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新题型 现代文阅读一模拟题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新高考试卷模拟题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三境界文/李开复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种境界,可以看做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看做是每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迷茫期。
这时候,我们像一片落叶,随风飘荡,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
我们感到孤独、迷茫,甚至有些绝望。
但正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第二阶段是奋斗期。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会全力以赴地去追求。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我们不会轻易放弃。
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不断成长。
这个过程可能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但正是这种付出,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第三阶段是顿悟期。
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时候,我们不再迷茫,不再焦虑,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定位。
我们开始享受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才能走得更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坚持,学会放弃,更要学会感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引用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诗句,引出人生的三个境界。
B. 文章认为,人生的第一境界是迷茫期,第二境界是奋斗期,第三境界是顿悟期。
C. 文章强调,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要学会坚持、学会放弃,更要学会感恩。
D. 文章通过比喻,将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告诫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的第一段引用诗句,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
B. 文章的第二段,通过分析三个境界的内涵,阐述了人生的成长过程。
新高考语文模拟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
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
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道:“它(审美)不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据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构成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道德使命里去寻找。
”审美可以联想到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
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
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超越感与升华感。
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
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
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
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
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
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主体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
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
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AI 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AI 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从而引发失业问题。
另一方面,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决策结果。
此外,AI 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个人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AI 技术的发展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对AI 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AI 带来的挑战。
材料二:AI 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AI 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效率;AI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降低成本;AI 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要充分发挥AI 技术的潜力,我们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AI 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风险,例如被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感染。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解释性。
目前,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信任AI 系统的决策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AI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AI 技术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B.AI 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新高考语文考试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的重量刘亮程我们常常提到阳光,却很少认真想过它的重量。
阳光很轻,轻到没有重量。
然而,当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我们会感到温暖、明亮、生机勃勃。
这种感受,就像阳光本身有了重量,它压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感到沉甸甸的。
在乡村,阳光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不仅仅是照亮大地的光芒,更是农民生活的希望。
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阳光是他们生活的节奏,也是他们生命的象征。
在炎炎夏日,阳光如同一把利剑,割裂着大地,但农民们依然在烈日下辛勤劳作。
他们知道,阳光虽然灼热,但也是收获的季节。
在寒风呼啸的冬天,阳光如同一缕温暖的丝线,穿透了严寒,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阳光的重量,还体现在它与时间的交织中。
一天之中,阳光的重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清晨,阳光柔和而温暖,如同母亲的手轻抚着孩子;中午,阳光炽热而强烈,如同父亲的手掌托举着家庭;傍晚,阳光柔和而宁静,如同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
一年之中,阳光的重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春天,阳光如同唤醒沉睡大地的使者,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夏天,阳光如同滋养万物的恩赐,带来了繁荣与丰收;秋天,阳光如同收获的季节,带来了喜悦与满足;冬天,阳光如同温暖的怀抱,带来了宁静与祥和。
阳光的重量,还体现在它与人生的联系中。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阳光和阴霾。
阳光代表着希望、光明和力量,而阴霾则代表着困境、挫折和迷茫。
当我们遇到困境时,阳光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当我们迷茫时,阳光如同指南针,指引正确的方向。
阳光的重量,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以“阳光的重量”为题,意在表达阳光给人带来的温暖、明亮和生机。
B.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阳光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C. 文章以“乡村”为背景,突出了阳光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劳模工匠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工匠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加强劳模工匠工作、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提出了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
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带头作用,创新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思想路径,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素养,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推动更多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具有重大意义。
劳模工匠是我国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产业工人的先进典型,他们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持续推动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营造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劳模工匠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者、维护者和建设者,能够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建构起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来说,就是要向劳模工匠学习“有理想守信念”。
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思想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引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思想动能。
劳模工匠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典型代表,也是广大劳动者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的实践导师。
劳模工匠工作室是由具有较强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劳模工匠领衔,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以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推动所在单位创新发展为目标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平台。
要充分利用全国各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工作室建设成为发挥技能引领作用的重要实践基地。
要加强新时代劳模工匠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序扩大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
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
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
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寓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
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选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
“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
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
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
拟古的结果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
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
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
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
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
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
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
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
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
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
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
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
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
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
(摘选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
材料三:
大致说,由于中国人向来耻于“东施效颦”,又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再加传统处于正统地位的诗文篇幅相对短小,难以容下过多的仿拟之迹。
于是人们非常忌讳陈陈相因,陈词滥调,尤其对那些露形露迹的创作特别反感。
正如宋代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所言:“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已者。
”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对黄庭坚鼓吹的“互文性”写作并不买账:“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将那些“沿袭”、“点化”行为贬斥为狡猾的剽窃。
尤其是在明清小说理论中,能够与“互文性”理论形成对接或对话的“模仿”写作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的对象。
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回,嗣是效颦日重,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
”同样带着不屑口气看待后来的“互文性”效仿之作。
如此这般,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
(摘选自李桂奎《中西“互文性”理论的融通及其应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
B.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
C.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的刻意模仿已不止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
D.自罗贯中把《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其后效颦日重,这种“模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
B.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
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中的拟古诗就是明证。
C.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再以摹仿二字概括和贬损它。
D.中国人对那些露形露迹的作品特别反感,既因耻于“东施效颦”,吃过“邯郸学步”的
苦头,也因为诗文篇幅短小而难以仿拟。
3.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B.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
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一宋·张舜民《百舌》
D.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一唐·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互文性”内涵的理解。
(4分)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6分)
答案
1. B(A项,以偏概全,放大了“互文性解读”的作用。
C项,原文是说“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选项表意范围扩大了。
D项,“自
罗贯中把《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其后效颦日重”这只是可观道人的一家之言)
2. C(C项表达过于绝对化。
原文是“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
没有完全否认以“摹仿二字概之”)
3. A.(此选项中的“不薄今人”“爱古人”就是向今人和古人学习,才能写出“清丽佳句”,这与材料二中“一个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他三个选项皆从“自我”“自己”“自得”来谈,与其他文本没有关系。
故选A)
4. (1)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
(2)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过程中形成的。
(3)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4)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看待。
(每点1分,共4分)
5.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
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
③综合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
(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