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记华西村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
无私奉献显大公,为民造福显大爱——纪念尊敬的老书记吴仁宝

无私奉献显大公,为民造福显大爱
——纪念尊敬的老书记吴仁宝
作为一名80后,即使没有经历过那段缺粮挨饿的年代,但是也能深深的感受到当时您带领群众开荒种粮、解决村民温饱问题的那一份坚定决心;作为一名非华西人,即使不能共享华西的发展、富裕,但是也由衷地钦佩您鼓励村民建厂生产、走工业化道路的那一份发展的睿智;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即使没能机会和这份荣幸当面叫您一声“老书记”,但是您“老书记”的形象已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只因为您“有福民享,有难关当”的那一份正直的为官之道……您的无私奉献、大公无私、为民造福再一次奇迹般地触动了人们早已麻木、武装的心弦,只因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社会主义的新华西有您这样的一位好书记!
生命的最后18天,人生的整整85年,您始终不忘工作、不忘党、不忘百姓。
您说过,人民有钱了、富裕了,才会有尊严,才会真心走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如此,您带领群众建起了“南钱庄”、“北粮仓”、“中天堂”,却承受着每天仅几小时的睡眠,十几小时的工作;您说过,家屯前外黄金,日常不过一日三餐,家住别墅豪宅,夜住不过一张木床,正因为如此,您把自己的奖金归为集体,建起了有“万米长城”、“小天安门”、“美国白宫”特色的天下第一村;您说过,欢迎你们成为华西的村民,希望你们在华西艰苦奋斗,遵守华西“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正因为如此,更多的人凝聚在了您身边,打
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华西奇迹……
愿你走好!请您放心!您的信仰、您的理念、您的教育正在影响着年轻的一辈,正在鼓励着有活力的一辈继续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吴仁宝中国农民第一人

吴仁宝中国农民第一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
3月18日逝世的吴仁宝,华西村伤痛了,江苏省痛惜了,亿万农民惋惜了,因为吴仁宝就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农业合作化的典型。
新中国建立之初,解放了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年轻的吴仁宝与农民兄弟共同迈上集体化的道路,2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9岁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
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上世纪60年代,吴仁宝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号召,带领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使华西村成为江苏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
改革开放的典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华西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元。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创造了50多项全国第一:中国第一个家家有电话的“电话村”;中国第一个“彩电村”;中国第一个“空调村”;中国第一个“汽车村”;中国第一个“别墅村”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吴仁宝不仅创造了“共同富裕”神化,还成为中国农村干部的一面旗帜,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50年间,吴仁宝以农民身份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成为全国性的先进人物,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人”: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农民思想家”--《吴仁宝文集》,《社会主义富华西——吴仁宝宣讲报告集萃》等著作;中国“农民语言大师”--《吴仁宝箴言》。
华西村宣传牌写着吴仁宝的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吴仁宝作为中国首富之村的“当家人”,给自己立“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
2012年11月28日“华西村博物馆”开馆。
华西村博物馆由1比1复制的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东华门、角楼和红墙等仿古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游人置身于此,犹如进入豪华的故宫。
开创神化和奇迹“农民第一人”吴仁宝逝世了,他在亿万农民心中树起的风范将永载史册。
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吴仁宝

66|《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8期|总第80期吴仁宝这么做的后果是一边受表扬,一边挨批判。
70年代末期,《人民日报》在头天刊发“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次日的中央内参上就有大字标题:“华西村是个假典型”。
视“南巡”为商机华西村人杨永昌回忆,吴仁宝“每天坚持阅读报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上收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中央政策和经济情况,心里清楚得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政治漩涡中几经沉浮的吴仁宝已经比很多同时代人要成熟得多。
中央推行分田承包政策,吴仁宝并没有立即采纳,而是到河北、河南多地考察,回来后,只甩了一句话:“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
”在主旋律的共鸣中奏出独唱调并非易事,压力之大,恐怕只有吴仁宝自己知道,为了给自己寻找政策的合法性,吴仁宝从中央政策中愣是找出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这样一句话为自己辩护。
华西村不分田,而是集资创办了一个打农药用的喷雾器厂,到1984年,单这一个厂就净赚了200万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了老鼠就是好猫”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
吴仁宝根据多年的政治经验,立刻嗅出经济政策调整的商机。
吴仁宝把全村的干部全部召集起来开会,一直开到凌晨两点,目的是讨论他对于宏观经济即将上行的判断,当天会议后下达了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工业原材料的指令。
为此,吴仁宝率人四处奔波高息借贷,另外又利用华西村先进的名声到处要指标、跑铝锭。
大儿子吴协东透露,“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
这次精准的商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吴仁宝文|史丹顿人物PEOPLE护村里利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吴仁宝已经是村支部书记和江阴县委书记一肩挑了,他真的带领群众“白天干了不算,晚上还要干,晚上干了不算,第二天天不亮就要下地”。
吴仁宝自己也下地干活,而且干得比一般农户还要多,因此获得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197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报》文章中写道:“华西大队认真学大寨十一年,过去粮食亩产超一吨,今年可达2400斤……吴仁宝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项要求……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于抓农业,百分之十的地方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把各行各业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他把自己的蓝图编成了一首诗:九十万人民心向党,七十万亩田成方,六万山地换新装,五业发展六畜旺,社员人人喜洋洋。
吴仁宝

将一生奉献给华西村的吴仁宝吴仁宝,男,汉族,1928年11月17日出生,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
曾任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等职。
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党委、村委、企业集团总办公室主任。
他在50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独具特色的“华西之路”,把华西村建成了“天下第一村”。
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他的名言是“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近几年来,上级政府批准给他的奖金,累计有5000多万元,但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了集体。
如今,老百姓都住上了高楼别墅,他还住在7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一次记者问到:“为什么你还要住在这个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里,这是不是在…做秀‟?”老书记毫不避讳地回答,是的,我是在做给人家看。
我是做给华西的党员干部看的!我这样做,比我开100个会议,讲1000句话还管用!。
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两次)、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十大乡镇企业功勋、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中国经营大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廉政代表等奖励。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
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华西村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
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观《吴仁宝》有感》

《观《吴仁宝》有感》电影《吴仁宝》把我带到了中国第一村——华西村。
吴仁宝,华西村前党支部书记,创造了中国第一村的奇迹,自己也更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书记”。
华西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叫做华西大队的时候,吴仁宝开始当任华西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那时,村里土地沟壑贫瘠,人口越来越多,粮食也越来越不够吃,吴仁宝毅然的给自己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吃饱饭。
40多年来,华西村在吴书记的带领下,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早在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先后成为“别墅村”、“轿车村”、“彩电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
为什么他能够带领一个贫穷的村庄变成今天这样一个中国最富裕村庄呢。
原因很多,但不能不说的是:“吴仁宝是一位真实的好领导。
”他的成功,他所创造的奇迹,绝不仅仅是偶然,也不仅仅是紧跟了政策。
为什么华西村有今天的成就。
为什么时至今日华西人还铭记着这位“老书记”。
原因就在于,吴仁宝他所干的事情、所做的事业都是为了华西人“能过上好日子”,都是为了华西村的发展。
他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胸怀、以坚持“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以“廉政不做贪官,勤政不当懒官,仕政不为庸官”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全体华西人,也激发了大家建设华西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了华西村由上世纪60年代的穷乡僻壤到如今现代化城市的伟大奇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有你把百姓放在心中,百姓才能把你放在心中;只有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你当亲人。
我想这是吴仁宝虽年逾耄耋,而所有华西人感谢他、尊敬他,还愿意深情的叫他一声“老书记”的原因所在。
他是一位真心为民着想的领导。
吴仁宝身上有太多太多的优点,总结概述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点:1、真心实意为民谋福利。
2、身先士卒带好头。
3、艰苦奋斗享福在后4、每天社会新闻,国家政策新闻都会坚持看,用心思考。
5、信心强大,一旦决定目标,就再苦再累也要完成。
6、有着独立的思维模式,从不会跟风模仿,只会实事求是。
新中国十大劳模:吴仁宝

新中国十大劳模:吴仁宝吴仁宝30多年来带领华西村艰苦创业,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成功地把昔日偏僻落后的穷华西建成了富裕、美丽的新华西。
1961年吴仁宝担任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时,就立志要改变华西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1964年,他和村里其他领导一起制定了华西村15年发展规划。
在他的带领下,华西村成了家家有余钱、户户住新房的“幸福村”。
改革开放使吴仁宝如虎添翼,他跳出单一农业经营的思想框框,调整经济结构,走出一条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他们先后办起了以冶金、纺织、有色金属为主的多个企业,全村大部分劳力投入了工业生产;在副业上,他通过专业承包形成了较大的养殖规模。
工副业的崛起为现代化农业的稳定发展铺平了道路,农业的稳定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吴仁宝使华西村建成了江苏最大的村级乡镇企业集团。
华西村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众多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
作为华西村30多年的“老当家”,吴仁宝清正廉洁,坚持做到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领全村最高奖金。
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光荣称号。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人民日报》1999年09月06日第4版吴仁宝与华西村孙海燕1998年4月20日,98米高的华西金塔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兴致勃勃地听着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汇报,不时对吴仁宝富有农民特色和哲理的话大加赞赏,连声称好。
事后,吴仁宝曾郑重地对笔者说过:50年来,我只有甜,没有苦和其他。
吴仁宝是把50年的曲折与苦涩,都化在金塔上的一席谈话中了。
吴仁宝的人生经历深深吸引着众多的人。
带领华西村民走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之路华西村也走过弯弯小路,吴仁宝也有过种种困惑。
1961年,华西大队成立,吴仁宝被任命为大队书记,他带领全大队干部群众一干就是17年,华西成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先进典型。
吴仁宝总想让华西的农民早点富起来。
60年代后期,吴仁宝大胆提出要创办一家小五金厂。
吴仁宝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

吴仁宝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23期自1961 年建村以来,华西村这个面积不足1 平方公里、1600 多村民连吃饱饭都困难的村庄,如今蜕变为每家存款50 ~ 500 万元、家家都住上了400 ~ 600 平方米的欧式大别墅、户户都有1 ~ 3 辆小汽车的“天下第一村”。
吴仁宝是这一切的缔造者。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吴仁宝,这个“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农村发展的标志性人物,曾经说过:“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
任何时候,我都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
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幸福?吴仁宝有三条土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1961 年,他成为华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全村人过现在的苦日子,我们还对得住共产党员的称号吗?”他带领全村人平整土地,7 年辛苦,将村里1300 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 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田,华西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大队”。
温饱之后,他思考着怎样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他冒着政治风险,在华西悄悄办起小五金厂。
改革开放后,两次大变革,他都与众不同:全国搞联产承包,他则坚持集体所有制,土地交给种田能手,全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中央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人多地少,宜统!”吴仁宝在一次村支部会上对支部委员说明他坚持“不分”的理由时说,“我们要吃透两头,实事求是”,“凡是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可行的,都应加以坚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我的体会是,中央允许搞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度,就是不是一种责任制,不搞一刀切,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1992 年小平南方谈话,他凌晨两点再也按捺不住,立即召集全村干部开会,迅速采购大批生产材料,加快发展步伐。
他向中国农业银行贷了2000 万元,加上向村民个人筹资约400万元,用这些钱,华西村购进了近万吨钢坯、1000 吨铝锭、700 吨电解铜等原料。
老书记精神永驻——怀念华西村吴仁宝

模范带头老党员
在2 0 0 6 年 初 春 的暖 阳 中,我 第
一
实事求是实践者
转 年 的初夏 ,我又与老 书记 第二
直是我钦佩的长者和敬慕的对象。上 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刚参加工作就 常耳闻吴仁宝的大名。听说靠他的智
慧 决 策、审 时度 势 和领 导才干,华西
老书记自己却一直住在第一代老房子 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0 年代前 ,华西村是 周 给 自己立下了 “ 三不”誓言 : 不拿全 却 蕴意深 刻。6
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 拿全村最高奖金。 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时刻以党
员的标准 严格 要求 自己。第一次 会面,
人 物
田、 水 网、道 路 ,硬 是 用人 力将 “ 烂 泥 村 ” 变成 了旱 涝保 收、五谷 丰登 的 全省 “ 农 业样 板 村 ” 。 随 后 ,他 排 除 我邀 请 老书记 与学员代表 们 一起 共进
华西,完全是一幅欣欣 向荣的美丽画
午 餐。 老 书 记 笑着 婉 拒 : “ 年 轻 人 辛 卷 , 山北是 一望 无际 的田野 “ 粮仓” ,
为华西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2 0 0 7 年
缴 国 家税 收 5 亿 多元 ,人均 收 入 5 万
元 以 上,户均 存 款 1 0 0万元 。但 老 书
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他亲 自筹划调研,先后出省建 立了 “ 黑龙
江华西村 ”和 “ 宁夏华西 村 ” ,使这 两 个村 的村 民收 入翻 了四番。 近1 0 年来 ,
人物
老书记精神永驻
怀念华西村吴仁宝
口 刘 英 杰
3 月1 8日,我在 出差 途 中收到 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西村曾经很穷。“ 高的像斗笠帽. 助西海固地区一万多农民走出荒山;华西 f 氐 村人奔赴白山黑水, 在黑龙江建立了“ 肇东
华西村” , 把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干元的逃
既富黄, 一场大雨白
足现实 , 实事求是。一村富了不算富 , “ 全国 茫茫。” 这是 16 年刚刚组建的华西村的 91
难。 这是实干家的行事箴言。 ” 因为有了这 不断进取的 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去, 他让老婆挡驾; 第三次去, 他干脆说 : 若要 我 为集体出力,除非集体收 入超过 我单 老百姓富了。可是, 昊仁宝却还是那么 “ 。对于财富' 有 自己的看法: 穷” 1 也 “ 家有黄
吴仁宝的“ 变成了一次次辉煌的超越。 闻”
里装着群众 , g念着群众。 -,、 他有一副热心 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在他身上 领华西人走上了奋斗之路。“ 大发展, 小困 难; 小发展, 大困难; 不发展, 最困难。这番昊 ” 村的人深思 。老百姓都搬进了村里分配的 别墅, 他还和老伴住在 7 O年代的1 房里, 日 木
富, 全国富, 怎样实现富, 怎样持续富……吴 步高” 的甜头。 不仅如此。 华西村人奔赴塞上荒漠般
入 30多万资金建立 了宁夏 “ 0 华西村” 。 帮
吴仁宝是一位闯将。在社会主义新农 仁宝和华西人, 愣是把“ 字写出了花样 富”
村的建设之中,他敢于突破成规 ,独辟蹊 来。
径, 促成了村庄事业的几次飞跃。 他的打拼
如此 ,吴仁宝在华西村的种种发展思路与 举措 , 才能不落窠臼 、 屡有创新 , 实现 了一 个村庄亘古未有的奇迹。
农耕社会对 “ 字的理解, 富” 赋予了它远为 广泛的涵义: 口袋, 富 富脑袋, 个人富 , 集体
得到就业, 老年人按 月领保养金, 尝到了“ 基 本生活包, 老残有依靠, 就业促勤劳, 小康步
。
3o 0 亿元。——华西村人富起来了。
元 全销收突 。 ’ 村售入破 2 畔,
在 个 大 历 进 中 吴 宝 其 把 搴 度来 _ 这 宏 的 史 程 ,仁 以 卓 囊 :翻 鳓 畦 -
有成效的思考与实践 ,为中国农民的富裕 之略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样本。他的思
但仁的想然止此在 吴宝理显不如。华
维普资讯
固腿蕾 壁 四 国 围田
记华 西村原 党支部 书记 吴仁 宝
江苏省江阴市华土镇华西村——被誉 司 、 进入资本经营新阶段, 华西村在 自己的 率先发展、 科学发展 、 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 为“ 天下第—村” 明星村庄” 的“ 。
华西村原党支部书记昊仁宝, 无数 次 土地上 、也在共和国的农村史上写下了一 个又一个传奇。 昊仁 宝一位中国农村的风云人物 , 被 誉为中国农民的骄傲 。4 0多年来 , 吴仁宝 始终保持 中国农民的质朴不变色 ,始终坚
JI
族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在这个现代化之路 华西村民如是说。 上,三农” “ 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没有农村与 “ 没有华西村地 没有今天的吴仁宝。”
间。 如今, 户户住别墅, 家家有轿车
,
,
“ 仁宝” 成了名牌产品, 0 年 全村销售收 2 4 0
“西、 O 华”
一
农 生就 小 会实 昊 自恤诋 民康 没康的 的 竺 活 有 社 现 仁 曜 小 宝
干。”穷够了! “ 穷透了! 3 ”3岁的吴仁宝由
金数吨, 也只能吃三顿; 一天 豪华别墅独 占 鳌头, 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这句话也被
吴仁宝是一位“ 仁者” “ 。仁者爱人。他 此开始了对华西村前途的思考, ” 制定了《 华
扶危济困, 乐于助人。作为村委书记 , 他心 西大队学大寨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图》 , 率 写在村 口的大牌子上, 令每一个走进华西
求不变心 ,带领华西人从一穷二白走向文 明富裕。吴仁宝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建设者的典范,是每—位共产党员学习的
楷模 。
被聚焦的“ 明星村官” 。
16 年建村至今, 91 昊仁宝与华西村共 同走过 。从上世纪 7 O年代建设农业样 板
吴仁宝是一个思想者,几十年不断的 思考成就了他如今的功业。 近代中国, 在
考扎根于农村最真的现实 ,他的实践针对 西村的人发出的第一声感慨。 于农民最切身的困境。大发展 , “ 小困难; 小 “ , 富” 这个字简单又不简单。 说它简单,
发展 , 大困难 ; 不发展, 最困难。” 如此质朴 是因为单从字面上看, “ 一房一口还有田” ,
简洁而又充满客智的话语,只能出自一个 人最深切的经验和最深刻的思考。也正因 这大概是干百年来中国人对富字的最原始 的理解 。 说它不简单, 是因为华西村突破了
富了才算富。这是高尚的社会主义者的远 真实写照。村民朱善达至今仍记得 当年吴 荒村建成了人均收入超过 30 元的新村。 ” 50 大理想。干难万难 , “ 实事求是最难。 只要坚 仁宝“ 三顾茅庐” 都请不来一个木匠的辛酸 “ 村帮村, 户帮户, 最终实现全国富。这是吴 ”
持实事求是,就能大难化小难 ,小难变不 往事:第一次去, “ 他外出挣钱去了; 第二次 仁宝的理想 。
西村 的中心广场上, 一抬头就能看见硕大
“ 华西村真富。” 这大概是每个初进华 的标语牌: “ 个人富了不算富, 集体富了才算 富; 一村富了不算富, 全国富了才算富 。” 这 正是吴仁宝对“ 字的理解。于是,大华 富” “ 西” 的设想出炉了: 20 年 6月至今, 从 01 华
西村先后将周边 l 6个村纳入 “ 大华两” 的 范畴, 共同发展致富 。 如今在大华西, 青年人
国人心 中萦绕不去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民
村。 8 O年代实现农村工业化 ,o年代实现 9 农村城市化 , 2 世纪拥有 8 直到 l 个上市公
持社会主义 、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 , 始
终保持共产党 员的先进性不落伍,始终把
维普资讯
、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