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20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年5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0年5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早期小说,与其后的宋元明清小说相比,它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出文献的不断涌现和学界对中西“小说”观念的反思,该领域研究渐呈复兴之势。
陈洪教授长期潜心于该领域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个性,其新著《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又为该领域研究增加了一部富有深度与创见的大作。
仅就中国古小说领域来说,一个世纪以来的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与“语”“说”“故事”“小说”等相关的文字与图像资料,如《语丛》《春秋事语》《逸周书》《晏子》等,为重新建构中国古小说的生成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新材料,提供了若干重新审视传世古小说文献的“探点”。
作者将新出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融汇,比对,互证,综合梳理考辨相关文本的真伪、年代、源流、性质和社会功能等问题,多有发覆抉微之功,也为相关论题的进一步展开,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早期小说、小说观念及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奠定了基础。
比如书中综合考察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双古堆汉简、居延汉简中的《晏子》残文及传世《晏子》文本,指出该书成书时代是在战国时期而非后世“伪作”,其“亦史亦子亦小说”的特点也形成于战国时期。
作者亦将王家台秦简中与“嫦娥奔月”故事相关的资料与传世文献相梳理比对,得出在先秦时期的“嫦娥”与“羿”是属于不同神话系统中的人物这一论断,进而更为清晰地梳理了该故事的流变历程。
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者认为目前尚不适宜对古小说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因而选择了宏观视野与微观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一方面,作者着眼于先秦至六朝前后神话、子史、宗教等,意在较为清晰地勾勒和揭示出小说生成、衍变的面貌,并在理论层面进行初步总结;一方面,作者力避重复,在总结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富有新意和代表性的在古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价值的某些重要问题展开“探点”式的考察,以求达到由点到面、见微知著的研究效果。
2020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0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诊断考试试题(二)温馨提示:1.本试卷有五大题,26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希望你沉着应考,期待着你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4分)1.(3分)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多了。
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
那么,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就能从容地走过。
(1)(2分)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悠然/坦然冶炼/锻炼(2)(1分)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2.(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憎.恶(zèng)炽.痛(chì)玷.污(diàn)谆.谆教诲(zhūn)B.确凿.(záo)奢侈.(chǐ)悖.论(bèi)大名鼎.鼎(dǐng)C.内疚.(jiù)铁锹.(qiū)猖.狂(chāng)南辕北辙.(zhé)D.滇.池(diān)解剖.(pāo)寝.室(qǐn)拾金不昧.(mèi)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理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都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B.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C.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无影无踪....。
D.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4.(3分)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020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5月语文答案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扣分项评定
1.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
2.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残篇评定
1.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
他写文章在事理、情理上层层转折,深入思考,总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所以 读他的文章,要不辞辛苦,总要对其旨意思考五六遍, 仓猝之间还不能轻易体会,可(文中 所说的事),实际上是可以试验施行的。他常常在事情刚刚萌芽时,就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思 考这事物。
他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到顺天府国子监学习。甲辰年间,考取进士被选为庶常。 适逢万历末年,大臣们对于职事颓废,个个养尊处优。徐光启归结为两个词:求精,责实。 这四个字可以唤醒麻木。以后长达几十年,上策也不过如此。徐光启刚考中进士晋职,一句话 就充分地把它说出来了。后来写了《农政全书》十二卷,得以闻名。
22.【解题立意】原文大意: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
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 参考立意: 教育要养成从细微处入手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要从最基础做起。 少成若天性——童子时候养成,就如同天性一样。 良好习惯少年始。
作文评分参考
评分要求
(2)徐光启跟从西洋人学天文、历算、火器,全部掌握了方法。于是就普遍学习了兵机、 屯田、盐策、水利等方面的书。
熹宗即位后,徐光启志向得不到伸展,请求离职,朝廷没有允许。不久,因为生病回到家 乡。辽阳被攻破,朝廷征召又起用了他。回到朝中,极力请求要多铸造一些西洋大炮,用来帮 助城市防守。皇上对他的建言很重视。正准备评议采纳,可是因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意见 不合,御史邱兆麟又对他弹劾,再次告病回乡。天启三年起用他作了原来的官职,很快又被提 升为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又弹劾他,就没了职位而闲居家中。
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语文(含答案) (2)

2020学年中考语文试卷亲爱的考生: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
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全卷共6页,21小题。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4.要求书写规范、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一、积累(21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阳光,是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早晨,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
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chàn)▲抖,通体透亮,像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xuàn yào) ▲▲在枝头。
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伸展开来,像一只只恭听教(huì) ▲的耳朵。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2分)(1)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阡陌交通,▲。
(陶渊明《桃花源记》)(3)尔曹身与名俱灭,▲。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4)▲,霜刃未曾试。
(贾岛《剑客》)(5)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蝶恋花》)(6)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7)诗言志。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即使相隔千里,也要不失“▲,▲”的豪迈与豁达;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到,即使前途渺茫,也要不失“▲,▲”的乐观与自信;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到,即使饱受摧残,也要不失“▲,▲”的芬芳与坚贞。
3.文学常识填空。
(3分)庄子,▲(填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填人名),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金色花》中赞美了童真和母爱。
4.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
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C.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D.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二、阅读(56分)(一)名著阅读(8分)5.根据名著内容填空。
清华大学附中12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试卷(含答案).doc

清华大学附中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2020年12月)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德认为,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
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
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
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
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
儒家的“格物致知”,通俗地说,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
只是这种把握绝非理性主义,它更具有“豁然贯通”的悟性特色。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如若过多地理性思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往往反致迷惑。
老子的“玄览”,概括了道家的根本思维方式。
“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超验即要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
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儒家特别是道家的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
在佛家看来,“开悟”是修行之目的,而“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佛及阿罗汉则为所开悟者。
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
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科目参考答案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科目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7 8 10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A C C C C AD C C D AD A D B5. 这样的结尾极富象征意味,令人深思。
①尤鹏举本人虽然消失了,但是他积累的财富,仍旧可以福荫他的后人。
②像尤鹏举这样想和做的中国人有很多,他们重复着走着前人的老路而不知觉醒。
③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看似羡慕肯定尤鹏举的人生,其实寓含讽刺意味,昭示这样的社会现状要想改变非常困难。
(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本题共5分。
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联系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尤鹏举的生活在他看来虽然“很有意义”,但是这并不是他经过自己选择确定的生活,而是从小被父亲影响、社会要求而选择的生活,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性,并且他的追求也仅局限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相反,小杜拉克所追求的生活是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并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有自己的主观性参与,有非常广阔的生活视野,在去世后,能“常有人吊唁”,说明他被这个世界永久的铭记。
是真正的人生意义的体现。
(6分)9.(1)电影创作方面:编剧急功近利使用商业价值高的热门IP,电影创作快餐化缺少原创;需要关注传统经典文学的改编,创作的作品要有思想厚度和深度,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好剧本。
(2)电影投资方面:投资者的短视形成的短期繁荣景象,用户点击量并不能代表电影观众,高票房不代表高口碑。
网络用户代替电影观众会拉低电影艺术的含金量;既要关注市场也要尊重观众,更要提升电影艺术质量。
(角度分析每点1分,内容每点1分,共4分)13.(1)他的哥哥孟璟镇守武昌,按惯例,没有兄弟同在一路的,孟珙请求回家务农,皇上不许。
(译出“帅”“故事”“乞归田”各得1分,大意2分,共5分)帅:镇守;故事:按惯例、按照旧例、按以前的例子;乞归田:请求回家务农。
(2)他回到家中就是焚香扫地,倚着几案端坐,像是超然世外。
2020年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0年11月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对城市治理的理解,是随着城市化率的节节攀升而不断深入的。
2018 年底,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9.58%。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人,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城市开始崛起,城市群、都市圈加速形成,人们对城市功能和城市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逐步告别以往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方式。
如何克服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如何打造包容、协作、智慧的现代城市?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路子?时代的发展,为城市治理出了一道道颇有难度的考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治理思维、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
城市加速发展,治理要从精细处入手,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
客观来说,当前一些城市在治理上还存在不精细、不科学的地方。
比如,针对路面上电动车较多的现实情况,一些地方出台拟禁行电动车的规定,引发了对一刀切式管理的质疑。
又如针对车辆超载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各地出台了不少管理办法,但问题在于落实不细、不严。
精细化的管理,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小到一个井盖,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唯有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才能让治理的针脚更细密,城市的运行更顺畅。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说到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唯有坚持问计于民,才能提升治理的科学有效性,找到精准治理的发力点。
近年来,党中央围绕城市治理,推出了一系列落地有声、群众叫好的扎实举措: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推进城市垃圾分类、河湖长制治理、“厕所革命”……一系列城市治理的难题得以破解,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将“人”这个最重要因素放在城市治理的中心位置。
城市治理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参与是精细化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2020初中语文诊断考试-答案

2020年初中毕业生诊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 C2. D 3.A 4. B 5. A 6. A 7.D(1—7题每题3分)8.(5分)(1)也无风雨也无晴(2)一抹晚烟荒戍垒(3)英雄末路当磨折(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每小题1分,每错、漏一字扣0.5分)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9.(3分)(雨中带路)-→遭人误解-→(顺利到达)-→(迟到挨训)(3分,每空1分,概括合理即可;注意,不是从外卖员角度概括不给分)10. B11.(2分)示例:你说的有道理,真是不好意思。
我来迟了,尽管事出有因,但不能作为推脱责任的借口。
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承担责任。
(2分,内容合理即可)12.(3分)划线句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1分),传神写出了朱启星面对迟到的外卖员盛怒的样子、表现出极大的不满(1分)。
写朱启星对外卖员的误会,使情节更曲折,同时为下文表明真相、突出外卖员的形象做铺垫(1分)。
13.(2分)示例:朱启星记得那个外卖小哥的车牌号正是230577,他急忙朝外卖员离去的方向张望,外卖员早已不见了踪影……(2分,内容合理即可)14.(3分)答案略。
结合本文内容1分,运用排比1分,内容显示褒扬1分。
(二)15.(3分)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16.(3分)C17.(3分)首先,提出“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这个中心论点。
其次,分别从“靠有担当的文化人”“靠有绝技的手艺人”“靠有情怀的开拓者”“靠能坚守的本地人”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最后,总结全文,呼吁大家共担责任,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点各1分)18.(3分)可以作为第⑥段的论据(1分),这段材料写了高平秀活的传承人赵翠林殚精竭虑、倾其所有、坚守信念,传承高平秀活。
这段材料与第⑥段的观点“文化传承创新就要靠能坚守的本地人”相吻合(2分)。
三、古诗文阅读(16分)(一)(3分)19. D20.(3分)答案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0年5月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早期小说,与其后的宋元明清小说相比,它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出文献的不断涌现和学界对中西“小说”观念的反思,该领域研究渐呈复兴之势。
陈洪教授长期潜心于该领域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个性,其新著《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又为该领域研究增加了一部富有深度与创见的大作。
仅就中国古小说领域来说,一个世纪以来的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与“语”“说”“故事”“小说”等相关的文字与图像资料,如《语丛》《春秋事语》《逸周书》《晏子》等,为重新建构中国古小说的生成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新材料,提供了若干重新审视传世古小说文献的“探点”。
作者将新出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融汇,比对,互证,综合梳理考辨相关文本的真伪、年代、源流、性质和社会功能等问题,多有发覆抉微之功,也为相关论题的进一步展开,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早期小说、小说观念及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奠定了基础。
比如书中综合考察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双古堆汉简、居延汉简中的《晏子》残文及传世《晏子》文本,指出该书成书时代是在战国时期而非后世“伪作”,其“亦史亦子亦小说”的特点也形成于战国时期。
作者亦将王家台秦简中与“嫦娥奔月”故事相关的资料与传世文献相梳理比对,得出在先秦时期的“嫦娥”与“羿”是属于不同神话系统中的人物这一论断,进而更为清晰地梳理了该故事的流变历程。
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者认为目前尚不适宜对古小说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因而选择了宏观视野与微观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一方面,作者着眼于先秦至六朝前后神话、子史、宗教等,意在较为清晰地勾勒和揭示出小说生成、衍变的面貌,并在理论层面进行初步总结;一方面,作者力避重复,在总结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富有新意和代表性的在古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价值的某些重要问题展开“探点”式的考察,以求达到由点到面、见微知著的研究效果。
比如,书中通过《韩诗外传》来探究汉代经学语境下故事的文化功能,借伊尹故事流变说明历史人物神话化、巫术化这一现象,用伍子胥故事演化说明子史之于故事的形塑意义等。
对于每一具体论题,作者均能做到旁征博引、胪列丰富、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又能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的总体认识,兼具深度、广度与新意,从而使该书呈现出细节爬梳繁深细密、整体论述简洁明晰的研究风格。
基于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该书中多有新颖的立论、深刻的见解。
书中对嫦娥奔月、伍子胥、周穆王等故事生成及流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梳理考察,多发前人所未发;对《韩非子·说林》中“一曰”之异闻的独特体例与性质的判断,对《列仙传》的性质及其小说史意义的阐述,令人信服;关于唱导等佛教仪轨之于六朝小说具体影响的阐发,少有人关注却富有新意。
关于古小说的渊源,前人多有阐述,或认为其是“史之余”,或认为是“子之流”,或以为其兼祖于子、史、神话(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而总体言之,古小说的生成无疑是中国早期经、史、子、集、神话、原始宗教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合力的结果。
尽可能简要、清晰地揭示并阐述古小说在多元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演变的原生状态,正是作者撰写此书的最终目的。
基于此,作者以“小说” 为本位,在梳理“小说”“稗官”等基本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别探究了“语”“说”等体、故事、子、史、神话、巫话、佛教、道教等外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之于古小说文本存在形态与性质,小说参与各时代文化建构的功能以及其生成与流变的具体作用和时代意义。
总之,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进深入,博赡精详,架构恢弘,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和流变的大致面貌与历程。
(节选自胡政《文汇报读书周刊》;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晏子》等书的出现,为重构中国古小说的生成史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提供了若干重新审视小说文献的“探点”。
B.基于对某些重要问题展开“探点”式的考察,《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中多有新颖的立论、深刻的见解。
C.既旁征博引、胪列丰富、抽丝剥茧,又能归纳出总体认识,是本文作者对《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的高度评价。
D.对中国早期小说的生成和流变的研究,伴随着新出文献的不断涌现和学界对中西“小说”观念的反思渐呈复兴之势。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节交待《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评价该书出版为该领域研究增加了一部富有深度与创见的大作。
B.第二节概括论述了《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成书的过程,并通过两件实例,例证其作者是如何利用出土文献进行考证的。
C.第四节承上启下,对第三节提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用例证法来映照“该书中多有新颖深刻的见解”的观点。
D.本文属书评。
以《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为对象,分析评价其内容,探求其学术性,在作者、读者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
3.下列观点与本文作者观点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古小说研究的现状决定了目前还不宜在该领域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只能选择宏观视野与微观阐释相结合的路径。
B.对“史之余”“子之流”“兼祖于子、史、神话”的中国古典小说,陈洪教授长期潜心于该领域研究并有自己的学术个性。
C.古小说是在中国早期的经、史、子、集、神话、原始宗教等多元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D.先秦时期“嫦娥”与“羿”属于不同神话系统中的人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部“亦史(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古代土木工程,历来依靠工匠的师徒口口相传,无人以文字和图绘认真记载。
文献中偶有零星记载,“专门术语,未必能一一传之文字。
文字所传,亦未必尽与工师之解释相符……历代文人用语,往往使实质与词藻不分,辨其程限,殊难确凿。
”(选编于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卷一期)材料二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古代建筑研究处于筚路蓝缕之时,梁思成指出:“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
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
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
此类术书编纂之动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
然术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后世之迷。
”(选编于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序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材料三《营造法式》这部书作为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筚路蓝缕的拓荒者,影响之大难于言表。
建筑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时收到过梁启超寄给他的一套“陶本”《营造法式》,这套印制精美却看不懂的“天书”,萌发了他学习研究传统建筑体系的志趣。
(选编于非白《陶湘与》)材料四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朱启钤处心积虑,从酝酿、准备、筹措,到最后创学科的成绩,无不体现了朱启钤过人的智慧。
1925 年,朱启钤成立了“营造学会”,因为缺乏费用,学会的地址就安在自己家中,聘请学者进行搜集、整理、校译中国古代营造散佚史书、图籍等工作。
“营造学会”的建立,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打下了基础。
朱启钤每年都筹措大量经费用于学会的研究工作,为此而不惜变卖珍藏的文物和家当。
为了学术研究的开展,朱启钤还出售了他多年来收藏的历史文物及一批珍贵的丝绣,而自己竟负债累累。
1931 年后,梁思成和刘敦帧海外学成归来,先后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
朱启钤决定由梁思成和刘敦帧分别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的两个主要业务组织——法式部与文献部。
中国营造学社在朱启钤的领导下,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道路,使中国营造学社逐渐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机构。
在短短的时间内,收集整理出版了《明代营造史料》《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国建筑设计资料参考图集》等许多重要的中国古代建筑典籍;同时,还组织了调查与测绘华北及西南地区古建筑的活动,并编辑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朱启钤一手缔造的中国营造学社,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填补了当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空白,反映出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学大师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思想历程。
在朱启钤领导下,营造学社的同仁们通过文献与考证相结合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对后来的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论基础,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选编于《传记文学》2016 第 5 期)材料五1929 年,朱启钤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亲任社长。
学社下设法社式组和文献组,法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文献组由刘郭桢任主任,同时还有瞿宣颖、林徽因、刘士能、陈明达等知名人士参加学社工作,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人才和团结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古建筑专家。
朱启钤亲自校订了我国宋代李诫所著古建筑名著《营造法式》。
(选编于贵阳网《人物春秋栏目》)材料六朱启钤九十大寿,刘敦桢给朱老的贺信中写道:“今日建筑学术界在党的领导下,蓬蓬勃勃,一日千里。
然当年,先生筚路蓝缕之功固亦垂诸不朽。
敦桢亲聆教益三十余年,于兹受惠之深,楮墨难罄……”(选编于《传记文学》2016 年第 05 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代土木工程中的专门术语无人以文字和图绘认真记载;偶有记载也是“文字所传,未必尽与工师之解释相符”。
B.梁思成认为:匠人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又因匠人困于文字,术语日久失用。
故此《营造法式》乃为后世之迷。
C.建筑名著《营造法式》为宋代李诫所著;陶湘、朱启钤都对此书进行过校订研究。
后世有“陶本”“朱本”之分。
D.刘敦桢给朱启钤的生日贺信,用“楮墨难罄”表达尊敬与感谢之意;赞朱老的筚路蓝缕之功,抒发亲聆受惠之情。
5.六则材料之间有些内容是相互印证的。
请你选取其中的三处加以说明。
(5 分)。
6.结合文本,请你谈谈朱启钤先生在古建筑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常青的草叶孙震花儿已经开得相当尽兴,相当热烈的时候,我的梦境里却常常只是一片纯情无涯的绿。
我知道,38 年前那个盛夏的热风,掠过惠特曼那些极具个性的葳蕤草叶们,无可阻挡地又追上来了。
那个炎热的暑假,我在图书馆、书店里浸泡得实在惬意。
当年的书店,实行开架售书。
置身书架前,可以随意取阅。
读不完的书,第二天可以继续,只要记住中止过的页码。
当然,书店说不上欢迎站成一颗树“揩油”读书的我,但我确实没有遭受过拒读的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