他们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

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乃至边缘化,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

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

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恶果了。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

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

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

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

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加精)

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加精)

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

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

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

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

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

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

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

“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

”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

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

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

”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2020届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

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

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

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

但是,(),甚至生造出一些________的概念和表达。

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

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语言的规范________。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同时,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________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且这些规定严重________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

然而,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心理学家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但他却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伦不类可有可无避免贬低B.异想天开可有可无取消低估C.不伦不类纯属多余避免低估D.异想天开纯属多余取消贬低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B.人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C.某些词语会经常被人们错误地使用,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D.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3.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语言本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A.《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2020-2021学年唐山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唐山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唐山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

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

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

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

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

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

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

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

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河北省唐山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

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

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

“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是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过的足迹。

历史记忆是人们通过文本、图象等媒介获得和保存的关于历史的记忆。

它对于建构国家认同、形塑国民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认同表征了一个国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借助共同的历史记忆,人们能形成对于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相反,失去共同历史记忆,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拥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

浩瀚的历史文化典籍,系统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记录着民族的辉煌,铭记着民族的屈辱和悲伤。

正因为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现代性和全球化分别构成了当今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客观地说,人们的历史记忆正面临着来自这两个维度的挑战。

现代性表征着与传统不同的特征和精神气质。

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使得家庭、村落、邻里、社区等共同体相对式微,传统权威受到解构,并对传统文化构成挑战,在文化标准化、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影响下,许多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诸多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很多颇具历史、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

文化遗产的消失严重影响到历史记忆的传承,甚至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交流日益深入,人们出于工作学习或旅游的需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迅速获得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信息。

不同国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集体记忆。

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他国的历史记忆可以便捷地进入本国国民的精神世界,从而对其原有的历史记忆造成冲击。

当人们习惯于从跨民族、跨国家的维度认识和理解历史时,也在进行着跨民族,跨国家的身份建构,这会对人们的国家认同造成某种程度的分散效应。

历史记忆的国家认同功能不可替代,因此我们应积极应对目前的挑战。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记忆。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按照一体化。

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田。

加强对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中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物价值,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其次,坚持中华民族叙事立场。

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实践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植根自身实际,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

我们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叙事立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要警惕打着“全球史”旗号却以西方中心主义书写历史的做法。

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搞编自吴玉军《传承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的记忆建立国家认同,增强国民归属感。

B.中华民族拥有共同历史记忆,因此中国在五千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

C.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今天的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正面临挑战。

D.为了增进国家认同,有必要坚持中华民族叙事立场,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以中华民族“易代修史”为例论证了共同历史记忆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

B.文章从现代性和全球化两个维度阐述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面临着挑战。

C.文章以现实挑战为前提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民族叙事立场的措施。

D.文章先论证历史记忆对于建构国家认同的功能,而后分析历史记忆面临的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连续的历史,国民就不可能拥有国家认同与共同的归属感。

B.每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进程中,都会面临传统文化的衰亡。

C.英国人书写的历史是站在人类世界的视角,因此英国的历史更具人类的共性。

D.以西方的维度认识自己的历史,这对于国人构建自己的民族、国家身份不利。

【解答】(1)B.“中国在五千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错,原文第二段是“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主语是“中华民族”,而非“中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文中无据。

(2)A.“易代修史”是保存历史记忆的方式,不是“共同历史记忆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的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