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这 几句 中“ 独爱 、 鲜有 ” 和“ 世 人、 众矣 ” 一少一多对 比鲜 明, 独善 其身但不能改变 现实 , 明见世风 日 下人心不古而无 可挽 回 , 多么痛苦 无奈的事 情。 —个“ 噫” 把作者 内心 的痛苦纠结展露无遗。 文本长短句 结合, 骈散交错运用 , 抑扬顿挫 , 或 贞贞誓言或惋 措或疑问或感叹, 全 文如峡谷深溪 , 忽急忽缓 , 时而清 流直下 , 时而回旋留连, 摇曳多姿, 跌宕起伏 , 把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 惟妙惟 肖地揭 示 了出来 。 从“ 人欲 ” 到“ 物化” 刘 禹, 他认为宇宙万 物 之所 以无 穷无尽 ,其 原 因就在 于 “ 交相 胜而 已矣 ,还 相用 而 已
20 1 3 } 4
回 谚 研 究 ◎安徽 / 谢 建武 鲁 建
《 陋室铭》 《 爱莲说》 这两篇托 物言 志 的名文被 编者 放在 人教 版 初 中语文 八 ( 上) 第五 单元 同一课 中 ,编者 的 比较 教学 意 图显 而易 见; 但在 实 际教学 中 , 有 的老 师往 往看 到两 者 “ 托物 言志 ”手 法 的 同, 围绕 相 同点 去组织 教学 , 而恰 恰没 有看 到两 文在 “ 托 物言 志 ” 这 “ 同” 的外 衣 下 , 包 裹 着迥 然不 同 的内涵 和 旨趣 这一 巨 大 的 “ 异” , 导致 教学 肤浅 化 ,文本 的精 华 自 白流 失 , 实 是可惜 。 实 际』 二 ,如果 我们 细 心地深 入文本 , 就 会发 现两 文 同曲异调 ,
矣。 ” ( 《 天论》 ) 即在于 自然界充满
着 矛盾 , 各 种力量 互 相斗 争 、 互 相 作用。 “ 祸福 之胚 胎也 , 其 动甚 微 ; 倚伏 之 矛盾 也 , 其理 甚 明 。” 意 思 是说 , 事物包含有 自己的对立面 , 这 对立 面起 初是胚 胎 ,即是 一 种 现 实 的可能 性 。 但是, 随着 对立 面 的相 互 斗 争 、 相互作用 , 胚胎( 即 可能性 )便合乎规律地变成现实 即转化 为新 的事 物 。他 着 力地 阐 明了“ 力” 与“ 命” , 即人 的主观能 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他认为 人 力 能胜 乎天 ,但他 强 调人力 胜 天在 于 “ 明理 ” , 而“ 明理 ” 在 于 认 识“ 势” 中之“ 数” 。这就很好地解 释 了为什 么他屡 次被 贬却 越 战越 勇, 原 来是 这种 积极 进 取 的人生 观决 定 了他 的生活 态度 , “ 惟 吾德 馨” 、 “ 谈 笑有鸿儒 ” 、 “ 可 以调素 琴, 阅金经” , 一个谈笑风生、 情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惟吾德馨.(2)无案牍之劳.形(3)可爱者甚蕃.(4)濯清涟.而不妖2.翻译下面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鸿.儒(2)劳.形(3)甚蕃.(4)鲜.有闻6.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陋室铭》:《爱莲说》:8.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陋室铭》、《爱莲说》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苔痕()鸿儒()案牍()甚蕃()德馨()淤()泥洗濯()清涟()隐逸()亵()玩鲜()有闻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斯()是陋室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陆草木之花之: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5.渔人甚异之。
之: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六、阅读训练(36分)㈠课内巩固(一)(13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文言文比较阅读与简答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爱莲说》和《陋室铭》的异同?相同点:1、主题上:都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情操。
2、主要写法上: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是借“陋室”来言志,一是借“莲”来表达情操。
不同点:1、文体不同,“铭”文讲究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要押韵,音乐感更强;“说”是古代接物、事说理的文章,借“爱莲”表达自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2、写法上,《陋室铭》的开篇和结尾都用了类比写法,《爱莲说》用了衬托法。
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1、内容主题不同:《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而《岳阳楼记》主要是为勉励好友滕子京,抒发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直抒胸意。
作者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
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2、表述方式不同:《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的不同感受。
《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语言表述不同:《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短语成对,用对偶句式琅琅上口,文句整齐,造词精警,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叙事明快简洁,写景物美境幽,抒情深沉含蓄。
四、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谏。
五、《曹刿论战》和《出师表》中作者对战争取胜前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前者:战争取胜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作战时抓住主要的作战时机。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

一、《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鸿: (2)无案牍之劳形劳:(3)可爱者甚蕃蕃: (4) 亭亭净植植: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4分)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1.(4分)(1)鸿: 大(2)劳:使……劳累(3)蕃:多(4)植:立2.(4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3.(4分)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爱莲说》《陋室铭》教材评价

《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教材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以下是对这两篇教材的评价:
《爱莲说》是一篇以莲为题材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气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崇尚。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佳作。
同时,这篇文章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
《陋室铭》是一篇以陋室为题材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评价,表达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佳作。
同时,这篇文章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简朴品质和人文精神。
总体来说,《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教材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在教材编写中,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作者:赵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0年第07期《短文两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取《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
两文作为流传千古的美文,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相似之处。
今天让我们通过比较阅读来感受和领悟《陋室铭》和《爱莲说》的魅力。
一、品“各擅胜场”之妙1.语言风格——句式整齐长短错落《陋室铭》全文一共九句话。
在这九句话中有六句是骈句,这些骈句也是对偶句。
对偶句,两两相对,停顿稍短,句式匀称,能够增强节奏感,富有齐整之美;内容上感染力强,能增加文章的蕴味和内涵,给人以意境美。
再来细读,发现全文一共81个字,篇幅虽小,却一韵到底。
读的时候,同学们也很容易能发现它的韵脚“名、灵、青、丁、经、形、亭”。
押韵的形式不但朗朗上口,还能让我们每句读完都能感受到一种旋律的回环之美。
《陋室铭》整体的语言风格是: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爱莲说》全文一共九句话。
九句话里多为短句,形体短小,成分简单,表意明快简洁,能够体现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
本文除短句外长句也夹杂其中,长句容量大,一气呵成,能够表达繁复的事理和逻辑关系,给人以严谨感。
综合呈现出段落变化。
《爱莲说》整体的语言风格:以散句为主,在句式上长短结合,当略者,寥寥数语,句子简练,明快;当详者,则用长句细心勾画,精工雕凿,绘形绘色。
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2.写作手法——类比言说追求衬托表明志向《陋室铭》类比言说追求。
全文主要用的写作手法是类比,开头这四句用山和水类比陋室,用仙和龙类比作者自己,用名和灵类比德馨,这种类比的手法借仙龙点睛山水来称颂自己道德品质的高尚。
结尾同样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成“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以名人自居,通过诸葛亮和扬雄来彰显自己高尚情操。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得文章更为生动。
另外在内容上还能起到暗示作用,含蓄有味,能激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论文:《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摘要:《爱莲说》和《陋室铭》均出自语文出版社教材七年级下册,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情态各异,本文将从谋篇布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将两文进行对比阅读,以使教学更能有的放矢。
关键词:谋篇布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主题思想《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散文都是出自中国唐宋时代文化全盛时期的作品,同时又是七年级下册相邻的两篇文章,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对理解、把握课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谋篇布局两篇文章的起笔不落俗套,都是从别处着笔,以宾衬主,引出主旨。
《陋室铭》以类比的方式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出文章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爱莲说》开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特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这样,层层铺垫,使文字波澜顿出,引人入胜。
接着,两文都从多方面对所描写的事物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绘。
《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刻画了陋室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正反对照,始终紧扣“惟吾德馨”。
《爱莲说》则紧接着铺张描摹,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和风度气质,在描写中暗含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突出莲的品质。
两文结尾同样含蓄。
《陋室铭》结尾引用古语得出结论,点出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者自比,表明他的志向及抱负。
《爱莲说》结尾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不同作用进行评价,不仅肯定了莲花的品质,也点明了莲花的比喻义,表达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两篇文章虽短而意蕴无穷,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表现手法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顾名思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通过描摹事物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感。
两文都是通过陋室和莲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惟:)(馨:)
3、鸿儒
..()(鸿:)(儒:) 4、金经()
5、白丁
..()
..() 6、丝竹
7、调素琴
..()...(调:)(素琴:) 8、案牍
9、劳形
..()(形:) 10、甚蕃.()
11、淤泥
..() 12、不染.() 13、濯.()
14、清涟
..()..() 15、妖.() 16、亭亭
17、植.() 18、亵玩
..()
..()(亵:) 19、隐逸
20、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问今是何世()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是进亦忧()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马也()
之无丝竹之乱耳()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无案牍之劳形()
花之隐逸者也() 3、无丝竹之乱耳()
花之富贵者也()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香远益清()
而濯清涟而不妖()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
6、可以调素琴()
7、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何
可爱甚蕃()同予者何人()
8、香远益清() 9、晋陶渊明独爱菊()
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
处江湖之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西蜀子云亭() 11、有仙则名()
云有说笑有鸿儒()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5、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类比立论,引出全文主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来衬托“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2、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情趣和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爱莲说》中,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
答:事例:
名言:
答案
一、略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助词,的)是是进亦忧(指代词,这)
孔子云:何陋之有(表强烈反问)是马也(指代词,这)
之无丝竹之乱耳(舒缓语气,不译)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指代词,这)无案牍之劳形(舒缓语气,不译)
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3、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花之富贵者也(助词,的)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助词,的)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奏乐的声音)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5、香远益清(清芬)
而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6、可以调素琴(可以)
7、何陋之有(什么)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何
可爱甚蕃(值得)同予者何人(什么)
8、香远益清(远播)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惟独)
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处)独
处江湖之远(僻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只惟独10、西蜀子云亭(人名) 11、有仙则名(表存在)
云有说笑有鸿儒(表存在)
孔子云(说)何陋之有(表存在
三、句子翻译:
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房的人)的品德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7、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8、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9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10(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11、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2、水上地上各种花草的花,可爱的很多。
13、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14、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15、莲是花中的君子。
16、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7、对于菊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8、对于牡丹的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
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类比立论,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生活态度。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
《陋室铭》开篇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是运用类比立论,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含蓄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突出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
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
答:事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宁死不接受元朝高官厚禄。
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