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的诗词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2.理解《一剪梅》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准备:1.电子媒体设备2.《一剪梅》的诗词原文3.背景介绍材料4.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5.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准备材料三、教学过程:引入:1.展示一幅描绘梅花的图画,并引导学生谈论梅花的特点和意象。
2.播放《一剪梅》的音乐,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3.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于《一剪梅》的兴趣。
主体:1.教师朗读《一剪梅》的诗词原文,并讲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对于梅花和李清照的理解。
3.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于梅花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4.引导学生自由朗读《一剪梅》,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5.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或分组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并表达《一剪梅》中的情感和意境。
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艺术中对于梅花意象的运用,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2.展示现代艺术作品中的梅花形象,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论。
3.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或绘画作品,表达对于梅花的理解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2.评估学生的自由朗读和表演情感表达是否能贴切地传达《一剪梅》的意境。
3.评价学生创作作品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更多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作品,加深对于她的了解和欣赏。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相似意境的古典诗词作品,扩展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欣赏《一剪梅》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对于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朗读和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延伸活动,拓展学生对于梅花意象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一剪梅教案范文3

一剪梅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一剪梅》;(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情;(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深刻理解;(2)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一剪梅》,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剪梅》的深入探讨;(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锻炼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2)学生展示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词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一剪梅》,深入理解诗意;3. 进行诗词创作,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创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能力;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现手法;4.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教案:一剪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一剪梅》。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
教学时,要求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一剪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一剪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感悟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一剪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朗读感悟(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一剪梅》,品味诗文的语言和节奏。
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背诵练习(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背诵《一剪梅》,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剪梅春天的美景诗人的喜爱与赞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春天景色,并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 答案:诗中的春天景色美丽动人,有桃花、春风、绿草等。
我对春天的感受是温暖、生机勃勃,让人心情愉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刻,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但在感悟诗中的意象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 3篇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1教学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1、经典阐释法;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作者介绍→词体介绍→字词释音、释义→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课堂小结→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
(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
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
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2)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㈢全词总结: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及意象;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品味;4.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一剪梅》的结构和意象;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李清照的简介、《一剪梅》的诗歌原文和翻译;2.学习资料:相关文学批评材料和解读,以增加对诗歌的理解;3.笔记本或复印机:用于分发相关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李清照,并简要介绍了《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对李清照了解多少?你对《一剪梅》有什么了解或感受?2.解析诗歌(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析《一剪梅》的结构和意象。
教师可给学生一些引导问题,例如:诗歌的行数和押韵方式是什么?诗歌中有哪些关键词和意象?这些意象为什么重要?3.分组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解析和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一剪梅》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学习扩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学批评和解读。
可以使用课件展示相关资料,或者分发相关文章给学生阅读。
学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一剪梅》诗歌的内涵,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
5.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个人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学习,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独立查找其他作品,并进行类似的分析与讨论。
可以选择其他李清照的作品,或者其他作者的诗歌作品。
2.通过背诵和朗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写作比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或者短文。
4.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比较分析《一剪梅》的风格和主题。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号“易安居士”、前后期作品风格、“易安体”、《漱玉词》。
三、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三)写一写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
(高考小作文训练)四、分析鉴赏(一)品一品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
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
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这首词实在是太美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如首句渲染出的这种氛围;如“凉”字的双层意;“酒”这一经典意象;“暗香”的“暗”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还有作者以“黄花”自喻,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下片:不露一“菊”字,可处处在写菊,这种“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写作妙作。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两篇

在每次课堂或小组讨论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优点和不
足,提供改进建议。
调整教学策略
0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
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互动交流
03
鼓励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彼此之间
的学习和进步。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智慧
1 2 3
深入解读文本 通过对《一剪梅》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词 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 学素养。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 果。
关注学生需求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对比阅读
将《一剪梅》与其他表达相思之情的 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李白的《长相 思》、李商隐的《无题》等,体会不 同作者表达相思之情的异同。
仿写练习
选取一种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如柳、 月、雁等),仿照《一剪梅》的句式和 韵脚,写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小诗。
04 学生活动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以乐入情
1.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2.听了刚才的那首歌,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哀伤……
3.是啊,在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用情至深的女子浓浓的哀伤。
其实,我们曾在《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中就与她相遇过。
这是一个能用一双纤弱的
细手,一樽和着泪的薄酒,一砚拌着相思的浓墨,把萦绕于笔尖的哀伤谱写成生命乐章的奇女子。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她的《一剪梅》。
二、初读感知——以声传情
1.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教师点评。
2.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大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诗眼和句子。
诗眼:愁。
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李清照为何生愁?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新婚不久,赵明诚到远方求学,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
因思念丈夫难免感到孤独寂寞。
孤寂就像缀满天边的流苏,总在夜深人静时,猛然落下,撞得词人的心,一片冰凉、空濛。
相思无奈,锦心无寄。
寂寞,指尖绕。
挥手,转身,苍凉一片。
低眉,俯首,孤影自怜。
正所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播放课文视频朗诵,感知愁情。
三、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相思闲愁?
意象:红藕、香残、玉簟、兰舟、锦书、雁字、月、花、水。
2.你认为哪个意象最能传达出词人的情感?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自由发言,畅谈自己对意象的感悟。
①红藕香残——“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②玉簟——暑退秋来,枕席生凉,既是肌肤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③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
象征思念。
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④回雁——鸿雁传书,“雁”的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⑤满月——千里明月寄相思 (反衬、乐景写哀情)。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⑥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
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
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
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
⑦落花流水——韶光易逝、青春难在。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触动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感。
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3.小结:词中运用的所有意象都与相思有关,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字字言情。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冷清萧条的意境,表现女词人孤独寂寞相思难捱的情感。
四、品味推敲——以情悟情
1.既然是“一种相思”,为何又说“两处闲愁”?
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
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
虽人居两地,却情系一心,心心相印。
这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
所以,尽管有“愁”,仍带着丝丝的甜蜜。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赏析。
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也可见之前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解愁。
可是最后却愈加深重。
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上——下——”: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
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才——却——”表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以排解。
情感本来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在这却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情感生动形象可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小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人越是想要排遣这份相思的愁苦,就越深陷其中。
但李清照自知与丈夫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这份愁语总带着些甜蜜,语浅情深,令人动容。
自是花中第一流,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香飘天地外,留得婉约传千秋。
五、比较鉴赏——以词拓情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剪梅》和《声声慢》做比较鉴赏。
小结: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