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作文:巍巍南开熠熠精神
魂兮归来,写在南开大学校庆之际

魂兮归来,写在南开大学校庆之际又是一年10月17日,对于海内外的南开人而言,这是校庆的日子。
2004年,还读初中的我亲眼见证了南开中学的百年校庆。
如今,十七年倏忽过去,南开大学喜迎成立102年,南开中学成立已117周年。
厚颜的讲,我也算一个“老南开”了,这里的“老”当然不是指年龄,南开前辈如高山起伏,我等新人岂敢卖老,只是全面体验了中学、大学教育,一路传承下来,在同侪之间以学龄来论,似乎也可以当个“老”字。
从初中入学到大学本科毕业,我在南开翔宇学校(当时的南开初中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最为宝贵的十年光阴,那首朗朗上口的南开校歌,我曲不离口的唱了整整十年。
历史风云讲起南开的校史,不管从哪种角度切入,张伯苓都是殊途同归的人物。
1904年,严修与张伯苓在严氏家塾的基础上创立了南开学校,但“南开”之名并不是创校即有。
要迟至学校从严宅迁到新址的1907年,“南开”才出现在校名中,学校所在地俗称“南开洼”,意即“南边的开洼地”,因此便为学校取了南开之名。
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后来响彻宇内的校名其实朴素到近乎可笑。
但也正是这个名字,隐含了其后学校“越难越开”的命运。
解放后,天津市有了一个以此名之的行政区划——南开区。
这样的先例,恐怕世界少见。
1919年,恰是五四运动那一年,南开学校的大学部正式成立。
1921年,正式更名为天津私立南开大学。
1928年,张伯苓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提出“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
随着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的相继成立,整个南开教育体系已经颇具规模,蔚为大观,堪称执私立学校之牛耳。
孰料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日军发动全面侵华。
1937年,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在被炸之列,日军对南开学校破坏之暴行,令人发指。
据校史记载,当年南开的损失,占全国高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
物质湮灭之后,唯有精神永存。
也唯有精神,可以使物质重现辉煌。
中国不亡,有我!(2015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中国不亡,有我!齐邦媛抗战爆发后,整整一年间,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南京来到重庆。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送我去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
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发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爪。
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
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
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
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
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
他长得很高,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
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张校长幼年时跟随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读书。
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奋发图强,为国雪耻。
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一年后,他被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
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
我心中南开大学作文范文

我心中南开大学作文范文曹禺先生曾经说过,知中国者必知天津,知天津者必知八里台,知八里台者必知南开。
诚如斯言,南开这个名字被世人所熟知,但是南开的人呢?南开的风景呢?南开有湖名新开,这些都是一样被世人所熟知的吗?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一作为中国的老四所,有人以兵器来形容它们的不同:北大仿佛一柄锋芒毕露的青虹,清华就像削铁如泥的利刃,复旦宛若轻灵飘逸的短剑,而南开则是杨过手中那把朴实沉稳的玄铁重剑。
不是没有锋芒,而是过于锋芒内敛,所以就没有了那种不羁的狂放,所以有时候,你听不到它的声音。
世事繁华中,南开如同一个经得起寂寞的隐士,站在角落里拈花一笑。
南开的遗世独立不代表落没,这只是她的风格。
风格的形成,来自于百年历史和南开人的自信。
南开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南开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张伯苓。
张伯苓本-介武夫,深受甲午海战之后的“国帜三易”的刺激,于是毕生献身教育,以图教育救国。
南开诞生于民族危机灾难深重的时刻,办学之初非常艰难。
作为私立大学,南开的经费主要是来自于社会的捐款,是真正的中国人民自己办的大学,真正的“民族大学”。
从1898年南开中学前身“严氏家塾”的6个学生,到1948年的包含大、中、女、小、渝五部,在校生达4000余人的一代名校,在战乱频仍的几十年间,南开却成就了如此辉煌的事业,这是在人们意料之外的。
南开是一座学术的殿堂,从这里走出了周恩来温家宝、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以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学校定居,身边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数学人才,使南开大学成为国际数学重镇之一。
“我是爱南开的。
”最杰出的南开校友、开国总理周恩来如是说,现代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如是说,当代著名艺术大师范曾先生如是说。
南开人的名字在领奖台上熠熠生辉——可是名字的主人们总是沉默着微笑。
我的南开梦作文

我的南开梦作文在我还是个小毛孩的时候,就知道了南开大学这所了不起的学校。
那时候,对于南开的认知,就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模模糊糊,只知道它很厉害,是好多学子都向往的地方。
真正让我对南开产生深厚感情的,是一次偶然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得有些过分的周末,爸妈带着我去拜访一位远房亲戚。
这位亲戚家的大哥哥,正好是南开大学的学生。
一进他们家门,我就被满墙的奖状和照片吸引住了。
大哥哥穿着南开大学的校服,站在校园的某个角落,笑容灿烂得比那天的阳光还耀眼。
亲戚们都在夸他有出息,我站在一旁,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大哥哥看出了我的好奇,笑着问我:“小家伙,想不想听听南开大学的事儿?”我忙不迭地点头,像只小鸡啄米似的。
他拉着我坐在沙发上,开始给我讲他在南开的生活。
他说南开大学的校园特别大,大到第一次去上课都会迷路。
有大片大片的绿地,春天的时候,花开得那叫一个热闹,红的、粉的、黄的,像是打翻了的调色盘。
还有那些古老的建筑,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充满了生机。
他说他们的图书馆,那简直就是知识的海洋。
书架高得要仰着头才能看到顶,里面的书多到一辈子都读不完。
每次走进图书馆,都能感觉到一种安静而又强大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
大哥哥还讲了他们的课堂,老师们风趣幽默,讲起课来深入浅出,让那些复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同学们也都特别积极,课堂上常常是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听得入了迷,眼睛瞪得大大的,心里想:这南开大学也太神奇了吧!从那以后,南开大学这四个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我开始到处搜集关于南开的信息,上网查,找书看。
我知道了南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知道了南开培养出了无数的优秀人才,知道了南开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
我常常会幻想自己走在南开的校园里,穿着和大哥哥一样的校服,手里抱着厚厚的书,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去上课。
我想在那片绿地上奔跑,感受春风的拥抱;我想在图书馆里找一个靠窗的位置,静静地读上一整天的书;我想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
高三话题作文:巍巍兮中华,熠熠兮光大_1500字

巍巍兮中华,熠熠兮光大_1500字中华博大,经历千年风雨变革而愈发强大,历史长河中浩然长存挥之不去的是那血与泪、欢与笑、光荣与梦想的铮铮史实。
新学期伊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学习课程上,我们观看了历史纪录片《建国大业》。
该剧回眸了从1945年重庆谈判到新中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应该说是一部不错的重大历史纪实类题材的主旋律电影。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用生命和鲜血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旧政权建立的。
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精神,影片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革命先烈创建伟大新中国的种种艰难困苦。
在通往新中国的这条道路上,充满了无数艰难险阻,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用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一点是我们需要一直铭刻在心永远不能忘记的。
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高高飘扬时,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豪!革命是需要有人流血牺牲的,一如剧中的李公仆、闻一多,为革命、为民主呐喊而后倒于血泊;也如临死前还为毛主席做饭的炊事员;更有那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先前的无数将士。
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绝对不会换来革命的胜利。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战场上较量的前提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旧政权被推翻、新政权权的建立与维持,必须在它强大的武力做后盾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毛主席就说如果没有我党手里的几十万条枪,蒋介石是绝不会同我党坐下来谈判的。
人民要想当家作主,就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维持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想一想,在“白色恐怖”时期我党犯下的错误就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
历史是个好老师,如果你一次没学会,它还会再次让你付出惨痛的教训。
要想革命成功必须让自己的力量不断壮大。
顺应历史潮流,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什么坐拥八百万军队,配备着先进的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却如此不堪一击迅速溃败呢?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都不能逆“势”而为。
学府北辰 巍巍南开

学府北辰巍巍南开
王羿涵
【期刊名称】《高校招生(高考指导)》
【年(卷),期】2024()7
【摘要】走过时光的洪流,承载燕赵故地的历史积淀,历经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有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非凡气度。
南开大学扎根于这片土壤,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如同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海河之畔,与这座城市共同呼吸,共同成长,历经岁月洗礼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王羿涵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巍巍我南开精神"——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杨静武访谈录
2.巍巍学府多科繁荣——解读综合性院校
3.巍巍学府作育英才
4.百年铸就巍巍学府求是笃实再续新篇
5.浙江理工大学百年铸就巍巍学府求是笃实再续新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允公允能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感受南开气度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駸駸,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听着这首南开校父张伯苓先生填词的校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南开大学这所沉淀厚重底蕴的历史名校,他会带给我怎样的震撼和思考?“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又能带给我怎样的思考?当我观看完新闻联播播出的南开新闻的校训专题报道之后,迎着清明的春雨,我踏上了寻找梦里南开的征途。
俗话说:“家有家风,校有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既沉淀着长期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又标注着鲜明的时代气质。
“学”、“德”、“实”、“行”等这些最常被我们所提及的校训关键字,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而校训传递的价值理念,则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的高度契合。
如何挖掘校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正是新时期的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这正是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这两句话带给我最大的启示。
所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既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也是治校传统的升华,体现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南开大学的校训始创于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的校庆纪念会上,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允,即文言语首助词。
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
张伯苓先生的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
而当我真正的观看完新闻联播和切切实实踏上南开这片热枕的土地,却让我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个八个字的魅力。
南开,这个带给南开学子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的土地,让我明白,所谓百年老校,不在乎于高大的建筑,更不在乎百年的老树。
“巍巍我南开精神”—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杨静武访谈录

,
教育 的效果 可
是教
从 学 生 对 教 师的 关 系来说 则是
,
,
学校还 开 设 了 丰 富 多彩
,
能需 要 经 过 十年 在观 看
二
十 年甚 至 更 长 的
,
学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只 要 学 生 学 的任 务
,
的体 育 选 修 课 并 纳 入 大 课 表
,
实施 学
,
时 间 才 能 够 显 现 出来
“
激发学
~
种现 象
7
您 认 为体 育 健 康 教 育 的 目 标
随之 丰 富起 来
对 学 生 管理
。
体 育 健康 教 育 和 艺 术
,
生 的学 习 兴 趣 给 学 生 设 置 跳
在 长 期 的 教 育 实 践 中积 淀 下 来 的 反 映南 开 人 的 价 值 观
,
为 了促 进 学 生 健康 身 心 的 形成
、
,
并被南开 人 认 同
。
学 校 构 建 和 规 划 了 整体 和 谐 科 学 的
、
的 独 特 的 群 体 意 识 与 心 理 力量
、 、 、
它渗
、
健 康 教 育 实施 体 系 身教 育
方面 要 先生 负指导 的
。
康 还 应包括 生 理 心理 与 社会适 应 能
力 的和 谐 发 展
教育体 系
。
作 为音 乐教育 的 必 选 模块
是 把 学 生 培养成 作 曲 家
生 懂得
一
其 目 的不
责任
一
,
方 面 要 学 生 负学 习 的 责 任
目前 心 理 健康教 育 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巍巍南开熠熠精神
巍巍南开熠熠精神
经过报名、甄别、确认、起航,我十分有幸参加了2014年南开大学科学夏令营。
虽然以前也曾经参观过国内著名学府,但是在大学里生活学习的经历却的的确确是第一回,在出发之前便憧憬着美好的时光快快来到。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乘车到达南开大学。
天津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名胜之地,过去曾经屈辱的做过许多国家的租界,便被动的拥有了风格多元的建筑。
而南开正是这座城市镶嵌着的一颗明珠,它见证了这座城市所经历的一切,虽历经沧桑却却蕴藉着无数的希望。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这是百年南开的八字校训。
“公”当秉承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的理念,“能”当训诫莘莘学子要刻苦读书,做有利于祖国“能人”。
而“日新月异”更强调的是学校不懈的的进取之心。
南开当年与北大清华等四所名校共组西南联大,在乱世之中共铸起中国的大学精神。
周恩来总理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便都出自名门南开。
至今,恩来总理的塑像仍然屹立在南开的主楼之前,见证着这所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
夏令营志愿者为我们的生活起居安排服务。
志愿者学姐带领我们江苏来的十人小组,在主校区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验板块活动。
这位文学院的学姐恬静优雅,很快便被我们一群不学好的“坏家伙”定义为“女神”,并且左右“护持”,学姐的一举一动,都被我们看在眼里,赞在心里。
整个南开之行因此添上了轻松愉悦的色彩。
我们就这样穿过学校里的林荫小道,来到了幽静的实验室。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坐在实验室里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一把“老骨头”,眼镜比啤酒瓶的底儿恐怕还厚。
但事实却是,那些在实验室里从事一线研究工作的大多非常年轻,他们多是软件、环境工程和物理领域的前沿人物。
在这里碰到的一个带刘海的微胖青年,系着白色围裙做实验,倒更像一个厨师。
在我们讨论那一堆实验器材时,他还略带夸张的做着手势,开玩笑说,可以给我们塞一包乙醚,包准老师被麻到下课。
这样今天就可以不用上课了。
在另一个实验我们碰到了两个不苟言笑的学长,他们牢牢把守着一套价值高达千万元的“扫描探针显微镜”。
别看只有一件设备,却塞满了半个房间。
房间那头的显微镜连接着一个大箱子。
大箱子控制着针孔在物体表面快速移动,激光会扫描针孔的形变并且在另一个机子里读出数据,最后利用电脑软件里成像。
他们给我们扫描了一个薄纳米片,上面显示出纳米片表面一个个长方形的凸起物。
我们不由得龇
了龇嘴。
这也太神奇了——那针头可是纳米级别的啊。
来到软件学院,我们看讲师和研究生学长演示了他们设计的算法应用,如盲道的障碍物检测,PM2.5的源检测技术等等;在环境工程学院,我们听了关于纳米材料危害以及阿特拉津氯水解酶的诱变作用;在物理学院,我们探索了激光的应用。
尽管听不太懂,但是他们还是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我们能够理解的东西。
比如,pm2.5的源检测,是将污染物中的组分进行分离得到诸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之类的污染单位,并用专门的仪器分析各组分的成分以及污染源对污染物的贡献值。
那位博士生学长为我们展示了他最新的成果,经过重新编写的拟合分析程序处理过后的源检测的精准度,比编写前提高了几十个百分点!我不禁感慨,信息化和数字化果然是人类面对来自外在威胁时的最好武器了。
在南开大学的七天时间相当短暂却又相当漫长。
第一次的大学经历令我们印象深刻。
在人类的精神领地里,没有作弊软件。
在我们眼中,他们仿佛在把玩一些上手的游戏一样,但是他们的脑子里翻腾千百次,我们却毫不知晓。
但我们可以感知,思想的声音,思想的味道,思想的力量……
在南开本校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医学院。
在展览室里还有很多标本,在那里,我静静的站立在一个老人模样塑化标本前。
看着他整个上身的平面的解剖体图——很难想
象得出他们曾经是活生生的人!其实人的一生能有多长了。
但是唯因有了那些不朽的精神和灿烂的学术成果,有了那些大胆的探索者,我们的生命才真正意义上超越其他的生命,有了新的内涵。
就在南开大学那一栋栋外貌不起眼的灰旧建筑物里,一批批的学子们前仆后继,为科学事业献身。
他们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和刺鼻的化学试剂,把自己关实验室里,人类科技的成果,正是从这些高危的,高难度的地方走出来的。
当我们对着导航软件或者WiFi抱怨的时候。
我们可曾想过那些尖端的工程师们付出的怎样的艰辛工作?
人类自古以来的希望,唯在教育,有教育的地方,才有希望和进步,而南开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永远进步着的校园。
正像张伯苓先生提出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南开培养了数以千万的知识分子,他们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于公共领域,在所有有人类的地方创造明天,才有了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
巍巍南开,虽不在天,但却能俯视大地。
它的精神,也必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