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优秀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优秀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思考课本100页问题探讨。
二、什么是物质循环?
[思考]
1.因为由于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升高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而温室效应将对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什么危害呢?
2.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探究点一 、碳循环。
结合课本100页和图5-11完成思考与讨论。
探究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过程
范围
特点
联系
探究点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针对探究课题,结合生活经验尝试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2..明确试验中的相关变量,哪些是我们要研究的自变量,哪些是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如何控制呢?
【拔高训练】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5.3Fra bibliotek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预习案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必修3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4

生物必修3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4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传递。

(4)温室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性试验的一般步骤:(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A.化能自养生物B.动物和微生物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和动物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值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5.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的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7.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的过程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8.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就其根源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燃料中的碳D.生物环境中的碳(三)合作探究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的理解○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________的驱动。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情调查、情景导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物质循环(一)概念: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都不断进行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过程,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范围:概念中的生态系统指的是-___________;物质:指的是__________而不是单质或化合物;循环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物质不灭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动植物遗体、残骸、排泄物(二)物质循环举例(碳循环)1、循环过程2、思考●碳的存在形式:在无机环境中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_____________●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与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传递, 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是相互的,其他成分之间都是____________的二、能量流动(一)概念: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②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③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④通过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2、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难点:“看”自主预习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传递。

(4)温室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学”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

收获内容疑点内容“练”—课堂自测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2、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2.概述研究物质循环的意义;3.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预习完成】概念:。

(1)循环形式:。

(2)循环途径:(3)温室效应:【思考与交流】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先填写示意图,再回答有关问题。

1.C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状态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

3.产生CO2的途径有三条: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巩固】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含碳有机物2.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A.非生物环境的物质供应B.生产者的同化作用C.消费者的同化作用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的甲、乙、丙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知识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预习完成】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1.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____________。

2.能量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离不开物质的_____和。

3._________是能量沿和流动的载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A级问题一: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性。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3 物质循环具有性,又叫做。

A级问题二: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主要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2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等化石燃料,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的平衡。

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形成。

A级问题三:1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是,和。

二者是进行的,彼此,不可2能量的固定、、和,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流动;能量作为动力,可使物质不断地在与之间循环往返。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三.合作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物完成的,主要是,也有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②③B级问题二: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 线粒体和染色体B. 叶绿体和线粒体C. 叶绿体和核糖体D. 线粒体和内质网B级问题三: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2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B级问题四: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级问题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能量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B级问题六:1 A、B、D分别代表各种生理过程:A. B.D. 。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教学文案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教学文案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第3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球性,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①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②生物圈。

2.特点: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③全球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④反复利用。

二、碳循环1.循环形式: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⑤CO2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是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碳循环失衡:人类大量燃烧⑧煤、石油等,导致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产生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将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⑨海平面上升。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四、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

(2)分解者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相关。

2.提出假说: 根据案例1可以提出“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的假说;根据案例2可以提出“微生物能分解淀粉”的假说。

3.实验设计: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什么?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什么?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何关系?3.CO2的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关联?如何降低温室效应?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是什么?2.请尝试完成下面碳循环过程图解。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预习学习内容】一、物质循环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酸盐。

2、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渠道是相同的即。

4、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具有全球性。

能量流动的特点、。

三、与社会联系温室效应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度,与通过生物的和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度大致相同。

2、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造成的。

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不可分割。

能量的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预习自我检测】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A、单向的B、逐级递减的C、往复循环的D、快速运动的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A、碳酸B、碳酸盐C、二氧化碳D、碳水化合物3、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4、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课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实例—碳循环ABDC1、★思考回答:观察上图中各成分的箭头走向规律,请回答下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那种成分?2、(1)碳循环的形式:(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1)预防和缓解措施:合作探究二、物质循环的概念要求:根据碳循环的特点,阅读课本P101内容,归纳总结下列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熟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能分析碳循环过程。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物质循环图解中的物质的来源和去路。

3.热爱自然,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快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划出重点。

明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掌握温室效应的起因和防治措施。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操作步骤,记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然后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完成时间40分钟。

2.本节重难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温室效应。

预习案
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去哪儿了?分子中的碳和氧又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实际上,碳元素和氧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
一、碳循环
1.阅读课本P101,勾画并记忆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以什么的形式进行?为什么说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通过阅读和记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勾画并记忆参与碳循环的物质是什么?发生的范围是什么?因此碳循环又叫什么?
3.碳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以及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分别是什么?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疑惑】
1
A.绿色植物和动物 B.绿色植物和微生物 C.动物和微生 D.绿色植物或微生物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探究案
探究点一:
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
探究点二:
结合碳循环从形式、特点、范围等方面来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点三:
现在全球变暖是人人皆知的事,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带来的后果及解决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针对训练】
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A.碳酸盐;呼吸作用 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CO2;分解作用
2.看图回答问题:
⑴.这是___ _元素的循环。

⑵.写出①~⑤所示过程的名称: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⑶.图中A、B、C、D各是什么生物?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⑷.补充图中缺少的一个箭头。

【身边的生物】
氮循环
氮在环境中的循环可用下图表示。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状态的氮,主要是硝酸盐,用做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这样,环境中的氮进入了生态系统。

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植食动物所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

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尿素、尿酸),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动植物死亡后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

硝酸盐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中。

因此,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还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用。

海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氨沉积于深海而暂时脱离氮循环。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

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
教材助读
一、碳循环
1.碳元素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2.二氧化碳和含碳的有机物
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A烧杯作为实验组,加入的是30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作为对照组,加入30ml蒸馏水。

2. A1烧杯碘液不变蓝;A2烧杯碘液菲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
B1烧杯变蓝色;B2烧杯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预习自测1.B 2.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原因: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

后果:气温升高,会加速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措施: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提倡低碳生活;2.植树造林
针对训练 1.B 2.⑴.碳⑵.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化石燃料的燃烧⑶.A.生产者 B消费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⑷.A→CO2
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
教材助读
一、碳循环
1.碳元素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2.二氧化碳和含碳的有机物
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A烧杯作为实验组,加入的是30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作为对照组,加入30ml蒸馏水。

2. A1烧杯碘液不变蓝;A2烧杯碘液菲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
B1烧杯变蓝色;B2烧杯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预习自测1.B 2.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原因: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

后果:气温升高,会加速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措施: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提倡低碳生活;2.植树造林
针对训练 1.B 2.⑴.碳⑵.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化石燃料的燃烧⑶.A.生产者 B消费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⑷.A→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