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并识记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 通过对文言文实例的分析,掌握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讲解。

2. 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举例分析。

3. 文言文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的阐述。

4. 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和指导。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2. 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

3. 文言文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

2. 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分析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3. 练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学课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建议每章内容安排2-3课时。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和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题目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文言文,如断句、推测词义、理解句式等。

3. 分析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举例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文言文作品,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5. 翻译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或短文,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表达文言文的意思。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文言文梳理,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梳理。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结合典型例句进行说明。

(2)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进行练习。

(3)讲解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义。

3.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拓展延伸:分享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文言文梳理能力。

六、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能够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高中文言文复习教案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复习

高中文言文复习教案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复习

高中文言文复习教案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复习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透过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旨在整理文言文复习资料,帮助高中学生有效地复习文言文。

一、复习内容概述文言文的复习主要包括词汇、句法、文体等三个方面:1. 词汇文言文的词汇大多来源于古汉语,需要复习的内容包括常用词语、典故、文言虚词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应该注重词汇的记忆和应用。

2.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句子结构、典型句式、修辞手法等。

学生应该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逐渐掌握句法知识。

3. 文体文言文具有独特的文体特点,需要区分不同的文体,例如散文、乐府、诗歌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分析文言文的主题、表达手法等内容。

二、复习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1. 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文言文的经典作品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素材,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论语》、《庄子》、《史记》等著名古籍,了解古代人文思想和历史背景,顺便掌握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系统学习文言文知识学生应该按照文言文的词汇、句法、文体三个方面去学习,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

可以采用知识点串联、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多做文言文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练习题进行练习,例如《文言文汇编》、《古文观止》等。

4. 查阅文言文辞典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生僻词和熟词新义时,可以查阅文言文辞典。

文言文辞典中有详细的词义解释、词语用法和句子翻译,有助于学生理解古汉语表达的含义。

三、复习注意事项在文言文的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认真复习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古汉语的发音、字形、笔画和基本词汇等。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内容:掌握常见的虚词复习过程1、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巩固练习]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转折)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文言文解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掌握文言文的解析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解析方法,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1.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形成于秦汉时期,流传至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文言文有其特殊的语言特征,包括用词、语法、句式和修养等方面。

学生应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例如:多用双音节词,用被动语态多于主动语态,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文言文的解析方法文言文的解析方法包括:句子结构分析、语言风格解析、古代文化解读、修辞手法分析等。

在解析文言文时,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复杂的文言文句子,通过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理解来解读文言文中的深刻意义。

3.文言文的运用能力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门文化艺术。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运用能力,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成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转换技巧,将文言文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运用到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中。

4.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结构,把握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含义,把握文言文的整体思想,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核心。

学生还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分组合作、问题解析和小组展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解析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包括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解析方法、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的运用能力等方面。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复习文言文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解题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提升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a. 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古文、古代汉语的特点,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

b.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常用成语:对于高考来说,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和成语是必要的。

c.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重点复习文言文的基本句法结构和常见的句式变化。

2. 阅读理解和解题技巧训练a. 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包括主旨理解、细节理解、推理判断等。

b. 教授解题技巧和策略,如如何分析选项、如何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脉络等。

c. 给予学生大量的练习机会,帮助他们熟悉题型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3. 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欣赏a. 介绍文言文作品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b. 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美学价值,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意境的表达等。

c.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作品的诵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经典的文言文课文或名句,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句式结构、常见词汇和成语,帮助学生建立起文言文的知识框架。

3. 阅读理解训练:选择一篇适合高考的文言文课文,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4. 学生练习:提供一系列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和解答疑惑。

5. 文言文作品欣赏:选择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进行诵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和阅读任务。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为题,用中文写一篇3000字文章。

在高三语文备考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以下是一份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案名称:文言文复习教案适用年级:高三主要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2. 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训练3. 文言文写作技巧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1. 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复习常用文言词汇、古文常用语法词汇、文言虚词等。

2. 句子的结构与翻译:复习文言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状语结构等,并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手法进行解释。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训练1. 理解古文篇章结构:通过多篇古文的阅读,培养对古文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包括开篇、承接、递进、高潮、结尾等部分。

2. 掌握古文重点句子分析:通过对古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状语等,帮助理解整篇古文的意境。

3. 整体思维理解古文:通过阅读古文,培养对整体思维的运用能力,包括整体把握、推理分析等。

同时,注意借助上下文的提示,理解古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三、文言文写作技巧训练1. 古文翻译训练:通过训练,掌握古文的翻译技巧,包括句子的翻译、句型的转换等。

2. 古文仿写训练:学习古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古文仿写,模仿古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古文赏析和演讲:阅读分析古文,并能够进行赏析和演讲,深入理解古文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四、综合练习和模拟考试1. 综合练习: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文言文练习,包括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2. 模拟考试:进行文言文的模拟考试,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提前适应考试的要求,并及时总结分析自己在文言文方面的不足,作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退)2、窃计欲亡走燕(跑到)3、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5、请指示王(指出给……看)6、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给)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8、拜为上卿(授予官职)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11、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进献)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离开)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指父母兄弟,统指家内外亲属)14、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1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16、位在廉颇之右(上)1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18、明年,复攻赵(第二年)1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20、顾吾念之(但)21、王必无人(如果)(二)通假现象1、拜送书于庭(同“廷”)2、召有司案图(同“按”)3、设九宾于廷(同“傧”)4、请奏盆缻秦王(同“缶”)5、臣愿奉璧往使(同“捧”)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踬”)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三)一词多义1、为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做,引申为“演奏”,动词)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动词)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动词)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做,引申为“立下”)拜为上卿(担当,动词)2、使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3、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见)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4、计计未定(计策)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主意)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5、从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跟随)臣从其计(听从)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由、自,介词)6、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则幸得脱矣(幸亏,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幸而)幸可广问讯(表示的希望语气)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7、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动词的使动用法)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决负约不偿城(违背)秦贪,负其强(倚仗)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败)负债(欠)8、乃今君乃亡赵走燕(竟、却)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于是)9、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现)请奏瑟(演奏)10、故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原因)故臣复取璧(所以)11、于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而君幸于赵王(被)故燕王欲结于君(和,跟,同)归璧于赵(到)12、见于是王召见(接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望见廉颇(看见)13、书使人遗赵王书(书信)拜送书于庭(国书)秦御史前书曰(写)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奏本)无从致书以观(书籍)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书法)读其书未毕(文字)素不诗书之训(尚书)14、遇遇诸塗(相遇,遇到)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感触)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对待)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款待)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会见)垂老遇君未恨晚(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15、闻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秦昭王闻之(听说)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博闻强志(见闻)令闻令望(声誉,名声)久而不闻其香(用鼻子嗅)16、徒(步行)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是,仅仅)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17、示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显得)18、顾顾吾念之(但)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19、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与”构成复音虚词,谁,哪一个)20、立赵立奉璧来(立即)相如因持璧却立(站立)虚词21、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22、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同“而”)23、上拜为上卿(表示高级)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上面)怒发上冲冠(往上)臣乃敢上璧(进献)24、一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个)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一下)25、请请以秦之咸阳为秦王寿(请求别人)请指示王(请允许我)26、立相如因持璧却立(站立)则请立太子为王(拥立)内立法度(制定,建立)赵立奉璧来(立刻)27、设设九傧礼于廷(安排)赵亦盛设兵以待秦(部署)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假如)(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间至赵矣(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怒发上冲冠(向上)2、名词作动词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臣乃敢上璧(献上)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穿),(怀里藏着)赵王鼓瑟(弹)秦御史前书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祝寿)3、形容词作动词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守、恪守)大王必欲急臣(逼迫)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擅长,善于)4、使动用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止;阻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归璧于赵(使……归)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以绝秦望(使……断绝)辱其群臣(侮辱)秦王恐其破璧(使……破)5、意动用法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2、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倒装句(1)宾语前置何以知之(以何,凭什么)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凭什么)(2)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是定语)(3)介词结构后置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诸侯中闻名)设九宾礼于廷(在朝堂上设“九宾”的礼节)拜送书于廷(送国书到朝堂)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砸碎在殿柱上)4、省略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于”,在)大王见臣()列观(省“于”,在)遂与赵王会()境上(省“于”,在)相如奉璧奏()秦王(省“于”,向)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省“之”,代“玉”)(六)疑难句理解与翻译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3、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

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

]5、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

(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

”]6、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相如说:“象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

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