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3.4.2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区位、环境与资源2.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熟悉地球的特点、成因和变化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我的家园课程目标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2.掌握地球的地理分区和特点3.能够识别地球的各层和地球仪上的各个要素课程重点1.地球的层次结构2.地球仪的结构和要素3.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课程难点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2.地球仪的结构和要素的识别和掌握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地球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剖面图等资源,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的层次结构和运动规律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地球仪上的要素,比如赤道、经线、纬线等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让学生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第二单元:资源与环境课程目标1.掌握地球上的资源分类和分布规律2.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3.理解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课程重点1.地球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3.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课程难点1.环保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资源与环境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让学生探究不同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画出相应图表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让学生回答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课程目标1.掌握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2.了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3.理解城市对人口的影响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课程重点1.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2.城市的产生和发展3.城市对人口的影响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课程难点1.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演变过程2.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人口与城市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并分类整理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演变过程,比如历史文化、经济因素等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利用图片、图表等回答相关问题,比如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共三单元,分别是地球,我的家园;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城市。

学案3:3.4.2羧酸衍生物

学案3:3.4.2羧酸衍生物

第2课时羧酸衍生物【学习目标】1. 了解酯的结构,掌握酯的水解反应。

2.了解油脂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其化学性质及应用。

3.了解胺、酰胺的结构特点、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知识梳理】一、酯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酯的组成与结构(1)酯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其结构可简写为其中R和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饱和一元羧酸C n H2n+1COOH与饱和一元醇C m H2m+1OH生成酯的结构简式为,其组成通式为C n H2n O2(n≥2)。

2.化学性质——水解反应(1)在无机酸催化下,水解反应为可逆反应。

如:。

(2)当用碱作催化剂时,碱与酯水解生成的乙酸发生中和反应,可使水解趋于完全。

因此,碱性条件下水解是不可逆反应。

如:。

二、油脂的结构、分类和性质1.概念油脂是由和生成的酯,属于酯类化合物。

2.结构(1)结构简式:。

(2)官能团:酯基,有的在其烃基中可能含有碳碳不饱和键。

3.从物质的状态上认识油脂常温下,植物油脂通常呈液态,称为;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称为。

脂肪和油统称为油脂。

4.常见高级脂肪酸5.化学性质(1)水解反应(2)油脂的氢化三、酰胺1.胺烃基取代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而形成的化合物叫做胺,一般可写作。

胺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氨基所替代得到的化合物。

例如,甲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氨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叫甲胺( );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氨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叫苯胺( )。

胺类化合物具有碱性,如苯胺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苯胺盐酸盐。

2.酰胺【核心突破】1.酯化反应与酯的水解反应的比较酯化水解反应原理催化剂浓硫酸稀硫酸或NaOH催化剂的其他作用吸收水使平衡右移,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CH3COOH,提高酯的水解率加热方式直接加热热水浴加热反应类型酯化反应(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取代反应)油脂酯矿物油油脂肪组成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含氧酸与醇类反应的生成物多种烃(石油及其分馏产品)含较多不饱和烃基含较多饱和烃基状态液态固态液态或固态液态性质具有酯的性质,能水解,兼有不饱和烃的性质在酸或碱的作用下水解具有烃的性质,不能水解鉴别加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使溶液红色变浅且不再分层的是油脂或酯,无明显变化的是矿物油相互关系物质氨胺(甲胺)酰胺(乙酰胺)铵盐(NH4Cl)组成元素N、H C、N、H C、N、O、H N、H、Cl结构式化学性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与酸反应生成盐水解反应:酸性时生成羧酸与铵盐,碱性时生成羧酸盐和NH3与碱反应生成盐和NH3用途化工原料化工原料化工原料和溶剂化工原料、化肥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酸和醇发生的反应一定是酯化反应B.酯化反应中一般是羧酸脱去羧基中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C.浓H2SO4在酯化反应中只起催化剂的作用D.酯的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醇和酸2.草莓、香蕉等水果具有芳香气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乙酸乙酯(化学式为C4H8O2)等物质。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预习学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预习学案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预习学案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节预习学案预习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 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德育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預习过程】自主学习预习任务一:看课本p51找一找怎样才形成聚落。

聚落的两种形式是和。

预习任务二:1、收集资料城市、乡村景观图片说明城市居民聚落乡村聚落居民房屋道路教育条件信息流通快慢物质娱乐生活城市乡村2、收集资料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那些城市问题?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在着城市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3、收集资料乡村聚落分布有什么特点预习任务三看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

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预习任务四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建筑风格当地气候特点东南亚的高脚屋ww w.x k b1.co m北非的平顶屋因纽特人的冰屋预习任务五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数据文化遗产?你认为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预习诊断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预习质疑1、这节课你的收获。

榆次区实验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榆次区实验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课程标准】在世界气候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2、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能够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提高读图能力。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教学方法、在学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地图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图片(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南极)世界上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

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各自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一、气候的地区差异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P62完成《金榜学案》P41基础梳理,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时间三分钟。

2、读图3.25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说明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

3、反馈练习:完成P63活动题。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1、阅读地图册P26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世界气候类型共有多少种,并根据其名称及规律归纳大致可以分为几类?2、活动:(1)阅读课本P65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完成课本P65页表格。

(2)学生读图分析北温带亚欧大陆的西岸、内部和东岸各是什么样的气候类型?并让学生填在课本P65表中。

3、阅读课本图3.28,说出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4、探究应用:投影A、B、C三幅图片,每三小组分配一幅,根据各自小朋友对当地气候特点中气温和降水的描述,结合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知识,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讨论三位小朋友各自家乡所在的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并指出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

(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B为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C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的东岸)【板书设计】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3个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3个学案

长铁一中导学·学案让我们走近地理第一节我们怎样学地理(第一课时)科目地理年级初一班级姓名课型新课主备人任咏梅审核人导学时间第周学习目标知识1、 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2、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3、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能力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情感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材分析重点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难点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导学操作过程设计(含导学方法、学法指导、课练、作业安排等)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学科,掌握地理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素质。

那么我们该怎样学习地理?“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1、自主学习:读图1-12和图1-13,思考:(1)、地图是怎样绘制的?(2)、地图上必须有哪些要素??(3)、在书上划出地图的概念。

2、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3、【教师精讲点拨】学习任务(二)方向判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8页,思考下列问题(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标出右图中在右侧“米” 字形示意图的八个方向(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①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____________。

2、合作探究: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1)小河流动方向是?(2)公路从左到右的转向是?(3)指向标定向的步骤3、【教师精讲点拨】③经纬网定向法(暂不学)4、精讲互动:P16活动题达标检测查漏补缺课堂练习:(1)小河流动方向是?(2)公路从左到右的转向是?课后作业1、基训2、绘制本校平面图课后反思A· B·。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学案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学案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午热晨凉,冬寒夏爽,气温在不断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时?因为空气中的热量来自地面,正午过后,太阳高度虽然降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

气温升到最高,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能达到最高值。

2.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则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2月最高,8月最低。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1.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等温线闭合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纬度因素的影响低纬地区气温高,高纬地区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海陆因素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其他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南凸出,原因是这里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64页)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64页)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共64页)目录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和地球仪学案导学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先学后教1.___________率领船队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平方千米,最大周长是约__________千米,平均半径约__________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________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_________。

4.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来表示地球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地理事物的位置5.地球仪上有根假想轴是_________,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做__________。

其中,对着北极星的点叫__________,它是地球上最_______点。

与北极对应的点叫_________,是地球上最________点。

小组合作1.说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当堂达标1.下列事例不能正确说明地球形状的是()A.月食的形状B.在海边观看由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C.“天圆地方”说D.站得高看得远2.“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赤道周长约()A.5亿千米 B.4千米 C.4万千米 D.8000千米3.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圆球体B.扁球体C.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D.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4.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天如斗笠地如覆盘④地球卫星照片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D.④②③①5.月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中间,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人们看到的月食图片,不可能是()6.有一天咸蛋超人“遁地”前去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的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学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学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感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

2.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观察地球仪,说出它的基本构造,并尝试自制简易地球仪。

学习过程【基础链接】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她的全貌;正如苏轼的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让我们寻着古人的足迹,经历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全过程……【新课学习】学习主题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阅读课本P2-3,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古代人凭直觉认识世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怎样的?2.最早证实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什么?3.人类如何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4.从这个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二、填出下面用来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表面积;地球平均半径;最大周长。

学习主题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阅读课本P4-5,认识地球仪。

1.地球仪的定义:人们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把它缩小,制做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球仪的作用:可以方便我们认识地球的,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

【我的问题】请写出你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拓展深化】你有自已的地球仪吗?观察它的结构和表面内容,写下你的发现。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B.直到卫星照片成功拍摄,人们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D.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足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了2.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正确的是()A.天圆地方 B.是个球体 C.是个圆 D.以上说法都对3.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的极半径约6337千米B.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1千米C.地球的体积约12830亿立方千米D.赤道的长度约是8万千米图1-14.下列有关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地球仪就是地球本身B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比例缩小而成的C .地轴是地球内的一根轴,离开它地球无法转动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人们把地球仪做成标准球体,是因为 ( ) A .为了美观 B .为了便于地球仪转动C .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是相等的D .地球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二、综合题6.图1-1是“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读图并结合课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综合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影响气候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教学难点】
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知
展示图片“春节期间,广州的花卉市场和哈尔滨的冰雕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时间两地的景观差异如此巨大?学生思考问题,引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新课探知·展身手】相关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
(1)纬度位置的影响。

展示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下表。

结论: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师问:根据前面两节所学知识,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呢?
生答:纬度位置。

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纬度不同,各地的气候就有所不同,那么,纬度相同,气候是不是就相同了呢?
(2)海陆位置的影响。

展示塔里木盆地风光、天津渤海风光图片,分析两地纬度位置相同,可为什么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
生答:因为它们海陆位置不同。

师问:它们海陆位置怎样不同?
生答:天津距海近,塔里木盆地距海远。

师问:根据前面两节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分析海陆位置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并完成下表。

结论: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就受海陆位置影响,因此,海陆位置就成为影响气候的另一主要因素。

(3)地形的影响。

过渡:夏季很热,同学们想在夏天时外出旅游避暑吗?
生答:想。

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各小组选一处夏天避暑的地方。

(学生发言)
师问:同学们选择的避暑地多在什么地方?
生答:山上、海边。

师问:为什么选择山上?
生答:因为山上夏天凉快些。

师问:为什么山上凉快些?
生答:因为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

师问:也就是说气温会受什么影响?
生答:地形的影响。

师问:那么,降水会受地形的影响吗?
生答:会。

活动:根据前面两节所学知识,分析地形是怎样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完成下表。

结论: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受地形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受地形的影响,因此,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探究拓展:展示课件,完成课件“探究交流抓重点”主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相关内容。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到气候会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这些都是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呢?反之,气候会影
响人类活动吗?又有哪些影响呢?
(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新课探知·展身手】相关内容。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
活动设计:
(1)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你能举例说明吗?(友情提示:衣食住行,植被等)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A.我国南方雨水充沛,夏季如有一个月不下雨,常会发生严重旱灾;而沙漠地区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发生旱灾。

B.夏收、夏种、夏管俗称“三夏”,尤其夏收是最忙的时候,小麦农机收割跨区作业队,由南向北推进,但在山东则由西部内陆向东部沿海推进。

C.油菜在我国分布极广,但油菜花期却不一样,如果去江西婺源看油菜花是
3、4月,如果暑假7、8月想欣赏油菜花就去处于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

(3)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气候有没有影响呢?能举例吗?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明确生活处处皆地理,知道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坚定学好地理的决心。

归纳总结,把握思路
活动设计:将下列所述核心概念填到下列框架图中。

设计意图:这种小结删繁就简,能帮助学生尽快理清知识体系,明确其内在联系,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师生一起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

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一课一练·提素养】。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