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何能统治硅谷
印度是如何成为软件大国的

印度是如何成为软件大国的2005-11-21 【个人中心】【进入论坛】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10亿人口中约5亿是文盲,但是软件业的成就却举世瞩目。
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统计,仅10年时间,印度软件业就将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了后面,成为仅次于美国、雄居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
近几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
在全球被评为软件能力成熟度5级的40家企业中,印度就有29家。
同时,印度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人把软件业做成了一个大品牌。
依据国情提出培养软件人才的国策印度在IT领域创造的辉煌,首先应归功于被誉为“计算机总理”的拉吉夫·甘地。
他于1984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治国方略,认为印度发展软件业有三大优势:第一,软件业是人口密集型而非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要求有高技能的年轻人。
而印度软件业的发达也正是得力于其400万高水平的人力资源。
第二,发展软件业需要普及英语。
而印度是长期英属殖民地,英语相当普及,储存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
第三,发展软件业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数学发达的国家,数学教育课时很多,中学的数学课课时每年约达200小时。
印度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力的培养,从中学开始,试题中就很少出现选择题,而多为综合分析题,促使学生进行完整的思考。
正如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教授旁泽光雄所指出,印度的软件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是重视数学教育。
印度软件工程师也认为他们在软件方面的强大实力主要得益于数学。
可以说,印度重视数学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软件业的发展。
从1998年起,印度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政策,其中有IT行业政策、软件人才政策,把人力资源开发列为国家的长期政策,大力扶植教育培训,为此还特地重新定义了软件业,把培训也列为软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就是软件,享受与软件同样的优惠政策。
硅谷的本质和五要素

硅谷的本质和五要素刘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已经二十五岁了。
回想当年创业维艰,我们应该向创业者致敬。
创业难,守业难,发展事业更难,我们应该向这二十五年坚持默默耕耘的编辑们致敬。
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朋友们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了,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正当青年。
赵红洲同志是刊物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撰稿者,不幸英年早逝,想到他,心里就十分难过,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已经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了,藉此可以告慰红洲英灵。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一代人都会衰老,都会离世而去,但我相信,代代耕耘不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定当永葆青春。
我们热爱她,祝愿她,更要为她做出贡献,科学学界对她二十五周年大庆最好的纪念,就是更努力更深入地开展科学学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稿子。
行甚于言,为此,我奉上本稿,供编辑选用。
这是我许多年来的思考,但一直为各种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所拖累,没有成文。
趁此佳庆,系统地整理了一下,以期抛砖引玉,聊表祝贺之情。
硅谷是高新技术成长的摇篮。
自诞生以来,全世界争相“克隆”它,建立各式各样数以千计的“硅谷”。
进而什么药谷、光谷、纳米谷……层出不穷。
中国也有几百家,中关村是第一家。
然而“克隆”成功的很少,中关村也算不得真正成功。
许多“谷”只不过是一个生产和商贸的企业园区而已。
原因何在?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对硅谷的本质没有透彻的了解,从而没有建立起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的必要要素。
一、硅谷诞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科学技术从近代跨入现代。
硅谷诞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四大标志性趋势: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工业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造就了大规模生产的现代企业。
现代企业在日益扩大乃至全球化的市场中,面对着日益巨大而激烈的竞争压力。
不断发展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硅谷的故事

硅谷的故事:关于硅谷的学术研究作者:钱颖一硅谷这个地方对我有特殊的意义。
我从1990年搬到硅谷,9年间目睹硅谷的腾飞。
硅谷的名声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房价也越涨越高,我对此有亲身的体会。
硅谷是指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概纵深100公里的一块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
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的中心。
就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当年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这么一块小地方顶我们3亿人左右的产值,真为可观。
硅谷其实早已存在。
只是在过去几年中,特别是1996年以来,显得格外红火。
当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
硅谷最早的创业家是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两个创办人。
他们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白手起家,在一个车库里研制出了振荡器并创办了惠普公司。
现在的惠普公司仍然是硅谷雇员最多的公司。
在惠普的发展史上,也有过多次转产的经历,先是做精密仪器,后来又做计算机、打印机等等。
另一个对硅谷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公司是5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硅谷后来许多著名公司的创业人都是从那个公司出来的。
有趣的是,当初他们离开仙童公司的原因,是不满该公司老板——因发明半导体而获1958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专横作风。
他们后来自创企业,发誓树立新风气。
硅谷是什么?硅谷这块土地原以农业为主,特别盛产大樱桃,直到70年代还到处可见樱桃树。
在外人看来,硅谷是高科技的圣地。
但是从来没有人或政府定义过什么是高科技,或高科技含量。
硅谷在不断的创新中变化,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又是软件,90年代则是互联网。
硅谷是变化的。
硅谷也有起落。
比如房价的涨落就是明证。
1991年买的房子到1995年房价大概跌了20%,近年来又涨上去了。
所以硅谷也不是永远增长,整个创新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时起时伏的过程。
硅谷是一个奇迹,一个资本主义的奇迹。
印度硅谷 地理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印度硅谷地理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印度硅谷,地理书是一部关于印度的重要城市班加罗尔(Bangalore)的地理特点和发展的书籍。
本书旨在介绍班加罗尔的地理位置和其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班加罗尔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首府,位于印度南部的德卡坡高原上,地理位置优越。
它的坐标为北纬1258′至1320′,东经7730′至7750′,位于德卡坡高原的东北部。
班加罗尔的地形多为平原,地势相对平坦,便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同时,该城市也被众多山脉环绕,如尼尔吉里山脉、维达纳山和巴兰德尔山脉,为城市增添了自然美景。
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班加罗尔还因其优越的气候条件而闻名。
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相对凉爽,冬季较为温暖。
由于海拔较高,班加罗尔常年气温适中,很少出现极端高温或低温天气,使其成为印度的宜居城市之一。
班加罗尔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崛起为印度的科技和创新中心,被誉为印度硅谷。
该市拥有世界顶级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投资。
这是得益于城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创新政策的支持,以及卓越的教育体系和人才资源的存在。
班加罗尔还拥有印度最大的IT园区——电子城,集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独特的科技生态系统。
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于班加罗尔的全面介绍,展示出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我们将详细探讨班加罗尔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班加罗尔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印度硅谷这一新兴城市的全面了解。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对印度硅谷的介绍和分析:1. 引言:在这一部分,将对印度硅谷的概述进行阐述,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 地理位置:这一部分将详细探讨印度硅谷的地理位置,包括其所处的州、城市和具体的地理特征。
我们将介绍印度硅谷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和环境,以及对其地理位置的影响。
浅析“印度硅谷”班加罗尔

浅析“印度硅谷”——为何只有班加罗尔成为了班加罗尔邻国印度,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中国一样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但比我们更贫穷更落后。
这不完全是事实,比如印度的软件业就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据资料统计,印度软件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占16·7%,在美国软件市场中占60%,有7个国家级软件科技园,到2008年开发软件的技术人员将达220万人。
正是在这个软件业极度发达的国度中,有一座美丽而令人骄傲的城市,虽然她只有600多万人的人口,但上缴个人所得税在印度城市中却名列第二,并且早在1988年就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球10大高科技城市之一。
她,就是印度卡纳塔卡邦的首府,素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
为何班加罗尔能够在软件服务业出类拔萃?为何只有班加罗尔成为了印度的“硅谷”?种种疑问值得我们深思。
要回答这些疑问,首先要了解印度的软件业缘何兴起。
一、印度软件业的兴起之因1. 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印度软件服务领域的发展和所取得巨大成就,背后有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表现在税收激励、政策监管、兴建科技园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在税收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便实行10年免税;90年代,进一步推出“零赋税”政策,出口软件全部免税,对生产软件产品不征收流转税。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发展软件服务的成本要比中国低30%左右,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承接软件服务的成本优势。
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力度修订本国的知识产权法律,1994年,印度通过的“版权法”被称为“世界上最严厉的版权法”之一,印度政府重视长远规划,建设了富有特色的科技园区。
2. 完备的人力资源环境。
与中国相比,印度在英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整个国家语言环境好。
并且印度人才教育培训富有特色,除了在近3000所中学、1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IT专业课程,还依靠民办、私营机构以及软件企业实行人才的培训,印度大多数的软件人才都来自于职业化培训机构,为印度培养了百万计的软件人才。
在美国,印度裔为何没被敌视

在美国,印度裔为何没被敌视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21年第5期陈劲松/文除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外,拜登执政团队成员中还有19人是印度裔,其中17人担任要职。
包括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妮拉·坦登(Neera Tanden)、主管公民安全、负责人权事务的副国务卿乌兹拉·泽亚(Uzra Zeya)、白宫新闻副秘书卡利玛·维尔玛(Garima Verma)等。
在商界,印度裔也占据了美国的顶峰位置。
微软的纳德拉(Satya Nadella)、Adobe的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百事可乐的前CEO卢英德(Indra Nooyi)和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等印度裔CEO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近些年来,华裔、韩裔和日裔在美国不同时期都受到了一定排挤,但印度裔这些年来却一帆风顺,在政界和商界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几乎统治了美国社会。
同样是少数族裔,印度裔美国人是怎么做到的?最高法院判定,印度裔不是白人如同美国出生的华人有个专有名词ABC一样,在美国出生的印度裔也有类似说法:Desi。
ABC这个词在中美两国语境中都有轻微的贬义。
在美国,ABC意味着没有彻底融入主流社会,在中国,ABC就是香蕉人。
同样,Desi这个词在印裔文化圈中也有争议。
德赛·希迪耶(Desai Hidier)出生于波士顿,在美国长大,在英国伦敦生活了很多年。
她认为,Desi这个词意味着背景困惑,“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称呼我们时,觉得被排除在圈子之外”。
20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浩大的西部开发,劳动力极为短缺,美国移民局放松了对欧洲白人族群以外的移民限制,大批印度人在这段时间进入美国。
这一时期进入美国的印度移民,以只有劳力而不懂技术的农民和小商人为主体,这些人大多在农牧场、采矿场、渔场、建筑工地或伐木场等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当美国泛太平洋铁路建设完工之际,美国不再需要大量劳动力,他们就遭到了本土美国白人的歧视和排挤。
为什么印度人能称霸美国创业界,创立了8%的美国技术类公司?

为什么印度⼈能称霸美国创业界,创⽴了8%的美国技术类公司?在过去的⼏⼗年中,印度⼈称霸美国技术圈,创⽴了美国所有技术和⼯程公司的8%,据统计,美国的261个独⾓兽(私⼈公司的价值超过10亿美元)中,有14个公司的创始⼈以印度⼈为⾸。
在2017年7⽉的⼀份报告中,位于加利福尼亚班加罗尔和圣马特奥的风险投资公司InventusCapital Partners总监Manu Rekhi仔细研究了印度⼈如何在美国创业取得成功。
⼀.80年代,印裔创业者播下成功种⼦许多印度裔的领导⼈名字今天已经家喻户晓,包括Google的Sundar Pichai,微软的SatyaNadella,百事可乐Indra Nooyi和Adobe的Shantanu Narayen。
但他们成功的种⼦实际上是在⼏⼗年前播种的。
1980年代初,印度第⼀代企业家抵达美国。
他们对美国消费者⾏为的理解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创⽴了⼯程类系统和⽹络公司,⽽不是⾯向消费者。
⼆.90年代,印裔创业者化⾝创业导师90年代,是印度裔领导⼈转变为硅⾕⽣态系统导师的时代。
⽐如KAAJ Ventures的管理合伙⼈,它在初创公司中进⾏初期投资。
创始⼈资本家Ram Shriram,是Google的第⼀批投资者之⼀,他在该公司的股权在现在价值为13亿美元。
三.2000年后,印裔创业者转向更先进的技术千禧年之后,印度企业家领导的公司转向更先进的技术。
例如,Jyoti Bansal开始管理和运营分析公司AppDynamics,今年被思科以37亿美元收购。
尽管印度⼈在美国的⼈⼝占不到1%的美国⼈⼝,但是,印度⼈在2012年之前创⽴了美国所有技术和⼯程创业公司的8%。
其中,已经在美国创⽴了三分之⼀的移民创业创业公司。
四.美国261家独⾓兽公司,有14家属于印度⼈在过去5年中,印度创始⼈和联合创始⼈领导公司中吗,有37家公司软件和服务⾏业公司成功IPO,融资总额达262亿美元。
其中,制药,⽣物技术和⽣命科学在IPO数量⽅⾯排名第2。
美国硅谷:印度人的“新殖民地”

美国硅谷:印度人的“新殖民地”作者:暂无来源:《赢未来》 2014年第3期图文 / 苏三2014年2月4日,萨蒂亚·纳德拉出任微软CEO。
算上谷歌安卓的掌门人桑德尔·皮贾伊,印度人已经“控制”了移动互联生态中三大巨头除苹果之外的两家。
除了在国际巨头突破职业天花板,印度人还以占当地6%的人口创办了硅谷中15%的公司。
难怪美国驻印度前大使约翰曾经调侃道:“这是一块叫作硅谷的印度殖民地。
”从一个印度移民到国际科技巨头的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美国时间2月4日上午6点,实现了这样的人生飞跃。
出任CEO之前,纳德拉为微软执行副总裁,主管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
微软CEO易主的消息传到中国时,大部分人还处在春节假期的慵懒状态中,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微信朋友圈的讨论热点。
除了对微软本身业务的关心外,新CEO的印度人身份更是焦点。
一时间,新华社、都市报、门户网站都在热转威维克·瓦德瓦(Vivek Wadhwa)撰写的“印度人在硅谷”系列文章。
瓦德瓦同时在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担任教职,对移民企业家有深入的研究。
瓦德瓦在2005年曾参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合作的一项调查,他们发现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来自国外的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其中印度人占到了25.8%。
2012年,这个数字升至33.2%。
在美国硅谷的人口数量中,印度人只占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美国,他们摆脱了种姓歧视1967年,纳德拉出生于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省海得拉巴市。
1980年代末获得班加罗尔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后,他随当时的工程师移民热潮赴美,攻读威斯康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硕士研究生和芝加哥大学的MBA,于1992年进入微软。
学生一毕业就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是从1970年代就流行于印度理工科学院的传统。
2011年,《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到印度采访时,得到学生们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