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品味语言的能力;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通过对文章的学习,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学习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学法指导文章使用了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了起来。
作者在说理。
在鼓动人民大众;又在抒情,抒发豪情壮志。
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具有多重的含义,值得反复品位。
资料链接“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作者生活在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内外勾结镇压革命,先进知识分子迷惘彷徨的时代。
作者却表达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理想。
他在1923年写的这篇文章就反映了在国家危难之际革命者的信心、决心。
学习内容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一)1.通读全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精读一段,加深文章理解。
3.自我评价,总结自读收获:(二)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1.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正确的字写出来:逼侠骑岖阻仰回环屈折2.仿照例句写一段话例: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2023最新-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优秀4篇】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优秀4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
文章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民族生命前行进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及练习篇一《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前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
9.18,9.18,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出示课件一:课题)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出示课件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深入探究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出示课件三: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
[速读]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学生大声朗读这部分文字。
(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读语句)[选读]出示课件四:品读赏析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你以“这是一块()的土地”的形式来说自己的看法并找出文章中语句作为依据。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小组讨论回答。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一、教材信息1.1 课程名称初一语文1.2 课时数一课时1.3 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4 课文名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5 作者毛泽东二、教学目标2.1 语言知识目标1.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2.学习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
3.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的发展历程和美好生活。
2.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务实精神,让他们学会踏实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学会在困难时坚持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难点:1.解释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
2.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复习祖国的发展历程。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3.2 正文3.2.1 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了解他是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的。
3.2.2 了解文章内容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2.3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通过深入分析和讲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2.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
鼓励他们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
3.3 总结通过课堂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总结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深层意义。
四、教学评估4.1 收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结束后,收集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评价。
4.2 教学效果评估1.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准确识记本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赏析作者描绘雄健国民的重要段落,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雄健国民”的含义,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赏析作者描绘雄健国民的重要段落。
2.教学难点:理解“雄健国民”的含义,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是怎样的?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2.呈现新课:教师通过范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自读、互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掌握生字词的读音,理解词语的含义;分组合作,分析文中关键段落,探究作者描绘雄健国民的方法和技巧。
3.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分析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思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扬雄健国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4.评估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合作、展示、分析等情况,进行简要的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雄健国民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辅资料、教材等。
五、课堂练习与作业及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课堂练习,加强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
2.课外作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书笔记的撰写,加强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德育目标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李大钊博大磊落的英雄气魄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2、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主权不断受到资本主义殖民者的剥削,人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高呼人们起来反抗,以赢得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有的手持钢刀,用敌人的血来祭奠那逝去的灵魂;有的愤书疾笔,希望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或者痛斥侵略者的不良行为……因此,无数的英勇战士倒在了血泊之中,无数的优秀篇章流传至今,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其中的一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作者那满腔的热血与豪情。
二、作者介绍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三、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也再次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中国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豪迈情怀和伟大精神。
2、理解和领悟比喻中蕴涵的哲理、洋溢的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领会比喻哲理,感悟雄健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
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正如郁达夫所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历史记住了李大钊,人民记住了李大钊。
那么大家了解李大钊吗?(板书:李大钊)2、学生介绍李大钊,教师补充。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政法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去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日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我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3、介绍文章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以后,虽然封建社会被推翻了,然而军阀混战又开始了,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崇尚的自由民主并没有实现。
他们有爱国的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的叹息,彷徨。
然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全身心的投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同时,李大钊在这篇文章中激励人们不要为眼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要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救民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艰难地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
3、小组长评价。
班级合作问题生成
12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各小组将问题整合后,在全班进行展讲,一讲答案,二讲思路,三讲方法。
其他小组记录、补充、质疑。(教师适时补充)
学生能够主动地展讲。
认真地记录
程序要素
时间
创作情景
教师行为
期待的学生行为
创作情境引入主题
2分钟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诗句中,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李大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就教学他的一篇美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随堂训练体现能力
6分钟
创设思考情境
通过问题训练评价单来检查一下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问题训练评价单,鼓励学生。
2、在巡视学生做题过程中,帮助各学科长明确答案,为完成训练后给组员打分做准备。
3、教师进行赏识性评价。
4、认真地完成,是训练达到预期的目的。
5、学科长监督做题情况并作出评价 。
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
展示目标
2分钟
创设交流情境
1、明确问题导读单上的目标。
2、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进行记忆以备新课教学
自主教学二次生成
12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先通读一下单子上的教师问题引领与知识。再朗读课文,再次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在进行课文朗读后可以认真查阅手边资料,按照“问题引领”的要求阅读并完成问题;力求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版

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中比喻的含义,理解文章主题。
(重点)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A. 作者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B.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逼狭.(xiá)崎岖(...qí qū)阻抑.(yì)回环曲.折(qū)浊.流( zhuó) 险峻.( jùn)(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强健有力。
(雄健)(2)形容山路不平。
(崎岖)(3)宽广平坦。
(坦荡)(4)阻挡、抑制。
(阻抑)(5)洋溢着奇妙的趣味。
(奇趣横生)(6)曲折环绕。
(回环曲折)(7)也是这样。
(亦复如是)3.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艰难的国运”指什么?“雄健的国民”指什么?“艰难的国运”指“5·4运动”后,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军阀混战以及列强虎视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国情。
“雄健的国民”指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课堂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
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
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三、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研读与赏析: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听教师范读(听录音磁带)。
思考(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
(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
重点突破:
3、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
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4、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5、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6、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五、齐读课文,感受激情:
六、感悟联想:
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势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等事实)
七、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
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
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八、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九、板书设计: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比喻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十、教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