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感动到行动融入公民素养的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阶段的公民素养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的公民素养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的公民素养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民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而在小学阶段,这一教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孩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初步阶段。

本文将探讨小学阶段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相关课程和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学习思维和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

公民素养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这对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未来的社会参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民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公民素养教育,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其次,公民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份和权利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公民素养教育,孩子们能够了解国家法律、宪法、民主和自由等基本知识,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学会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

最后,公民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团队合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公民素养教育,孩子们会在课堂上、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二、小学阶段公民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在小学阶段,公民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

首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相关教材和案例,向孩子们传授有关法律、道德和公益的基本知识。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激发孩子们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将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社区、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机构等地,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

感动课程设计

感动课程设计

感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感动的核心概念,包括感动的定义、类型、作用以及如何表达感动。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感动的概念和特征,列举不同类型的感动,并理解感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则侧重于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对感动的敏感性和共鸣能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表达感动。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围绕感动的概念、类型、作用以及表达方式展开。

首先,将介绍感动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理解感动的基本概念。

接着,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感动,如亲情感动、友情感动、社会感动等,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情境下的感动。

然后,将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包括情感支持、心灵净化、社会和谐等方面。

最后,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将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感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其次,将通过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动的意义和作用,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动经历。

此外,还将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来提高表达感动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参考书将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更多的感动实例和观点。

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图片等将被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表达感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进行评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作业将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报告,以巩固学生对感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年级思想品德《小小志愿者》初步公民意识教案

一年级思想品德《小小志愿者》初步公民意识教案

一年级思想品德《小小志愿者》初步公民意识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志愿者的含义和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内容:1. 了解志愿者的定义和作用;2. 认识志愿者的行为特征;3. 分享志愿者的经验故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4. 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志愿者的含义和作用;2. 培养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3. 加深学生对社会公民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社会公民意识,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公民意识?为什么我们要有公民意识?”2. 新课讲解(15分钟):a. 引入志愿者的概念,解释志愿者的定义和作用;b. 分享一些志愿者的经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志愿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c.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识到了志愿者的重要性吗?你愿意成为一名小小志愿者吗?3. 活动探究(2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愿意为社会做的事情,并记录下来;b. 分享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c.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

4. 拓展延伸(15分钟):a. 外出参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志愿者服务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志愿者的工作环境和活动内容;b. 动手实践:在校内组织小型志愿者活动,如清理校园环境、帮助老师整理教室等。

5. 总结反思(5分钟):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认识到了什么?你愿意成为一名小小志愿者吗?为什么?”四、教学资源:1.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志愿者故事;2. 图书馆或网络资源,用于寻找志愿者经验故事的参考资料。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分享汇报、拓展延伸等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分享汇报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培养学生感恩心与服务意识

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培养学生感恩心与服务意识

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培养学生感恩心与服务意识。

一、课程目标通过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的实施,可以实现以下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学生将在课程中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所给予的帮助,从而培养感恩之心,学会感恩。

2.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学生将在课程中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萌发服务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将在课程中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需要包含以下内容:1.介绍社会志愿服务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行为,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很大的益处。

2.安排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志愿服务的乐趣,并了解自己的力量可以为他人和社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3.通过互相帮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所给予的帮助,学习珍惜和感恩。

4.设计一些互助行为的情景,让学生学习如何彼此帮助和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风尚。

三、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1.案例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志愿服务行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志愿者的形象和精神追求。

让学生模仿和感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品德准则。

2.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互相帮助和鼓励,充分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实践教学将学生引导到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服务社会,开拓视野和经验,从而进一步培养感恩心和服务意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参与的服务行动是如何对社会和他人产生影响的,从而萌发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估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最终需要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1.反思性评估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参与度、担当感和责任感等品德素质,以及所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2.观察性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评估和指导,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三年级公民教育第一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公民教育第一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公民教育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公民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使学生初步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公民教育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3. 学会尊重他人4. 关爱社会,遵纪守法5.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公民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公民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实践公民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对公民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公民教育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2. 案例分析的相关素材3. 小组讨论的问题及指导八、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九、教学建议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本单元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人身自由、平等权利、纳税义务等。

2.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公共事务参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公民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单元共分为三个主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社会参与、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每个主题下设若干个小知识点,具体教学内容与安排如下:1. 主题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点1:人身自由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目标:了解人身自由的含义和内容,明确人身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知识点2:平等权利教学方法:阅读材料+课堂讨论教学目标:理解平等权利的含义,明确平等权利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 主题二:公民的社会参与知识点1:民主选举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讲解分析教学目标: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和规则,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素养。

知识点2:公共事务参与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目标:理解公共事务参与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3. 主题三:公民的责任与担当知识点1:公民的责任意识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课堂讨论教学目标:明确公民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

知识点2:依法维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学目标:了解依法维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民主选举模拟等,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

特殊教育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

特殊教育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共事务参与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优秀的教案范本,以角色扮演活动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感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教案准备:1. 设计一份关于公民教育的简短教育材料,并准备一份课堂讲义供学生参考。

2. 准备一些角色扮演的道具和装饰品,以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调整教案中的活动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教案步骤:第一阶段 - 引导学生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公民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思考公民意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公民教育的意义,并列出他们认为的公民应具备的品质和责任。

3. 分享总结: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阶段 - 角色扮演活动(40分钟)1. 设计角色:教师事先准备一些角色卡片,上面写有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医生、老师、志愿者等。

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卡片,扮演相应的角色。

2. 活动任务:每个学生将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完成一项与公民教育相关的任务。

例如,扮演医生的学生可以就急救知识进行讲解,扮演志愿者的学生可以策划一场社区清洁活动等。

3. 角色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组成小组,相互交流和分享任务,通过互动讨论不同角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4. 角色表演: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表演,展示各自的任务成果。

第三阶段 - 反思和总结(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角色扮演活动,并表扬学生在其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表达能力。

《因“感动”而起》教案

《因“感动”而起》教案

《因“感动”而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感动”的含义,认识到感动的力量。

2. 培养学生学会感受身边的感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感动的力量,学会感受身边的感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感动的力量。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感动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感动案例、图片、问题等。

2. 教学素材:感动故事书籍、视频等。

3. 课堂讨论准备:分组、讨论话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感动的力量。

1.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动经历,初步认识感动的意义。

2. 案例分析2.1 教师呈现一组感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感人之处。

2.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3. 小组活动3.1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编写关于感动的小故事。

3.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提高表达情感、交流沟通能力。

4. 分享与交流4.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编写的故事,全班同学共同感受感动的力量。

4.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动经历,加深对感动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感动的力量。

5.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关注感动,思考如何做一个感动他人的人。

6. 课后作业6.2 家长参与评价,共同培养孩子感受感动、关爱他人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开展“感动瞬间”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感动,记录下感动的瞬间,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2. 举办“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感动人物,通过投票评选出最具感动力的人物,并进行表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理解、感動到行動:融入公民素養的課程設計分享人:徐敏雄(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教授)1在場的老師會不會想問……我可以在暨大任教這麼久,課程與教學設計早已得到學生肯定,為何還需要融入式課程我得過教學貢獻獎,這個研習應該找我來講的,怎麼會找到這小子呢?大家稍安勿躁….先來看兩段汽車廣告吧!2從汽車廣告中我們看到什麼?兩則廣告都在「賣汽車」,所以介紹汽車的各種優異性能應該是首要任務。

但這兩則廣告中很少介紹汽車性能,而是「汽車」與「使用者生活」的連結關係。

所以,汽車公司賣的不是「一堆鋼鐵零件的組合」,而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

3現在我們來想想什麼是「融入式課程」?4‧就「操作技術」來看,是將原本分屬不同類別,實際上卻相互關連的單元融合在一起教授。

‧箇中的道理很像在鮮奶(專業課程)裡頭加入巧克力粉(公民素養),這樣就可以同時攝取到兩種養分。

「融入式課程」就是要「融合」5以剛剛兩則汽車廣告為例‧專業課程就像是「介紹汽車」,公民素養就像是「父女關係」,兩者看似無關,但現實生活中科技的使用確實會影響父女關係。

‧專業課程就像「介紹汽車」,公民素養就像「性別刻板印象」,兩者看似無關,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眾運輸工具及公共制度設計都是從男人角度出發。

6融入式課程讓學習回歸生活世界‧就「知識論」來看,是要翻轉專業主義與工具理性獨攬知識霸權的現象,將知識的創造、傳遞與應用,與真實生活重新連結。

‧也就是讓大專院校中「教科書」和「教師」權威,有機會與「真實生活環境」及「學生」相互對話,彼此修正、成長。

78‧換言之,原本「專業知識」應該是源自生活世界,並且能夠提供人們參與公共事務,提升生活品質所需要的基本素養。

‧但過度強調知識標準化、客觀化、普遍化的結果,反倒讓學院裡的知識成為「專家黑話」,並且與真實生活世界脫節,無法幫助人們參與公共事務,提升生活品質。

融入式課程讓學習回歸生活世界8融入式課程跨越知識邊界9提問(一)為何課程需要扣連生活世界?1011所以課程設計要從學習者出發? 沒錯,因為當課程設計能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才更能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課程設計可以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才能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階段需求」;當課程設計可以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才能讓他們參與公共事務,「決定要過怎樣的生活」。

12因為人都希望擁有「主體性」一起來看一部廣告片吧!(從小就是別人為我作主)13提問(二)讓學生決定課程內容就是好嗎?14是否……有些學生缺乏清楚的自我概念,也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的最佳利益?有些學生的偏好或習慣會阻礙學習?甚至好逸惡勞?我們一起來看另一部片子:分手快樂15那就由老師決定學什麼吧!因為老師學有專精知道哪些知識技能重要。

因為老師也當過學生所以知道學生的需求。

因為老師比較有時間準備課程,所以能循序漸進地規劃學習進度。

16提問(三)讓老師決定課程就沒問題嗎?17是否……老師對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本不了解?所以也不知道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感受如何?老師也不知道如何運用所教授的知識技能改善生活品質?老師對自己的優缺點也不完全了解?以致不敢承地面對自己個性或能力的侷限?18那就由教科書決定學什麼吧!因為教科書是學者專家編著,內容客觀性和嚴謹度較高。

因為教科書結構較完整,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學習一套知識或技能。

因為教科書是過去自己學習該專業知識的重要參考,所以用起來也比較順手。

19提問(四)依循教科書就沒問題了嗎?20是否……教科書寫的東西跟自己或學生真實的生活內容有一段距離?教科書寫的東西只是世界或社會優勢族群的觀點,內容有相當多的歧視或不公平?教科書所記載的東西,當老師的我們也很少去反省它們的合理性?21不相信的話你們看……魏惠娟(1994)研究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科教科書,歸納出以下結論:五種最常見的女性形象:生養教育主中饋、嬌羞美麗、軟弱卑下、受治於人、智勇兼備三種最常見的男人形象:有膽量不怕死、立大志做大事、不流浪不喊苦。

2223那就看「社會」需要什麼吧!因為教育內容要能扣緊社會發展脈動,才能具有實用性,幫助個人或群體解決問題。

因為教育內容要符學生社會生活所需(包括家庭關係或生涯規劃)才能吸引學生學習。

24提問(五)依循社會期待就ok嗎?25是否……依循社會發展需求色來決定課程內容只是在滿足資本家、父母或社會文化的期待?非實用性的知識技能不值得學習嗎?我們再來看一部短片:美女難為26各位快被這些問題搞瘋了嗎?單靠學生選擇、老師決定、依照教科書教、看社會發展需要什麼,都有所不足?究竟怎樣規劃課程內容才能比較周延呢?27融入式課程要回歸教育本質專業/通識課程社區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學生主觀經驗老師主觀經驗教科書套裝知識技能28讓我們再多看一些「看似無關」實際上卻緊密相連的跨領域案例吧!因為這些都是可以融入的公共議題30飲用水水質中微囊藻毒素之指引31從「禁止排放」轉為「可接受範圍」一、面對自然環境中不可預測危害,在無法完全掌控副作用的情況下,科學家們改採設定「可接受範圍」,將有害物質限定在安全標準內。

二、但「可接受範圍」的設定使毒性物質排放合法化,人們不再關心科技與工業生產的倫理問題,只在意允許多大程度破壞,甚至形成「逍遙法外的毒害就不是毒害」。

3233風險社會中科技發展的弔詭一、人類創發科技是為了增加對自然環境的掌控性。

二、但科技的創發卻增加更多不可知副作用。

三、人們需要創發更多新知來控制副作用。

四、科技「如何」操作是科學議題,但「能不能」如此操作是倫理和政治議題。

34還有幾個國民教育的爭議「大家說英語」究竟是在強化英美殖民文化的壓制,還是在提升非英語國家的競爭力?提升資訊素養是讓學生作為一個「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有增加還是降低?是「強化優勢者監控」還是「讓多元知識發聲」?35再來看看幾個社會科學的案例專業與生活的互文性:媒體或報章雜誌中用以描述女性或弱勢的符號為何?與師生們習慣的語言結構是否相同?(媒體素養)例如:電視內衣廣告運用敘事手法轉化「女性裸露─男性觀看」的不平等結構,將「性騷擾」浪漫化為男歡女愛。

36還有市場機制的反思「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句話是在建立社會資本,還是「抄短線」自取滅亡?如果「尊重」僅止於「對客戶」,是否當我們是客戶時也可以為所欲為,整個社會沒有瞭解「尊重」的真諦?37還有還有……努力研發新藥究竟是在幫助人們獲得健康,還是讓他們陷入更緊密的競爭壓力而無法自拔?讓我們看看以下的藥品廣告,剝削勞動者的雇主和社會文化跑哪去了?38何謂「公民素養」?參與現代社會公共生活,與他人共同生存、發展所需具備的基本核心能力。

教育部在本次公民陶塑計畫中指明:「倫理、民主、科學、媒體和美學」五大素養。

39公民素養(一):倫理定義:現代公民在日常生活與專業情境中可能遇到各種價值、義務、角色等道德兩難的抉擇。

內涵:性別倫理、環境倫理、醫療倫理、商業倫理、科技倫理、法律倫理、多元文化與差異族群關係等。

40公民素養(二):民主定義:培養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時所需具備的知識、技巧與德行。

內涵:溝通表達、同理傾聽、尊重差異觀點41公民素養(三):科學定義:能體認科學是人類文化活動產物之一,瞭解科學產生的各種正負面影響,進而參與科學相關公共議題之討論、反思及抉擇。

內涵:實用性科學素養(現代生活科技)、公民科學素養(參與各種科技議題決策)和文化科學素養(將科學技術視為人類文明成果加以欣賞)。

42公民素養(四):媒體定義:能瞭解媒體對人們感知外在世界之重大影響,並具備接近、理解、產製、批判媒體訊息的能力。

內涵:傳統媒體(文字、圖畫)、電子媒體(電影、電視、廣播)與網路(電腦、網路)等各類媒體的操作與反思能力。

43公民素養(五):美學定義:對生活世界中各種事物所進行之非道德性觀察的美感體悟。

內涵:自然生態、生活形態、空間建築、身體律動、表演藝術、詩詞文學等等。

44五大類公民素養融入專業課程系所專業課程美學民主科學語文章媒體倫理45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46單科附加單元由個別課成教師於十八週課程中挑選一次或數次課程,融入一個或數個單元特定議題。

例如,在「能源科技」課程中融入一次或數次「蘇聯車諾比核電廠公安事件」討論,讓學生瞭解核安事件不單是核電廠建物問題,還涉及到不同國家管理文化、採鈾工人安全、電廠員工待遇等科技倫理和勞工權益議題。

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一)47單科附加單元由個別課成教師於十八週課程中挑選一次或數次課程,融入一個或數個單元特定議題。

例如,在「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中,讓學生透過電影《艋舺》和延伸新聞的對照,培養媒體批判和文化相對論反思能力。

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一)48單科附加單元由個別課成教師於十八週課程中挑選一次或數次課程,融入一個或數個單元特定議題。

例如,在「台灣史」課程中讓學生透過電影《賽德克巴萊》和延伸新聞的對照,培養學生媒體批判和多元文化倫理觀。

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一)49單科徹底融合由個別教師依照各週次的課程主題,選擇合適的公民素養融入十八週的課程。

例如在「諮商理論與技巧」課程中,透過訪談新移民生活處境的作業,讓學生分析多元文化、反思性別倫理、批判媒體刻板印象。

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二)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