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先秦儒家之孔子-31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孔子简介ppt

孔子简介ppt

孔子简介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春秋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夫子”,并且被尊奉为“至圣先师”。

早年生活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家境贫寒但家教严格。

他早年失去了母亲,由父亲和姬姓的继母抚养长大。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士大夫,但在孔子四岁时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困,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努力读书,以期能够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教育事业与思想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将其视为改变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仁爱、忠诚、礼仪、正直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五种基本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基于互相尊重和忠诚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互相关爱和尊重的,兄弟关系应该是和睦友好的,夫妻关系应该是相互包容和尊敬的,朋友关系应该是诚实和真诚的。

此外,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一个人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影响深远。

尽管他在生前没有取得很大的政治成就,但他的教育理念却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孔子的学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所强调的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孔子的思想也通过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影响了许多东亚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他的学说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教育和道德指导原则之一。

结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依然在当今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儒家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以上是关于孔子的简介,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参考资料: - 章懋《孔子》 - 陈炯明《孔子两千年》 - 王承鲁《近思录》。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精选文档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精选文档

目的: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典例· 诠解
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 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 这件礼物。
题一:(2019年上海高考)2019年4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 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 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 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4.后世儒家“五经”不包括 A.《诗》 B.《礼》 C.《春秋》 D.《乐》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教育不分贵贱的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当仁不让于师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孔子认为,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必须: A.用“礼”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B.关心和爱护老百姓的生活 C.用“仁”的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 D.把“亲亲”的爱升华为人间普遍的爱 7.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B. 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 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五经成为教育的传统课程 )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 系的是 ( )
① “仁者,爱人” A.②③ B. ②④
② 贵贱有“序” C. ①③ D. ①④
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 “有教无类”
3.以下孔子的思想中突出体现了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的是 A.为政以德 C.苛政猛于虎 B.和而不同 D.克己复礼
二、古代大思想家——孔子
1、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臣弑君、子杀父、 少凌长、庶废嫡。”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新旧矛盾复杂。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 社会现象:传统宗法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第二讲 先秦儒家

第二讲 先秦儒家

道家与道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 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 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 天地之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 大宗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孔子的思想





1、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 而》) “仁者爱人”(《论语· 颜渊》) “仁者人也”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礼 礼治、礼制、礼仪、礼器
《论语》的成书和特点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止的记录。 出自孔门弟子及后学之手。 汇集和编定,大约在战国初期。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 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 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 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 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背景资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 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 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 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 基”,“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 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 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 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 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 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 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 “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 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 的思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 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 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高中历史选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详细描述
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和地 区,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总结词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 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总结词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做人的 根本。
详细描述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和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还提 倡“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复习旧知识,从中 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
儒家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周礼和春 秋时期思想家的影响,以及孔子个人 的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01
02
03
04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指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强 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指做人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强 调公正、合理和恰当的行为。

指社会秩序和规范,强调尊重 和谦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 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 手段,主张以礼治国、
以礼待人。
02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起源
儒家文化的起源
儒家文化的地域特色
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 子创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 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东 亚地区。
儒家文化的形成背景
对孔子与儒家文化的思考与启示
传承与创新
在当今时代,我们既要传承孔子的思 想和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根据 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 内涵。
借鉴与反思
面对当今社会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 以从孔子和儒家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启 示,同时也要反思其局限性,以更好 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二讲孔子PPT课件

第二讲孔子PPT课件

• 孔子希望通过“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 来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是“礼”普遍合 理性从何而来?靠什么来保证人们对“礼”和 “名”的肯定?
最终的价值依据 —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道德何以可能—孝悌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1、仁的基础:真情实感、真诚无妄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刚毅木讷近仁 。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仕孔子
51岁,孔子出仕,官至司寇 52岁,夹谷相会,名声大盛 54岁,张公室、弱三桓、堕三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
公元前498年,孔子以54岁的高龄, 辞别故土,踏上了周游中原诸国的旅途
周游列国
10月
卫国

返卫 蒲城

陈蔡之厄 陈国 (三年)
去楚未遂返卫
郑国 卫国
委吏、乘田 十九娶妻,二十生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5岁,随鲁昭公往齐国 47岁,引身而退,整理典籍,教授弟子。
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这是 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的,礼的内涵发生了变 化,从形式而走向道德规范。——三十而立
由礼而仁:从有约束的礼的学习当中,到对于 人之所以为人有所理解,有所体会,这就是 对自己自觉,有了这种自觉,也就不惑 了。——四十不惑
卫国 四 年
宋国
鲁国 68岁
斥于卫、齐,阻于宋,厄于陈蔡,困于楚,一路 上颠沛流离,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 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他“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念,奠定了华夏文 明大厦的基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魂灵。
晚年孔子
整理六经:述而不作 完善仁学: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子路和子贡是他最得意的三个弟子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也称颜渊,小孔子三十岁,其父 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以德行为重,乐于学道是众弟子 中最杰出的。

第二讲:孔子

第二讲:孔子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的态度 中国文化至周而具规模;文王、周公为创造周文化之 主要人物,鲁为周公后,宗周文物、在鲁较为他国独 为多。 韩宣子聘鲁:“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 周所以王也”。 孔子以好学自负,生于鲁国,周之文献足征,故对 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 孔子以能继文王、周公之业为志。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所述者,周礼。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 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 作为补充。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 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四、孔子的礼论
礼有形式有实质,礼的大本在质不在文 礼的基本精神是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阳货》 “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 ,宁戚” 礼与仁的关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 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是一教育家。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育为职 业的,“教授老儒”,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 孔子与希腊之“智者”相仿; 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与苏格 拉底之行为及在西方历史上的影响,相仿佛。
一、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1.孔子其人(BC551年—BC479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 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 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 仲尼,姓孔氏。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

(4)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 总结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修己、爱人。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修己、爱人。
中国传统文化
任课教师:张金荣 任课教师: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 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 汉代儒家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汉代儒家 神学化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代儒家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宋代儒家 哲理化 第四节 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哲学模式
2、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 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 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 思耳矣。 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思耳矣。” 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 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 即仁政。 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重法: 重法: 他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 他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密不 可分的。 礼义者,治之始也” 法者, 可分的。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 之端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之端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义制而制法度” “礼义制而制法度”。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而法是礼的 体现、礼的确认。 体现、礼的确认。 思考: 思考: 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第二讲 孔子

第二讲  孔子

2、儒家的基本特征(续1)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 构。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 述而》
(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追求个体心性的 完善而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5)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 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一、孔子生平及影响(续1)
二、天道观(续2)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 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 者其天乎?” ——《宪问》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 厌之!天厌之!” ——《雍也》 孔子是尊天的,但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罕》 “孔子……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 宋。” ——《孟子· 万章》上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
一、孔子生平及影响(续3)
4、孔子影响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 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 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论语· 子罕》
4、孔子的影响(续1)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 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 语· 子张》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 心向往之。” ——《史记· 孔子世家》
也。” ——《八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 弑其君,请讨之。” ——《宪问》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孔子与六艺
礼、乐、射、御、书、术
人子三子雅,曰采者成乐。后足:礼
。以绝晚颂清“契诗。其吾虽征“,
如诗。而之庙关后三”可从百也夏序孔
颜书曰喜音为雎稷千“知周世。礼书子
浊礼:易。颂之,余吾也。可足吾传之
邹乐“,礼始乱中篇自。”知,能,时
之教假序乐”以述,卫始故也则言上,
徒,我彖自。为殷及反作书,吾之纪周
----------禹在个人修养、思想改造上是圣帝贤王的光辉榜样;汤善于掌握中庸之道,用人 不拘一格;文王爱民、敬民、畏民,忠诚实践了礼乐文明之道,但不事张扬;武王天下为 公,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周公集夏商周三代圣王贤君思想与实践的优秀成果之大成,在 理论认识上与制度建设上,周公都将这些优秀成果,加以概括与集中,创建了周公之道与 礼乐文明,并为之设计了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大体框架。


·


文 公

上 》

·
——

复子
梦曰
见:
周甚
公矣
《 论 语
。吾 衰

述 而

》久

周公是中国古代最优秀文明——礼乐文明的创建者、实践 者。代表着一种最高、最完美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 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 ,坐以待旦。(《孟子·离娄》)
称为孔孟荀三大儒。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周公之后,孔子集周公以来华 夏民族最优秀文化思想之大成, 其思想体系与周公之道结合在一 起,形成为周孔之道——孟子所 谓周公仲尼之道、礼乐文明即是 周孔之道的思想体系与社会实践 的具体体现。周孔之道的开创性 、前瞻性、元典性,在中国几千 年文明史上都是只此一家,无可 比肩者。
,弟数、此三风周至鲁翕传以能,唐室
颇子年系可百始之孔,如、一征杞虞微
受盖,、得五,盛子然,礼文之不之而
业三若象而篇鹿,,后纵记一矣足际礼
者千是、述孔鸣至去乐之自质。征,乐
甚焉,说,子为幽其正纯孔。”也下废
——
众,我卦以皆小厉重,如氏周观。至,
《 。身于、备弦雅之,雅,。监殷殷秦诗
·
史 记 孔 子 世 家 》
通 六 艺 者 七 十 有 二
易 则 彬 彬 矣 。 ”

文 言 。 读 易 , 韦 编
王 道 , 成 六 艺 。

歌 之
, 以 求
合 韶 武
始 ,
文 王 为
大 雅 始
缺 , 始 于 衽 席 , 故
取 可 施 于 礼 义 , 上
颂 各 得 其 所 。 ”

皦 如 , 绎 如 也 , 以
孔 子 语
鲁 大
【注释】
(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②希:同,‘稀
,很少。 ③陪臣:大夫的家臣。④庶人:老百姓。
【译文】
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 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出 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 很 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 有’ 不失去的。世道清明,那么政令就不会出自大夫。世道清明, 那 么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政治。”
2. 孔子与周公
德举足


周公
·
——
《 荀 子 解 蔽 》
与 周 公 齐 , 名 与 三 王 并 。
而 用 之 , 不 蔽 于 成 积 也 。 故
以 为 先 王 者 。 一 家 得 周 道 ,
孔 子 仁 知 且 不 蔽 , 故 学 乱 术
——
《 孟
道 , 北 学 于 中 国 。
陈 良 楚 产 也 , 悦 周
君 , 臣 臣 , 父 父 , 子 子 。
” 公 曰 : “
齐 景 公 问 政 于 孔 子 , 孔 子 对 曰 : “
呢 ?“ ”卫 孔国 子国 说君 :要 “您 首去 先治 必理 须国 正家 名, 分您 。打 ”算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 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阅读材料: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1)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③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 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④不议。”
师 : “
二 代
, 郁 郁
乎 文 哉
夏 所
损 益 ,
曰 : “
礼 吾
能 言 之
, 宋 不
缪 , 编 次 其 事 。 曰
书 缺 。 追 夡 三 代 之
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儒者,懂知识、晓礼乐、擅长司仪、教化
六经与儒家 -----《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 战国时期,儒分为八,以孟子、荀子为盛。故
能所盛理
够以,,
行,刑事
得君罚情
通子的就
不,
《 子 路 》
中 , 刑
事 不 成
名 不
)罚 则 正
不礼则
中乐言
则不不
民兴顺
无,,
所礼言
措乐不
手不顺
足兴则
。 则事
刑不
罚成
(子善君
《 子 路 》 )
不 子 , 虽 有 粟 , 吾 岂 得 而 食 诸 ? ”
哉 ! 信 如 君 不 君 , 臣 不 臣 , 父 不 父 ,
2.正名
-----
。 一执办Leabharlann 君 定行不子 要就成名
对 定不。分
于 下会事不
自 一得情正
己 个当办,
的 名。不说
言 分刑成起
行 ,罚,话
, 必不礼来
是 须得乐就
从 能当也不
不 够,就顺
马 说百不当
马 得姓能合
虎 明就兴理
虎 白不盛,
对 ,知。说
待 说怎礼话
的 出么乐不

来 一
办 好
不 能
顺 当
定。兴合
孔子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 仁 中庸 天命 君子与圣人
一.孔子与儒家
孔子其人 孔子与周公 孔子与六艺 孔子与儒家
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 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 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 首上圩顶(xū dǐng头顶凹陷),故因名曰丘 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二. 秩序与礼
1. 礼坏乐崩----社会的无序状态
———
议下则不臣五失侯伐下征天 。有政失执世矣出自无伐下
道不矣国希。,诸道自有 ,在。命不自盖侯,天道 则大天,失大十出则子, 庶夫下三矣夫世。礼出则 人。有世。出希自乐;礼 不天道希陪,不诸征天乐

》微夫夫世禄 矣三,矣之 。桓四;去 之世政公 子矣逮室 《 孙。于, 季 ,故大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