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山水之间,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若干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4. 作者情感:对自然的热爱、敬畏5. 文章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标注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解释。
(2)分析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答案:(1)生字词解释略。
(2)例:比喻。
如“山如碧玉簪,水似翠罗带。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讲解的针对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刘征,本名刘国正,1928年生,北京市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
与程光锐、臧克家并称“三友”。
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等三十余种著作。
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二字词读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啃噬(shì)摧山坼地(chè)端倪(ní)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无恙(yàng)栖落(qī)怯弱(qīè)千仞(rèn)眺望(tīào)攲侧(qī)翎毛(líng)追溯(sù)舵师(duò)三字词解释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敧侧:倾斜。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
毫:毫毛。
发:头发。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借指远古时代。
海水东注注:灌注。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盈:多出来。
溢:充满而流出来。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形容思维活动范围广阔。
水击:振翼拍水。
抟:盘旋。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翎毛:鸟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及作者写作技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过万重山漫想》。
2.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强调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解释重点词语。
4.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讨论作者如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6. 作者写作技巧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7.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改错、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X、X、X3. 课文结构:描述部分、议论部分4. 主题思想: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5.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我心中的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她用神奇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在我心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母亲,她孕育了无数的生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学生自行发挥)2.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合适?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阅读资料、写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同时,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a.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b.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思考?c. 文章的写作技巧有哪些?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b. 详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探讨人生、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哲理。
c. 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一次过万重山的旅行。
”要求学生运用类似句式,仿写一句话。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仿写一段话。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内容:a. 课文结构b. 作者思考c. 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就像一次过万重山的旅行”的理解。
b. 仿写一段话,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2. 答案:a. 略b. 示例:生活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有时浓墨重彩,有时轻描淡写。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绘,回顾了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三峡留下的千古绝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3.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传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地图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错误。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过三峡,你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六、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长江三峡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祖国河山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该文章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散文的品读水平。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人生观。
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自然的感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写作技巧:象征、隐喻、排比3. 主题思想:热爱自然、感悟人生、勇敢面对困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散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表达人生感悟的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人生观”。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2. 认识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其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3. 学习和掌握有关山脉的基本知识,包括山脉的定义、分类、地形等。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爱好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
(3)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列举一些中国的山脉名称,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感知“过万重山”的特殊性。
(2) 提问:“山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内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山脉的特点。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脉的案例研究资料,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并且总结经验。
3. 讲解(1) 讲解“过万重山”是中国三大山脉之一,它从南到北、东到西呈现出“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特点。
(2) 讲解山脉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时间先后分布、按性质、按地形等。
(3) 讲解“过万重山”的优美景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4. 案例研究(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带一份案例材料(如“黄山”、“秦岭”等),并自行探究其中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相关知识。
(2)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和自己的发现。
(3) 每个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
2010年10月29日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圭guī⑴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⑵古代容量单位
篙gāo 用竹竿或杉木等做成的撑船的器具
欹qī倾斜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喳喳
噬shì咬、吞
坼chè裂开
胯kuà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抟túun 盘旋
睨nì看
翎líng 鸟翅上和尾上的羽毛
燧suì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履lǚ⑴鞋⑵脚步⑶履行
筚bì柴车瞩zhǔ注视
词语注释:
*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耸峙: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啃噬:慢慢地咬、吞。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P79注②*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P78注④
*转瞬即逝:转眼就过去了。
神注: 心里向往。
黯然失色:阴暗失去了色彩。
惊心动魄:形容使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
喳喳。
端睨:仔细看。
睨:看P78注⑥
步履:行走。
瞩望:⑴期待;⑵注视。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解题:
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的“万重山”指的是穿行长江三峡经过的崇山峻岭。
“漫想”指作者思路纵贯古今,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联想。
他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般的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勇于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
他的想象力很丰富: 面对三峡奇景,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想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正是有“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会追根溯源,遥想当年。
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到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
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怎么过三峡的。
想象力如此丰富奇幻,思路如此活泼开阔。
这与作者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他的想象能凭据历史推导,有根有据地想象第一个穿过
三峡的人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船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理清总体思路:
本文将自己的意识如何流动,思路为什么由此及彼地展开都和盘托出,所以总体思路不难理清。
只要找出下列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就可以理清总体思路了。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是念头跳了出来……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穿过三峡的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追溯上去,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再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
三、理清局部思路举隅:
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作者说: “我的思路,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思路由“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什么”。
交通工具是物质条件,舆论则是精神方面的,这两个方面都是客观条件;“想些什么”指主观。
为什么思路从“什么时候”说起的? 因为这是一个前提。
什么时候,决定什么物质条件。
物质与精神二者,又是物质决定精神,因为用的是原始的独木船才会出现舆论的阻力。
而存在决定意识,正是独木船、劝阻,才使他的精神显得至刚至勇。
可见,这部分的思路从条件到结果,是根据逻辑联系展开的。
小结: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神往迷茫崇敬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