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语言运用专题复习学案(一)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考点四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考点四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考点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突破一了解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用。

②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③直行文稿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④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⑤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⑥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占半个字的位置)和浪纹“~”(占一个字的位置)。

⑦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

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波浪线“”。

突破二用法相近的标点符号区分1.括号与破折号的异同二者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又有区别:当解释说明内容比较重要,属于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要读出来时,就应当在解释说明的内容的前后都用破折号(两个破折号的作用相当于括号),否则用括号。

如:(1)中年人读书学“术”,做事讨巧,难以凭信念——如果他原先有的话——拼命做去。

(2)拿一颗豆子(蚕豆、豌豆、黄豆都可以)来说吧……分析:(1)可以把注释的内容都读出来,而(2)不必读出来。

2.冒号与破折号的区别当后面的内容是分项列举时用冒号,是解释说明时用破折号。

如:几年来,她自学了以下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

分析:本句冒号以下的内容是分项列举,而不是解释说明,所以只能用冒号而不能用破折号。

3.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的区别(1)一个远在异乡的人想起自己的家,就想起那景象:“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分析:括号里的话注释的仅仅是冒号后面的话,而不是整个句子的。

因此,这里的括号属于句内括号,应放在句号前、引号后。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分析:本句中的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诗句出处的,并且诗句又是独立的,故此括号为句外括号。

4.顿号与逗号用法的不同二者都可表示并列关系,但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较长的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复习学案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复习学案

语言运用重点题型训练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各类题型的做题方法2、合作探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激情投入,高效学习,享受收获的快乐【使用说明】:1、自主学习25分钟,完成学案2、组内合作探究10分钟,解决困惑,明确疑点。

3、全班质疑,师生互动,解决疑难,总结做题规律、方法,形成答题能力4、当堂检测【训练过程】一、压缩语段(一)提取关键词1、训练一:09四川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4分)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液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参考答案:(4分)聚乳酸;合成;新进展;复合应用2、训练二:09天津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

(3分)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参考答案:士先秦演进(二)下定义1.训练一:(2009福建卷)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

(3分)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答:【参考答案】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做心理咨询。

)【解析】本道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和变换句式的能力,既要求考生能够从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并进行整合,为“心理咨询”下定义;同时,又要求考生利用一个长句对主体对象“心理咨询”进行下定义。

《语言运用专题复习》“四环节”导学案1

《语言运用专题复习》“四环节”导学案1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
四、方法指津:
(1)审清题干,明确显性要求(形)。
(2)审清例句,明确隐性要求(神)。
(3)拓展思维,联想想象。
(4)组织语言,连贯语句。
变换句式
一、考点解读:
变换句式题型
①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②重组句子
③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二:自主学习:
例1:用“帕格尼尼”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2.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____①____,又如___②_____,还有什么用呢?
答:(1)
(2)
3.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②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2020高考语言运用之压缩语段(学案)(1)

2020高考语言运用之压缩语段(学案)(1)

2020年高考语言运用之压缩语段(学案)一、考点研读“压缩语段”是对一段话或者一个长句进行提炼或概括,使原来的段落或句子的主旨更突出,更明朗,主要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考题多为主观题。

②选材贴近生活。

③考查综合性强。

二、一般方法1.方法一(1)例题1:用一句话表述下面语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个字)在轻轻荡荡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2)方法总结()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

这种方法适合于单句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语段。

2.方法二(1)例题2: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就像卓越的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的矿藏。

再者,思维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应有浓厚的兴趣;一个研究者对他研究的对象缺乏兴趣,它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赋,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有多么强烈的兴趣,要是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的,他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要做出创造性思维是很困难的。

(2)方法总结()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步骤:①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②辨别主次,留主舍次;③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巩固练习将下面这段文字压缩到25个字以下酝酿已久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终于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个人存款管理制度日趋向国际惯例靠拢。

个人存款实名制是指居民个人到金融机构办理储蓄存款时,必须使用真名,并出示个人法定身份证件。

此项制度的实施,是我国个人存款账户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变革,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句子表达效果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句子表达效果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学案:句子表达效果【学习目标】一.了解高考关于句子表达效果的题型和要求。

二.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解答句子表达效果题的水平。

【高考题型】2020——2022年高考句子表达效果真题一览表语段特点:该题一般考查描写抒情类语段,主要是对某些意象或环境等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摹,有些还辅以适当的抒情成分。

文学性强,语言优美,表达往往更为形象生动,有些语段还特别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美,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等。

设题角度:将原句与题干所给句子比较,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解题思路:①把所有的不同在句中分点标出来。

(找得全)②指出不同时要概括出角度,角度要准确,最好是小角度。

(定得准)③角度和效果对应,分析一定结合文本,具体化,不能只答套话,不能泛泛而谈。

(析得透)【知识储备】句子表达效果赏析角度1.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原句:(巨浪)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抨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

改句: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

原句中“哗哗”拟声词,写出了海浪拍岸的声响,“一小股”形容词的使用写出了海浪涌上岩石的状态,拟声摹形,描写海浪,细腻生动。

2.倒装句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前(后)置】强调、突出的是特意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原句使用短句,将修饰语“个子高高的”前置,与“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改句是一般陈述句,表达平淡。

3.长短、整散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整句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句式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公开课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设计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语言文字运用授课时间月日—月日课时(或上课用时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语言文字运用题解题方法技巧;2.能力目标:提升解答语言文字运用题能力;3.素质目标:提升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4.思政目标:增强应试信心,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积累掌握标点符号、病句修改题目的做法;难点:提升语意连贯题的得分。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讲练结合;诱导启发;自主研读五、教学准备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整理考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课前预习“20级2月月考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题目”课中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学习:(约3分钟)同学们,我们的高考试卷中,第三部分的内容就是语运题,题型基本是固定的,分值20分,但是这一板块却是我们失分最多的,大家看一下自己的试卷,看一下得分是多少?哪些地方丢分了?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引导学生对高考试卷结构熟悉二、成语填空、标点符号语句表达效果题目(15分钟)明确题型:以一小篇文字展现。

文段留四个空缺,需要我们填入成语,使语句通顺;选择或者分析填入的语句是否恰当,并分析效果;标点符号用法的考察。

1、成语填空仔细读文段,看横线处语境,快速搜索自己的题库;学生们会说出不同的相近的成语,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语句的表达效果本题中是两种对话方式,主要看他们的语速和语气,体会出对话人的情感;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破折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解释说明或补充;②表意思转换;③表话语的中断;④表时间或声音的延续;⑤表提示;⑥表强调;⑦表示递进;⑧统领下文;⑨总结上文;⑩表分项列举;⑪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⑫用在副标题前。

文本“直到我的女儿开始坐在我的肩膀看社火——那腿如铅一样地酸沉”中的破折号表补充说明;A 项中的破折号表强调;B 项中的破折号表补充说明;C 项中的破折号表话题的转换;D 项中的破折号表话语的中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及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及答案

学案 17扩展语句学案目标 1.掌握扩展语句的要求,了解扩展语句的常用技巧。

2.掌握扩展语句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解决扩展语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 (2010 湖·北卷 )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 50 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09 ·西卷江 )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

(50 个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2008 安·徽卷 )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③不少于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探讨江苏卷仅在 2006 年考过扩展语句题 (见“重点突破”探讨试题二 )故扩展语句在江苏卷中属潜在的考点。

高考语言运用教案

高考语言运用教案

高考语言运用教案【篇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

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

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较选项,作出选择;主观题,依据上下文,作出回答。

③仿写句子,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的特点,和句子形式的特点,要看清题干中的特殊要求。

④变换句子,要借助句子相互变换的方法。

选用连贯句式的规则:用作衔接的语句,不论是冠于句首、嵌于句中,还是缀于句末,都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整个长句或句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解语句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

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

1.话题保持一致。

2.风格情调一致。

3.情理事理一致。

4.时间空间一致。

5.句式结构保持一致。

6.指代保持一致。

7.内容保持一致。

8.音节和谐一致。

仿用句式题的解题方法: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

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整体内容;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想像。

总之,应做到“形似而意谐”,形神兼备。

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句意一致。

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

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的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

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④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

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3.组织好语言。

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一致,不应有太大的出入,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运用复习学案——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一、考点分析1.掌握一些常见句式的概念、特点及其在表达中的作用。

2.掌握句式变换的要领,注意句式变换的重点。

3.特别注意审清题意,发现仿用句式中的隐含条件。

二、命题形式该类题型在高考中几乎年年涉及,应特别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表达内容的前后呼应,表达内容的准确、恰当,上下文连贯一致(包括陈述对象、句式、色彩、情境等),直到模仿性的再创造。

该考点包括三项内容:①了解各类不同的句式,学会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②仿造给定的一句或几句话,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③掌握不同句式的变换方法,能根据语境,灵活自如地变换句式,以增强表达效果。

三、解题引导(一)变换句式概说1.句式的分类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

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有诸种不同的称说:从句子的结构看,有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从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看,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从句子的交际功能看,有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从句子成分或分句排列的次序看,有常式句,种变式句,各种倒置句等称为变式句。

从句子的表达性质看,有肯定句和否定句;从句子的形式看,有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等等。

例1: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把这句译文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

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答案:这是一道高考试题。

题干明确指出这一句话是“不好”的,因为它表意不明,层次不清。

“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就是本题变换句式的目的。

怎么变换?首先应看到句中包含“地方法院”、“警方”和“市长”这三个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再看他们各有什么行为动作。

这实际上是对这个长句表达的意思进行层次分析。

这样就可以看出:①地方法院推翻了禁令;②市长发布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的指示;③警方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指示的禁令。

根据这三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作相应的调整,就可以形成这样的答案:①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②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指示的禁令;③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条禁令。

经过这样的变换,完全符合题干的各项要求。

2.变换的原则(1)不能改变原意变换句式,只是句式的变换,除了根据需要作个别文字调整而外,其他都不能变换,尤其是内容。

所以上题规定“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

即使题干不标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变动,因为这是基本原则。

3.要同语境协调句式变换,有的是对一段文字的某一部分进行调整,这种条件下的变换,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使变换的部分在内容上、形式上都要与上下文连贯,并协调一致。

例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这境界这时间里惟一可以触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把文末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段文字描写了“秋虫的合奏”,末句“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用反问句作小结,要求将它改为陈述句,一般说来你可以改为“成了人间绝响”。

但是考虑到作者的情感因素,应在前面加一个副词,将答案写在“简直成了人间绝响”,这便与语境协调一致了。

4.变换的形式及方法高考变换句式的试题,通常采用的形式有两类:①互换:所谓互换,就是指单句与复句、长句与短句、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等互换。

较多的是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复句的互换。

例3: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改为:这是2001年全国卷的第25题。

原句是一个长句,因为句子太长,表意不是最清楚的,所以要求改为“较短”的句子。

只要“较短”,表意“更为清楚”,都可以,不管是单句还是复句。

原句是个长单句,因为附加成为太多,表意不太清楚,读起来也累赘。

将长句改为短句,其基本方法是:①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取出来,变成复句的分句,或独立成句;②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们两个几个并列式的修饰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以变成一个解说性的复句;③借助复指,把长句的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据此,像例3这样的长句,可以变换为下列两种形式的短句:①现在许多国家都可以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②有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进行作业。

现在许多国家都能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前一个答案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后一个答案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至于将短句变换为长句,其基本方法是:从几个短句中找出一套主谓宾,作为长句的主干,其他内容转化成定语、状语或补语。

例4:把下面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原句内容不能省略。

他用双手创造了奇迹!几年时间,在这荒山野岭上造成了大片森林。

它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这是一道高考预备卷中的试题。

原句共有三句话,首句说他创造了奇迹,次句说“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再次是对“奇迹”的补充证明。

这样看来变换的单句的主干是“他创造了奇迹”,再把其他部分转化为定语、状语、补语,便可以形成这样的答案:在这原来的荒山野岭上(前置状语),他用双手在几年的时间内创造了奇迹——眼前这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

当然,主语不同,变换的句子也不一样,还可以改成这样:这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是他用了几年时间,靠自己的双手,在荒山野岭上创造出来的奇迹。

还可以有其他改法。

②重组:所谓重组,就是提出新的要求,对所给的评句作重新组合。

即改变语组的组合形式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例5: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这是1999年全国卷的第25题。

这是一道“重组”式变换句式的试题。

做这一类题,特别要注意分析原句的层次关系,从而找到合理的表达思路。

原句是由三个分句组成。

第一分句说明对苏轼生活和创作的看法,后面两个分句说明形成这一看法的原因;而表述“原因”的两个分句之间也不是并列关系,也是一种因果关系。

要求用“儒、道、佛”作开头,实际是要求从原因说到结果。

因此本题的答案如下: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都充满了矛盾。

(二)句式仿用概说1.仿用句式,是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制创作。

这样的题型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脉络、语体风格、思想认识、生活积累等诸多因素,既突出了“学”的特性,又突出了“创”的风格。

它不仅能测试考生对语言修辞的运用能力,也能测试考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既有条件的严格限制,又给予考生展开联想开阔思路的创造空间,是对考生语言能力的综合考查。

所以,近几年来成为深受命题者青睐的一种题型。

2.仿句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内容与形式。

①例句的表达内容,制约着仿用句子的内容,而且制约着与之衔接的方式。

②例句的形式,制约着仿用句子的长短、节奏、韵律、句式,从结构形式和语音特点等多方面给予制约。

③例句各分句间的关系,制约着仿用句子的句间关系。

因此,应特别注意例句的关联词语和标点符号,以确保准确仿写。

3.题型设计①续写式这种仿用的基本做法是:按照既定的内容,仿照上文规定的句式,接着往下写。

这种仿写的形式,与“扩展语句”相似。

例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标有号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纳目》的问世!这是较早的一道高考仿用题。

提供的是一段议论的文字。

第一句是论点,第二句以李时珍为例作论证。

画线句总体上是一个假设复句。

“如果没有……没有……哪里会有……”。

要求续写的一个句子,在内容上应举“彪炳史册”、“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的“杰出人物”,句式上应是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假设关系的复句。

②嵌写式这种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让学生“填空”。

这种形式与扩展语句也有相似之处。

例2:(1999年27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它融仿写、比喻、排比于一题。

所给出的文字,实际上是填句的语境。

因此,解答本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的文字的基调,是赞扬人民共和国在起伏、曲折的道路上向前发展的历史趋势。

其次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认定句子所用的修辞技巧,同时还要凭借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填出符合要求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参考答案举例: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③另写式所谓另写,就是按照试题所给的语句的形式,另选内容,组织答案例3:(2000年26题)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

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

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美]爱迪生)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俄]契诃夫)这题所给的材料,其话题是“虚伪”,仿写的句子以“友谊”或“勇敢”、“信任”为话题。

这种仿用,实际上只是仿其“形”而换其“神”。

在“形”似上,既要符合“直接表述,言简意赅”、“连续类比,形象生动”的要求,又要注意句式、句子结构方面的要求。

否则,不算是很好的仿写。

4.仿用的主要技巧(1)准确把握题面提出的仿写要求仿写题的题面要求总是相当明确的,应细心地一一把握住。

就本文所举例说,它包含这几条要求:①表述形式:一是“直接表述”,一是“连续类比”;②表达效果:一是“言简意赅”,一是“生动形象”;③话题: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④数量:仿写两句话。

答案只有满足这四项要求,才能是正确答案。

有一项不能满足,答案都有问题。

(2)弄清材料中隐含的仿写条件仿写题所给的材料,一般是仿写的样式,其中包含着仿写的条件,也应一一弄清楚。

前文所举例4便隐含着这样三个仿写条件:①同一话题,这话题是“时间”,而不能用具体的时间来取代;②两个比喻句之间是并列关系;③每一个比喻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必须相衔接,“梯子”→“引导”→“登”,“钥匙”→“开启”;即前面是比喻,后面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