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上课非常好用)

合集下载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山水之间,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若干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4. 作者情感:对自然的热爱、敬畏5. 文章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标注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解释。

(2)分析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答案:(1)生字词解释略。

(2)例:比喻。

如“山如碧玉簪,水似翠罗带。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讲解的针对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述文章大意。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激发学生勇于探险、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从文中提炼主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和重点句子。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提问,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解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漫想作品。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句子。

2.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思考,创作一篇属于自己的漫想作品。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过万重山漫想》,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写作背景介绍以及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九章“江山如此多娇——山川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的把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导阅读技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词、短语进行仿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川、蜿蜒、巍峨、波澜壮阔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4. 主题:热爱祖国山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画出生词、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绘,回顾了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三峡留下的千古绝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3.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传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地图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错误。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过三峡,你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六、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长江三峡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祖国河山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2. 认识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其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3. 学习和掌握有关山脉的基本知识,包括山脉的定义、分类、地形等。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爱好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

(3)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列举一些中国的山脉名称,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感知“过万重山”的特殊性。

(2) 提问:“山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内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山脉的特点。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脉的案例研究资料,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并且总结经验。

3. 讲解(1) 讲解“过万重山”是中国三大山脉之一,它从南到北、东到西呈现出“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特点。

(2) 讲解山脉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时间先后分布、按性质、按地形等。

(3) 讲解“过万重山”的优美景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4. 案例研究(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带一份案例材料(如“黄山”、“秦岭”等),并自行探究其中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相关知识。

(2)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和自己的发现。

(3) 每个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示。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技巧。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3)作者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借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设计教学环节。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解答生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字词、意象、意境等。

(2)分析作者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畅谈感悟。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解读诗歌内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自然之美。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1. 作者描绘的三峡壮美景色和船上生活;2. 作者在穿越三峡过程中,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思考;3. 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结合课文,讲解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和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过万重山漫想》2. 主题:人生、历史、文化3. 重点:审美情趣、表达技巧、哲理思考4. 难点:历史文化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

2. 答案要点:围绕文章主题,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穿越三峡的思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反馈;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

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法
点拨式教学
学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并讲授新棵
一、导语: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
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

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

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

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

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展示《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介绍三峡概况。

让学生回忆与三峡有关的诗词。

三、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四、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
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
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

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
——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

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

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

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

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

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六、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

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

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

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

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

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

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

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七、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八、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②表达方式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小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

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

作业
1.朗读第八至末尾几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
(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

板书设计
游三峡生联想雄、险、奇现在
时间:早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工具:陋
压力:大过去许许多多的第一个远古
后代会崇敬我们未来
出三峡感喜悦现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