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民阅读专项(一)

合集下载

孤灯小卷-包利民阅读练习及答案

孤灯小卷-包利民阅读练习及答案

孤灯小卷-包利民阅读练习及答案孤灯小卷-包利民阅读原文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

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

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资*源%库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

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

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

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

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

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

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

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

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

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

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

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

包利民阅读专项(一)

包利民阅读专项(一)

人生小暖——包利民阅读专项(一)①行走在人生的长路上,总会有许多的梦想生生灭灭,一如身后的履痕,或浅或深,盈盈盛满着无悔的心绪。

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可是那些梦想毕竟曾葱茏过我们的心境,所以都是生命中最美的存在。

②有一年去外地出差,想起那个城市有一个同学,便顺便去拜访她。

她住在郊区的一所平房里,当时正是冬天,呼啸的北风从窗子的缝隙间灌进来,一室冰冷。

听她讲述在这里的工作生活,都是那么艰辛,可她一直坚持下来,从没想过放弃。

即使在这还要穿着棉衣的房子里,她的笑脸依然是那么灿烂。

她的目光中闪着希冀:“我要继续努力,我要在这个城市里拥有自己的房子,有着大大的玻璃窗,冬天的时候,就坐在窗下晒太阳!”③有梦总是好的,无论那梦是不是一种虚幻,都能给人一种勇气和力量,就像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零下三十度的气温也没能冻结她脸上的笑容。

梦想更像一床被子,被子本身并不发热,可是却能聚集我们身体散发出的所有的暖,从而使寒冷无法入侵。

若是没有梦想,就算再麻木的身心也无法阻挡生命的苍凉。

④我一个同学的姐姐,读高中时心灵遭受重创,在不言不语几日之后,精神崩溃而失常。

这很是让家人意外而伤心,本来大家都担心她会想不开而寻短见,却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结果。

那时我常去她家里玩儿,她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嘴里叨叨咕咕地不知念着什么。

去各大医院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一个专家说,要想恢复过来只能靠她自己,在她内心深处是有意地想封闭自己忘掉这个世界,建议家里人仔细想想她以前最在意的是什么,有意地去刺激她,或许会有奇迹发生。

那时大家都认为她最在意的,可能就是那个早恋的男友了,都已刺激成这样,还刺激?后来有一天,家人在她房中发现了一张写着字的纸。

⑤至今我仍记得那纸上写的几句话:“我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我不说绝望,因为我放心不下爸爸,妈妈去世得早,是爸爸把我抚养长大,我不能死,我还要报答爸爸……”寥寥几句,可以想象她当初的那种挣扎,只是很可惜,她只差一点点就战胜了自己。

包利民《石头开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包利民《石头开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13—17题。

(20分)石头开花包利民①幺妹十三岁时便随父亲去山上拉石头了。

她是自愿去的,那天她把自己的花书包塞进了木柜的底层,动作很缓慢,就像藏起了一个梦想。

幺妹在采石场上挥汗如雨的时候,我在县一中的教室里埋头苦读,一切都是为了我,我把那份感动和歉疚转化成巨大的动力。

②高二那年放暑假回家,在采石场看到了幺妹,个子长高了不少,脸晒得黑黑的。

见了我,她兴奋地跑过来,我抓起她的双手,心中蓦地涌起一阵悲哀,幺妹的手再也不是过去那样的柔软细腻了,变得粗糙而瘦硬。

幺妹的手曾是那样的灵巧,会做漂亮的剪纸,会用柳梢编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而如今,那双手的灵性全被坚硬的石头磨没了。

握着幺妹的手,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幺妹说:“哥,别难过,我这样挺好的啊!”③回到家里,幺妹拿出一个小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各种颜色的石块儿。

幺妹说这是她从采石场上捡的,这些石块儿和别的石头不一样,颜色鲜艳而且石质细密。

我仔细地把玩着,果然是与众不同。

④开学的时候,是幺妹送我出山,在山口,一直沉默的幺妹用手掸了掸我的衣服,我知道她要回去了。

这时,她塞然向前几步,抬起头来望向远远的山外,伸长了脖子,大声地喊了一声,群山回荡着她那充满希望与失落的声音。

然后,她便往回走了,一直没有回头。

我依然站在那里,咀嚼着幺妹对山外的憧憬,眼泪终于淌下来。

⑤一个月后的一天,幺妹忽然来县城找我。

她说:“爸最近忙,让我给你送钱来了!”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塞给我。

攥着那些被汗水浸得软软的钱,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无人知晓的感动与伤感。

然后,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里,说:“这是我给你的!”我一看,居然是用一块白色的石头雕成的一朵莲花!我仔细地看着,真是雕得太美了。

幺妹说:“这是我花了好几天的工夫又刻又磨弄出来的。

给你放在书桌上压压书什么的。

看到它你就知道我在给你鼓劲儿哩!”那以后,每次学习时,一看到桌上的那朵石头莲花,心中便会涌起温暖的感动,生命中便多了一份铮铮的力量,为了贫穷的家,为了操劳的幺妹。

包利民阅读专项

包利民阅读专项

包利民阅读专项阅读偏难理解,基本又是拿初中题目考小学生的套路。

包利民属于东北作家,他的《最美的声音》等文章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亲近母语》第十册(五年级),并有多篇文章被选作全国高考或中考试卷作文材料或阅读材料,颇有代表性,说不定以后会碰到。

旧时池塘①越来越多地想念儿时的池塘,也越来越多地渴望能有一个院子,里面有个小小的池塘,每天对着它,看风飞云舞,静守流年。

我总是觉得,池塘应该是很小的,只要能容纳几声蛙鸣,融进天光云影,就足够了。

②从前的村庄,南面是个大大的草甸,里面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像珍珠散落。

那时,我们不叫它们池塘,水泡子,是我们带着泥土气息的称谓。

经常在大草甸里玩耍,也经常邂逅充满神秘的池塘。

近岸的水边,生长着高高的香蒲,金黄的蒲棒夹杂其间;还有那些叶子狭长的茂草,摇曳着一簇深碧。

水里有各种不知名的小小鱼儿,水面上的虫儿飞快地滑行,时而有蛙入水,激起悦耳的声响。

③多年以后,当我读到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一句,回望旧日的水影,竟是联想颇多。

那时的池塘,路过着最朴素的风月,草气花香浸染着一池静水,时有鸟鸣落入其中,便于回忆中荡起无边的涟漪。

④如今在城市中,也会遇见池塘,可是却带着太多雕琢的意味。

我宁肯在荒郊野外,对着杂草杂树掩映中的一泡死水,也不喜欢那些修建了精美亭阁的水光潋滟,自然而然的,永远有着直入心灵的魅力。

⑤一场大雨落进过去的岁月里,于是院子中那个被几头白猪拱出的大坑,便成了微型的池塘,少了几多野趣,却平添了不少烟火气息。

雨还未停,那几只鸭子便已在水坑里嬉闹,小鸡们偶尔会去啄水中虹的倒影。

太阳再现,猪们便联袂而来,赶走群鸭,在水中舒适地躺卧。

⑥那时我们常跟着父亲,扛着扒网去甸子上捕鱼。

通常是那些涨满了水的池塘,一网扒上来,好多大大小小的鱼,还有误入的蛙,更有些不知名的水里的虫儿。

我们兴奋地挑拣着,心儿就像那些鱼儿般跳跃。

小小的池塘,藏着太多的乐趣,就像我们的童年,收藏了最美好的种种,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忆,也不能穷尽。

包利民《缝纫机响,童年梦长》阅读理解

包利民《缝纫机响,童年梦长》阅读理解

包利民《缝纫机响,童年梦长》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缝纫机响,童年梦长包利民①脚踏缝纫机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高贵之物,就连条件好的人家结婚的四大件里,都包括它。

四大件是指“三转一响”,分别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

在我的童年,收音机、自行车和手表,还是很常见的,而缝纫机相对比来说,拥有的人家就很少。

②从记事起,我就觉得家里的那台缝纫机很是神奇,那针头处不停地伸缩,竟能缝制衣物。

每当母亲使用缝纫机时,我和姐姐们就会围在周围,时不时地伸出一只脚,同母亲一起去踩那脚踏板。

而右侧那个小手轮,母亲经常在停顿之后,用手轻拨一下,并能用它掌握速度和进度。

整个机身像一匹马的形状,所以在乡下,许多人叫缝纫机为“马神”,长大后觉得,可能是从英文的音译而来。

③我们的新衣服,都是在缝纫机下流淌出来的。

总是凝神于母亲劳动时,看那一根长线游走于布料之间,结合出我们盼望着的美丽。

那些美丽的窗帘,枕套和衣服,都是开在我们眼中的花。

多少个夜里,缝纫机的“嗒嗒”声随着烛光轻轻地撞击着四壁,也撞进我的睡梦里,梦境如水,波澜不惊。

④缝纫机不用的时候,机身可以放到台面之下,于是就成了一个很平整的平面,就像是课桌一样。

所以,我和姐姐们总是因为争抢这个“课桌”而吵架。

在缝纫机台面上写作业,可以把两脚放在踏板上,虽然此时是蹬不动的,可我们总有办法,就是把侧面传送轮上的皮带摘下来,就可以蹬着绕空圈了。

渐渐地,我和姐姐们觉得缝纫机很亲切,它是我们的玩伴。

有时候,左邻右舍的人也会拿着布料或衣服让母亲帮忙,母亲都是痛快地答应,在缝纫机欢快的节奏里,邻人的笑容也开放到了极致。

我家的缝纫机,不仅给我们自己家,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了方便和快乐。

⑤母亲很爱护这台缝纫机,给它缝制了很精美的布套,下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棉垫。

每次用完,我和姐姐就会迅速围上去,拿上抹布沾水再拧干,然后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最后总会擦拭得干干净净,机身和台面都是亮得可以照见人影。

包利民《一簇花儿在风雨里开》阅读理解

包利民《一簇花儿在风雨里开》阅读理解

包利民《一簇花儿在风雨里开》阅读理解阅读包利民的《一簇花儿在风雨里开》(有删改),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天的一个早晨,我站在一楼的阳台上,看着对面那一带草坪里刚冒出头的嫩草,在阳光下,在东风里,似乎可以听到一片欣然的成长之声。

这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肩上搭着一个长长的蛇皮袋子,右手持一根前端带铁钩的木棍,嘴里叼着烟,直奔那个大垃圾箱而去。

②每一天小区里都会来来往往不少这样的人,那些个垃圾箱都会被翻无数遍,那些废纸、纸壳、塑料瓶子什么的,很难逃过这一层层的筛选。

这个叼着烟的女人走路风风火火,就像总是急着赶往下一个垃圾箱。

她的脸上有着深深的皱纹,看得出在风雨里奔波的痕迹。

那个垃圾箱很高,她用木棍钩了几下,然后几乎是把半个身子探进去寻找。

③其实我是旁观者,心底也会有一些感慨。

正好两个老奶奶刚跳完广场舞从外面回来,火红的运动服点亮了这个早晨。

她俩看到垃圾箱外的半个身子,先是一愣,然后便啧啧地摇头叹息几声,感叹说:“唉,为了生存,不容易啊!”④这时,那个女人已经直起身,她装好找出来的东西,冲着那两个老人很灿烂地笑,说:“为了生活!”⑤两个老人很温和地冲她笑。

而在窗后的我,却忽然很有些触动,甚至感动。

或许两个老奶奶没有听清,或许是听清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而我却听得很明白,连她说的四个字的重音所在都听得清楚。

⑥从那以后,我就有些留意这个在垃圾箱里翻找东西的女人。

她几乎每次都是叼着烟卷,走路很快,匆匆地从一个垃圾箱赶往下一个垃圾箱。

而且她不像别人,翻得满地都是,然后一走了之,她都是尽量不把垃圾箱里的东西倒出来,而且总会收拾得很干净。

⑦春末夏初的时候,有一次,我看见她在我窗前那个垃圾箱翻完之后,并没有像平时那样急急地离开。

而是在旁边的草坪上,用那个带铁钩的木棍刨了几个小坑儿,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不知什么种子,种了下去,又填上土,踩平,这才背起蛇皮袋子走了。

⑧后来听小区里的人说起这个女人,因为她在这里活动已经好几年了。

关于包利民的阅读理解

关于包利民的阅读理解

关于包利民的阅读理解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 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

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

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

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彩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

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

于是嘲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

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

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

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

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

包利民阅读专项(一)

包利民阅读专项(一)

人生小暖——包利民阅读专项(一)①行走在人生的长路上,总会有许多的梦想生生灭灭,一如身后的履痕,或浅或深,盈盈盛满着无悔的心绪。

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可是那些梦想毕竟曾葱茏过我们的心境,所以都是生命中最美的存在。

②有一年去外地出差,想起那个城市有一个同学,便顺便去拜访她。

她住在郊区的一所平房里,当时正是冬天,呼啸的北风从窗子的缝隙间灌进来,一室冰冷。

听她讲述在这里的工作生活,都是那么艰辛,可她一直坚持下来,从没想过放弃。

即使在这还要穿着棉衣的房子里,她的笑脸依然是那么灿烂。

她的目光中闪着希冀:“我要继续努力,我要在这个城市里拥有自己的房子,有着大大的玻璃窗,冬天的时候,就坐在窗下晒太阳!”③有梦总是好的,无论那梦是不是一种虚幻,都能给人一种勇气和力量,就像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零下三十度的气温也没能冻结她脸上的笑容。

梦想更像一床被子,被子本身并不发热,可是却能聚集我们身体散发出的所有的暖,从而使寒冷无法入侵。

若是没有梦想,就算再麻木的身心也无法阻挡生命的苍凉。

④我一个同学的姐姐,读高中时心灵遭受重创,在不言不语几日之后,精神崩溃而失常。

这很是让家人意外而伤心,本来大家都担心她会想不开而寻短见,却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结果。

那时我常去她家里玩儿,她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嘴里叨叨咕咕地不知念着什么。

去各大医院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一个专家说,要想恢复过来只能靠她自己,在她内心深处是有意地想封闭自己忘掉这个世界,建议家里人仔细想想她以前最在意的是什么,有意地去刺激她,或许会有奇迹发生。

那时大家都认为她最在意的,可能就是那个早恋的男友了,都已刺激成这样,还刺激?后来有一天,家人在她房中发现了一张写着字的纸。

⑤至今我仍记得那纸上写的几句话:“我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我不说绝望,因为我放心不下爸爸,妈妈去世得早,是爸爸把我抚养长大,我不能死,我还要报答爸爸……”寥寥几句,可以想象她当初的那种挣扎,只是很可惜,她只差一点点就战胜了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利民阅读专项(一)人生小暖——包利民阅读专项(一)①行走在人生的长路上,总会有许多的梦想生生灭灭,一如身后的履痕,或浅或深,盈盈盛满着无悔的心绪。

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可是那些梦想毕竟曾葱茏过我们的心境,所以都是生命中最美的存在。

②有一年去外地出差,想起那个城市有一个同学,便顺便去拜访她。

她住在郊区的一所平房里,当时正是冬天,呼啸的北风从窗子的缝隙间灌进来,一室冰冷。

听她讲述在这里的工作生活,都是那么艰辛,可她一直坚持下来,从没想过放弃。

即使在这还要穿着棉衣的房子里,她的笑脸依然是那么灿烂。

她的目光中闪着希冀:“我要继续努力,我要在这个城市里拥有自己的房子,有着大大的玻璃窗,冬天的时候,就坐在窗下晒太阳!”③有梦总是好的,无论那梦是不是一种虚幻,都能给人一种勇气和力量,就像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零下三十度的气温也没能冻结她脸上以想象她当初的那种挣扎,只是很可惜,她只差一点点就战胜了自己。

有一天在她家里,我终于听清了她念的是什么,原来她每天反复说着的,竟是朱自清的那篇《背影》!于是那以后,父亲就常出现在她面前,以期奇迹出现。

自她出事以后,父亲骤然就苍老了许多,专家的那番话,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愿望和支撑。

可是,女儿却不再认识父亲,任父亲在她面前深情地呼唤,她都充耳不闻。

父亲却一直坚持着,这一坚持就是三年!⑥有一个秋天的下午,同学的父亲在工地上干活时,被一截钢筋将脸戳破。

他的受伤,立刻引起了全家人的慌乱,他安抚好三个围前围后担心万分的孩子后,便去了大女儿的房间。

同学的姐姐仍在那里背诵《背影》,许是父亲脸上染血的纱布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停止了背诵,怔怔地看着父亲的脸。

父亲像安慰另几个孩子一样安慰着她,虽然知道她根本听不进去。

就在这时,父亲便听见女儿喊了一声“爸”,他一下子呆在那里,直到女儿又喊了一声,才回过神来,泪水洇湿了纱布。

他知道,一直苦盼着的奇迹终于到来了!⑦后来,同学的姐姐说,她就像从很长很长的一个梦里醒过来。

父亲心疼地问:“三年那么长的梦,你一定受了很多苦吧?”她却笑着说:“没有,我在梦里经常听见爸爸和我说话,所以一点没害怕!”我很难想象,那样的三年,她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或许,就是有关父亲的梦支撑着她醒来。

而同学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所依靠的梦想,就是女儿有一天会像以前一样叫他一声爸爸。

这两个人的梦三年来一直衔接在一起,拼凑出一个人间的奇迹。

⑧梦想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仅可以焐热生活中的种种艰辛清贫,驱散所有的悲痛伤感,还能把我们的心引领向最丰盈美好的去处。

那里或许不是梦想的所在,却是因为梦想才会抵达。

有梦的人生永远不寂寞,有梦的人生寒冷永远无法侵蚀。

梦想更如一件心灵的外衣,呵护着生命中每一点每一滴的暖,为我们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3月上1.请简要概括同学姐姐的故事。

(3分)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3.结合会上下文,理解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4分)①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可是那些梦想毕竟曾葱茏过我们的心境,所以都是生命中最美的存在。

②自她出事以后,父亲骤然苍老了许多,专家的那番话,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愿望和支撑。

4.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分)5.请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3分)A.梦想创造奇迹 B.有梦常暖夜归人包利民①无边无际的夜,心里却暖暖,连脚步声都同心跳一样急促,因为前方有一所亮灯的房子。

在夜里回家,有着一种特别的感受。

也许是暗夜与家灯的对比,便将心底久泊无依的思绪与那一窗的温暖相融,仿佛一直黯淡的际遇,此刻全被回家的心绪点亮。

②遥远的少年时光里,有一次深夜回家的经历。

那时还在县里住校读高中,很少回家。

一个周末的晚上,便有一种强烈的回家冲动。

于是便走出校门,此时已是夜里九点多,早没有了通往乡下的车,便步行走上四十里的路。

正是盛夏,星光满天,出了县城,便是土路,两旁是茂盛的庄稼。

空气中流动着清香的气息,便一直向前走。

离家乡的村子很近的时候,要穿过一大片荒甸,阴森无比,还有乱坟无数。

走到纵深处,恐惧便紧紧围绕在身前身后。

向前望去,看见村里的点点灯火,便觉心中一暖,周围的荒凉也似乎充满了情趣。

③当村子近在眼前,看着家里的草房,那在黑暗中的影子,就如山一般给我无尽的安全感。

推门进屋,扑面而来的灯光,还有父母惊喜中带着担忧的脸,却深刻在那一瞬的心底,在无数个未来的日子,那个情景都会在无眠的夜里潮起。

④后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一个房子里,等待自己的父母到来。

也是一个夜里,却是自己成了屋里的守候者,父母成了夜归人。

那时,父母只是之前打了个电话,说这一天要到,并告诉不要接,来过好几次,能找到。

通讯的不便,使得我竟不知他们坐什么车,几点到。

只好守在家里等,直到夜幕长垂。

此刻,终于知道那一种滋味,想想以前的多次回家,父母该是等得怎样辛苦,交织着盼望与担心。

⑤曾有个同学,少年时,有一次和父母负气离家出走。

在外游荡了几日,终于还是回来。

他特意选在一个夜晚向家里走去,怕看见那些熟悉的人。

也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他一路心情忐忑,不知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情景。

他和我说:“我一到家门口,听见院子里的狗叫声,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而他的父母,并没有责怪打骂,有的只是一种欣喜和心疼。

原来,不管我们犯了怎样的错,那个叫家的房子永远敞开着温暖的门,等着我们的归来。

⑥在晚上回家,就像从长长的夜里走向光明和温暖,家永远是等着我们憩息的巢。

就像有人所说,因为喜欢回家,所以才要常离家在外。

喜欢在夜里归来,踏着一地的思念,任这条路风雨起落,可在路的尽头,却有着一所房子,亮着一盏灯,和灯下牵念着我们也被我们牵念着的白头人。

6.本文写了与“我”有关的两次“夜归”,请分别加以概括。

(4分)7.文章在②③④三段已经写了两种“夜归人”,第⑤段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8.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6分)(1)离家乡的村子很近的时候,要穿过一大片荒甸,阴森无比,还有乱坟无数。

(环境描写在这里具有什么作用?)(2)在晚上回家,就像从长长的夜里走向光明和温暖,家永远是等着我们憩息的巢。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9.本文结尾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10.请联系实际,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对家的感受。

(4分)参考答案:6.第一次写“我”读高中时,一个周末的晚上,步行四十里的路回家;第二次写“我”在一个陌生城市的房子里,作为守候者,在夜里等待父母的到来。

(4分)7.不多余。

(1分)第⑤段写的是一个少年负气离家后,选择一个夜里回家的事,从父母对犯错孩子宽容的角度表现家的温暖,使读者对家的感受更加丰富。

(3分,意思答到即可)8.(1)用一大片阴森无比的荒草甸和令人恐惧的无数乱坟,衬托村庄的灯火让人感到温暖,突出了家的安全感。

(3分)(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家光明、温暖和安全的特点。

(3分)9.结尾主要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夜归人”回家的感受,点明了题意,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4分,意思答到即可得分)10.示例:家给我的感受是温暖、轻松和愉快的,当我拖着沉重的脚步,疲惫地回到家中,面对可口的饭菜和父母亲切的关怀时,感受到家的温馨,浑身的疲惫瞬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4分,意思对即可)类文选读:怀念火炉,一如怀念一生中最温暖的际遇。

或许人心便如火炉,有多少人的关爱点燃了我们生命的火热。

那许多的人,终免不了风流云散,亲人,朋友,还有那些爱过的人。

寥落如晨星,虽遥远,仍闪烁,留在心底永远的暖意。

似乎说过,明月千里,回望成灰,现在想来,成灰的,只是自己的心绪。

(一)围炉火炉已经渐渐成了传说,而在我记忆中,它就像一个温暖的太阳,焐热了太多朴素的岁月,让那许多个冬天,都眷恋成心底感动的海,潮起潮落间,便不再觉得世事风寒,所有的希望都春暖花开。

冬季漫长,火炉便成了村庄的心脏,它不停歇地工作着,让所有的人热血沸腾。

最初的火炉是用砖垒成,炉膛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炉室,下面是灰室,中间用带条隙的厚铁板隔开。

炉盖是一个个逐渐缩小的环形铁板组成,相互叠加,一根长长的铁皮烟筒在屋里几个转折,穿墙而出,是主要的散热部件。

后来有人家用破了的铁皮水桶改造成火炉,效果更好,于是纷纷效仿,炉身散热便更多了。

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围炉而坐,我和姐姐们或看书或说笑,母亲则做着针线活,外面飘着大雪,室内却盈盈如春。

特别是在晚上,天黑得早,那时经常停电,便点一根蜡烛,全家人坐在炉畔闲聊。

父亲常给我们讲故事,我们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烛影摇动,将每一个人的影子都放大,投射到墙上,有一种厚重的亲切感。

有时蜡烛燃尽,也不去理会,红红的火光透过炉盖的缝隙,映亮了每一张脸。

随着火光的闪烁,四下里明暗变幻,那光亮直映入窗外呼啸的北风声中。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滚热的炉盖上烙一些吃的东西。

最常见的便是土豆片,切得薄薄的土豆片在炉盖上几个翻转,便已熟透,别有一种风味。

或者将一些黄豆粒儿放在炉盖上,一会儿工夫便外皮迸裂,便不顾烫地扔进嘴里,酥脆无比。

有时,姐姐们会将整只土豆埋进火炉下层的灰烬里,过得一些时刻,掏出,扒去焦黑的外皮,里面松软无比,满屋子都是淡甜的香气。

童年中的我们,总能于火炉之畔找到许多的乐趣。

有一年去一个偏远的山村探亲,那时我已经在城里生活了二十年,有火炉的冬季再不曾来过。

当我于风雪中推开房门,热气扑面而来,地当中一个火炉正红红火火地燃烧着,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仿佛时光重叠,我于风雪之中回到家,炉火以不变的温暖迎接着我。

火炉上烧着一壶水,正滋滋作响,一只黑猫蜷卧在不远处,眼前的种种,都是那么遥远的熟悉,心底濡湿,涌动着丰盈的感动。

那个晚上,我和亲戚一家人围坐在炉旁,说着多年前的旧事。

红红的火苗伸缩着,将炉盖舔得红了脸,我的心也仿佛被轻轻地抚摸,无形的手指拨去岁月的沉冗,看到了童年的幸福。

外面的风吹动着门板,窗玻璃上,美丽的霜花在与火炉的纠缠中慢慢成型。

当年围坐在炉旁的亲人们,已星散各方,祖父早已故去,父母也垂垂老矣,只有这一炉红火,依然如过去般,那些流走的岁月,就如火光中闪烁的光阴,永远亮在心底最温暖处。

记起在上小学时,冬天,教室中间便搭起一个大火炉,同学们从各家带来豆榨,整齐地码在后面的墙下。

每天的清晨,男生们轮流早起来引燃炉火。

课间时,我们就团团围在炉边,大声说笑,或从豆榨堆里捡拾一些遗留的黄豆,放在炉盖上烘烤。

温馨而无忧的时光,随着火炉而消散。

火炉是我们独有的记忆,独有的幸福,感谢那段贫穷而充实的时光,给了我一生的温暖。

多想再次与那些亲爱的人围炉而坐,说着温暖的话语,那样的时刻,心中的所有块垒都会消融,化作生命里最暖的感动,流淌着永远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