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专题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扩展资料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分析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分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源远流长,从周代儒家宗族的学说发展到汉代的儒学大成,再到明清时期的新儒家等不同阶段,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主题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分析,旨在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和内在特质的剖析,探究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在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中,最早的儒学宗族可以追溯到周代。
当时,儒家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和文化精英组成的一个族群,他们主要从事祭祀、礼仪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儒学的成形和儒家的崛起,标志着这个流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并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哲,强调道德化与教化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提出了“仁爱”、“孝道”等核心概念,被誉为“儒家之父”。
相继出现的荀子、韩非等儒家后代,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发展和规范,总结、提炼、发展出不少有关个体、家庭、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学说。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在国家管理、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作品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一,汉代的朱熹、程颐、程颢、张载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梳理和发展,概括了“中庸之道”、“心学”、“格物致知”等理论体系,并成为儒家学派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的代表。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复兴和发展,新儒家学派的成立和思想体系的创新,让儒家思想焕发出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以岳麓书院、白雪书院等著名学府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术团体也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儒家思想的文化特征,是存在于儒家学说和实践中的共性特征和独特特征的综合体现。
在研究儒家思想的文化特征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详见必修三1—5课、21课)(1)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结合“背景材料”理解主要思想家关于“道德”的论述)①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 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③ 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
④ 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援”、“大一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
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基本定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⑤ 两宋:儒学的极端化。
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
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这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反人性的。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⑥ 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走向了极端。
⑦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也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
王夫之提出政治上“趋时更新”。
(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①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着名的儒家学派创建者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道德原则,是对道德、伦理要求的集中体现。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做到诚实、宽容、仁慈,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儒家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在这个时期,一些儒家学者开始反思和批评传统的儒家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思想。
这些理论思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其中,王弼的“理”的观念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弼认为,一切存在都有其道理,人应该努力去追求和理解这种道理。
这与孔子的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相比,更注重对普遍规律和客观存在的研究。
这种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形成了理学派的流派。
随着唐宋时期的繁荣和富饶,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朱熹是唐宋时期最重要的儒家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培养和探索,才能达到道德行为的境界。
到了清代,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儒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观点。
康有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提出了“新儒家”的观点,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理论相结合。
康有为提倡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科学的知识体系,以期改变中国的现状。
到了现代,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有所回升。
面对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趋势,人们开始回忆和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
然而,儒家思想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过于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忽视了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
同时,一些传统儒家观念也与现代价值观相冲突,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转化。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 (重建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据信,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 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 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 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 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 局勒令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 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 是非争论长达二十余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 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 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 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②儒家思想中的肯定人性、关注现实与启蒙 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 • ③儒家对宗教迷信的淡漠态度与启蒙思想家 反对宗教迷信与宗教狂热一致; • ④儒家思想重视文化和道德教化,为西方反 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回归”
批判
宋明理学
继承
先秦儒学
“守旧”
儒学核心
“开新”
时代要求
反对君主专制, 以理统情,维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限制君权 护三纲五常 民本思想 空谈义理, 不识时务 关注现实 为君主提供 提倡民权,主 张经世致用 关怀人生 治国理论
3、评价
• ①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②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一方面东学 西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经由传教 士译介,成为西方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重要 的思想资源,促进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 •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 量的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但显然没有引发 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即使最敏锐的思 想家也只能“回归”中国传统思想寻求社会 变革的方案。 • 综合本课所展示的材料,分析、评述这一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 点明确,300字左右。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与传播研究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与传播研究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人伦道德思想影响至今。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时期,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深入民间。
本文将从演变和传播两个方面探讨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变迁。
一、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最早的代表是孔子,他提出“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观念,并将之推崇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但在其弟子中,便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比如说“阳明心学”、“朱子理学”、“程朱学派”等。
这些流派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朱熹的“理学”,它主张以理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与恶、天命,崇尚孟子的“性即理论”观点,并将之发扬光大。
而后来的“新儒家”则以胡适、章太炎等人为代表,他们关注的是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和变革性,提出了“实践、创新、进化”的口号,致力于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这些不同的流派,都是在原有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不断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为中国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
二、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播由于儒家思想的思想内涵深刻、逻辑精密,自诞生之日起便吸引了很多追随者。
幸运的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儒家思想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便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朝代政权不断地向民众推广儒家思想,使其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尤其是在西汉、唐、宋等朝代,更是将儒家思想定为国家的官方思想,为其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场所。
在这方面,儒家思想的传播主要靠书院和文人。
书院是古代的学校,是传授儒家经典和理论的场所,很多优秀人才也是在书院里接受教育。
文人则使用自己的文学才华来传播儒家思想,比如说朱熹、王阳明、李时中等,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心,为儒家思想的传播树立起了新的里程碑。
再来看看儒家思想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创立)孔子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战国(发展)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他主张“政在得民”。
荀子主张实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西汉(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宋朝(哲学思想)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明朝(受到冲击)陆王心学陆是指南宋陆九渊,提出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
王是指明朝王阳明,他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李贽明朝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指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权威,抨击道学伪善。
明清(受到冲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1。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①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现代经济社会中,对待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正确态度是:第一,总的原则是继承其中的精华,弘扬其中优良部分,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消极因素。
第二,儒家思想值得继承和肯定的主要部分: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同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等,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都是继承和发扬的道德精神。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早期的儒家学派到儒家经典的成书,再到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
儒家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教导下,儒家学说逐渐形成。
在孔子看来,人们不仅应追求个体的道德修养,更要关注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
孔子重视尊卑礼仪的观念,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君子」的理想人格。
他的学说强调人的先天道德素质以及修养,他普及学问,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传播他的学说。
儒家学说在孔子去世后得到了一批儒家学者的继续发扬光大。
他们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形成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派主要包括子张、子思等人。
子张强调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思则注重实际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派通过他们的努力,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
儒家学说的崛起离不开儒家经典的成书。
儒家经典《易经》、《诗经》、《书经》、《礼记》、《论语》等先后成书,并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这些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后来儒家学者的言行和论述,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儒家经典的成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一次转型,使其成为一个有体系的哲学系统。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
在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人性的恶。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使其吸收了其他哲学思想的有益成分,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在魏晋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式微,佛教、道教等思想开始兴盛起来。
然而,这并没有导致儒家学说的消失,反而催生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5、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六)明清之际:质疑、批判中发展(反传统的思想家)1、李贽:反正统意识(1)原因: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2)思想:第一,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第二,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3)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封建专制思想)(1)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他们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①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③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启蒙精神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②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
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①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
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3.前者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革命产生影响有限;后者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五、巩固提高1、选择题1.(2013·广州模拟)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但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三者立论不同,但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2.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3.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4.(2013·中山期末)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5.(2013·洛阳一模)《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6.1241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
这主要由于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7.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致良知”8.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9.李贽《藏书》中说:“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在于( )A.主张追求私利,倡导工商皆本B.批判自私本性,提倡社会道德C.提倡个性解放,发展资本主义D.强调尊重私欲,反对封建理学10.(2013·肇庆期末)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为解决“其专在上”的弊端,英国创新的一种政治体制是( )A.三权分立体制B.民主共和体制C.内阁制D.君主立宪制11.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12.(2013·福建八市模拟)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天人感应”B.“工、商皆民生之本”C.“存天理,灭人欲”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
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公民之所公用。
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
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统。
——康有为《孟子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的建议与顾炎武的观点。
(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指出顾炎武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
(8分)(3)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内涵的演变。
(6分)14.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
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