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药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是一类常见的中药,对于清热解毒、降火等作用有着明显
的功效。
根据其作用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清热药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内热烦渴、口干舌燥、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龙胆泻肝丸、大黄附片、三黄片等。
第二类: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疮
症等。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翘散、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第三类: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消炎止血,适用于热毒
血症、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紫草、龙血竭、黄连等。
第四类:清热祛湿药
清热祛湿药主要用于祛湿解热,适用于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
的清热祛湿药有茵陈蒿合剂、薏苡仁汤等。
以上是清热药的基本分类,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热药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正
确的用药。
同时,这些清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不宜在
孕妇和儿童中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肾损伤等,应当引起重视。
良
好用药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第9章-清热药-第1节-清热泻火药详解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 2.瘰疬、瘿瘤 常与清肝明目药同用。亦可用 治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常与滋阴养血药配伍。 可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 疬、瘿瘤,常与化痰散结药同用,如夏枯草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 花 粉 《神农本草经》
Reed Rhizome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 L. ) Trin. 新鲜或干燥根茎。我国
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本
品气微,味微甘;以条粗均匀、色黄白、有光
泽、无须根者为佳。切段,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
1.热病烦渴 竹叶汤。
常用于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如淡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多用治心火炽盛,口舌生 疮,及移热小肠之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决 明 子 《神农本草经》
Cassia Seed
为 豆 科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决 明 Cassia
【应用】 1.热病烦渴 常与清热生津之品同用,如五汁饮。 2.胃热呕哕 常配清热止呕药,如芦根饮子。 3.肺热咳嗽 常配清肺热之品,如桑菊饮;治肺痈吐脓, 如苇茎汤。 4.热淋涩痛 常配利尿通淋药。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淡 竹 叶 《神农本草经》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概念: 清热泻火—指以寒凉之性的药物清泄气分 实热,治疗气分实热证的方法。
9.1 清热泻火药(9.清热药)

第九章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
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
清热药是以《内经》“热者寒之”及《本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指导用药的。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发展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
因此,就有多种类型的临床表现。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疽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
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
同时还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考,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泻下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统属阳邪。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清热与泻火两者不可分,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漏、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本经》石膏为一种矿石,即含结晶水硫酸钙。
第二章清热药 清热泻火

【用法】生用、炒炭。
夏枯草
【性能】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另,可做剧毒外用药的稀释剂 (升药,HgO )
知母
【性能】苦、甘,寒。 肺、胃、肾。
【功效】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清润兼备,针对肺、 胃、肾三脏。)
石膏
辛甘大寒—泻火力强—重在清解 — 以实证为主—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等
(入肺、胃) 清热泻火
【性能】 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桅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淡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 青葙子。
瘰疬,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 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 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 瘤,指皮下赘生的肿块。 瘿者,项瘤也。
3.乳痈肿痛。
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 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
决明子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适应证】
1.热病烦渴。 清气分热作用不强,温热病气分热证兼口渴时应用 2.肺热燥咳。 清肺热,润燥化痰 3.内热消渴。 清胃热,生津 4.疮疡肿毒。 如作为注射剂可用于中期引产,但有致敏性。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1. 清热药的基本概念清热药,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清凉,是不是?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我们清理体内的“热”。
在中医理论中,热可是个大问题,热过多就容易让人烦躁,甚至生病。
我们可以把清热药想象成那种一杯清凉的绿豆汤,喝下去立刻神清气爽。
比如说,夏天一来,大家都爱喝点消暑的饮料,这也是清热的一种体现哦。
1.1 清热药的分类在这儿,清热药其实可以分为几类: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担心,咱们一个个来。
清热解毒药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主要是针对那些发炎、肿痛的情况,像黄连和金银花这些都是高手哦。
它们就像你的好朋友,遇到麻烦总是会来帮忙。
1.2 清热泻火药接下来是清热泻火药。
这些药物主要是为了降温解热,像是心火旺盛的人喝凉水一样舒服。
比如说,石膏和知母,这两个小家伙可是不少发热症状的“救星”。
用它们的朋友,往往都是那些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简直像是锅里煮水了,心情自然不会好。
2. 清热药的使用那么,清热药到底怎么用呢?其实,它们的用法也挺简单。
通常来说,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给你开合适的药方。
就像你去餐厅点菜一样,得看你今天的“胃口”。
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剂重口味的药,像是黄连,效果立竿见影;有的人则可能需要些温和的药,比如菊花,慢慢来,感觉就像是在海边慢慢享受日落一样。
2.1 日常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清热药不仅限于药材,还有许多食材也是它们的好帮手。
像夏天时喝的绿豆汤、苦瓜、甚至是凉茶,都是清热的好选择。
试想一下,躺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冰凉的饮品,简直就是享受生活呀。
清热药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对抗“热”,还可以调理身体,让我们随时保持清爽的状态。
2.2 注意事项不过,话说回来,使用清热药的时候也得小心,不能随便乱来。
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寒的人,喝太多清热药可就要小心了,容易让自己冷得发抖。
就像我们在夏天吃冰淇淋,虽然爽,但吃多了肚子也受不了。
记得找医生咨询,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总是没错的。
第二章 清热药-概述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

功效
除烦止渴 收湿,生肌 敛疮,止血
煅石膏-外用
【临床应用】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生肌 敛疮止血
1、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
1) 气分实热证:~知母、粳米、甘草(白虎汤)
2) 温病高热,气血两燔:~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
板蓝根等
3) 热病伤阴,气津两亏:~人参、麦冬 (竹叶石膏汤)
夏枯草
辛、苦,寒。入肝、胆经。
清热泻火
功效
明
目
散结消肿
决明子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药用来源】
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
决明子
决明
小决明
【处方用名】
决明子
决明子、草决明
【性能特点】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入肝、大肠经。
清肝明目 功效 润肠通便
【相似药物比较】 夏枯草
~天花粉、麦冬等。或~麦冬汁、犁汁 等。
【临床应用】
芦根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 烦 止 呕 利 尿
2. 用于胃热呕哕。
~竹茹、枇杷叶等。
【临床应用】
芦根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 烦 止 呕 利 尿
3. 用于肺热咳嗽、肺痈 吐脓。
1)肺热咳嗽,~瓜蒌皮、知母、浙贝 2)肺痈,~冬瓜子、生苡仁、桃仁(韦茎汤)
1
湿热并重:~黄柏、茵陈蒿等。(茵陈 蒿汤) 2) 热重于湿:~黄柏、甘草等。(栀子 柏皮汤)
【临床应用】
栀子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凉血止血
3. 用于淋证涩痛。
执业药师《中药二》12种清热泻火药及功效、主治病症

学习攻略—收藏助考锦囊系统复习资料汇编考试复习重点推荐资料百炼成金模拟考试汇编阶段复习重点难点梳理适应性全真模拟考试卷考前高效率过关手册集高效率刷题好资料分享学霸上岸重点笔记总结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助:逢考必胜高分稳过执业药师《中药二》12种清热泻火药及功效、主治病症(一)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主治病证】(1)温病气分高热。
(2)肺热咳喘。
(3)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二)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病证】(1)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三)天花粉【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此外,制成注射液又能引产。
(四)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五)夏枯草【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1)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2)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3)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瘰疬是指民间俗称的“疬子颈”或“老鼠疮”,中医称之为“瘰疬”,西医称它为颈淋巴结结核。
(六)芦根【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1)热病烦渴,舌燥少津。
(2)胃热呕哕。
(3)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
(七)竹叶【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病证】(1)热病烦渴,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
(2)热淋,小便不利。
(3)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
(八)淡竹叶【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1)热病烦渴。
(2)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第1节清热泻火药

02
清热泻火药的成分与药理作用
成分分析
成分种类
清热泻火药主要含有黄酮类、苷 类、挥发油类等化合物,这些化 合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等
功效。
成分含量
不同种类的清热泻火药中,各种化 合物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因此其药 效也有所差异。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清热泻火药的药效和安全 性,应对其成分进行质量控制,确 保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符合标准。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第1 节清热泻火药
contents
目录
• 清热泻火药概述 • 清热泻火药的成分与药理作用 • 清热泻火药的现代应用与临床研究 • 清热泻火药的典型药物分析 • 清热泻火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01
清热泻火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清热泻火药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功 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火热内 盛所致的发热、口渴、心烦等症 状。
新型药物研发与剂型改进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现代疾病的特点,研发新型的中 药制剂,如纳米制剂、脂质体制剂等 ,以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 果。
剂型改进
对传统的中药剂型进行改进,使其更 符合现代人的用药习惯和需求,如开 发中药颗粒剂、中药软胶囊等。
临床应用与推广策略
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清热泻火药的应用,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 和防治。
起的发热。
口腔溃疡
清热泻火药具有消炎、 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
口腔溃疡。
痤疮
清热泻火药具有清热解 毒作用,可用于治疗痤
疮。
便秘
清热泻火药具有润肠通 便作用,可用于治疗便
秘。
临床研究进展
针对感冒发热的研究
研究表明,清热泻火药在治疗 感冒发热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花粉(一类药) (2013A,2018B,2019B) 【性味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既清热生津止渴,又润肺燥、清肺热而止咳,还消散肿块、溃疮、 促进脓液排出。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 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知母(一类药) (2008,2011B,2014A,2015A,2019B)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大肠经。 【性能特点】上清肺热而泻火,中清胃热而除烦渴,下滋肾阴而润燥滑肠、退 虚热。实火、虚热皆宜,高热或燥热津伤及阴虚发热者用之尤佳。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病证】 1. 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配伍】 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燥热咳嗽。 【用法用量】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滑,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忌服。 课堂练习 1.上清肺热而泻火,中清胃热而除烦渴,下滋肾阴而润燥滑肠、退虚热的药物是 () A.夏枯草 B.芦根 C.天花粉 D.知母 E.栀子 答案:D
第二章 清热药
1、含义: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性能功效: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 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3、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 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4、分类: 清热泻火药:性味多甘寒,或苦寒,功主清泄实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 证、脏腑火热证。 清热燥湿药:性味多苦寒,功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外感或内伤之湿热 火毒诸证。 清热凉血药:性味多苦甘寒,或咸寒,多入心经、肝经,功主清热凉血,兼以滋 润、活血,主治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 诸证。 清热解毒药:性味多苦寒,或辛寒、甘寒,功主清解热毒,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 火毒诸证。 清虚热药:性味多苦咸甘寒,多入肝、肾经,功主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主 治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5、配伍方法: 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6、使用注意: (1)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服。 (2)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 (4)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4.引产(天花粉蛋白注射液肌内注射)。 【用法用量】注射剂需作皮试。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孕妇忌服。反乌头,不宜与草乌、附 子、乌头同用。因兼酸味而有敛邪之嫌,故温热病不宜早用。 课堂练习 1.某男,42 岁。内热消渴,燥咳痰黏,咳痰带血,近日又因骑自行车不慎摔倒 致膝盖肿痛。治当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宜选用的药是( ) A.夏枯草 B.芦根 C.天花粉 D.知母 E.栀子 答案:C
பைடு நூலகம்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配伍】 栀子配淡豆豉:清热散郁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栀子配黄柏:清热泻火、除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心烦尿赤效佳。 【用法用量】 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除烦止呕,栀子仁(用种子)善 清心除烦,栀子皮(用果皮)兼清表热。 【使用注意】苦寒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芦根(二类药)(2003A,2007A,2011B)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 1.热病烦渴,舌燥少津。 2.胃热呕哕。 3.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 4.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课堂练习 1. 既能清热生津,又能除烦止呕的药是( ) A.石膏 B.芦根 C.知母 D.栀子
栀子(一类药) (2011A,2016A,2019B)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性能特点】既清心肺三焦之火而泻火除烦解毒、凉血止血,又清利膀胱湿热与 清泻滑利大肠,导湿热火毒外出,利小便、缓通便、退黄疸。既走气分,能清泻 气分热;又走血分,能清泄血分热。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 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E.天花粉 答案:B
竹叶(一类药) 【性味归经】甘、辛,寒。归心、肺经。 【性能特点】为治热病烦渴、心火上炎之要药。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病证】 1.热病烦渴,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 2.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 3.热淋,小便不利。
课堂练习 1. 竹叶具有的功效是( ) A.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B. 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C. 清热凉血,生津利尿 D.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E.清肝明目,除烦止呕 答案:A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一类药)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为治疗气分高热、肺胃实火之要药。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主治病证】 1.温病气分高热。 2.肺热咳喘。 3.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配伍】 石膏配知母:两药合用,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又治 肺胃火热伤津证。 【用法用量】内服宜生用,先煎。外用须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大寒伤胃,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课堂练习 1. 石膏除清热泻火外,还具有的功效是( ) A.收湿敛疮 B.滋阴润燥 C.凉血解毒 D.除烦止呕 E.清热燥湿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