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简易中医诊断法介绍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知识点

中医诊断知识点

中医诊断知识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点:1. 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又称“四诊合参”。

2.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3.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听患者的呼吸、语言、咳嗽等声音,以及嗅患者的口气、排泄物等气味来辅助诊断。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环境等信息,以了解病情。

5.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脉象来了解病情,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6.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正邪关系,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7.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舌质、舌苔、舌下脉络等,不同的舌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

8. 脉象:脉象是中医切诊的重要内容,包括浮沉、迟数、虚实等,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

9. 证候: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盛衰等内容。

其中脉象是指医生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感知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脉象的分类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脉象分类:1. 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2. 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3. 迟脉:脉象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少于 60 次)。

4. 数脉:脉象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 90 次以上)。

5. 虚脉: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

6. 实脉: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7. 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8. 涩脉:脉象往来艰涩,迟滞不畅,如轻刀刮竹。

9. 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这些分类只是一些基本的脉象类型,实际上脉象的表现非常复杂,需要医生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

同时,脉象也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等,综合分析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如果你对脉象感兴趣,建议你向专业的中医医生咨询,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

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

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
中医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医学,是整个中国医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以解剖、生理、形态症状和中药经验的集合体。

其中四种诊断方法是视诊、闻诊、问诊、摩诊。

下面将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是视诊,它是中医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也是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医生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结合病史和查体来进行诊断。

视诊主要是用来衡量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以确定患者的病因。

其次是闻诊,即医生闻取患者体液的气味。

它通常用于检查患者的肝脏功能,因为肝脏是人体的核心器官,是调节全身健康的重要角色。

据说,通过闻诊,就能够判断肝脏功能是否受到损害,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是问诊,即通过采访患者来了解其病史,包括他的家庭背景、过去的症状以及现有的症状。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医生判断病因,以便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最后是摩诊,即在患者身上按摩,以测试其关节灵活性、肌肉力量、血流情况等。

摩诊可以帮助医生查明病因,比如搏动性紊乱、结缔组织病变等。

总之,视诊、闻诊、问诊和摩诊都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部分。

它们能够帮助医生精准地找到病因,进而有效地治疗疾病。

中医以其传承悠久的诊断方法和中药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赢得了众多患者的支持与喜爱。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
1.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获取
病情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气虚;面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充盛等。

2.闻诊:中医师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或辨认病情。

例如,口臭
可能代表胃热;体味产生变化可能代表体内湿热等。

3.问诊:中医师通过与病人交谈,详细询问病情及病史,以获取更多
信息。

例如,问病人的头痛是否偏,疼痛程度等,为辨识病情提供依据。

4.切诊:中医师通过把病人的脉象,判断病人体内的阴阳、气血等情况。

例如,脉象弦代表肝胆病变;脉象涩或结代表血瘀等。

上述四诊方法的综合结果将得到一个辨证的结论,即中医师根据病人
的症状和体质来判断病人的证候。

例如,判断为气虚证、湿热证、气滞证等。

在辨证的基础上,中医师将选择相应的纯中药或中药组方来进行治疗。

中药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制成的药物。

根据病人具体的
证候,中医师将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中药来进行治疗。

例如,选择具有补气、健脾、清热等功效的中药,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配以相应的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症和不同的病人,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中药
组方。

因此,在辨证开方过程中,中医师需要考虑病人的体质特点、病情
的轻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开方方法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应用技术,通过四
诊方法辨识病情,然后根据病情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的
核心在于个体化治疗,即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

这些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及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判断和诊断,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这些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病史、症状、疾病发生的原因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得出的初步判断,进一步触诊患者的脉搏,确定病情。

二、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闻患者的气味,听患者的声音,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切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望闻问切的目的是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三、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

辩证论治包括辨证、辨病、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所属的病证类型。

辨病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患者的病名。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这些辨证方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这些方法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求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

这些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精准的方法,帮助医师明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诊断方法的十个方面,并展开详细描述。

1.望诊法中医望诊法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肢节、皮肤和外观等情况来判断病情。

面色黄褐色、舌苔厚腻、目色淡黄,说明肝胆火炽,气机不畅。

2.闻诊法中医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和臭味来诊断病情。

感冒患者咳嗽声重、喉部有痰鸣声、口中有恶臭味,说明病情较重。

3.问诊法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主诉、症状和疼痛位置等来了解病情。

问病人是否有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以便判断是否有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病症。

4.切诊法中医通过按病人的脉络来判断病情。

脉搏强大、快速而有力,说明病人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5.病因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分析病因来判断病情。

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肠不适、牙关紧闭、情绪易怒等症状,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判断病情。

6.经络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身体上的经络系统来判断病情。

脏腑经络阻塞会导致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等症状。

7.阴阳补益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排便和身体状况来判断阴阳失衡。

病人失眠、脾虚、体虚等症状,需要通过中药补益来平衡阴阳。

8.五行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属性来判断病情。

水属性的人容易得到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9.脏腑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状况来判断病情。

病人肾虚,会导致头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

10.体质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体质来判断病情。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湿疹、皮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诊断效果。

通过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身体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等信息,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疾病辨证和辨证论治的过程。

中医诊断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舌色、舌型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望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揭示患者病情的轻重、病位、病机和疾病的预后等信息。

1. 外貌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如面色是否红润、苍白、发黄等,眼神是否有神采、呆滞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比如,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或寒湿内侵有关。

2. 舌诊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舌头是内脏的窗口,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苔的颜色有白、黄、黑等,白色可能与外感风寒有关,黄色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黑色可能与痰浊阻滞有关。

舌苔的形态有厚、薄、裂纹等,厚可能与湿热痰浊有关,薄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裂纹可能与阴虚燥热有关。

3. 舌色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如舌头偏红可能与内热有关,舌头偏淡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头紫暗可能与血淤有关。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手段,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和听取患者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闻诊主要包括闻气味和闻音。

1. 闻气味中医认为不同的气味可以反映患者身体的病机和病情。

比如,气味酸臭可能与湿热有关,气味腐败可能与痰浊有关。

2. 闻音中医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比如,声音洪亮可能与气血充盈有关,声音低沉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和询问,获取患者的病史、病情和症状等信息,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问诊主要包括询问病史、询问症状、询问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1. 询问病史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变化、是否有遗传病史等信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辩证法。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特征以及病变部位的形态、颜色、分布等情况来推断病情。

望诊主要包括望色、望舌、望色等内容。

其中,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唇色、舌质等来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

望舌则是观察病人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推断病情。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颜色、疮痂形态、肿块大小等情况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性质及内脏病变的部位。

闻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嗅味等来判断病情。

根据中医理论,气味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中医师可以通过闻病人的口气、汗毛、尿液等来推断病情。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师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来全面了解病情。

在问诊过程中,中医师还会关注病人的情绪状态、精神状态等,并通过言语和表情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切诊来推断病情。

中医师通过对病人脉搏的观察、触诊、按压等手法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中医师根据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来推断病情,判断病人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情况。

此外,中医的诊断方法中还包括八纲辩证法。

八纲分为表里、寒热、虚实、湿燥四对,通过辨别病人的表现症状,判断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湿燥等。

通过八纲辩证法,中医师可以准确判断病情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辩证法。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病人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对于许多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望、闻、问、
切四诊方法来诊断疾病的。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
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
病的病情。

中医认为“面色、舌色、脉象”是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
反映,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情。

闻诊是指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
病情。

例如,中医认为咳嗽声音的高低、响亮与否可以反映肺气的
盛衰,声音的粗细可以反映痰浊的浓稀等。

问诊是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症状表现、
病史等,从而判断疾病的病情。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
定规律的,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疾病的
病位、病性。

切诊是指通过切诊患者的脉象,了解脉搏的形态、节律、速度、力度等,从而判断疾病的病情。

中医认为脉象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
的反映,通过切诊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情。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方法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流传在群众中的一些诊病方法,一般均其有易学、易用的特点;而且这些诊病方法,往往能对某些疾病作出较早期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可以作为一种鲡助透断方法,供临床考。

本书搜集整了46种诊斯方法,共中如眼蛔斑、指脉孕征、巩膜痔视等,已为临床所采用。

每一方法,都分别介绍了诊断的要点、方法和注意事项。

有的井附图说明。

供中、西临床医师的参考。

一、蛔虫病(一)红花舌红花舌是呈现在舌面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根据花斑的多少及共分布的情况,可以判断蛔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买点】在舌的表面,特别是舌的两边和舌尖部,散在着突起的红色斑点,形圆顶尖,如大头针头大。

舌苔较厚的地方,斑点边绿稍不规则,斑点与苔红白相间,所以称为:红花舌(图I)。

斑点多,分布密集,表明蛔虫数多,斑点少,分布疏松,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张口,令其仲舌,舌尖下垂,使舌面暴露,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

观察前口腔必须保持清洁,不宜嚼东西,更不能吃染苔物品(以下凡属验舌、唇的,均同)2.观察时光线务求充足,不宜在夜晚或着色的电灯下进行(以下各法除特殊情况外,均同)。

3.伸舌要自然舒适,避免紧张。

也不宜仲之过久,或在同一时间内,连续多次伸舌。

4。

本征象对成人无诊断意义。

(二)唇粟疹唇粟疹是呈现在唇粘膜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疹点的大小和多少以及分布的松密,表明着蛔虫的成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下唇系带的周围,靠近穹窿的粘膜上,呈有圆形、顶端略尖如大头针头大或略小的粟疹,微突出粘膜面,也有隐约于粘膜里面的,色呈透明或半透明,基底部稍红,一般有10~20颗左右。

颗数多,疹大,分布密,突出粘膜明显的,表明蛔虫数多;颗数少,疹小,分布松,隐约于粘膜内的,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

检查者用拇、食两指翻开其下唇,用中指内垫,使下唇粘膜绷紧,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翻唇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在同一时间内连续多次翻唇,以免影响疹色的变化。

2.粟疹的分布,多数在下唇粘膜的中央部。

3.本征象仅适用于儿童。

(三)巩膜蓝斑巩膜蓝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眼巩膜上,呈现一种如针尖至绿豆大小、不规则的.不突出结膜面的蓝色和紫褐色斑点(图2),斑的境界多清晰,也有模糊的。

斑数在1~7个不等。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

检查者用手指撑开其上下眼睑,暴露巩膜部,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巩膜蓝斑呈现在巩膜部,没有突出结合膜面。

本征象成人和儿童均适用。

(四)眼蛔斑眼蛔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根据斑的大小和斑数的多少,可以诊断寄生的是成虫或幼虫以及虫数的多少。

【珍断要点】在眼巩膜与结合膜间的毛细血管顶端和旁边,呈有青黑色形圆的斑点,约有大头针头大,称为:眼蛔斑(图3)。

斑大,表明寄生的是成虫;斑小,表明为幼虫。

斑数多,虫多;斑数少,虫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

检查者用手指撑开其上下眼睑,使眼球暴露,并令其往上下、左右转动,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须与报伤点(见33页)相区别。

报伤点是呈现在血管的末端,且有损伤病史。

本征象可在血管的任何部位,并伴有其他蛔虫症状。

本征象成人和儿童均适用。

(五)耳翼糜烂耳翼糜烂是呈现在耳廓内侧面(俗称耳背)部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耳廓内侧面与乳突附着处,呈糜样破烂,有黄自色分泌物,结痂。

可在单侧或双侧耳部出现,俗称:月食疮【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检查老将其耳向前压,暴露耳廓内侧面,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必须与耳疔、耳疮相区别。

本征象多与其他蛔虫症状同时兼见。

仅适用于儿童。

(六)面部白斑面部白斑是呈现在儿童面部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白斑的面积大小,表明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儿童面部,浮现淡白色、如小指头至拇指头大的圆斑,呈单发或多发(图4)。

斑大,表明蛔虫多;斑小,表明蛔虫少。

【珍渐方法】受检者取坐位,面背阳光,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背阳光诊察时,白斑更为明显。

2.白斑淡薄,色不因按压而减。

在放大镜下观察,白斑处皮肤较粗糙,无痛痒感。

3.本征象多呈现在脸面左右侧,常与其他蛔虫症状兼见。

(七)面部粟疹面部粟疹是呈现在儿童面部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粟疹的多少,表明着蛔虫的感染程度:【诊断要点】前额或两颧部,散布着碎米样大、顶端钝的白色粟疹(图5)。

粟疹多,表明蛔虫数多;粟疹少,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面朝阳光,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本粟疹无痛痒感,它的出现,多兼见唇红、面色萎黄等症状,可以与一般白瘖相区别。

(八)指甲云斑指甲云斑是呈现在儿童指甲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从云斑的面积、浓度和出现的指数多少,可以判断蛔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儿童指甲的中心部,呈现条状或细块状、边缘不整齐的白色云。

在放大镜下观察,该斑寄于甲板中,由小白点聚集而成(图6)。

云斑大,色浓和出现的指数多,表明蛔虫多;云斑小,色稀和出现的指数少,表明蛔虫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伸手露出指甲,顺指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在一个指甲出现云斑,即为蛔虫阳性征。

2.指甲云斑兼见指甲角化时,为小儿疳积病征。

3.本征象常见子姆、食、中指甲。

(九)花甲花甲是呈现在儿童指甲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花甲中斑点的面积和个数,表明着蛔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儿童拇指、食指的指甲上,呈点状、如大头针头大小、形圆的白色斑,与指甲红白相间,所以称为:花甲(图7)。

斑大,点多,表明蛔虫数多,斑小,点少,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伸手露出指甲,顺指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指甲按压后,花斑更为明显。

(十)甲沟糜裂甲沟糜裂是成人和儿童均能见到的蛔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左侧或右侧的甲沟,呈韭叶状糜样裂开,触之有痛感。

可在每一个甲沟出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伸手露出指甲部,顺指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本征象多在因蛔虫病引起消化不良时出现。

2.本征象出现在一个指甲上,即为蛔虫阳性。

二、钩虫病(一)环花舌环花舌是呈现在舌面的一种钩虫病的征象。

它的明显程度和分布情况,以及出现时间的迟早,与钩虫的感染程度和感染时间有关系。

患者接受治疗后,环花舌随着钩虫的驱除而消失。

【诊断要点】在舌的表面,呈来黄色或淡白色的环形颗粒,直径约1毫米大,边缘整齐,中心凹陷;呈星状分布,稀密不一,排列整齐;多见于舌的两边,与舌苔相间似花,故称为:环花舌(图8)。

颗粒明显,分布密集,为感染较重;颗粒不明显,分布疏松,为成染较轻。

颗粒出现的时间早,表明受染的时间已久,反之,则为受染的时间短。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面向阳光,令其张口伸舌,舌尖下垂,使舌面暴露,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

要与红花舌(见1页)和白花舌(见10页)相鉴别。

2.颗粒在5个以上的,易发现;在5个以下的,颗粒边缘多不整齐,不易发现,应细心观察。

3。

钩虫经驱除后,环花舌多在一周后消失。

患者经治疗后,钩虫是否排除尽,不能单以本征象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扁平甲扁平甲是表现在指甲上的一种钩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手指甲呈扁平反甲,长出甲床部分的指甲无故自裂。

可在各个指甲同时出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伸手露出指甲,顺指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染织工人,直接用手浸渍于烈性颜料水中,亦可发生反甲,并有痛感,但不经洽疗也能逐渐痊愈,以此可与本征为别。

并可再结合本病病史进行判断。

(三)紫色云斑紫色云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钩虫病的征象。

云斑的大小,表明着感染的程度。

【诊断要点】在眼巩膜与结合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有多样状的浅紫色、云架状斑块(图9)。

斑块大,为感染程度较深;斑块小,为感染程度较浅。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

检查者用手指撑开其上下眼睑,使眼球暴露,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应与巩膜蓝斑(见2页)相鉴别。

并结合病史进行判断。

(四)颊紫斑颊紫斑是呈现在颊粘膜上的一种钩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第一臼齿相对的颊粘膜上,呈有紫色圆形、如大头针头大的斑点,或呈紫色线条状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

检者用压舌板或筷子翻开上唇,暴露颊部,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本征象多呈单数表现。

细条状之紫色斑,多由细小的紫斑点聚集而成。

三、鞭虫病白花舌白花舌是呈现在舌面的一种鞭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舌的表面,呈有圆形、大头针头大的白色粟疹,顶端钝,作星状分布,与舌质相间似花,故称为:白花舌(图10)。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令其张口伸舌,舌尖往下垂,进行视察。

【注意事项】应与红花舌(见1页)、环花舌(见8页)相鉴别。

四、血吸虫病苏中穴苏中穴是在身体的一定部位,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的痛觉,是一种血吸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肋部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在第十一肋间软骨端处),指诊按压时,呈放成性向深处放射性疼痛,即为苏中穴(图11)。

可呈单侧或双侧出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松上衣,解裤带;露出腰肋部,两手交叉按肩,两肘支于桌面上,头伏于两臂交叉处。

检查者坐其背后,两手分别藏于背下部,循沿第十二肋骨间,向第十一肋骨软骨端推移,当至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会的地方,趁其深呼吸时,以拇指按压,探找本穴。

【注意事项】1.施行按诊时、令受检者作深呼吸运功。

2.指诊按压由轻渐重,以呈向深处放射性疼痛为度.3.左右拇指按压时,用力必须平衡,对照两侧苏中穴的反应情况。

4.检查不能在同一时间内连续进行,以免出现假阳性。

5. 应结合病史与腰肌劳损、肝炎等进行鉴别。

本穴是苏州中医院血吸虫病研究小组,在普查血吸虫病时,总结出来的。

五、疟疾疟斑疟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色素斑点。

从斑点的颜色、形状、部位,大小,可以判断患疟的时间,受染的程度和发作的情况。

【诊断要点】在眼结合膜与巩膜间的毛细血管末梢或弯曲部,呈现着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红色、淡紫色、银灰色等各种色素斑点,形状有皿形、椭圆形、多角形、兰角形、宝塔形、漏斗形、扫帚形等。

斑点的境界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在模糊的斑点中心有黑点。

斑点有1~4毫米或更大不等。

多分布在瞳孔水平线上,也有在水平线下的(图12)。

疟疾在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且略凸出表面,境界清晰,在局部血管的末梢呈膨胀样,疟疾治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

疟疾初发的,疟斑的颜色较深,境界清晰,斑点较小,多在0.3~1.0毫米。

以后颜色渐淡,境界渐模糊,斑点也渐大,最大可达4毫米以上。

疟疾连续多次发作的,局部毛细血管末端1/3部扩张,境界模糊,呈青紫色,疟斑被遮掩不清。

在高热期或连续发作期中,眼结合膜毛细血管全部充血,疟斑则无法看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

检查者用手指撑开其上下眼睑,使眼球暴露,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观察前避免内服或注射促使末梢血管扩张的药物,也不宜在剧烈运动后、大小便后及饮酒后进行(以下巩膜肝征、巩膜胃征、巩膜痔征、赤脉贯瞳等均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