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浆细胞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脊柱的椎体和椎弓上。

临床上常常需要通过CT和MRI来帮助诊断和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本文将对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诊断该病。

一、CT影像表现1. 平扫CT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CT平扫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边界清晰,呈现为圆形或分叶状。

病灶内可以见到点状或条状的骨化灶,呈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像。

肿瘤周围可能伴有不明显的骨质破坏,但通常没有明显的骨膜反应。

2.增强CT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增强扫描呈现明显的均匀性强化,强化程度较为显著。

肿瘤周围血管密度较高,增强后可见血管影像的充盈,病灶边界清晰。

二、MRI影像表现1. T1WI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病变边界清晰。

肿瘤内常可见点状或带状低信号的骨组织韧带钙化。

三、CT与MRI对比分析1. 影像显示的优势CT对于显示骨化灶和骨质破坏有很好的表现,对于病变与周围骨组织的关系的分辨率较高。

而MRI对于软组织结构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袭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2. 诊断的依据结合CT和MRI的影像表现,可以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

CT能够对病变的骨质情况、骨化情况有较为清晰的显示,而MRI则能够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的情况,对于肿瘤的边界和侵犯范围有更为直观的显示。

在诊断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时,临床医生需要结合CT和MRI的影像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与诊断,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性质和侵袭范围。

最终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

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the spine)是一种罕见的骨骼恶性肿瘤,由浆细胞恶性增生引起。

CT和MRI是用于诊断和评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本文将对该疾病的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CT影像表现1. 平扫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平扫CT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域呈偏心性溶骨性改变,可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规则,密度不均匀。

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边界模糊。

骨质破坏区域内可见斑点状、线状高密度影,为新骨形成或出血所致。

2.增强扫描表现增强CT扫描可显示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及血管影的明显强化,同时可见病灶内部的软组织结构和血管影的环形、斑点状强化。

二、MRI影像表现1. T1加权影像表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T1加权影像呈等或略低信号,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呈等信号,病灶周围所见广泛强化区域,表示病灶周围高脂质瘤变和炎症细胞浸润。

三、对比分析从CT和MRI影像表现来看,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均呈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改变和软组织肿块。

在CT上,病灶周围可见斑点状、线状高密度影,而在MRI上,病灶周围可见蜂窝状高信号区,这可能与两种影像技术的不同扫描方式有关。

CT和MRI在诊断和评估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两种影像学检查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影像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临床意义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临床上少见,且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骨转移瘤、骨巨细胞瘤等。

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应当注意脊柱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合临床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癌症是每个人都很恐惧的疾病,得上此病,无疑是一场灾难。

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几乎各个部位,如果癌症发生在浆细胞,便成为浆细胞瘤。

临床上将该病定义为发生于骨髓以外的恶性浆细胞的增生。

该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另一种叫做髓外浆细胞瘤。

其中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多发,临床诊断中,一般依靠典型症状进行诊断,下面来了解一下本病的诊断方法。

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症状诊断:1.临床表现以局部骨骼肿物伴有疼痛为特征。

最常受侵犯的部位是脊椎骨骼。

2.其他好发部位依次是骨盆、股骨、肱骨、肋骨,而颅骨受侵罕见。

3.在X线影像上,病变多呈“多孔状”或“肥皂泡状”溶骨性病变,病变边界不像多发性骨髓瘤溶骨性病变那样锐利、清晰。

4.少数患者表现为受损部位骨质硬化。

病理性骨折可发生在受损骨骼部位。

5.除孤立的骨骼浆细胞瘤外,其他骨骼无病变。

6.骨髓象和血象正常。

7.仅10%—20%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伴有血和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增多,大多数患者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轻链)增多,也无贫血、高钙血症、高粘滞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髓外浆细胞瘤的症状诊断:1.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例为2:1。

2.中位生存期为68个月。

3.80%以上发生于头颈部,尤以上呼吸道受累多见,常见部位包括鼻腔、鼻旁窦、鼻咽部、扁桃体等。

临床症状为鼻塞、鼻衄、声嘶、咯血、流泪、面部肿胀、嗅觉下降、呼吸困难等,尤以鼻塞、鼻衄最为多见。

4.无论发生于何处,浆细胞瘤均为占位性病变,在鼻腔主要体征是:肿块呈息肉样增生或黏膜下弥漫性增厚,色暗红或灰黄,表面光滑,质地中等。

5.亦可发生于甲状腺、肺、消化道、肝、脾、胰腺、睾丸、皮肤等,但较罕见。

6.12%的病例可致邻近骨组织的破坏。

7.影像学检查可见软组织块影,邻近骨质可因肿瘤压迫、推挤而移位或破坏。

浆细胞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患者无全身表现,骨髓及周围血象正常,尿中无Bence-Jones蛋白,尿常规、肾功能无改变,全身骨骼无病变。

[颅脑肿瘤]“浆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浆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浆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浆细胞瘤浆细胞瘤(Plasmacytoma)1.要点(Key concepts)■浆细胞瘤是一边界清楚,常发生于成人的浆细胞性恶性肿瘤,可为孤立性,也可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均匀性显著强化是浆细胞瘤的主要影像学特点。

临床上,浆细胞瘤虽是恶性肿瘤,但因为对放疗敏感,35%的颅内孤立性浆细胞瘤经放疗后可存活10年以上。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浆细胞类肿瘤是来源于骨髓造血组织的肿瘤,起自骨髓的成浆细胞。

本病好发于扁平骨,绝大多数为多发性,又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恶性度极高,患者预后非常差。

■浆细胞类肿瘤偶可呈孤立性,称为浆细胞瘤。

浆细胞瘤必须在除外系统性多发性骨髓瘤之后才能做出病理诊断。

浆细胞瘤病人切除病灶并辅以放疗,预后较多发性骨髓瘤好。

■颅内浆细胞瘤可分为两种类型:颅骨浆细胞瘤和髓外浆细胞瘤。

颅内髓外浆细胞瘤可发生于硬脑膜、脑组织等含有网状细胞的组织。

■不少文献报道称颅脑孤立性浆细胞瘤有明显的女性性别优势,常见于40—60岁的成年人。

■好发部位:斜坡、岩骨和额顶骨等部位;大脑镰、小脑幕、颅后窝等硬膜组织,额叶、枕叶、下丘脑等脑组织。

■孤立性浆细胞瘤为脑膜动脉供血,也有脑内动脉分支供血。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①发生于颅盖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多呈实性圆形或卵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可向颅内生长,形成颅内脑外占位或向颅外生长,形成皮下肿物;亦可向两个方向生长,囊变、出血等继发改变少见。

②发生于斜坡的孤立性细胞瘤,多呈不规则形深分叶和浅分叶状,边界清楚,肿瘤性质多较均一,钙化、出血、囊变等继发改变少见,可侵犯周围组织结构,邻近骨质多呈溶骨性骨破坏。

③发生于硬膜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可位于硬膜外或硬膜内,多呈实性,圆形或卵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宽基底,肿瘤边缘切线与脑膜交角多呈钝角,邻近骨质多呈溶骨性骨破坏。

孤立性浆细胞瘤

孤立性浆细胞瘤

孤立性浆细胞瘤诊疗规范(2014版)孤立性浆细胞瘤是由浆细胞单克隆增生导致的恶性肿瘤,可进一步分为骨和骨外的。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定义为浆细胞瘤从骨组织发展而来且没有侵犯其他部位的证据。

孤立性浆细胞瘤来源于软组织被定义为骨外的孤立性浆细胞瘤。

骨型和骨外型浆细胞瘤的治疗和随访相似。

一.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发病年龄在50岁以内为多,临床表现以局部骨骼肿物伴有疼痛为特征,可见骨质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

最常受侵犯的部位是脊椎骨骼,常表现为严重的背痛和脊髓受压症状。

其他好发部位依次是骨盆、股骨、肱骨、肋骨,而颅骨受侵罕见。

2.骨外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左右。

原发灶多位于鼻腔、副鼻窦和鼻咽部、扁桃体及眼眶,占76%,其次可见于舌、喉、甲状腺、肾上腺、脾、肺、皮肤、胃肠道、睾丸等器官。

常因肿块或疼痛就诊,受累部位出现相应的炎症样不适。

(二)实验室检查骨髓象称血象正常。

仅10% — 20%的患者伴有血和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口或轻链增多,大多数患者无单克隆免疫球蛋口或其多肽链亚单位(轻链)增多,也无贫血、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在X线影像上,主要表现为单发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常较大, 边缘清楚,部分病例可有骨小梁残留。

CT可见骨破坏区完全为软组织取代,骨质膨胀,边界清楚,常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脊椎孤立性浆细胞瘤MR显示为局部成骨髓置换改变,T1WI多呈较均匀的等或稍高信号,T2WI 为高信号,骨周围软组织肿块常多见,并可压迫脊髓和神经根。

少数患者表现为受损部位骨质硬化。

病理性骨折可发生在受损骨骼部位。

除孤立的骨骼浆细胞瘤外,其他骨骼无病变。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组织由单一的肿瘤性浆细胞组成,瘤细胞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高分化者瘤细胞形态似正常浆细胞;而低分化者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在肿瘤的不同区域亦有明显分化程度的差异。

免疫表型:浆细胞瘤全B细胞抗原(CD19、CD20)不表达,但常表达CD38、CD 138和MUM-1,单克隆表达K或九轻链球蛋口;典型浆细胞瘤Ki-67 一般比较低(10%-30%),间变型浆细胞瘤和浆母细胞瘤一般大于50%o 三.分期诊断(一)诊断标准1.活检证实为单个部位的骨/软组织单克隆性浆细胞瘤2.骨髓无单克隆浆细胞增生3.无M蛋口,或有少量M蛋口但随单个浆细胞瘤消失而消失4.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二)分级按瘤细胞分化程度分三级:I级似正常浆细胞,无明显异型性II级瘤细胞明显异型,可见核分裂III级瘤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多见四.危险分组1.高危组:低水平的非相关性免疫球蛋白,中轴疾病,年老,损害部位>5cm,治疗后M蛋口持续存在。

髂骨孤立性浆细胞瘤CT诊断分析(附6例报道)

髂骨孤立性浆细胞瘤CT诊断分析(附6例报道)
状 ,且 单发病灶相对 常见 ,临床早发现 、早诊 断、早干预 治疗 ,患者
[ 2 ] 张发 先. 彩 色多 普勒 超声 诊 断4 8 例 膀胱 癌 的临床 分析 [ J ] l 中国 医
药 科学, 2 0 1 2 , 2 ( 2 2 ) : 1 1 1 - 1 1 2 . 【 3 ] 徐 海燕 , 高勇, 张忠新 , 等. 经 直肠 或经 阴道 超 声在 膀 胱癌 诊 断 中 的应用 价值 【 J ] _ 现代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 2 0 1 2 , 2 1 ( 3 4 ) : 3 8 4 8 .
【 关键 词 】髂 骨 ;孤 立 性 浆细胞 瘤 ;C T诊断
中 图分类 号 :R 4 4 5 ;R 7 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2 0 — l i t a r y p l a s ma c y t o ma o f b o n e ,S P B ) 为 浆细胞
3讨 论
经腔 内超声检查膀胱癌 ,值得进一 步推 广。
参考 文献 [ 1 ] 郑红.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在膀 胱癌 诊 断 的应用 价值 [ J ] . 航 空航 天医
学杂 志, 2 0 1 2 , 2 3 ( 7 ) : 7 7 3 — 7 7 5 .
9 8 %膀胱肿 瘤为上 皮细胞性肿 瘤 ,其 中最常见为 菜花状 或者 乳头
[ 4 ] 汪淑珍, 付必 成 . 膀 胱 癌 经直 肠超 声 的 血 流特 征 f J ] . 中 国医 学影
像 学杂 志, 2 0 0 1 , 9 ( 4 ) : 2 9 1 — 2 9 2 .
髂 骨孤 立性 浆细胞瘤C T 诊断分析 ( 附6 例报道 )

骨盆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骨盆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断, 软组 织肿 块 中等均 匀 强化 。② 单 房 溶 骨 l 生破 坏 3 例: 骶骨 2 例、 髂 骨1 例, 前者呈轻 、 中度膨 胀 溶 骨性
破坏 , 后 者为 明显膨 胀 性 破坏 , 见封 三 图7 ; 3 例 均见
作组推荐的诊 断标准 : ①浆 细胞克 隆性异常增生 导致的单发的骨质破坏 ; ②局部病变 以外的骨髓细 胞形 态学 检查 和 骨髓 活 检正 常 ( 浆 细 胞 比例 <5 %) ; ③其 他 骨骼 的x 线检 查 正常 ;④ 无 系 统性 疾 病 引起 的贫血 、 高血钙或肾功能损 害 ; ⑤血清或尿液单克 隆免疫球蛋 白缺乏或水平低下 ;⑥脊柱M R I 检查没 有发 现 局部病 变外 的其 他病 灶 。 1 . 2 方法 C 金 查采用S i e m e n s S e n s a t i o n 4  ̄S i e me n s
圈, 常 规 行矢 状 面 或冠 状 面加 横 断 面 , 静 脉 注 射 造 影 剂钆 喷 酸葡 钠 ( G D — D T P A) , 用药 剂 量 0 . 2 m l / k g , 再行骨盆轴位及冠状位扫描 , 若 为骶 骨病 变 , 加 做 矢 状位 扫描 , 层厚 6 m m, 问隔2 mm, 视野( F O V) 3 4 0× 3 4 0 , 矩 阵2 5 6×1 6 0 。
S e n s a t i o n 1 6 C T 扫描 仪 , 所 有病 例 均 行 C T 平扫 , 其 中 增 强4 例; 包括 骶 骨 病变 4 例, 髂 骨病 变 3 例, 髂骨 、 骶 骨跨 关 节破坏 1 例。 增强 剂 欧乃 哌克 ( o mn i p a q u e ) , 浓
2 结果
1 . 1 一般资料
收集 浙 江 大 学 医学 院 附属 第 二 医

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

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

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张冲【摘要】目的:探讨颅底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浆细胞瘤的患者,均行CT或MR扫描,影像检查重点观察了肿瘤的发生部位,信号特点,侵润范围,骨质破坏情况,和增强扫描特征.结果:10例有5例发生斜坡,3例发生岩尖区,1例发生鞍区,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①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②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长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MR表现与肿瘤起源部位和侵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肿瘤的MR表现与某些肿瘤十分相似,不易鉴别.MR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显示浆细胞瘤及其侵润范围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期刊名称】《影像技术》【年(卷),期】2015(027)001【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颅底;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作者】张冲【作者单位】开封市中医院,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R816.11.1 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35-58岁,临床上主要以局部疼痛及脑实质受压而出现神经症状来院就诊。

均无多发性骨髓瘤病史,术前血、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后进一步全身检查提示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手术前,患者在本院接受了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检查,7例患者接受了头部CT平扫检查,其中2例术前诊断为脊索瘤,1例诊断为神经鞘瘤,2例诊断为脑膜瘤,1例诊断为垂体瘤。

1.2 检查方法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东软飞利浦1.5T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部线圈,平扫时采用SE序列T1WI行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FSE序列T2WI行横断面扫描。

层厚5mm,无层间距,2次激励成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
四肢骨SPB
• 右股骨上端轻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 坏;
• 骨皮质变薄,病变区残留骨小梁,使病 变呈皂泡样改变;
• 无骨膜反应。
MRI表现: •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可能与肿瘤的细胞密度或微血管密度较大有关
),骨内膜侵蚀呈锯齿状 • T2WI呈明显高信号,无瘤周骨髓水肿 • 边界清晰,无骨膜反应;常伴软组织侵犯 •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残存骨嵴不强化。
(右肩)髓内浆细胞瘤。 建议:
B:CD56(-),CD138(+),CD38(-)、Lambda(-),Kappa(+), Ki-67:(+)约10%。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 SPB
淋巴细胞的分化及成熟
正常情况下,人体不同来源 的浆细胞分泌不同化学结构 和免疫特性的免疫球蛋白;
分椎体压缩; • 伴或不伴椎弓根及附件受累; • MRI信号不一:T1WI信号呈低及
等低信号为主,T2WI呈高或混 杂高信号; • 软组织肿块形成,增强后明显强 化;
脊柱SPB
• 病变周围无瘤周骨髓水肿
• 椎间盘无受累,信号未见异常,椎间隙无狭窄
• 肿块可围绕或半围绕椎管生长,呈“围管征 ”或“袖套征”
织一堆5.0*4.5*0.5cm,质软,鱼肉样。 印象:
(胸10椎体及附件)浆细胞骨髓瘤。 建议:
MUM-1、CD38、CD138、Lambda(弥漫+),Kappa(少数、灶性弱 +),CD3、CD20(-),Ki-67(15-20%+)。
病例回顾——病例2
女,51 岁,右 肩疼痛1 月余。 右肱骨 近端占 位。
• 增强瘤体及脊膜均明显强化,可显示类似脊 膜尾征
脊柱SPB
• 典型征象—微型脑征(轴位图像上,残存的骨嵴向破坏区生长, 犹如深入脑回的脑沟)
SPB影像学表现——四肢骨
X线及CT表现: • 轻度膨胀性、溶骨性、虫蚀状骨质破坏; • 边界清晰,骨皮质变薄或中断(“破而
不烂”),病变骨组织被软组织替代; • 多无骨膜反应及骨质硬化; • 部分可见残存骨嵴,呈肥皂泡或蜂窝状
右肱骨近 端髓腔内 软组织肿 块,边界 清,临近 骨皮质呈 “虫蚀状” 破坏。
右肱骨近端稍短T1(与 肌肉对比)长T2信号影, 边界清晰,累及周围骨 皮质及软组织,未见瘤 周骨髓水肿。
结果?
检查所见: 术中见髓腔内鱼肉样改变、质软异常组织、肱骨骨皮质菲薄(鸡蛋壳样改
变)。术中送(右肱骨)灰白红组织一块1.5*1.5*0.6cm,切面灰红、灰白,实 性,质软。术后(右肱骨)送灰红碎组织一堆6.0*6.0*1.0cm,含部分骨组织。 印象:
常见
常见于鼻咽 部和鼻窦
正常
正常
10-20%伴有血/尿M 蛋白异常
15%-20%伴 有血/尿M蛋 白异常
正常
正常
少见
少见
少见
少见
SPB——临床特点
流行病学: 发病率约占浆细胞瘤的5% 发病年龄约40-60岁,中位年龄约50岁 较多发性骨髓瘤早10年 男女发病率约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PB——诊断标准
SPB影像学表现——颅骨
好发于斜坡、蝶鞍,易侵犯鼻窦、眼眶 ;也可见于颞骨岩部以及枕骨外侧部 CT表现: • 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可突破
内外板呈双凸状,边界清楚 • 肿块边缘颅骨呈溶骨性破坏,无硬化边
缘 • 肿瘤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可能为骨质
破坏的残片
颅骨SPB
颅骨SPB
MRI表现: • T1WI呈等或稍短信号,较均匀 • T2WI信号不一,呈等或稍短(肿瘤细胞致
由单克隆性浆细胞引起的单独骨的破坏,经病理证实为浆细胞瘤 无多发病灶,无远处骨受累,可伴有病灶区邻近骨受侵 骨髓象阴性,浆细胞比例 <5%-10% 免疫球蛋白水平大致正常,无或仅表现为低水平的血清及尿单克隆蛋白 无高钙血症、浆细胞瘤导致的肾功能不全、贫血或骨质损害等终末器官受损
SPB——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发病部位:脊柱60%,周围及四肢骨骼25%-30%,好发部位依次为骨盆、股
骨、肱骨和肋骨,颅骨受侵罕见 局部疼痛/肿块或压痛,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 累及脊柱,25%造成神经损伤(脊髓或神经根) 无全身性疼痛、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热等全身症状
SPB影像学表现——脊柱
• 胸椎最常累及; • 单发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部
密,含水量少可能)、稍长信号,均匀或略 混杂 • 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临近脑膜线样 强化,类似于“硬脑膜征”
SPB鉴别诊断
1、转移瘤: • 原发肿瘤 • 多发骨受累,单发少见 • 溶骨性破坏,瘤内见斑片状残存骨,
无残存骨小梁 • 边缘模糊毛糙 • 发生于椎体者椎旁软组织部分可见
SPB鉴别诊断
异常情况下,相同来源的浆 细胞恶变增生,分泌大量同 源的、结构完全均一的单克 隆免疫球蛋白。
浆细胞病
浆细胞瘤
前B细胞 前B细胞
浆细胞瘤
浆细胞瘤是以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 WHO分类:
浆细胞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mutiple myeloma , MM) 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SP) • 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 ,EMP ) •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 SPB) 浆细胞白血病(PCL)
多发性骨髓瘤(MM)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髓外浆细胞
(SPB)
瘤(EMP)
骨骼受侵 全身多发骨质破坏
除原发病灶外,其他 骨骼及骨髓均正常
正常
软组织肿 块
发生率15%,头、胸骨、 锁骨多见,胸壁、锥体旁 也可见
血象
贫血
M蛋白异 常
99%伴有血/尿M蛋白异常
骨髓象 感染 肾损
异常,浆细胞>15% 常见 常见
阅片
蒋诚诚 2019.01.23
病例回顾——病例1
男,59 岁。胸 10椎体 及附件 占位。
胸10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病灶内见残存骨嵴
MR增强扫描示病灶累及胸10椎体及右侧椎弓根、横突, 明显强化,病灶内残存骨嵴T1WI呈低信号。
结果?
检查所见: 术中送灰白组织1.5*1.0*1.3cm,质软,鱼肉样,无包膜。术后又送灰红碎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