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一、有关历史地理科学理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之一的历史地理学,侯仁之最早在《历史地理学刍议》①一文中,从其理论及方法论上提出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其后黄盛璋又先后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②、《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③及《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④,《复旦学报》为介绍“谭其骧教授和他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而撰写的《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和发展》⑤等文的发表,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侯仁之在《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⑥一文中,并就现代地理学已经形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个基本分支,对今后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否也要相应地划为三个基本分支的问题,提出了商榷。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通过不断地探索,已逐①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新建设》1950 年7 期。

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 年 1 期。

②《地理集刊》1964 年7 期。

③《湘潭大学学报》1982 年 2 期。

④《史学月刊》1983 年 1 期。

⑤《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 年 2 期。

⑥《地理学报》38 卷 2 期。

步完备起来,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二、紧密联系古地理学的研究,加深对地理环境诸要素演变规律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过去对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多局限于有文字记载时期的旧传统,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上限提前到史前时期,即上溯到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

从而为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论据。

从我国的一些主要湖泊来看,大多是开始于地质时期由于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断陷湖,必须首先从地质时期进行考察。

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就是在中更新世一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中,由外泄湖变为闭塞湖的①。

至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则是由于湖口——星子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下陷后逐渐扩展而成的。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的形成及其疆域的变迁1.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出现了“宅兹中国”,这里“中国”的含义是()A:位于各国中心的国家B:位于国家中央的地区C:位于天下中央的国家D:位于天下中央的地区答案:D2.华夏族群心目中,位于天下中心的地区是()A:太行山、黄河之间B:关中平原C:晋南盆地D:洛阳盆地答案:D3.什么时候长江流域被纳入“中国”地域范围()A:西周B:夏C:东周D:商答案:C4.哪位帝王把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疆域范围()A:汉武帝B:隋炀帝C:秦始皇D:唐太宗答案:A5.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周边民族政权是()A:契丹B:新罗C:高句丽D:百济答案:C6.今天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何时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A:元朝B:明朝C:宋朝D:唐朝答案:C7.汉代以后,哪一个王朝突破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国疆域()A:唐朝B:明朝C:清朝D:元朝答案:C8.谭其骧先生所主张的“历史时期的中国”是以什么时期的中国疆域为准的()A:17世纪中期清朝建立时期的中国疆域B: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C: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时期的中国疆域D: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的中国疆域答案:D9.19、20世纪之交,通过与地方土司签订合约,逐渐侵占中国云南省西部领土的西方国家是()A:德国B:法国C:英国D:沙皇俄国答案:C10.外蒙古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是在什么时期()A:清帝宣布退位,外蒙古王公宣布脱离中国之时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之时C:北洋政府时期,苏联与中国谈判建交之时D: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苏联与中华民国签订友好条约之时答案:D中国历史地理与当代大学生1.什么是历史地理学?()A:地理学的发展史B:既研究历史,也研究地理C:历史记载的地理面貌变迁D:地质时期的地理面貌变迁答案:C2.下面哪一项内容无法进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A: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成分构成B:清代黄河水量变迁C:北宋与辽的边界变迁D:唐代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答案:A3.下面哪一项不是学习历史地理学的价值和意义()A: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B:帮助我们对现在的地理现象寻找到合适的定位C:为现代经济建设提供借鉴D:帮助我们更熟悉古代文献答案:D4.中国近代第一部历史地理学学术刊物是()A:《禹贡》半月刊B:《历史地理》C:《中国历史地理论丛》D:《历史地理研究》答案:A5.率先对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进行研究的学者是()A:竺可桢B:顾颉刚C:钱穆D:谭其骧答案:A6.以下哪一个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对黄河水量进行测量B:分析历史文献中对黄河水量的记载C:统计2018年的黄河水量数据D:实地考察黄河流向答案:B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表现与发展1.下列地域文化,与其他三个类项不在一个层级的是()A:三秦文化B:沪文化C:吴越文化D:齐鲁文化答案:B2.以下哪一项不是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A:地理的阻隔B:交通出行艰难C:人员流动较少D:国家政策引导答案:D3.分布在山西黄土高原的特殊建筑样式是()A:围楼B:窑洞C:四合院D:吊脚楼答案:B4.以下地方信仰,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是()A:妈祖B:蚕花娘娘C:二郎神D:许真君答案:B5.以下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与华北平原不相匹配的是()A:民居以四合院为主B:饮食以红薯、玉米为主C:服饰用料以棉毛为主D:避免蝗灾是地方信仰神灵的功用答案:B6.西汉时期,处于统治阶层的地域集团是()A:南阳集团B:北府军集团C:关陇集团D:丰沛集团答案:D7.以下人为因素不会导致地域文化发生变化的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B:政治分裂局面的形成C:行政力量的推动D:交通方式的改进答案:A8.以下哪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移民进入后,在原有地域文化内部形成“文化岛”的现象()A:民国时期上海出现的石库门民居样式B:晚清以来基督教在东南沿海的传播C:南宋以后杭州地区形成的杭州方言D:西汉时期中原农耕文化在河西走廊的推广答案:B9.地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地域文化更适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B:地域文化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C:地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D:地域文化提供了文化演进的多种可能答案:B10.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地域文化的未来发展()A:对于某些不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地域文化内容的消亡,要坦然面对B:借助地方保护主义来保护地域文化C:推行主流文化,逐渐覆盖原有地域文化D:对于地域文化要不惜一切代表进行保护答案:A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与一带一路政策1.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称法的是()A:李希霍芬B:斯文·赫定C:日本NHK电视台D:甘肃省歌舞团答案:A2.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品主要在中国古代什么时期()A:宋元时期B:汉唐时期C:晚唐五代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3.狭义“丝绸之路”主要是指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A:海上丝绸之路B:草原丝绸之路C:高原丝绸之路D:绿洲丝绸之路答案:D4.丝绸之路存在的地理环境基础是()A:有绵延的河流可以运输商品B:有农耕定居聚落作为沟通媒介C:有东西向绵延的山脉作为交通指向D:有广阔的草原可以与西方沟通答案:B5.以下技术文明,哪一个不是在公元前3000年传入中国的()A:马匹B:大麦、小麦农作物C:青铜冶炼技术D:绵羊、黄牛农畜物种答案:A6.公元前3世纪丝绸之路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中亚商团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崛起B:秦汉帝国完成对华夏地区的政治统一C:匈奴被西汉击败,北遁漠北D:亚历山大东征把地中海文明传播到中亚答案:A7.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自然环境的变化B:沿途民族的商业动力C:中原王朝的政治需要D:游牧民族政权对交通路线的阻断答案:B8.中原王朝致力打通丝绸之路的动机是()A:向西方传播华夏文化B:对西方奢侈品的追求C:保障中原王朝的军事安全D: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答案:C9.丝绸之路北线虽然容易通行,但是在历史上经常断绝,其主要原因是()A:中原王朝的偏好B: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C:沿途民众经常迁徙D:沿途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答案:B10.北朝隋唐时期,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族群是()A:波斯人B:粟特人C:突厥人D:阿拉伯人答案:B第一章测试1.什么是历史地理?A:History and geographyB:HistoryC:GeographyD:Historical geography答案:D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A:历史文献B:考察C:调查D:观测答案:A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A:南京B:大名府C:洛阳D:长安答案:A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A:1200万平方公里B:1300万平方公里C:1000万平方公里D:960万平方公里答案:B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A: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B:正确理解人地关系C: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答案:C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__________。

第二章沙漠的变迁-历史地理之沙漠篇

第二章沙漠的变迁-历史地理之沙漠篇
2、长泰县“本渤海国长平县民”,耶律阿保机攻占长平之后, 迁徙渤海人到上京的西北,且“与汉民杂居”。
3、定霸县“本扶余府强师县民”,阿保机攻下扶余后,“迁其 人于京西,与汉人杂处,分地耕种。”
4、保和县“本渤海国富利县民”,阿保机攻克龙州后,“尽徙 富利县人散居京南”。
5、潞县“本幽州潞县民”,天赞元年(922)阿保机攻“破蓟 州,掠潞县民,布于京东,与渤海人杂处。”
景爱研究,清末科尔沁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67人/平方 公里,总人口达130万余,为辽金人口密度的11倍;辽金 时期的垦荒主要集中在州县附近,多呈零星插花状,而清 代的垦荒则是大面积覆盖,能够种植的草场多数未能辛免, 由此使大面积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土地,且清代垦荒越早的 地方,沙漠化越严重。
二、毛乌素沙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 天禧五年(1021)九月宋朝使者宋绶出使辽国,
“七十里至香山子馆,前倚土山,依小河,其东北三十里 即长泊也,涉沙碛,过白马淀,九十里至水泊馆,渡土河, 亦云撞撞水,聚沙成墩。”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长泊淀定在今奈曼旗西北20km处, 在科尔沁沙地边缘地带,再往北即沙地。)
朱震达、刘恕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 该文全面地对沙漠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沙漠化 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沙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 开发与治途径等进行了研究,对历史时期的草原 与荒漠草原地带一些沙漠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荒 漠地带一些沙漠的扩大进行全面简明的论述。
破其民居京之南”。
另外还有一个县,名兴仁县,只说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
科尔沁沙地上得辽代古城
资料来源: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1068年和1075年,宋神宗派陈襄、沈括使辽,陈襄《使辽语录》、 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中,都记载了沿途所见流沙的情况。金人 王寂《辽东行部志》记,韩州(今科左后旗境内)“改城在辽水之 侧,常苦风沙,移于白塔寨。”风沙灾害的严重迫使其不得不举城 而迁。

4学时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章-水文(10)

4学时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章-水文(10)

各拉丹冬雪山
长江源水系之一
长 江 源 水 系 之 二
长 江 源 头
长 江 源 头 通 天 河 ( 一 )
——
长 江 源 头 通 天 河 ( 二 )
——
长江第一湾
泸沽湖
玉龙雪山
虎跳峡
金 沙 江
金沙江白鹤滩江段
雅砻江源头
乌江
嘉陵江长江汇合处的“九曲回肠”是如何形成?



周代以前,下荆江处于漫流阶段;至唐宋时期,云梦泽湮灭消失, 统一河床形成;到元末明初,由于洞庭湖等的顶托作用,泥沙堆 积,心滩变成边滩,穴口沙洲消失,形成蜿蜒性河型。 河水通过弯道时,由于螺旋流及离心力作用,凹岸受侵蚀易于坍 塌后退,凸岸则易淤,河湾逐渐延长。 南宋起,汉人南迁荆州,沿江修筑堤垸垦殖,巩固凸岸河床,弯 曲度加大。
第二章
黄河与长江的变迁
第一节 黄河的历史变迁
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一、黄河概述
1、 水文情况
2、 历史变迁三阶段
二、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原名河水,是我国第二大河,自 古多泥沙。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 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 “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汉 书· 沟洫志》), 大量泥沙使水色发黄,故名。 到汉代时,已经出现了“黄河”的字样, “使黄河如带”(《史记· 高惠高后文功臣 表》),唐代时,“黄河”之名正式产生, 其泥沙有增无减。
太湖
长江水系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围湖造田;泥沙沉积,湖床抬高; 工农业用水量增多,使湖水减少等。
湖泊面积缩小的影响: 调蓄洪峰能力下降,加剧长江洪灾
日 益 萎 缩 的 洞 庭 湖
(二)荆江河曲的形成
长江从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的420公里河 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故又称荆江。荆江迂回东流 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 上荆江与下荆江两段。上荆江长180公里,以弯曲性 和周期性展宽为特征,河床曲折率为1.7左右,属一 般性弯曲型河道。河道中心滩与江心洲众多,具有分 汊型河床特色。下荆江长240公里,两端直距仅80公 里,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河床曲折率约为3,以 自然截弯取直为特征,仅百年来就发生自然截弯十余 次(最近发生的是1972年石首县六合垸自然截弯), 属典型蜿蜒型河道,有“九曲回肠”之称,因此有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五岳:古代皇帝祭祀上天的五座名⼭。

岱宗即东岳泰⼭、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中岳嵩⼭。

《礼记·王制》四渎:指四条独流⼊海的⼤河。

即江、河、济、淮。

《尔雅·释⽔》九州:我国传说中的上古⾏政区划。

《尚书·禹贡》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先秦⾃然区域。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以及⼈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的科学。

(Historical geography)地理环境既指⾃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地理环境。

中国地形的特征:⼀、地势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脉众多,起伏显著;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燕⼭南北长城地带为重⼼的北⽅以⼭东为中⼼的东⽅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洲⼀线为中轴的南⽅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类本⾝都在不断地变化。

⼈类社会赖以⽣存的地理环境,包括⼈类⾃⾝的活动所引起⾃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的活动和影响⽽产⽣的。

因此,学习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先应该树⽴的是古今变迁和空间差异的意识。

四种不同的学科性质认识:1、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著名的的历史学家邓⼴铭先⽣关于中国历史治学的“四把钥匙”之说:年代、⽬录、职官、历史地理。

2、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即边缘学科;通常有“史地不分家”之说,但不是中学课程中历史课与地理课的简单相加。

3、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学科;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类产⽣)(独⽴的地理学科)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4、历史地理学是⼀门独⽴的学科,其特征是尽全时空的⼈地关系——“⼈地时空学”。

三、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法⼀)历史⾃然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由⼈类经济活动⽽导致的⾃然地理的变化。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演变
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 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
汉书·地理志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 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 《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研究对象发展趋势研究对象
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这里所谓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的地理环境。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在自然 环境中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甚至创造出只有在人类的活动下才能出现的地理现象。
区域历史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这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全 新领域,目前尚薄弱,代表性的论著为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历史地图编制
这方面比较重大的成果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侯仁之 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6年)。
成就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经济地理
政区人口地理 历史文化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 历史地图编制
历史地理文献 理论
历史自然地理
侧重于历史时期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动植物)和自然灾害的研究。代表性的论著有中 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所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史念 海、曹尔琴、朱士光著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曾昭璇的《历史地貌学 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侯仁之著的《历史地理学的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焕然、文 榕生等著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森林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用于建筑、家具、 日用品、造纸等。 2. 提供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如油料(油茶、 油橄榄等)、果品、饮料(茶、咖啡、可可等)、 调味料(花椒、胡椒、八角、桂皮等)、药材、 花卉、毛皮、肉类、食用菌和山野菜、蜂蜜、橡 胶、栲胶、紫胶、松香、桐油、樟脑、白蜡、棕 片等等。 3. 能源。世界能源消耗的5%直接源于木材;第 三世界木材消耗的80%直接用于能源;史前森林 形成了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对可再生的能源树 种进行研究,以期补充日趋枯竭的化石能源。
(二)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保资源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增湿减温差
中国“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改良土壤、减少灾害、 减弱噪音、杀菌恶毒、生物多样、生态平衡、 美化环境、涵养文化
(三)森林是一种文化、旅游、休闲资源
白鹿岛度假村

完善的旅游

服务设施

区 生态旅游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什么是植被
1、植被的定义
2、植被的类型
3、我国植被分布概况
森林景观
草原
景观
荒漠 景观
二、森林的重要意义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提供栖息地、食物和衣物 开始,森林对人类的作用发展至今已经变得非常 复杂,除了物质作用外,还有满足人类精神需求 的作用。
(一)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城市树林:吸烟滞尘:林木对大气
中Hale Waihona Puke 粉尘起阻滞、过滤作用;林木可以降低风速,加速粉尘沉降林木
可以吸附、滞留粉尘;草地吸附粉
尘能力比裸露地面大70倍,而森林比 裸露地面大75倍. 杀灭细菌: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比绿 化区多7倍以上;(据统计细菌含量 百货大楼内400万个,林荫道55万个, 公园1000个,林区50个)原因之一 是有些植物可以分泌强大的抗生素
杀菌的植物品种有:橙、柠檬、圆柏、 黑核桃、法国梧桐等
身心愉悦:减弱噪音、满足人类视、
听、嗅等感官需求,供人休憩、赏
景、抒发情怀。
三、世界森林资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森林覆盖率:67%、 30%、 ?
现在森林集中在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北部和东南部、中非赤道地 区。当今世界森林还在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正在毁灭性砍伐。
1992年世界森林总蓄积量为3100亿立方米,而中国仅有
93.1亿立方米,人均7.9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
的14%。
《人民日報》2003年2月25日
③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④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中国80年代森林资源消耗量及其构成
中国目前主要绿化工程
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就不仅能生产出大量木材, 而且起到防御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作 用198。4年我国颁布了森林法,森林法一方面强调要 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的森林,坚决制止乱砍滥 伐、毁林开荒等现象;另一方面大力倡导植树造 林,绿化祖国,规定每个中国公民每年有义务植 树3-5棵。我国已提出要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30%的奋斗目标,以初步改善我国的自然环境。
1994年中国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63.03万平方千米,占全 国土地总面积的6.6%。
世界有木本植物20000余种,中国有8000余种,占世界 40%,其中乔木树种2800种,占中国木本植物35%,而纬 度与中国相近的美国仅有乔木树种810种。
②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蓄积量少
1992年世界森林覆盖率26.0%,而中国只有13.4%,居世 界第120位。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4、唐宋时期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
B、山地的森林植被
(2)西北地区的森林植被
(3)东北地区的森林植被
(4)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B、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5)闽浙山地、珠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1978~2000年亚洲、非洲、中南美洲森林 面积(万平方千米)的变化
大面积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 一。在全世界400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地区中,每 年发生森林火灾20万起,其中因雷击起火约2万起, 人为火灾约为18万起。
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特点和绿化工作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① 宜林区广,森林树种丰富
(4)手工业生产
5、明清时期
(1)长城沿线森林植被
(2)黄河中下游森林植被
(3)东北地区森林植被
(4)南方山区的森林植被
A、皇木采办与森林的消耗
B、南方山地的垦殖与森林的消耗
C、手工业的发展与森林的损耗
6、1840年以来
(1)殖民者的掠夺造成森林资源的损耗
(2)农业垦殖造成森林的消耗
(3)薪炭林的砍伐造成森林的损耗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先后完成 多项规模巨大的林业生态工程
四、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全新世中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分布大势
1、全新世中期的时间
2、全新世中期我国植被区系
(二)近3000年来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1、先秦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
2、秦汉时期

3、两晋南北朝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