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最新地理教案-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高二) 精品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优秀范文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优秀范文一吉林省通钢一中李东升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直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2)通过分析典型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归纳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3)能运用所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习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难点:(1)典型地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原因;(2)垂直地域分异的有关规律;(3)几处典型非地带现象的分布及成因。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阅读以下实例:……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景观……,这一实例说明地理环境有何特点?(2)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在空间尺度上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3)分析(1)中的案例,思考问题:①在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从山麓到山顶各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哪些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②在从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除了气候发生变化外-还能看到哪些地理事物发生变化?(4)小结: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的——不同的和土壤—一带状分布: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的最显著的标志是 .2.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1)教材读图5.6,分析主要由哪几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有什么特征?(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①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找出以下几个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分析: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纬度带?它们是沿着什么方向延伸?沿着什么方向更替?②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在中纬度大陆的那些地方表现也很明显?③由以上实例分析可知: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读教材图5.6,分析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fwsir)这种变化在哪个纬度带表现最典型?(2)这种地域分析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读图5.11及中国地形图:①找出喜马拉雅山的纬度位置及其基带名称;②根据图5.11,分析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有什么特点?南坡与北坡自然带数目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原因。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高中地理作为现行高中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球观、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维护绿色发展的班级培养要求。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针对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地理理论框架下正确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能够了解地球范围内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明确自然环境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进而提高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2.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和分布及不同地区间的自然环境差异性;(2)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4)能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差异性,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分类;(2)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3)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探究学习、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提高。

(1)知识传授通过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科学概念、分类、原理和方法。

(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懂得问题解决过程,提高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实例学习和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可根据案例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及价格之间的原因和联系。

(4)实践提高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采用实地考察、实验观测等方法进行学习。

如到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进行环境调查等。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适用年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和特征;2. 不同环境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图片和地图素材;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地球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例如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二、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差异,例如山地、平原、草原、沙漠等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等。

三、知识讲解(20分钟)1.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讲解,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差异性。

2. 分别讲解不同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气候对植被分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地貌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水文对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影响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描绘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五、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地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案大纲版选修二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案大纲版选修二

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主要特征,理解东部季风区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2.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两个自然地区的基本特征,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区性差异主要是东西差异;3.了解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分异,理解青藏高寒区的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

能力目标1.能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正确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不同的分异规律。

2.能运用有关地图熟悉掌握我国七个自然地区的空间范围、基本特征。

德育目标通过对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地理国情,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掌握并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东部季风区是由纬度决定的南北方向和变化规律,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由经度决定的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青藏高寒区是由高度决定的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因素,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的指示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及师生互动式的讨论、探究教学。

●教具准备1.投影片: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地区分布图,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两个自然地区分布图,青藏高寒地区分布图2.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比较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比较表3.热带季雨林景观照片,内蒙古草原景观照片,西北荒漠景观照片,绿洲农业景观图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全国性差异,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划分及其各区之间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内部虽然具有相似的地理特征,但内部差异依然十分明显。

这也是符合地理区域分异原理的。

本节课我们将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学习三大自然区内部的差异。

[讲授新课](板书)§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出示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先复习上节课所学三大自然区的分布范围,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东部季风区内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差异?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和力学作用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地理学以地球和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力学作用为研究对象,探索地球表层的规律和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球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差异性。

本教案将从气候、地貌和水文三个方面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气候差异性1.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地区,特点是温度高、年降雨量大、季节性明显。

热带气候对农业产生良好的条件,很多热带地区以种植作物为主要经济活动。

2.温带气候:温带气候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地区,特点是四季分明、降水分布均匀。

温带气候适宜农业发展,也为工业和居住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3.寒带气候:寒带气候位于地球北极和南极地区,特点是寒冷、干燥。

寒带气候条件恶劣,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较大,但也有少量原始居民适应了这种环境。

三、地貌差异性1.平原:平原是指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平原和美国的中西部大平原。

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拥有广阔的耕地和水资源。

2.山地:山地是指地势高、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山地地区地形复杂,对农业和交通有一定的制约,但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开发旅游业。

3.高原:高原是指地势较高的平坦地区,如青藏高原和安第斯高原。

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适宜畜牧业发展,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四、水文差异性1.河流系统:河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

不同地区的河流系统差异很大,如亚马孙河和尼罗河的流量差异很大,对当地的交通和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是地下层的水体,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差异会影响到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等诸多方面。

3.降水分布:降水分布是指降水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

降水分布的差异性对农业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例如沙漠地区的水资源稀缺,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高二地理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教案人教版

高二地理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要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要掌握各个自然区内部气候、植被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就不同。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同一性差异性域地理),水分条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只不过不如热量条件显著。

所以实际上,东部季风区仍然有东西差异,但主要是南北差异。

东部季风区四个自然地区名字的构成形式:位置+热量条件+湿润程度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即四个地区的主要特征)表1-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表1-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2.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表1-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注意: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性差异因素外,在高大山地也存在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垂直分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1、形成原因:夏季风和海拔高低2、地域差异表1-6: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3、青藏高寒区人类活动的垂直分异表1-7:课后练习:1.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热量条件的差异B. 水分条件的差异 C.垂直高度的差异 D. 非地带性差异2.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日均温≥10℃积温为()A. ≥3200℃B. <3200℃ C.3200℃一4500℃ D.≥4500℃3.东北山区的自然景观为()A. 落叶阔叶林B. 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 D. 草原4.东部季风区中,地貌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的自然地区是()A.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B.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C.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D.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5.东部季风区中,跨地势两级阶梯,且地区间水分条件差异显著的自然地区是()A. 东南地区B. 华中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6.我国北方农业以旱作为主,是由于()A.热量不足 B. 水分不足 C.地势较高 D. 土壤肥沃7.年平均气温≥10℃积温大约为≥7500℃的地区,耕作制度一般是()A. 一年一熟B. 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 一年三熟8.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全年都可生长农作物,主要原因是()A.1月平均气温>0℃ B. 1月平均气温≥25℃C.湿润地区水分有余 D. 植被均为常绿阔叶林9.西北干旱半于旱区的东西差异的主要成因是()A.热量条件 B. 干湿程度 C. 地貌类型 D. 植被类型10.从东往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依次分为()A.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 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C.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D. 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绿洲11.地貌结构具有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特征的自然地区是()A.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B.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C.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D.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12.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带的农业方式是()A.草原畜牧业 B. 山地畜牧业 C. 高寒畜牧业 D. 耕作业答案: 1.A 2.B 3.B 4.C 5.C 6.B 7.D 8.A 9.B 10.C 11.D 12.D。

高二地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高二地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土壤 主要农作物
多钙质土,多呈碱性 棉花、小麦为主
红壤和砖红壤为主,多呈 酸性。
油菜、水稻为主
耕作制度
旱作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 三熟
多为水田,一年两熟到三熟
生活习俗 平顶 。打雪仗、吃饺子 尖顶。赛龙舟、吃粽子
以南
以北
一月均温
无霜期 气
>10°Ç积 温 候 温度带 年降水量
干湿地区
大于0度
小于0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景观
3200——4500 ℃
年均降水量<200mm
比较破碎,以盆地或低山丘陵为主
2、根据上述分析,东部季风区可以划分为哪几个自然区?各个自然区的特点?
平原和大高原为主,地形较完整
200mm等降水量线(贺兰山)。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
3200——4500 ℃
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布中的指示作用有哪些?


4500 °Ç以上 4500 °Ç以 下
亚热带、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大于800毫米
小于800毫米
湿润地区
半湿润、半干旱区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
冰雪带 5500m
高山草甸 4000m 针叶林 3000m 针、阔混交林 2500m
落叶阔叶林 500m 常绿阔叶林
在高山带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灌丛、草甸,适 于耐寒动物如牦牛、绵羊放牧。
青藏高寒区的内部差异
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
气 候 高原气候。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
景 观 由东南向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
(水平变化)
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垂直变化 从东南边缘到高原内部,由繁到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高二)
教材分析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

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

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

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

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

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

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

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

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

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

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本单元共分4课。

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

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

一、上一课重点是讲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全国性差异,本课的重点在于分区讲述各区内部的地区性差异。

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

在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经度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在青藏高寒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故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主导性差异因素只是决定区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惟一的因素。

如在东部季风区,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但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如热量条件明显。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现了随高度发生的变化;在西半部地区,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也影响了地理环境变化。

在青藏高寒区,除了垂直方向的变化外,还体现了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水平变化。

在这一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各个自然区
内部的主要变化规律,因此在每一个大标题上,都点出了该区所要讲述的变化规律,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等。

三、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差异,简明扼要地讲述各个自然地区的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涉及到的有关界线,是依据主导性差异因素所选取的某一指标,如热量指标或降水量指标。

但应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主导性差异因素并不是惟一因素一样,在划界时,这一主导指标也不是划分的惟一指标,具体的分界线只能是与这一主导指标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界线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变化的规律即可,不宜要求学生掌握界线的详细位置。

四、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

仔细对照这四个自然地区的名称,可发现每个地区的名称都体现了三个内容:位置、热量条件和湿润程度。

热量条件的差异是这四个自然地区之间的典型差异,此外,次要的差异体现在湿润程度上。

如东北和华北都是湿润、半湿润地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虽然大多在400~800毫米之间,但由于温度条件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少,比较湿润。

如按干燥度指标划分,这两个地区有一部分干燥度小于1,属于湿润地区,故而这两个自然地区实际上既有半湿润地区,也有湿润地区。

关于东部季风区,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日常意义上的东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平常所说的东北主要指行政上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本课教材中所说的东北地区主体上是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为主,包括辽宁省的北部和内蒙古的东部。

此外,教材没有具体展开讲述这个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基础和图1.3,把课文中提出的特征落实在图上。

如东北地区周边所环绕的山地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也是东北的林业基地;中间广阔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东北的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这两个平原上。

这里的地带性植被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带性土壤除了黑土以外,还有黑钙土和沼泽土。

2.对照初中地理,可发现东部季风区的范围大致包括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而北、南方的分界线与华北、华中的分界线也基本一致,都在秦岭-淮河一线。

由此,可把东部季风区的四个地区视为南、北方地区的细化,也足见秦岭-淮河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一方面,诸多要素的等值线都分布在该线上,如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最冷月均温0 °C等温线等。

另一方面,该线南北两侧表现出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界北地形比较完整,以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界南地形则比较破碎,以盆地或丘陵为主;界北为落叶阔叶林,界南为常绿阔叶林;界北以旱作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界南以水作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

3.如果对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地区进行列表归纳总结,四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将反映得更明显。

地区
气候带
湿润程度
植被
特色土壤
作物熟制
东北
温带
湿润半湿润
针叶、针阔混交
黑土
一年一熟
华北
暖温带
湿润半湿润
落叶阔叶林
黄土
两年三熟
华中
亚热带
湿润
常绿阔叶林
红壤
一年两熟
华南
热带
湿润
常绿阔叶雨林
砖红壤
一年三熟
五、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征,第七单元也涉及到,这里介绍的重点在于讲明草原地区与荒漠地区的差异之处,而这种差异是由水份的多少来决定的。

六、与其他两个大自然区不同,在青藏高寒区的内部没有再进行自然地区的划分,这是由青藏高寒区内部的差异特征决定的。

本区虽然也有水平方向的差异,如文中说到的高原上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但本区主要的地域性差异是以垂直差异为主的,如按海拔划分,将会出现很多地区单元,这不是本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我们只要求学生了解垂直变化的大致规律。

有一点需要注意,本区内地域的垂直差异并不是机械的,在相对高度大的地区,垂直分异明显且繁杂;
在相对高度小的地区,垂直分异则比较简
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