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合集下载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腹股沟斜疝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儿腹股沟斜疝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从理论上讲,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

1.非手术疗法(1)疝带疗法:是应用疝带压迫内环和腹股沟部,进而阻止疝内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继续闭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机会。

据薛璇英等(1989)报告,应用该法治疗腹膜鞘突未闭、无腹股沟管处肌肉薄弱或缺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00余例,疝闭合率达70%。

此法多用于婴儿,但对较大的疝或年龄在3、4个月以上的小儿,治愈疝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婴幼儿棉纱束带或疝带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粪渍浸污,并可压迫或擦伤皮肤;长期使用不仅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嵌顿疝的发生率,甚至影响睾丸血运、或导致腹股沟管局部粘连进而增加手术困难和并发症。

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或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采用疝带治疗。

①棉纱束带法:使病儿平卧,将疝内容还纳入腹腔;取长棉纱束带对折成双头,折端放置于内环体表投影处及腹股沟管区;双头从髂嵴上方自背后绕到对侧腰部,返回到腹前部后将双头穿过折端,使形成扣环,正好压迫内环;再经过腹股沟部转向后方至臀上方腰部打结。

可在内、外环处垫以棉纱或海绵,以加强压迫、减少皮肤擦伤。

②佩戴疝带法:佩戴疝带用尼龙带制成,以具有弹性和拉力的疝盖帽防止小肠;半圆环;疝帽(四周有松紧带牵拉、具有弹性);大腿固定带。

使用时,首先回纳疝内容物入腹腔,将疝帽覆盖于腹股沟管疝内环处,固定腰围,将大腿固定带由会阴部向下绕过大腿后沿臀外缘向上,与同侧半圆环结扎固定。

疝带固定时须注意有无疝内容物疝出及松紧是否适宜。

单侧疝先固定患侧,双侧疝可先后固定两侧。

佩戴该疝带后,患儿可下地随意行动,不妨碍大小便,若有污染应及时清洗。

如佩戴不合适或有疝内容物疝出,须重新固定。

小儿外科-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

小儿外科-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

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小儿腹股沟疝(ICD-10:K40);2、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码:53.0-53.9 54.21)。

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2008年7月出版)1、病史:腹股沟或阴囊可复性肿物;2、体格检查:阴囊或腹股沟一肿物突出,可回纳;3、B超检查结果:考虑腹股沟疝。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2008年7月出版)1、阴囊或腹股沟一肿物,可回纳;2、有反复嵌顿病史;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腹股沟疝(ICD-10:K40)疾病编码;2、阴囊或腹股沟一肿物,可回纳;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1 天,入院后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住院生化、免疫4项、血型鉴定;2、胸部正侧位片;3、必要时B超检查七、抗菌素选择用药:1、原则上头孢一代,首选头孢唑啉半衰期1.5~2h,其次头孢选半衰期0.8~1h;2、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使用头孢唑啉的手术时间超过6小时才追加),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3、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可再用1次或数次到2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要有分析记录;4、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针对G+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G-杆菌可用氨曲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第1-2 天麻醉方式:全麻。

九、术后住院恢复 2 天十、出院标准:1、体温正常、伤口无红肿渗液,阴囊无红肿;2、无其他并发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并发症:此种疾病术后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导致延长治疗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2、节假日:由于患者住院后赶上节假日,而使手术拖延,从而也使住院时间和费用增加。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入院记录主诉: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十余年。

现病史:患者十年前发现左腹股沟出现一肿物,约鹅蛋大小,无疼痛,平卧位肿物可消失,站立位,或咳嗽肿物再次出现,并无不适,未做治疗,肿物缓慢增大明显,伴行走时不适,下降阴囊,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侧腹股沟斜疝”收住入院。

病程中无声音嘶哑、发热、贫血、腹水、穿孔、疼痛、乏力、纳差、消瘦、恶液质、无头痛、头晕、咳嗽、颈部包块、骨痛、胸闷、咳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里急后重、呕血、黑便。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余,有冠心病史1年余,否认疟疾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脑血管史,否认精神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全椒,久居本地,无不良嗜好,吸烟史。

婚姻史:已婚,配偶健康,生育史,有儿一人。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T:36.8℃P:74次/分R:18次/分BP:12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主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皮下结节、瘢痕,毛发分布正常,皮下无水肿,无肝掌、蜘蛛痣。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无畸形、压痛、包块,无眼睑水肿,结膜正常,无充血、水肿,眼球正常,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听力正常,嗅觉正常口唇无绀,口腔黏膜正常。

舌苔正常,伸舌无偏斜、震颤,齿龈正常,咽部黏膜正常,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气管居中,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无肿大,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

胸廓对称,胸骨无叩痛,乳房正常对称。

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不增宽,语颤正常。

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 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 ,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一)发病原因1.腹膜鞘状突(Nuck管)未能闭锁退化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理基础胚胎第5周时睾丸始基起源于中肾,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

第8周时睾丸形成,第12周中肾退化,此后睾丸随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后,连接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随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内压力的传递,睾丸亦随之下降,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外环口到阴囊,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称鞘状突。

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随睾丸出外环口后,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

当睾丸下降完全后,鞘状突均闭锁退化。

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

女孩腹般沟管中含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在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亦有一腹膜鞘状突,称Nuck管;沿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闭合情况同男孩。

因年龄不同,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新生儿时期极薄。

2.腹腔内压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弱等,是腹股沟疝的促发因素有人报告80%~90%的新生儿出生时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其关闭的时间和机制尚不明确,然出生后的新生儿斜疝的发生率并不高。

因此认为鞘状突的存在只是发生腹股沟疝的基础,仍有其他诱发因素如腹腔内压力增加、腹水、早产婴腹壁肌肉薄弱等,促使腹股沟疝的出现。

有时在腹膜透析或侧脑室腹腔引流后,可使以前无症状的患儿,产生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

(二)发病机制小儿腹股沟斜疝因腹腔脏器进入没有闭塞、并与腹腔相通的腹膜鞘状突,故未闭塞的腹膜鞘状突是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

斜疝疝囊起自腹股沟管内口,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沿腹股沟管走行,穿出腹壁,在精索的内前方并与精索紧贴,精索血管在输精管外侧,而且精索血管往往与输精管分离,手术中应特别注意。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6-05-21T10:36:26.0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作者:夏尚红[导读]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关医院外科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男孩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孩,约为女孩的14倍[1],且多发于早产儿。

夏尚红(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关医院外科甘肃酒泉 735000)【摘要】目的:探究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疝气患儿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常规组。

常规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 <0.05);且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对疝气患儿给予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小切口;疝气;小儿;治疗【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213-02 小儿疝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男孩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孩,约为女孩的14倍[1],且多发于早产儿。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80例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采用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基数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疝气患儿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治疗前均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疝气。

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常规组。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4∶6,平均年龄(3.6±1.3)岁,4例直疝,36例斜疝;常规组男女比例为33∶7,平均年龄(3.8±1.5)岁,5例直疝,35例斜疝。

2016年最新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2016年最新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小儿腹股沟斜疝(2016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0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三)标准住院日。

1-4日(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心脏彩超泌尿系B超肝胆胰脾B超(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

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出血。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4天备注: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股沟斜疝(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0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

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出血。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备注:
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
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
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
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