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学的参考文献文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和趋势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几所高校材料学科的具体实例,综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展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历程,趋势Abstract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several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discipline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 the prospect of this subject in the future were prospected.Keywor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velopment process,trend1 引言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
80年代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对新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促进了当代材料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在,材料学科及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国内外许多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材料科学”这个名词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政府及科技界为之震惊,并认识到先进材料对于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从此,“材料科学”这一名词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材料工程实验方案有哪些

材料工程实验方案有哪些**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原材料配比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原材料配比,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
**二、实验材料**1. 水泥: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符合GB/T 175-2007标准。
2. 砂:选用天然细砂,符合GB/T 14684-2011标准。
3. 石子:选用直径为5-20mm的粗骨料,符合GB/T 14685-2011标准。
4. 水:选用自来水进行拌和。
**三、实验装置**1. 水泥混凝土试验机2. 混凝土强度试验仪3. 混凝土配比试验装置4. 搅拌机5. 水泥试样模具6. 混凝土试样模具**四、实验步骤****步骤一:确定实验配比**1. 分别确定三种不同的混凝土配比A、B、C。
2. 针对配比A、B和C,分别计算水泥、砂和石子的用量。
**步骤二:原材料处理**1. 针对每种配比,准备好所需的水泥、砂和石子。
2. 将水泥、砂和石子按照配比精确称量。
**步骤三:混凝土拌和**1. 在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启动搅拌机。
2. 将水泥、砂和石子逐步加入搅拌机中,均匀搅拌至混凝土均匀。
**步骤四:混凝土填充**1. 将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模具中,并用振实器进行振实,确保混凝土均匀填充。
**步骤五:养护**1. 将填充好的混凝土试样放置于养护室中进行固化养护。
**步骤六:试样处理**1. 取出养护完毕的混凝土试样,进行处理。
2. 将试样切割成标准尺寸,以便进行后续力学性能测试。
**步骤七:力学性能测试**1. 将处理好的混凝土试样置于混凝土强度试验仪中,进行压缩强度、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测试。
2. 记录每个试样的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果分析**1. 比较配比A、B、C的压缩强度、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2. 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确定最佳原材料配比。
**六、实验结论**1.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佳原材料配比。
2. 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误差,并提出改进建议。
自修复水凝胶

编号功能高分子设计(论文)题目:自修复水凝胶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号1050212219学生姓名范玉丽指导教师袁妍刘敬成二〇一五年四月自修复水凝胶高分子材料1202 范玉丽1050212219摘要:自修复材料近几年以其优异的损伤管理性能备受关注,而在这些自修复材料中自愈性水凝胶由其良好的亲水性等而在医用方面尤为突出.这种软物质由具有动态特性的交联网络构建形成.这种材料具有本征性的自愈性,一方面可对外界破坏造成的损伤,进行自我修复.另一方面动态化学键对多种环境刺激具有响应性,能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为将自愈性水凝胶开发为自适性多功能智能新材料奠定了基础.水凝胶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和生物组织的相似性,在生物医用材料中如药物控制释放、组织工程修复、生物仿生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开发具有自愈性的多功能智能水凝胶,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综述了近来基于动态化学的自愈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1]关键词:自修复、水凝胶、物理型、化学型引文:材料的力学强度来自于结构的稳定性,而其实现自愈则需要本身产生流动相,二者是相互矛盾与相互协同的关系.水凝胶软而脆,结构内缺少分子链间相互作用,交联结构不具有动态特性,体系中仍然缺乏流动相,难以实现自愈.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军方首先提出了智能材料和结构的概念,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材料“自愈能力”的方法至今已有很多,如右图[2].据美国媒体3月5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生物工程学家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学家们通过机械学原理创建一条“侧悬高分子链”,由水凝胶主体结构垂悬下来,给受损水凝胶部分一个可以攀附上来并重新粘合的机会,从而制出了自愈水凝胶早期的自愈性高分子材料主要集中于微胶囊、微管破裂引发再聚合实现修复损伤.早期材料的自愈性可以算是修补过程, 由于再聚合时需要引发相应的单体实现损伤部位的修补,因此这种自愈性通常只能实现一两次,无法重复修复损伤.目前的研究则更多集中在通过对材料本身的结构设计实现对材料损伤的自修复.这种自愈材料有赖于流动相机理,水凝胶中含有的水自然的充当了流动相,这种流动相分散了外界能量造成的冲击,并使材料在维持其骨架的情况下对物质和能量重新分配来达到新的平衡态.[1]正文1.物理型自愈合水凝胶[3]凝胶材料内部的氢键、疏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π-π堆叠等非共价键充当交联点,可通过他们的破坏和再形成实现自愈合的功能.有以下几种类型:疏水作用自愈合水凝胶、大分子扩散作用自愈合水凝胶、静电作用自愈合水凝胶、金属配体自愈合水凝胶疏水作用自愈合水凝胶:例:丙烯酰胺/辛基酚聚氧乙烯(4)醚丙烯酸酯疏水缔合水凝胶;将疏水基的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或丙烯酸二十二烷酯与亲水性的聚合物共聚反应,在亲水性聚合物网络中引入疏水相互作用,长的疏水性侧链在水溶液中聚集,充当可逆交联点.大分子扩散作用自愈合水凝胶:例:纳米粘土/高分子聚合物自愈合水凝胶将纳米粘土引入到凝胶体系中,其中纳米粘土在体系中充当交联点的作用,高分子单体与纳米粘土之间以氢键相结合,当凝胶发生破坏时,将破坏的凝胶断面相接触,界面附近的亲水性高分子链相互扩散再次形成非共价键,实现自愈合功能.研究发现,自愈合能力与纳米粘土百分含量、自愈合温度和接触时间有关.化学型自愈和水凝胶:化学型自愈合凝胶是指在凝胶分子内部引入化学键如酰腙键、亚胺键、双硫键、DA可逆共价键等,通过这些化学键的破坏和再结合以及可逆反应等实现凝胶的自愈合功能.现有如下几种类型:酰腙键自愈合水凝胶、双硫键自愈合水凝胶、芳基硼酸酯自愈合水凝胶、三硫酯自愈合水凝胶酰腙键自愈合水凝胶:酰腙键在动态非共价键中属于结合较稳定的一类,具有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在不同pH 值条件下,弹性模量随pH 降低略有增加,具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性,加入苯胺后,酰腙键的平衡受到影响,在中性条件下表现出了动态可逆的特性,而宏观上实现了自愈.自愈前后的水凝胶力学性能不存在明显差异.由于酰腙键和双硫键分别具有的酸碱响应和氧化还原响应,使得水凝胶在加入酸、碱、氧化还原物质时会出现溶胶-凝胶的转变,说明材料具有自适性.亚胺键自愈合水凝胶:亚胺键对于不同反应底物其平衡常数范围很广,如不同的氨基和醛基在不同环境下,包括在不同pH 值、不同溶剂体系等条件下存在丰富的变化情况,为材料提供了更多的可调控性. 目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中的高分子如壳聚糖、聚赖氨酸、聚乙烯亚胺、葡聚糖、蛋白质及多肽等物质含有丰富的氨基,且在现有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如聚乙二醇上通过化学改性修饰上氨基与醛基也相对简单.在水凝胶被打孔后,界面提供的微小能量即使水凝胶产生流动相,一段时间后孔洞消失,界面变得模糊,材料完成自愈合此外,亚胺键的动态特性使得水凝胶在宏观上对外界环境具有多重响应的特征,并可在外力方向上产生自适性的调节.如体系中加入维生素B6衍生物如盐酸吡哆醛,由于吡哆醛与壳聚糖上的氨基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因此原有的交联点被新的动态平衡取代,使得水凝胶崩解变成溶胶,类似的溶胶-凝胶变化也可以通过加入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赖氨酸等富含氨基的小分子调控动态平衡实现.此外,可以加入木瓜蛋白酶等对壳聚糖骨架进行降解,造成水凝胶的解体.在不同的外界刺激条件下,药物模型分子表现出不同的释放行为,具有可控释放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大分子蛋白药物,即溶菌酶在释放后活性几乎不受影响,为这一水凝胶在后续可能的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开发生物医用的水凝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不可或缺的.在生物组织之中,细胞是以三维形式分布的,因此,三维细胞培养也是目前细胞培养的新趋势.为了更好地模拟细胞生存环境,就要求在体外培养细胞时也能具有类似于体内的三维环境.生物相容性极好的水凝胶就是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细胞三维培养材料.同时,动态化学键的存在使得水凝胶内的细胞本身处于一种动态的环境之中,体内三维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细胞生长状况及形态学的改变,而动态环境有助于细胞相互间的接触传递信息以及与环境的互动等.在动态水凝胶中,相对于二维培养环境可以更好地模拟这种变化,在更接近生理环境的状态下培养并观察细胞.同时,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细胞治疗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疗法将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增殖后回输入注入病患体内进行治疗.而常规的输入手段是直接将细胞悬液注入静脉,这势必会导致注射细胞随血液循环、体液流动而大量流失,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将细胞包覆于水凝胶内直接对患处进行注射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实现更有效的主动靶向给药.这时,自愈性水凝胶的优势得到明显的体现,如制备过程简易温和,不会造成细胞活性的损失; 注射后破坏的水凝胶在患处实现自愈后保持了材料的相对完整性,可将细胞固定于患处,并保护细胞免受代谢系统的破坏. [2]三硫酯自愈合水凝胶:该类水凝胶中含有C=S双键和C—S单键,c=S双键可与自由基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新的C—S和C=S键,原有的两个C—s单键中有一个发生断裂形成新自由基进而与另一三硫酯单元发生反应,通过这一反应建立动态平衡,实现可逆加成一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最终实现自愈合功能.结语:水凝胶自愈技术虽好,目前却还停留在试验阶段,本人认为若研究出并掌握这一技术可用于各种可用于各种领域下,医学方面如近视、远视、白内障、骨膜修复等的治疗,还可以根据这一发现做成各种化妆品等,做新型玩具等总之有很好的前景.只是同是也要考虑下污染处理的问题,怎样让它在设定的时间降解同时又不影响其品质也是一问题.参考文献[1] 张亚玲,杨斌,许亮鑫,等. 基于动态化学的自愈性水凝胶及其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展望[J]. 化学学报. 2013(71): 485-492.[2] Lin B, Lu J. Self-healing mechanism of composite coatings obtained by phosphating and silicate sol post-sealing[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4, 24(8): 2723-2728.[3] 赵志桩,王法,张晓阳,等. 智能水凝胶研究进展[J]. 化学工程师. 2014, 28(1): 33-36.。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参考文献格式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参考文献格式引言概述: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材料科学与工程A)是一本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广泛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重要性、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应用前景以及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影响。
正文内容: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重要性1.1 材料科学与工程A的学术地位1.2 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贡献1.3 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1.4 推动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2.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研究领域2.1 金属材料2.2 高分子材料2.3 陶瓷材料2.4 复合材料2.5 生物材料3.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研究方法3.1 实验方法3.2 数值模拟方法3.3 表征方法3.4 分析方法3.5 其他研究方法4.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应用前景4.1 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4.2 材料性能的改进与优化4.3 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创新4.4 材料在能源、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应用4.5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跨学科研究5.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影响5.1 学术界的影响5.1.1 学术交流与合作5.1.2 学术研究的推动5.1.3 学术成果的评估与认可5.2 工业界的影响5.2.1 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5.2.2 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优化5.2.3 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总结: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作为一本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工程学类的参考文献.doc

工程学类的参考文献引言:写的时候,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就是小编搜集的工程学类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建筑工程参考文献:卢谦,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黄景瑗,土木工程施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 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刘昌名,宋会莲,工程招投标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刘建民,不平衡报价的识别及风险防范[J],建筑经济,2004,2宋雪荃,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趋势探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2李洁,建筑工程承包商的投标策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彭思志,孙勇毅,谈投标报价策略和作价技巧[J],建筑经济,2000,5薛锐,王树林.浅谈投标策略及其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山东省建设厅. 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潘希鸿,谈谈建筑工程投标策略与报价技巧[J],山西建筑,2007,2刘伊生,建筑企业管理[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关柯,王宝仁,丛培经,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胡明德,建筑工程定额原理与企业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高显义,工程合同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7孙曾武,刘亚丽,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优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8山东省建设厅. 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惠宽堂. 土木工程英语.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土木工程参考文献:[1] 结构概念和体系[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框架结构(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实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001)(2006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 200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6] 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 50068 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 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8]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 2001)[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9]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50-2001[S][2]《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建筑结构荷载设计手册》陈基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2003[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0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8]《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 2002[9]《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建筑钢结构设计》刘锡良、陈志华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3 [11]《钢结构设计原理》刘锡良、丁阳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6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1.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参考文献范例2.工程项目管理参考文献3.工程造价的参考文献4.软件工程参考文献5.工程硕士毕业参考文献6.工程测量参考文献7.钢结构工程专业参考文献8.生物基因工程参考文献汇总9.工程地质勘察参考文献10.土木工程系毕业参考文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参考文献[1]曹立宏, 马颖. 多孔泡沫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J]. 甘肃科技, 2006, 22(6): 117-119.[2]Degischer H P, Kriszt B. Handbook of Cellular Metals: Production, Processing, Applications[M]. 2003.[3]何德坪. 超轻多孔金属[M]. 科学出版社, 2008.[4]刘培生, 陈祥. 泡沫金属[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2.[5]于英华, 梁冰, 李智超. 多孔泡沫金属研究现状及分析[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24(1): 54-56.[6]刘培生. 多孔材料比表面积和孔隙形貌的测定方法[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6, 35(A02): 25-29.[7]汪双凤, 李炅, 张伟保. 开孔泡沫金属用于紧凑型热交换器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8, 5.[8]刘培生. 多孔材料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测定方法[J]. 钛工业进展, 2006, 23(2): 29-34.[9]刘培生, 黄林国. 多孔金属材料制备方法[J]. 功能材料, 2002, 33(1): 5-8.[10]Banhart J. Manufacture, characteris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metals and metal foams[J].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01, 46(6): 559-632.[11]Ortona A, D'angelo C, Gianella S, et al. Cellular ceramics produced by rapid prototyping and replication[J]. Materials Letters, 2012, 80: 95-98.[12]Sosnick B. Process for making foamlike mass of metal. Google Patents, 1948.[13]Elliott J C. Method of producing metal foam. Google Patents, 1956.[14]何德坪, 何思渊, 尚金堂. 超轻多孔金属的进展与物理学[J]. 物理学进展, 2008, (4): 346-350.[15]Nakajima H. Fabrica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porous metals with directional pores[J].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07, 52(7): 1091-1173.[16]Ashby M F, Lu T. Metal foams: a survey[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3, 46(6): 521-532.[17]于英华, 梁冰. 多孔泡沫金属研究现状及分析[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24(1): 54-56.[18]王艳丽. 泡沫铝压缩性能的有限元模拟[D]. 太原科技大学, 2010.[19]甘秋兰. 泡沫金属的基本力学性质及本构关系[J]. 湘潭大学. 硕士, 2004, 24.[20]王录才, 陈玉勇, 曹国英, et al. 泡沫铝力学性能及变形行为研究现状与进展[J]. 热加工工艺, 2008, 37(18): 86-89.[21]甘秋兰. 泡沫金属的基本力学性质及本构关系[D]. 湘潭大学, 2004.[22]Banhart J, Baumeister J, Weber M. Damping properties of aluminium foams[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1996, 205(1–2): 221-228.[23]Ramakrishnan N, Arunachalam V. Effective elastic moduli of porous ceramic material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993, 76(11): 2745-2752.[24]Chawla N, Deng X.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porous sintered steels[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5, 390(1): 98-112.[25]Beiss P, Dalgic M. Structure 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porous sintered steels[J].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1, 67(1): 37-42.[26]刘培生. 泡沫金属双向承载的力学模型[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6, 16(4): 567-574.[27]Klumpp S, Vohringer O, Macherauch E, et al. Cyclic 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sintered pure and。
硅材料的参考文献

硅材料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吴明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这篇文章介绍了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气相法和液相法,并且详细讨论了不同制备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此外,该文章还对多晶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2. 硅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张华等,《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2018年这篇综述文章概述了硅基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热蒸发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并且介绍了硅基纳米材料在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和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
3. 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李明等,《电池工程》,2016年该文献详细讨论了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包括硅负极材料的性能改善策略、硅基锂离子导体的合成和硅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此外,该文章还探讨了硅材料在未来电池技术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4. 硅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王军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7年这篇综述文章介绍了硅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生物成像、药物传递和组织工程等方面。
文章还讨论了硅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中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毒性等问题,并展望了硅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5.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赵明等,《太阳能学报》,2019年这篇综述文章综合了近年来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包括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方面。
文章还讨论了提高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策略和未来硅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趋势。
这些参考文献涵盖了硅材料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从制备方法到性能表征,从电子器件到生物医学应用,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等方面。
这些文献可以为硅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硅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关于混凝土裂缝减量、修复与自修复的研究的参考文献

文章标题:混凝土裂缝减量、修复与自修复研究综述在工程建筑和基础设施中,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常常出现裂缝问题。
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美观性,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减弱,从而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对混凝土裂缝的减量、修复和自修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关于混凝土裂缝减量、修复与自修复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在本文中,将对这些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并结合个人的观点和理解,展开深入探讨。
1. 混凝土裂缝减量的研究在混凝土结构中,裂缝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为了减少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产生,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
通过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应力,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还可以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和新工艺,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同时也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2. 混凝土裂缝修复的研究一旦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需要及时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原有的功能和美观性。
目前,针对混凝土裂缝修复,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修复方法,包括传统的修补材料、注浆材料以及新型复合修复材料等。
这些修复方法可以有效地修补混凝土裂缝并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修复材料的附着性、与混凝土的相容性以及使用效果的长期稳定性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3. 混凝土自修复的研究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自修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添加微观和纳米级别的自修复材料,实现混凝土在受力后能够自动填补裂缝,恢复原有的力学性能。
也有学者提出了利用微生物和生物材料进行混凝土自修复的方法。
这些研究为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混凝土结构的维护和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工程学的参考文献文档Reference documents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编订:JinTai College
材料工程学的参考文献文档
前言: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
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
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
本文档根据论文格式内容要求和特点展
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参考文献:
Iijima S.He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Nature,1991,354:56-58.
Wong E W,Sheehan P E,Lieber C M.Nanobeam mechanics:elasticity,strength,and toughness of nanorods and nanotubes.Science,1997,277:1971-1975.Kim P,Shi L,Majumdar A,et al.Thermal
transport measurements ofindividual multiwalled nanotub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9,87:215-221.Cornwell C F,Wille L T.Elastic properti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nanotubes in compression.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1997,101:555-558.
Robertson D H,Brenner D W,Mintmire J W.Energetics of nanoscalegraphitic tubules.Physical Review,1992,B45:12592-12595.
Lu J P.Elastic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nanoropes.PhysicalReview Letters,1997,79:1297-1300.
Yakobson B I,Brabec C J,Bernholc J.Nanomechanics of carbon tubes:instabilities beyond linear response.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96,76:2511-2514.
Xu X J,Thwe M M,Shearwood C,Liao K.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nanotube-reinforced epoxy thinfilms.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9,81:2833-2835.
Lau K T,Shi S Q,Cheng H M.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n fracture surfaces of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pre-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63:1161-1164.
[10]Jin Z X,Pramoda K P,Xu G Q,et al.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 ofmelt-process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poly(methyl methacrylate)composites.Chemical Physics Letters,2019,337:43-47.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