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日本战后产业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也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

一、农业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业产业一直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领域。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农业产业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农业业务特别是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种植逐渐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 传统农业的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农业在日本的占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农民人数减少,农田规模变小,种植业的收入逐渐减少。

这部分原因归咎于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缓慢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农业生产成本高,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兴起虽然传统农业的占比下降,但是日本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逐渐兴起,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取无农药栽培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高增值农产品如优质水果、海鲜等也逐渐成为日本农业的新宠,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制造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的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日本的制造业占比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1. 传统制造业的挑战与下滑日本的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日本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一,成本压力持续增加,比如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使得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第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使得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

第三,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的加速,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下降。

2. 高技术制造业的兴起尽管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一些压力,但日本的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崛起,成为其制造业占比变化的重要趋势。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在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国家经济崩溃,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的重建和经济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日本的重建过程和经济发展,以及影响日本崛起的因素。

一、战后重建战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修建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和提供住房等,以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发展和重建破坏的城市。

同时,政府还实施了一套新的教育体系,重点培养技术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这些措施为日本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的崛起日本在战后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即重点发展工业部门。

政府提供了贷款和补贴,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并提高关税。

这些举措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了扩大市场,日本政府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

政府提供了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出口补贴等措施以吸引外国投资和增加出口。

日本的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价格也更具竞争力,因此畅销世界各地。

日本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教育和研发投资为了保持竞争力,日本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和研发。

政府增加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拨款,并提供奖学金和研究经费以吸引人才。

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帮助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领域的投资,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企业和技术专家。

五、劳动力市场改革日本政府进行了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了世界著名的雇佣型经济模式。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工资、加强劳动法规和推行全员参与等,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

六、国际合作与协调二战后,日本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协调。

日本政府参与了各种国际组织,并与其他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投资协定。

关于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于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于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题目:一、日本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三、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探索四、创新体系建设的尝试五、未来展望与建议六、产业振兴案例分析一、日本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日本的工业化始于明治维新,1868年后,引进西方现代化工业技术、设立制度、推行教育和建立新型企业,并逐渐发展为现代化工业国家。

在二战后,日本的工业一度处于疲弱状态,但逐渐通过劳动力、土地等廉价资源、创新技术、有效的经济政策等方式实现了强劲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曾超过德国和英国。

然而,与全球其他国家一样,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日本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了较大的挑战。

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1、国内人口老龄化,缺乏劳动力。

根据日本官方统计数据,2019年日本国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首次超过了35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8%左右。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的人手不足、社会保险制度压力,促使企业人力成本上升,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再有竞争力。

2、生产成本高,难以与亚洲新兴市场企业竞争。

在世界范围内,日本是著名的高成本经济体之一,即便是日本本土的一些企业,生产成本也高于海外一些竞争对手的价格。

在全球资本、贸易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化背景下,这种高成本劣势又何以超越亚洲新兴市场中的企业?3、创新和高科技领域存在盲区,短期内难以在如人工智能、机器人、4.0工业革命等领域内产生领导地位。

尽管在汽车、电子、制造等领域一度走在全球前列,但日本的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却相对落后,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学、新材料等。

这使得在全球范围内探索新兴产业变得更加棘手。

三、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探索1、杜绝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智能制造。

日本政府提出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来保持与亚洲新兴市场企业的竞争力。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推广工业机器人、云计算、工业物联网等技术加以取代。

2、推动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重组和协作。

积极开展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推进产业重组和协作。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

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

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

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

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

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

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

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遭受了重创。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明智的发展策略。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满目疮痍的局面。

工厂被炸毁,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物资极度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局势。

首先,他们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日本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稳定了物价,遏制了通货膨胀。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日本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日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和团队合作,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这种稳定的雇佣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日本迅速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竞争力。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逐渐向重化工业转变。

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汽车以其节能、耐用、性价比高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兼并,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 日本篇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 日本篇

主导产业理论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是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 罗斯托,后来一些学者发展了他的理论,并进行了新的界定。 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导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 工业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 于主导地位的、能通过其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 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 导产业分析
————日本篇
前言:快速发展与支柱产业
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技术和产业领域走在全 球前沿,而这需要他们投资于昂贵和高风险的本地研发工作。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现有的行业在全球前沿 中总体还算不错,它们受益于“后发优势”:技术创新与产 业升级可以通过模仿和进口来实现,以及与现有的技术和产 业整合。而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投入的研发费 用较发达国家更低。 理论上,任何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 产业升级,从而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增长。而实践中的问 题则在于能快多少。对此,由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 (Michael Spence)所领导的发展委员会就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13个充分利用自身后发地位的经济体在25年或更长的时 间里,实现了7%或更高的GDP年增长率——至少两倍于发达 国家的增长率。
第一次产业结构转换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 型产业演进,即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换为以重化工业为 中心,在此期间经历了著名的60 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 划》时期,钢铁、电力、造船、机械、化学、汽车、石 油精炼等在内的新兴重化学工业成为制造业核心; 第二次转换受石油危机影响,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 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钢铁、化学、纺织在内的资源消 耗巨大的材料型产业走向衰退,而能源消耗少、加工程 度高附加价值高的组装加工业,如电器机械、精密机械 等产业成为制造业的核心; 第三次转换是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演进, 电子计算机、通讯器材、广播通信、软件在内的信息产 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应指出的是,这次转换并不完 全成功,信息产业并未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缺乏 有力支撑,从而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之中。

15经管: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仅供参考)

15经管: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仅供参考)

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分析(仅供参考)目录(13题):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第四章我国纺织业退出援助政策 P131第五章金松集团失败的合并 P157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P175 第七章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 P208第八章美国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P233 第九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P261第十章日本产业政策 P281第十一章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治理政策P317第十二章让人头疼的成品油价格 P351第十三章英国广告行业与自律管理 P363第十四章浏阳花炮产业集聚 P387第十五章中国手机业的产业生命周期P407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P931、你认为我国公用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什么?公用事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其本身特殊性,公用事业改革不能套用一般行业或企业的改革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公用企业未来的改革应该是坚持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在统一规划、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价格收费监管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公用企业垄断经营体制,加快公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增强公用企业活力,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2、国外公用企业改革进程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发达国家公用企业改革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方面有重大成就,为此,对我国公用企业改革来说:(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作用;(2)在保证政府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前提下,打破公用企业独家垄断经营局面,引入竞争机制;(3)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5)转变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功能。

3、我国铁路运输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根据我国国情,铁路运输业改革,可以采取多种目标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铁路运输业改革应该采取“网运分离+区域公司”的混合模式。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

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

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迅速的 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目, 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12.6%提高到 1970年的24.1%。在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 展速度大大超过轻工业,使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 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 占的比重在1960年就超过了50%,即发生了轻重工业比 重的“逆转”,其后重化学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轻工 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至1994年前者占制造业的64%,后 者仅占36%)。
2.从就业人数看产业结构
• 首先,从不同产业的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 的就业人数在1950年几乎占全部就业人数的一 半(48.5%),其后这个比重迅速下降,至 1995年下降到只有6.0%。第二产业的就业人 数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迅速增加,占全部就业人 数的比重也明显上升(从1955年的21.8%上升 到1970年的34.0%), • 而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第二产业就业 人数的增加速度就减下来了,在80年代第二产 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基本未变(百分之三十三点 几),进入90年代这个比重出现下降的倾向。
对上述结论的数据支持
1.从产值看主导产业
•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结 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下 同)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16.7%下降 到1970年的5.0%,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2.1% • 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21.5% 上升到36.9%,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 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60%上下。这意味 着第一产业在战后产业结构中缩小的份额被扩 大了份额的第二产业所“占用”了。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 学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 成为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材料型”制造 业的价低质优的供给能力与国民收入的增 长,又促进了汽车、电机等“加工组装型” 制造业的发展。
• 以1973、1978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为契机, 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时期以后,“材料型” 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而减缓了增长速度, 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也稍有下降;而电机、机 械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则通过推广应用微 电子技术,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出口, 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产业经济学作业—日本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日本主导产 业的变迁
• 以迅速的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 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其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轻பைடு நூலகம்业 •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学等 “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高速 增长的原动力 • 1973、1978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材料型” 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而减缓了增长速度, 而电机、机械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则通过 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后来居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