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线索专题(最终运用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记叙文线索与结构分析

(完整版)记叙文线索与结构分析

记叙文线索与结构分析教学重难点:记叙文的常见线索和结构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学生阅读过的书籍或者看过的电视剧进行导入2.呈现一、线索的定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二、常见的线索:1、有特定意义的实物:如桌子、玩具等等。

2、有特定意义的人物:如母亲、老师等等。

3、关键的事件4、某种思想感情5、时间空间:以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地点为线索。

三、结构:(一)常见的结构:1、总分式:适合开头或结尾总结全文。

2、并列式:适合两个及以上同层次的素材。

3、递进式:层层深入或是事件不断引入高潮。

4、对比式:适合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

5、顺承式:以时间或是事件等按一般顺序呈现。

(二)特殊的结构1、小标题式:利用小标题分成几个模块。

2、倒叙式:突出或是强调结果。

3、分镜头式:像电影一样变换镜头来安排结构。

阅读作文,体会线索的运用《鱼尾纹》某天晚上,在餐桌旁。

“阿嬷,这两天都只吃菜,没有肉啊!”我刚抱怨完,外婆哈哈大笑着说:“明天哪,可能连白米饭都没有了!”我和外婆对视一眼,一齐哈哈大笑。

那时小时候,我寄养在外婆家里。

外婆是一位个子很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的老太太。

她脸上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眼角的鱼尾纹,那么深刻,又那么自然,自然到外婆笑的时候在眼角眯起一道深沟都不显半点突兀,反而更富亲和力。

于是鱼尾纹就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漾开来,外婆总那么乐观开朗、精神抖擞。

而我,在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上幼儿园时,我的成绩有点不好,当时成绩单采用的是5分制,我的各科成绩都是1分或者2分的。

我对外婆说:“对不起,都是1分2分的。

”她眯起那道鱼尾纹说:“不要紧,不要紧,1分2分的加起来就有5分啦!”我问:“不同科目的成绩也能加起来吗?”这回,她表情认真、果断地说:“当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题组训练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题组训练

记叙文的线索题组训练(一)母亲的心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4记叙文之线索(知识+题目)

4记叙文之线索(知识+题目)

记叙文之线索一、知识结构一、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文章的纲,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推进文章内容发展,通过线索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

抓住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分类有的文章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有二条(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或二条以上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

③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社戏》④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⑤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荔枝蜜》三、常考题型及答题方法1.常考题型(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请简要分析。

(2)分析本文以“XXX”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本文以为线索,写了内容。

2.答题方法(1)本文以“XXX”为线索,先写……再写……最后……,贯穿全文,把文中的……和……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题目:把握文章线索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把握文章的线索,这是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通过线索把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如以核心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转换、作者情感变化等为线索。

其次,关注文章标题,有些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些则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往往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显示文章的层次。

第四,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最后,有些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要善于分辨。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记叙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

在阅读时,要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题:从维熙的《义重情深的恩赐》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南水北调的行程为线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到达襄阳后,我被这座城市的风情所吸引:汉水从城市中央穿过,清波碧浪;南边是城,北边也是城。

在南湖宾馆洗脸时,我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

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分享了我对襄阳的感受。

那天晚上,我和文友们在汉江上夜游,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的灯火映照相辉映,让我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然而,我的痴爱之情也引发了忧郁。

我在来襄阳之前读到了一则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来说是个负面信号。

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这不是自残之举吗?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

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想尝尝水库的水。

无计可施之际,我向讲解员求救。

她告诉我,部分瓶装水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

她还告诉我,库边之水属于二类净水,库心的水则为一类最佳水质。

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

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1.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3)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的。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有一些文章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就是文章的线索。

(7)以人物某一特征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背影”作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8)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2.线索是结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

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

(完整版)记叙文阅读拔高训练——标题、线索

(完整版)记叙文阅读拔高训练——标题、线索

【记述文阅读拔高训练——标题、线索】它是作品的名称。

文学作品的标题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亲近联系。

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提出主题,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

好的标题能够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读完今后,给人以启示,还可以够从标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加强对作品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标题在不相同程度上以不相同方式和作品内容有的标题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作品的内容——如《三国演义》、《阿Q正传》、《创业史》、《保卫延安》、《青年近卫军》、《茹尔宾一家》等。

有的是以人物名字作标题——如《安娜. 卡列尼娜》、《欧也妮 . 葛朗台》、《唐 . 吉诃德》、《约翰 . 克利斯朵夫》、《骆驼祥子》、《倪焕之》、《李自成》等;有的用作品事件作标题——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保卫察里津》等;有的用某些名称作标题——如《巴黎圣母院》、《第六病室》、《林家铺子》等;还有很多标题拥有委宛性或象征性——如《红楼梦》、《子夜》、《红旗谱》、《青春之歌》、《红与黑》等。

那么,对标题有什么详尽要求呢?一般状况下,应掌握一下几点:一是要贴切。

文学作品的标题要与内容相吻合,防备文不对题。

二是要深刻。

标题自己就发人深思,有助于对作品思想主题的的理解。

三是要奇特。

标题要有新鲜感,不迂腐,不落套,让人看了标题就相看作品的内容。

四是要醒目。

不模糊,不空泛,语义清楚,如数家珍。

五是要简洁。

标题文字不能够太多,一般在十个字以内比较好。

理解标题的方法: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看法,从整体上掌握。

二是指要依照中心来掌握。

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话中有话”。

线索是指串举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或感情,是穿结文章全部资料、推进文章内容发展的一条刚毅“纽带”,经过它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满的整体。

记述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常常是以一个详尽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张开故事情节。

记叙文阅读之线索及相关练习

记叙文阅读之线索及相关练习

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1.种类:有明线和暗线之分①核心人物:围绕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展开故事情节②核心事物:围绕某一有特殊意义的事物组织材料③核心事件:叙事时不止写一个事件,主写的事件便是文章的核心事件,以此为线索带出次要事件④时间:按时间的推移组织材料,文中有明显的时间标志⑤地点: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文章层次,多见于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⑥情感(暗线):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解题(1)设问形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文章围绕,写了、等内容。

(2)方法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第二步,结合线索一般出现的位置或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情节等,确定线索;第三步,结合文章结构、内容、主旨等,分析其作用。

(3)答题模板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揭示主题。

文章的明线是……,暗线是……,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4.小技巧(1)明确几条常见的线索:某个有意义的实物,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中心人物,时间、地点的转换,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2)关注文章的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或语句。

(4)关注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文章的线索。

(5)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

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6)答题时要突出线索的作用,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即线索在情节叙述、人物刻画及情感抒发上的作用;二是结构方面,点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明线索是如何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

「记叙文写作」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线索串珠式”的运用.doc

「记叙文写作」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线索串珠式”的运用.doc

「记叙文写作」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线索串珠式”的运用著名作家刘白羽说过:“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是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的真正的、深刻的东西表达出来。

”未经整理的材料就像散落的珍珠,难以拾起,更难以运用。

如能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就成为了美丽的珠链,既容易拾起,又能做各种装饰。

通过拾针引线在材料中找线索,将内容归类,也就是寻找一根“线”,让同学用它串起记忆中的颗颗珍珠。

一篇文章,总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

作者只要找准这根“线”,就可以很快地把珠子串起来。

珠子被线穿起来后,一篇井然有序的文章就成功了。

如果把文章比做人体,那么就必须有血脉神经贯穿全身,才能把心脏里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所有细胞,大脑的指令传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彩线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联系文章各个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如,郭沫若的《蒲剑集·蒲剑、龙船、鲤帜》,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运用了线索串珠法。

(一)组材技巧“线索串珠法”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中,全文以一条主要的线索贯串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组织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形成一篇内容集中统一、中心突出、脉络分明、形式优美的佳作,犹如用一根线把零散的珍珠贯串起来。

使用这种方法,不仅使文章材料丰富,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而且能快速构思布局,形成完整的文章。

“线索串珠法”组材技巧,涉及选材、剪裁、组合(组材方法)。

组合,就是组织材料。

一篇作文题,在审题、立意(定中心)、剪裁后,就要把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进行有序的组合。

“线”,即时间、地点等线索。

用某一种线索,来串”珠”成文。

“珠”是指材料。

读读《危险是什么》,虽然它不是一篇记叙文,但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启示,用了这种模式,是不是作文变得非常容易?这篇作文围绕“危险”这一话题反复抒写,角度不同认识各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故知新——记叙文的线索
(1)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是以事件的推移为线索,记叙 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2)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的题目 “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是以地点(空间)的 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温故知新——记叙文的线索
(3)以人物(见闻感受、行踪)为线索
点拨二:阅读第三段,可以找到“在一个极不起眼的 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 的眼帘”即等待火车。因此这篇文章是以“看火车” 这一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方法小结:通读全文,根据图表已给信息, 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内容,分析段落之间 的逻辑关系——起因、经过、结果。
例题展示(三)
2015年邯郸市中考模拟试题 《二的》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方法小结: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在通 读文章时,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寄托 作者情感的事物。
例题展示(二)
2014年上海中考试题 《看火车》
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情发展 未见火车 过程 (1) 看到心目中 的火车 火车离去
等待火车
人物内心 向往、不 (2) (3) (4) 变化 安 恭敬、失望 兴奋、胆怯 不舍、失落
本课小结
• • • • • • 一、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二、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三、以人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四、以物为线索 五、以事件发展为线索 六、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本课小结
寻找文章线索的方法: 1.了解线索特征的两个特点: 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材料,像糖葫 芦串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
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 示线索的以关注以下几点: ①文章的标题;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例如:《最后一课》是以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 为线索。记录了上学路上、上课时、放学三 个部分的内容。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林—进入、访问桃源—出而再寻桃源 (4) 以物为线索 例如:《灯笼》一文就是以“灯笼”为线索。
温故知新——记叙文的线索
例如:《散步》 以散步这一事件为线索,写了事情的起 因、经过、结果。 (6)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文章中会出现多个体现 人物心情的词语。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情 感变化为线索。 憎恨、讨厌——敬重、爱戴
点拨三:本文以时间的流动为主线,串起了主人公 由少年到成年的种种生活琐事,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因此本文的线索是时间。
方法小结:文章中往往有一些表示时间变化、 时间推移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看看写作材料是否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
例题展示(四) 2015年保定市中考模拟试题 《九步之暖》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记叙文阅读(一)
线索专项训练
温故知新——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 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组织起来, 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形成一个严 密的整体,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如果将一篇文章看作是一棵大 树,线索就是大树的主干。如果将一 篇文章看作是一串珍珠,线索就是串 起珍珠的线。
例题展示(五)
2016年邯郸一中直升试题《30岁才懂父亲》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从小到大“我”对父亲的态 度变化。
对父亲有怨言——( )—( )——( )
点拨五:熟读全文,从关键段落中准确找到作者直接 表达情感的词语。(5段、9段、12段)
心里很不舒服——不搭理父亲——激动和幸福
方法小结:文章的情节随着思想感情的起伏 变化而丰富多彩。找到人物心情变化的关 键词,就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钥匙”。
点拨四:“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始 终,小说中的人物故事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 闻来串联的。因此本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 受为线索。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 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方法小结:这类文章或写人物的见闻、感受, 或记录人物的行踪,以“人”来连接文章 的各个情节。
(5)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即以故事的发生、发展为线索。
例题展示(一)
2014山东滨州中考试题 《奶奶的粽子》
奶奶的粽子或粽子 ,围绕这个线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 等情节。
点拨一: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本文的情节都是围 绕“粽子”展开的: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祖孙之 间的情感也是通过“粽子”体现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