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教学三过程
交 流 提 升
(三)总结提升 1. 寻找诗词共同点:
(2)起兴手法 起兴,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 再说要说的事物。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 因物联想, 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 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
起兴
三
交 流 提 升
庭中有奇树
教学三过程
课外古诗词诵读小组任务单 1.你们组研习的诗歌是: 《庭中有奇树》
2. 关键句:
交
(1)你们认为诗中最能反应作者情感的诗句:
流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 (2)请对此诗句做简要赏析:反问句 。借着这 一朵花发出感慨,表
提
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无奈 。不论花是否珍贵,折花都只是为表相思。
(2)有待加强:对于古体诗并未有具体的了解,对“起兴”这个 修辞手法还有待学习。尝试去理解含蓄深刻的诗人感悟。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⒈ 读准包括 “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 (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重点)
2. 通过设计朗读方案,学会运用停顿、重音、拖音以及契合诗歌情 感的语调,传达诗词的情感。(重点)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大组研读一首古诗。四大组 中,根据人数再分小组,每四人(左右)成立研读小组。
【设计意图】 分组活动,减轻学生课内研读压力, 每人在精读一首的基础上,通过班级交流, 把握其他三 首古诗的情感、主旨,了解古诗的特色。
教学二过程
小 组 研 读
(一)设计诵读方案 小组合作。要求:
(1)读好节奏:划分诗词停顿。 (2)读准情感:重音、拖音、语调等。 (3)读出创意:表演诵、对诵、独诵及合诵等。 (4)熟读成诵: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小组展示 时,力求诗歌脱稿朗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价值、分析其现实意义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
(2)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古诗词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举例:《登高》一诗中的“落木”,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教师要解释其意为“落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古代诗人在诗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表达情感,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领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了解古诗词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针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对古诗词的难点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和讨论,我发现他们对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参与诗词朗读,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弥漫着花香 的园中小径
译文:花儿凋谢了,不忍看它伴随残春消逝,却又无 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见过。在弥漫花香的园 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
主旨点睛
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 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悼惜 残春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 怅。
诗歌赏析
词意速通
一首
一曲 刚填好的词
译文:听着一曲新填好的词品尝一杯美酒,天气、亭 台都和去年一样。天边西下的夕阳啊,几时才能回来 再照天际?
不得已,没有办法 好像曾经见过,形容以 前见过的事物又出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独徘徊。 在一个地方
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 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 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 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结】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写出了堤岸和 湖面的景物特征,描绘了春水流转、芳草笙歌、水 滑如镜、沙鸟惊飞无幅图,并将词人的悠闲意趣融 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 禽,“西湖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 新课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 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 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 映着婉约与豪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浣溪沙》晏殊
词 课 《采桑子》欧阳修
题 总
《相见欢》朱敦儒
览 《如梦令》李清照
浣溪沙
走近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浙江)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 ,尤擅小令 。 其词风格含蓄蕴藉,婉约清丽,端庄秀 雅。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分别被称为“大晏”和“小 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 等。
【新教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_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整体感知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词语解释 【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一何】多么。 【罹】遭受。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 高高耸立在山峰之上的松树,迎着瑟瑟的山风。
课外古诗词诵读/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对提问思考学生激励性语言(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赠从弟》和《梁甫行》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
这两首诗分别代表了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曹丕的诗歌风格。
《赠从弟》以赠送诗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深情厚意,同时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
而《梁甫行》则是曹丕在与友人的交往中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
这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是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优秀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了大量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深入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此外,学生对唐代和三国时期的文学背景知识了解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赠从弟》和《梁甫行》;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4.了解唐代和三国时期的文学背景,拓宽文化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歌手法的分析,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2.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诗人情感的体会,文学背景知识的补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歌手法,补充文学背景知识;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赠从弟》和《梁甫行》,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歌手法,准备相关文学背景知识;2.学生准备:预习《赠从弟》和《梁甫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赠从弟》和《梁甫行》的诗歌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朗读《赠从弟》和《梁甫行》,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0页)

目录
壹
贰
浣
采
溪
桑
沙
子
叁
肆
相
如
见
梦
欢
令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全词,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大意。 3.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壹
浣溪沙
(宋)晏殊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 西进贤)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 秘书正字。
诗词翻译
在金陵西门城楼上,倚栏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 阳下流去。金人入侵,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四散逃走,什么时候能够 收复国土?试请悲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
诗词鉴赏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 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 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 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 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 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 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 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思考探究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 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 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青春易 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与译文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 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 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 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 日夜思念的亲人。
3.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sè sè)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níng)寒,松柏有本性!
白话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 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 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 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 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 的栖身之地。
白话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 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 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 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 翔。
7.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 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 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 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 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 罢了。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共42张ppt)PPT课件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 独。
总 结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 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 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 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 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 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浣溪沙》
晏殊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 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 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 故西溪又称“晏溪”。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
参考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 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 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 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 湖岸在飞翔。 这首词是《采桑子》共十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 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 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 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 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 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 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 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1.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 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2.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 特点?请结合诗句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旨归纳
本诗表明了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的道理,可见诗 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 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 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 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 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 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 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 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 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 郡(今安徽毫州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 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 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 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代表作品 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苦寒行》 《碣石篇》《龟虽寿》。
重点赏析
一是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 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 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 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 很快就会败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用 花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
二是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诗的最后两句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从前面六句来 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 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 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 同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解读
龟虽寿
寿:长寿。 曹操
竟:终结,这 里指死去。
腾蛇:传说中一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能腾云驾雾的神蛇。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骥:骏马,好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枥:马槽。
烈士:有气节有壮 志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
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但:仅,只。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而“老 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 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 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 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 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读作wèi,给予,馈赠。
曰荣,草本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念的人。
花曰华,这里
上下句互通。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送达。
历时很久。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句品读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 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 意盎然。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诗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词 课 《龟虽寿》/曹操
题 总
《赠从弟(其二)》/由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庭
中
有《
奇古
树
诗 十
九
首
》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养怡:指调养身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心,保持心情愉
永年:长寿。
快。怡,愉快。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古诗今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 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 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 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 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 自己调养好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益寿延年。真 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组诗。最早见于 《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 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 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 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诗歌解读
庭中有奇树 佳美、珍贵的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花花开。得滋正,繁繁盛盛。。华,
花。木本之花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 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 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 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 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赠
从
弟
(
其刘
二 )
桢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 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 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 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 《刘公干集》。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 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 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 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 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 相思怀念之情更加无法解脱。
龟 虽 寿
曹 操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归纳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 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 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 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 梅花给他。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 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 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