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商务第六章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商务第六章国际贸易理论
❖ 新重商主义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而将经 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
希尔国际商务(第9版)
6.4 绝对优势
❖ 一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任何国家效率都 高时,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中就拥有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 按照斯密的说法,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 势的商品,然后用它们交换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
❖ 然而,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超 出了这些常识观念,还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 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自己可以生产的产品仍能 使其获益。
• 美国
希尔国际商务(第9版)
6.2.1 贸易利益
❖ 但是,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告 诉我们,如果一国公民购买某些别国生产的产 品,即使这些产品本国能生产,该国经济仍可获 益。
6.5.3 李嘉图模型的简单扩大
❖ 报酬递减
▪ 在固定的规模报酬率(constant returns to specialization)下,生产单位商品(可可或大米)所 需的资源数量是固定的,不管生产发生在该国生产 可能性边界线上的何处。
▪ 这样,我们假设加纳生产一吨可可总是需要10单位 资源。但是,假设规模报酬率递减更加符合现实。 当每增加1单位产出的生产需要投入更多单位的资 源时,分工的递减报酬就发生了。加纳可可产量从 12吨增加到13吨时,可能10单位资源就足够了,而从 13吨增加到14吨时却需要11单位资源,从14吨增加 到15吨时需要12单位资源,等等。报酬递减意味着 加纳有一条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而不是直线。
❖ 再次假设无贸易时,每个国家以一半资源生产大米,另一 半资源生产可可。此时,加纳将生产10吨可可和7.5吨大 米(图中的点A),而韩国将生产2.5吨可可和5吨大米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课件.pptx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课件.pptx
对H-O模型的假定提出疑问
1.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当 ? 3.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 4.没有阻碍自由贸易的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限 制? 5.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 增加而递减。
❖ 3.重叠需求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命题之上的。 (1)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
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企业不可能去生 产一个国内不存在扩大需求的产品。
(2)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 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 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 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
而工业产品的品质差异较明显,其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 有很大关系。从需求角度看,发生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 国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所以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工业 品贸易。由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它们之间对工业 品的重叠需求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的贸易应主要发生在收 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内部的 ❖单位成本是由单个厂商的 规模决定的 ,而并不 一定是由其所在产业的规模决定的。 ❖由于大厂商比小厂商在成本上更具有优势,因此 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
上述两种规模经济都是引起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二.规模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 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生产可能性曲线不是凹
向原点而是凸向原点。因为规模收益递增使得在产量 增加时,成本下降,而只有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才能表示这一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六章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六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国际贸易政策:是从世界范围考察的贸易政策,它是世界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总和,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系统。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取消对货物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货物自由进出口,服务自由经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货物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货物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给予优待和补贴以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税:是指进出口货物通过一国关境时,由该国政府所设立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征收的一种临时性进口附加税,即在倾销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再征收反倾销税。

反补贴税:是指为了抵消进口商品在制造、生产或输出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接受的奖金或补贴而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特惠税:是对来自特定区域或国家的进口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关税待遇。

普遍优惠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

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价税:是以进口商品价格为标准计征一定比率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有效保护率:是关税等保护措施对某工业单位产品“增值”部分增多给予的影响,即一国整个的贸易壁垒体系使某产业单位产出的增值提高的百分比。

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采取的,除了关税以外的,任何可以对国际贸易形成阻碍的措施的总和,包括一国的法律和行政规定、对本国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所有政策。

非关税措施和关税措施一起充当政府干预贸易的政策工具。

进口配额:是一国(或地位)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年、一季度)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时间内,超过配额的商品不许进口,或者被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才能进口。

国际经济: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① 不同市场需求弹性不同;
市场需求弹性不同,企业才会有差别定价的动机;
① 市场相互分割。
市场如果不能分割,产品将从低价市场流向高价市场,实现不同市场 上的价格均等,使倾销失效。
倾倾销销的的类类型型
① 持续性倾销: 市场需求弹性不同, 采用倾销实现利润最大化。 弹性大的市场定低价: 对于需求价格弹性为e的市场,边际收益: MR=P(1-1/e). 实现利润 最大化的条件下, 两个市场上追加单位产品销售获得的收益(即边际 收益)应相等, 即 MR1=MR2; P1(1-1/e1)=P2(1-1/e2); 在外国市场的 需求弹性大于本国市场时(e2>e1), 外国的价格应低于本国(P2>P1 ) 。
② 掠夺性倾销: 以低价销售打跨国外竞争者,达到占领国外市场的目的, 在取得成功后, 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③ 偶然性倾销: 在国外市场低价销售暂时剩余的产品。
关关于于倾倾销动动机机的的数数值值说说明明
假设本国市场需求弹性比外国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5。 产品价格为10时,本国与外国的销量分别为20与15,总销售额为350,
垄断竞争模型的假设
① 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商生产具有一定差异的产品; ② 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看成既定价格; ③ 短期内存在垄断利润,长期没有垄断利润; ④ 行业的总销量不受平均价格影响。当某一企业产品的价格与该行业所
有产品的平均价格相同时,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等于行业内单位企业 的平均需求; ⑤ 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行业。
行业内贸易的模式不易预测。通常用产业政策、历史因素和偶然因素 解释产业内贸易模式;
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再分配效应小,政治上易于被接受。
第四节 倾销
倾销销概概念念

国际贸易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与需求

国际贸易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与需求
• 林德尔认为,要素禀赋论只能解释初级产品的 贸易,而不能解释工业品的贸易。国际间工业品 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由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规 模和国际竞争能力,而后再拓展国外市场,因为 厂商总是出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所熟悉的本国市 场生产新产品,当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 场。因此两国经济发展程度愈相近,人均收入愈 接近,需求偏好愈相似,相互需求就愈大,贸易 可能性也就愈大,如下图所示。
• 学习曲线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积累产 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
13
14
• 学习曲线所描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果,我 们称之为动态报酬递增,或动态规模经济。
• 学习曲线论证了落后国家对幼稚工业的保 护有合理性。
15
第三节 重叠需求国际贸易理论
• 1961年,瑞典学者林德尔(S B.Linder)从 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的成因,提出了偏好相 似说(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29
产品生命周期贸易模式
贸易国分类:
出口新产品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如美国; 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大多数欧洲国家; 某些发展中国家。
3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净出口
发展中国家
t0 t1
t2 t3
t4
t5
发达国家

时间



净进口
消 费
始 期

成 长
创新国 成

熟 期
31
1. 理论价值
第一,实现了比较优势观念由静态到动态演变的飞 跃。
经营成本 转口贸易
经济合作 季节性需要
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
• 创造差异产品产生贸易的方法
一是改变产品的设计——客观差异

第六章新新贸易理论

第六章新新贸易理论

模型介绍
在需求方面,对部门j的产品消费函数为CES函数, 效用函数和价格函数如下
其中,xj (i)是表示j部门生产的不同类型产品,品之间的不变替代 弹性为1/1-a, 0<a<1。
在生产方面,模型采用带有生产率的柯布-道格拉斯 生产函数,且产品生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总部服务h ,一是产品制造m,并且总部服务只能在北国进行,




分配效应提高了整
个产业的生产率
贸易和劳动力市场
自由化之后跨产业 是




的劳动力净变动
贸易自由化之后产 否




业内的同时发生的
净工作创造和破坏
贸易自由化影响相 是




对要素收益(收入
分配)
二、梅里兹异质性模型及发展
1.梅里兹异质性模型 梅里兹模型的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
企业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的 差异, 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梅里 兹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 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 贸易对企业的 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 等问题
梅里兹
2. 模型的理论发展
要 资源禀赋差异进行的; 济存在以及产品差异化 致企业的不同贸
结 论
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的情 扩大了贸易;解释了产 易决策选择;主

业间贸易的情况
要解释公司内贸
易和产业间贸易,
也解释了产品间
贸易
二、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一)传统贸易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解释
新贸易理论认为
了不同国家之间依
首先梅里兹模型是考虑企业的国际化策略是选择出口、 FDI、或是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各个产业都是由生产率水 平不同的异质性企业组成。其中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会 选择FDI或者出口或者二者结合, 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 被挤出市场,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 61页)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 61页)
2020/7/4
表5.1 七大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状况(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化
国家
2020/7/4
出口到工业化 国家的比例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从工业化国家 进口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2020/7/4
3.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 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地位在不断变化 。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 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这类产品。
• 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和汽车行业。20世纪初,美国 在这三个行业处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这些产品的 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几乎退出了这些 产品的生产,成为这些产品的净进口国。
• 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竞 争行业,即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第二,市场 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 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 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2020/7/4
• 用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 使国外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 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 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销售要好。外国的同类产品如果 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 ,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 pt 61页)
5.1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 20世纪50年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两之占世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槪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岀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髙,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左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差异产品条件下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核心:在规模经济基础上,产
品之间只要存在差异,国际贸易就是可能的。 产业内贸易:不同国家之间所进行同一个产业内
部的商品贸易 产业间贸易: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之间进行的商品
贸易
国际贸易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规模经济
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规模经济对每个企业来说可以是内部性,也可以是
外部性的。 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
模扩大而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时,各个
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第六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供给和需求
第六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与需求
新贸易理论 主要从规模经济(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市场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 本章:从供给(规模经济)和需求方面,
阐述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际贸易
第六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与需求
传统的贸易理论 重要的假设:规模收益不变, 同一产业内产品同质
国际贸易
第六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与需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重叠需求国际贸易理论 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二、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 三、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国际分工 四、差异产品条件下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新贸易理论指出,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基于 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在逐 步增长
国际贸易
第六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与需求
可以认为H-O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基于规模经 济和产品差异)是互补的,他们都解释了对方 所不能解释的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
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间的贸易就 越有可能是产业间贸易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书上: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 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
原理: 总成本:TC=F(不变成本)+V(变动成本) 平均成本:TC/Q=F/Q+V/Q
➢ 由于F保持不变,随着Q的增加,平均到每个单位产 品上的不变成本就会下降,总的平均成本也下降, 从而单位产品的报酬就会增加。
A国 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几种产 品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国际分工 问题:如何两国开展贸易,专业化分工怎样确定? 在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部门,两国的国际分工决定
于谁在特定的生产部门中的生产规模较大。 结论: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不是完全
确定的。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 为什么各种产品只以有限的品种被生产,而不是
以几乎无限的品种被生产,以便完全满足每个消 费者的偏好?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国际分工 假设条件:
两个国家; 生产两种产品; 生产技术相同; 有着相同的成本函数,W=F+aV,W*=F*+aV*;
厂商为什么偏好差异产品? 消费者为什么偏好差异产品?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
规模经济要求大批量生产 差异产品要求小批量生产
国际分工 和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与差异 产品之间存在矛盾
国际贸易
要同时满足规模经济和差异产 品生产与需求的要求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规模经济图示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思考:一些产业中企业的聚集效应? 硅谷 纽约的华尔街 北京的中关村 ……
与位于特定地区的整个产业的规模有关 企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更可能提供产业所需要的专业 化服务或劳动力市场
行业间贸易:
基于要素禀赋差异
工业品 食品 A国
B国 H-O模型下的贸易格局
A国:资本丰富 B国:劳动丰富
国际贸易
行业内贸易:不反映 比较优势 反映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
工业品 食品
净出口
行业间 贸易
行业内 贸易
规模经济下的贸易格局
假设:工业品——具有规模经济的垄 断竞争部门,行业内有众多生产差别产
品且相互竞争的企业
国家之间要素禀赋越相似,,他们间的贸易就 越有可能是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
第六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与需求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为代 表提出 “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
从规模经济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利益来 源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模型,至今没有形成 统一的分析模式 但应用价值(巨)大
——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结构的确定: 首先,决定于哪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较早实现
规模经济。 其次,两个起步时间相同的国家为了避免相互竞争,
通过双方达成协议,实行“协议分工”。分别在不同 的产品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 第三,后起步的国家,选定某个特定的可以实现规 模经济效果的行业,通过某种政策使其生产规模超过 早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将其排除出该生产部门。
但现实中,一些制造产业,规模收益递增; 许多生产部门,差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当现实发生变化时,理论也将随之变化 重要的贸易现象,例如:
由同一产业生产的类似产品在不同国家间进行双向 的交换;一些大公司对全球一些产业的垄断
国际贸易
第六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供给与需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多数是基于 要素禀赋(包括技术水平)差异的产业间贸易
国际贸易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差异产品与不完全竞争
从狭义上讲,所谓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 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 产品。
差异产品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产品的设 计方面。 内在质量相同的产品由于不平凡的设计也会 引起消费者愿意出高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