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这 几句 中“ 独爱 、 鲜有 ” 和“ 世 人、 众矣 ” 一少一多对 比鲜 明, 独善 其身但不能改变 现实 , 明见世风 日 下人心不古而无 可挽 回 , 多么痛苦 无奈的事 情。 —个“ 噫” 把作者 内心 的痛苦纠结展露无遗。 文本长短句 结合, 骈散交错运用 , 抑扬顿挫 , 或 贞贞誓言或惋 措或疑问或感叹, 全 文如峡谷深溪 , 忽急忽缓 , 时而清 流直下 , 时而回旋留连, 摇曳多姿, 跌宕起伏 , 把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 惟妙惟 肖地揭 示 了出来 。 从“ 人欲 ” 到“ 物化” 刘 禹, 他认为宇宙万 物 之所 以无 穷无尽 ,其 原 因就在 于 “ 交相 胜而 已矣 ,还 相用 而 已
20 1 3 } 4
回 谚 研 究 ◎安徽 / 谢 建武 鲁 建
《 陋室铭》 《 爱莲说》 这两篇托 物言 志 的名文被 编者 放在 人教 版 初 中语文 八 ( 上) 第五 单元 同一课 中 ,编者 的 比较 教学 意 图显 而易 见; 但在 实 际教学 中 , 有 的老 师往 往看 到两 者 “ 托物 言志 ”手 法 的 同, 围绕 相 同点 去组织 教学 , 而恰 恰没 有看 到两 文在 “ 托 物言 志 ” 这 “ 同” 的外 衣 下 , 包 裹 着迥 然不 同 的内涵 和 旨趣 这一 巨 大 的 “ 异” , 导致 教学 肤浅 化 ,文本 的精 华 自 白流 失 , 实 是可惜 。 实 际』 二 ,如果 我们 细 心地深 入文本 , 就 会发 现两 文 同曲异调 ,
矣。 ” ( 《 天论》 ) 即在于 自然界充满
着 矛盾 , 各 种力量 互 相斗 争 、 互 相 作用。 “ 祸福 之胚 胎也 , 其 动甚 微 ; 倚伏 之 矛盾 也 , 其理 甚 明 。” 意 思 是说 , 事物包含有 自己的对立面 , 这 对立 面起 初是胚 胎 ,即是 一 种 现 实 的可能 性 。 但是, 随着 对立 面 的相 互 斗 争 、 相互作用 , 胚胎( 即 可能性 )便合乎规律地变成现实 即转化 为新 的事 物 。他 着 力地 阐 明了“ 力” 与“ 命” , 即人 的主观能 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他认为 人 力 能胜 乎天 ,但他 强 调人力 胜 天在 于 “ 明理 ” , 而“ 明理 ” 在 于 认 识“ 势” 中之“ 数” 。这就很好地解 释 了为什 么他屡 次被 贬却 越 战越 勇, 原 来是 这种 积极 进 取 的人生 观决 定 了他 的生活 态度 , “ 惟 吾德 馨” 、 “ 谈 笑有鸿儒 ” 、 “ 可 以调素 琴, 阅金经” , 一个谈笑风生、 情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惟吾德馨.(2)无案牍之劳.形(3)可爱者甚蕃.(4)濯清涟.而不妖2.翻译下面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鸿.儒(2)劳.形(3)甚蕃.(4)鲜.有闻6.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陋室铭》:《爱莲说》:8.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爱莲说》译文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理解性默写:1、写莲生长环境:(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和污,但又不孤高自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写莲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写莲清高风度的句子(比喻君子志洁清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点明主旨的句子(高度概括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偾世疾俗,暗含讥讽,表现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态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内容理解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2、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答: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文言文比较阅读与简答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爱莲说》和《陋室铭》的异同?相同点:1、主题上:都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情操。
2、主要写法上: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是借“陋室”来言志,一是借“莲”来表达情操。
不同点:1、文体不同,“铭”文讲究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要押韵,音乐感更强;“说”是古代接物、事说理的文章,借“爱莲”表达自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2、写法上,《陋室铭》的开篇和结尾都用了类比写法,《爱莲说》用了衬托法。
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1、内容主题不同:《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而《岳阳楼记》主要是为勉励好友滕子京,抒发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直抒胸意。
作者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
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2、表述方式不同:《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的不同感受。
《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语言表述不同:《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短语成对,用对偶句式琅琅上口,文句整齐,造词精警,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叙事明快简洁,写景物美境幽,抒情深沉含蓄。
四、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谏。
五、《曹刿论战》和《出师表》中作者对战争取胜前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前者:战争取胜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作战时抓住主要的作战时机。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

一、《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鸿: (2)无案牍之劳形劳:(3)可爱者甚蕃蕃: (4) 亭亭净植植: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4分)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1.(4分)(1)鸿: 大(2)劳:使……劳累(3)蕃:多(4)植:立2.(4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3.(4分)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陋室铭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正文:一、译文1:《陋室铭》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嵩高细骨嶙,劒佩声单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2:《爱莲说》爱莲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脉迷蓝,青枫古渡,浩浩江水荡孤帆。
风起时,百花争妍;风歇时,千柳共舞。
二、注释和解释1:《陋室铭》注释:a:陋室铭:简称“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骈文。
生活在草莽纷繁、官场腐败的时代,通过描绘朴实的生活环境凸显自身修养和品德的高尚。
b:德馨:指品德高尚、美好。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指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d:千金散尽还复来:意味着儿女事业兴旺,家庭富裕。
e: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愿因钱财之事而烦恼。
2:《爱莲说》注释:a:落霞与孤鹜齐飞:表达了秋天景色美丽壮观的意境。
b:彭蠡之滨:古代地名,指彭蠡湖边。
c:衡阳之浦:地名,指湖南衡阳的湘江边。
d:迷蓝:迷离的蓝色。
e:青枫古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地名。
f:千柳共舞: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孤傲之美。
附件:1:陋室铭原文与译文。
2:爱莲说原文与译文。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文字、音乐、艺术、影像等创作的独占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
2:民法:指规范民事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婚姻、继承、合同、侵权等方面的规定。
3:法律责任:指个人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原文阅读陋室铭①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
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
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
无丝竹⑦之乱耳,无案牍⑧之劳形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0。
孔子云:何陋之有11、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2。
晋陶渊明独爱菊13。
自李唐14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15而不染16,濯清涟而不妖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④焉⑤。
予谓菊,花之隐逸⑥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⑦;莲,花之君子⑧者也。
噫⑨!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选自《全唐文》卷六八。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③〔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③〔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⑤〔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⑥〔金经〕指佛经。
⑦〔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⑧〔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⑨〔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甲文】《陋室铭》【乙文】《爱莲说》10.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⑴惟吾德馨:__________ ⑵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⑶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 ⑷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11.翻译句子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3分)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说”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B.《陋室铭》用比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爱莲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交往人之儒雅的角度论证了陋室不陋,表现居室主人情怀高洁傲岸,不屑与平民来往。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13.周敦颐“独爱莲”,是爱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入世态度;陶渊明“独爱菊”,是爱其“花之隐逸者也”的隐者风度。
你认为刘禹锡是“莲”那样的君子,还是“菊”那样的隐士呢?请结合《陋室铭》中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4分)《爱莲说》译文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理解性默写:1、写莲生长环境:(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和污,但又不孤高自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写莲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写莲清高风度的句子(比喻君子志洁清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点明主旨的句子(高度概括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偾世疾俗,暗含讥讽,表现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态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内容理解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2、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答: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逐名利,贪慕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答: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
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
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主题作者赞美了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表达了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爱莲说》对比阅读(一)[甲](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枝⑵陶后鲜有闻鲜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3分)(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
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
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
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注释:①芊眠:茂密状。
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③盘簿:牢固状。
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
⑤叶:相合。
⑥隆:高。
⑦谅:确实。
⑧固:鄙视。
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②穹石盘簿而埋根而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④甘冒霜而停雪停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分)(三)【甲】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1)本:根。
(2)体:体悟。
(3)虚受:虚心接受。
(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可爱者甚蕃蕃(2)陶后鲜有闻鲜(3)贞以立志贞(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树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分)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3分)(四)(13分)【甲】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7.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7.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9.读文赏荷:(5分)(1)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五【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