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26.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27.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

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

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28.《蒋总统集》记载“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

”这一状况可能出现的年份是A.1921年 B.1925年 C.1931年 D.1939年29.《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l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斯诺可能报道了A.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30.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11.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这一规定旨在
A. 分封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答案】B
【解析】
【详解】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B选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问题,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礼乐制度的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D选项错误。
5.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12.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2016.9.1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3.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A.重农抑商B.均田制C.三长制D.方田均税法4.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

这些铭文证实()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5.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6.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7.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失误
D. 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表明政府对政事要求快速解决。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三省互相配合,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11.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这一规定旨在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
B. 蒙古高原和岭南地区
C. 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
D. 云贵高原和新疆地区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疆域扩大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没有包含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故A项错误;同理,B项错误;秦朝在岭南地区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3郡,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故C项正确;秦朝疆域不包含新疆地区,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排除法是新课标历史高考的最佳解题法。排除法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历史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本题中的B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8. 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帝国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是
A. 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
A. 分封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答案】B
【解析】
【详解】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B选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问题,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礼乐制度的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D选项错误。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出的是唐朝权力部门的相互关系。从材料来看,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说明它具有审判权力,所以排除B选项。从死刑需要“三司推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监察机构来监察大理寺的审判,所以体现出司法与监察的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C选项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错误,近代化的司法制度是在民主制度的背景下,从材料中“最后报皇帝审批”可以看出唐朝依旧是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0.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 分封制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
C. 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分封卫、鲁、晋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被分封地沿用的是商夏民族政策,不是全部制度,故A错误;这体现了西周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故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 依据血缘来分享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封制度下,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管理,“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说明分封制下周天子对于地方控制力加强,故A项正确;分封制度下仍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分封的依据,而是论述分封制作用,故C项错误;由于地方诸侯权力较大,周天子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故D项错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等信息可判断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说明了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秦汉开始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加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县的划分标准转移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14.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三司使与元御史台
3.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D.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因此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早期国家没有实现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名师点睛】察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它创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期开创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能否被察举的关键标准是“孝,廉”,即以德行为主才能次之。
材料无法体现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排除A;材料意为周天子应该有威严,不可随意,体现了注重维护天子一言九鼎的至高无上地位,故B正确;C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排除D。
4.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材料主要说明
9.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2.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5.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13.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即以察举制取代世官制,该制度的内容为由地方官察访人才并向中央推荐。故本题应选B项;ACD三项分别实行于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朝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汉(朝)”不符,故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