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山水之间,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若干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4. 作者情感:对自然的热爱、敬畏5. 文章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标注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解释。

(2)分析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答案:(1)生字词解释略。

(2)例:比喻。

如“山如碧玉簪,水似翠罗带。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讲解的针对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追求理想。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李白的《过万重山漫想》2. 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表达。

(2)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特点。

(2)激发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过万重山漫想》,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感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自然景观的欣赏之情。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珍惜美好生活,勇敢面对困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刘征,本名刘国正,1928年生,北京市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

与程光锐、臧克家并称“三友”。

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等三十余种著作。

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二字词读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啃噬(shì)摧山坼地(chè)端倪(ní)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无恙(yàng)栖落(qī)怯弱(qīè)千仞(rèn)眺望(tīào)攲侧(qī)翎毛(líng)追溯(sù)舵师(duò)三字词解释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敧侧:倾斜。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

毫:毫毛。

发:头发。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借指远古时代。

海水东注注:灌注。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盈:多出来。

溢:充满而流出来。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形容思维活动范围广阔。

水击:振翼拍水。

抟:盘旋。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翎毛:鸟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经典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过万重山漫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所见所感,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开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b.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联想、想象、对比等。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结构:引子描述联想感悟3. 写作技巧:联想、想象、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山河”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涵。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

2.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把握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呢?(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解读文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过万重山漫想”的体现,理解其寓意。

3.合作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什么新的认识?(2)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3.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过万重山漫想”的例子。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吗?(2)让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进行写作。

(2)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章“散文”部分,具体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通过作者乘船穿越三峡的所见所感,引发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2. 分析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抽象思维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思考:(1)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与讲解:(1)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2)讲解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3)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维拓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板书内容:文章结构:起承转合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思维拓展:想象、抽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的漫想”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列举至少三个例子。

2. 答案:(1)作文答案略;(2)例子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的理解;2. 分析与讲解环节中的写作技巧的掌握;3. 板书设计中的思维拓展部分;4.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分析写作技巧的练习。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山水之美”,重点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该文节选自郭沫若的《长江大桥漫想》,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写,展现出祖国山河的壮丽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文章的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绘,表达出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对长江大桥的描绘,表达出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江大桥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桥的雄伟壮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桥的景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参与讨论。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发音。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 理解词语: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讲解词语,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

教师活动:布置练习,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相互讨论。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做好笔记。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2. 重点词语:巍峨、壮丽、雄伟、波澜壮阔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情感:热爱祖国山河,赞美劳动人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长江大桥》为题,写一篇作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过万重山漫想》,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写作背景介绍以及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九章“江山如此多娇——山川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的把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导阅读技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词、短语进行仿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川、蜿蜒、巍峨、波澜壮阔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4. 主题:热爱祖国山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画出生词、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三)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五、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生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万重山漫想”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漫想”。

请学生谈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明确:“过万重山”是指1980年乘船穿行三峡时的经历。

“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驰骋想象,思路开阔。

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

这个理解可作为阅读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钥匙。

二、学生阅读全文,找出可以表示作者思路的语句,说出全文总体可分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实写过万重山。

第二部分(3~16段)漫想的过程
1层:“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2层“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3层:“漫想”之三——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三部分(17.18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三、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

本段突出了自己对“穿过三峡”向往已久。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

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

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

“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入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

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四、分析第二部分
第一层: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

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

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

“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

“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

”紧承上节。

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

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篱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鼓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

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

表明了作者的思路。

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

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

“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

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值得认真思考。

“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

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

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

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

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第二层:
学生读10~12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联想到人类的历史,11段联想到人类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推动历史的发展。

12、13两段,作者跨越时空,由“历史的脚步”又联想千百年后人们对现在人发扬首创精神创造光辉业绩的崇敬。

五、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4-15段)
文章的结尾,以“我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是漫想的终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随文赠言:【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