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辛弃疾《木兰花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木兰花慢宋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 [77] ,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78]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 [79] ,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80]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81] ?嫦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82] 。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83] 。
虾蟆故堪浴水 [84]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85] ?若道都齐无恙 [86] ,云何渐渐如钩 [87] ?注释:[77]将旦:快要天亮。
[78]天问》:《楚辞》篇名,屈原作,凡百八十余句,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来问天。
[79]“别有人间”三句:谓这边月亮西沉,在那边,当别有人间,会看见月亮从东头升起,光辉清澈。
[80]天外空汗漫:谓天外空虚广阔。
汗漫,渺茫貌。
[81]“飞镜”句:谓月轮无根,是谁把它系在空中。
飞镜,飞驰在天空中的明镜,指月轮。
[82]“谓经海底”二句:传说月轮行经海底,可是无从查问,其事似有似无,使人发愁。
恍惚,心不明也。
[83]“怕万里长鲸”三句:怕鲸鱼长行万里,纵横游荡,会触破行经海底的月轮中的琼楼玉殿。
[84]“虾蟆”句:虾蟆可以在水中活动。
虾蟆,蟾蜍,一名癞蛤蟆。
《后汉书·天文志》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后世相传月中有蟾蜍。
[85]“玉兔”句:问为何玉兔懂得在水中沉浮呢?玉兔,白兔。
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沉浮,在水中活动。
云何,为何。
[86]“若道”句:如说都很安全。
都,指上述玉殿琼楼、虾蟆、玉兔等物。
无恙,安全无恙。
[87]“如钩”句:为何逐渐变得残缺。
如钩,月缺时状如钩。
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木兰花慢冰译文

《木兰花慢》是一首描述春天景色的词,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该词的译文:
原文:
任凭杨花全部飘零完毕,有谁懂得把杨花当花来看待?
暮春时节,重帘阻隔狂风,深幕挡住骤雨,护花幡遮掩白云。
杨花要寻找这一春的伴侣,只有在夕阳残照里飘零的落花。
杨花不忍默默无声地掉在地上,将坠落地时,又挣扎着重飞
了起来。
杨花的本性是疏狂、不愿受拘束的,它过着孤独凄
凉的日子,大概要坚持到春残,和月光地里的梅花和漫天飞
舞的雪花合在一起,称得上冰清瘦寒。
春天归去了,杨花把
对春归的怨恨全部收拢起来,化作满天飞舞的愁影围绕、撒
满云山。
你看,那碧绿的池塘畔、东一堆西一块的浮萍,那
是点点泪水所凝成的啊!
译文:
杨花在暮春的狂风骤雨中飘零殆尽,无人将其看作花朵欣赏。
它们在夕阳残照中寻找伴侣,却又在坠地之前挣扎着重
新飞起。
杨花的本性疏狂不羁,孤独凄凉。
它们在春残之际
依然坚持,与月光下的梅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共同展现出冰
清玉洁的姿态。
春天离去后,杨花将所有对春归的怨恨凝聚
成满天飞舞的愁影,环绕在云山之间。
你看那碧绿的池塘畔、东一堆西一块的浮萍,那是它们滴落的点点泪水所凝成的啊!。
戴复古——《木兰花慢》

戴复古——《木兰花慢》戴复古——《木兰花慢》戴复古——《木兰花慢》1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
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
炎凉。
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
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
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
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
荷裳。
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
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翻译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
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
是暖是寒。
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
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
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注释迢递(:高远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
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疑将:仿佛、类似。
将,助词。
炎凉:是暖是寒。
炎:热。
凉:冷。
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羁愁:旅人的愁思。
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螿: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赏析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
”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
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
“盼”与“惊”形成鲜明的对比,词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
周密《木兰花慢--断桥残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周密《木兰花慢--断桥残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作者简介】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亦号蘋洲、四水潜夫、弁阳老人。
先世居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
宋末曾任义乌令,宋亡不仕,以故国文献自任。
著有《齐东野语》等数十种。
工诗词,与王沂孙、张炎等结为吟社。
有《洲渔笛谱》(一名《草窗词》)传世。
词风清丽,探源清真,兼取梦窗而自成家数。
【原文】木兰花慢--断桥残雪 [1]宋周密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 [2] 。
自放鹤人归 [3] ,月香水影 [4] ,诗冷孤山 [5] 。
等闲 [6] 。
泮寒晛暖 [7] ,看融城、御水到人间 [8] 。
瓦陇竹根更好 [9] ,柳边小驻游鞍。
琅玕 [10] 。
半倚云湾。
孤棹晚,载诗还。
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11] 。
东阑。
有人步玉 [12] ,怪冰泥、沁湿锦鹓斑 [13] 。
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14] 。
【注释】[1]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每当冬春之际,积雪未消,春水方生,拱桥倒映,滉朗生姿。
[2]“拥吟袖”句:谓向晚骑马寻梅,以衣袖遮蔽风寒。
拥,拥蔽。
吟袖,诗人的衣袖。
[3]放鹤人归:谓林逋已去世。
林逋隐居孤山,种梅畜鹤。
常出游,客至,放鹤招之,即棹舟归。
今孤山有放鹤亭。
[4]月香水影:此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
[5]诗冷孤山:谓林逋仙去,孤山吟事冷落了。
[6]等闲:疏散不经意,随随便便。
[7]泮寒暖:冰融解曰泮,太阳出现曰。
[8]“融城”句:谓京城禁中冰化为水,流到人间。
融城,杜甫《晚出左掖》诗:“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
”御水,禁中之水。
[9]瓦陇:以瓦器作陇丘之界。
[10]琅玕:竹的美称。
[11]奁月:月出皎皎,如镜出匣。
[12]步玉:踏雪。
[13]“怪冰泥”句:谓冰泥沾湿华丽的锦鞯。
锦鹓,当指绣有鹓鸟的马鞯。
[14]谢池梦草:东晋谢灵运为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尝于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族弟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之句,大以为工。
古诗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翻译赏析《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
其古诗全文如下:几临流送远,渐荒落、旧邮亭。
念西子初来,当时望眼,啼雨难晴。
娉婷。
素红共载,到越吟、翻调倚吴声。
得意东风去桌,怎怜会重离轻。
云零。
梦绕浮觞,流水畔、叙幽情。
恨赋笔分携,江山委秀,桃李荒荆。
经行。
问春在否,过汀洲、暗忆百花名。
莺缕争堪细折,御黄堤上重盟。
【赏析】“施芸隐”,即施枢,字芸隐,江湖派诗人,与吴文英同为人幕客。
这次他是去浙东转运使作幕,时在端平三年(6)。
见《扫花游·赠芸隐》。
“绣节”,即绣使,刑部侍郎的别称。
从《声声慢·饯魏绣使泊吴江》词可知,此绣节是指魏峻。
而施枢是随魏峻去浙东的。
“留别”,即赋词赠给饯行之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里是指施芸隐写了一首“留别词”,吴文英再用其韵和了一首词饯行。
“用韵”见前第二十五首《水龙吟》词注释。
“几临流”二句。
言词人已有多次在水边送别友人离去,你看甚至连旧时的新驿亭,现在也逐渐荒芜败落了。
“念西子”六句,以西子居吴比拟芸隐。
想当初西施从越地刚到吴国姑苏之时,时常面向南方故土,望眼欲穿,并因不见故乡而泪落如雨。
但后来她在馆娃宫中穿红着素,婀娜多姿,享尽荣华富贵,所以如果她再返越地故乡,在吟唱时反而会不由自主地露出吴音来。
因此说你芸隐也是一样,居住吴地多年,应当已把这姑苏城当成第二故乡了。
梦窗已把苏州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所以他希望老友施枢也与自己一样有共同的想法。
“得意”两句。
言今天你(指芸隐)凭借权贵的帮忙,乘船离开这儿到浙乐做事,你是否能体验得到与友情的聚散相比,孰重孰轻?上片以西子设喻说明故土难离,第二故乡亦难轻别。
可见词人是在苏州饯别施枢的。
“云零”三句,写己之重视与施的友情。
“浮觞”,即流觞。
此言白云飘零,各自东西,好象我俩此时此刻的分离一样,若再要相聚,且待梦中。
梦境中我们似乎又在溪水畔摆起流觞宴,畅叙别后的离愁别恨。
木兰花慢词牌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词牌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洲。
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
梅花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
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
悠悠。
岁月如流。
叹水覆、杳难收。
凭画阑,往往抬头举眼,都是春愁。
东风晚来更恶,怕飞红、拍絮入书楼。
双燕归来问我,怎生不上帘钩。
此词托为惜春,实际上抒写作者与一位恋人诀别的情事,其本事已不可考。
上片从惜春写起。
开头三句,写春事阑珊。
词首句起势不凡,为全篇定下了感恨的基调。
以下三句,以夸张的手法,发出了留春无计的感叹:山崖再高,也难以阻挡春光匆匆离去的脚步;榆钱再多,也无法唤得春神的回眸眷顾。
其间借“ 榆钱”而拈出“难买”,自然熨贴,堪称妙笔。
“梅花”二句,以梅花寄恨,将惜春之情推向纵深。
梅花本是报春使者,凌寒独放于百花之前,春华烂漫时与梅花作别,似乎还是左近的事,但曾几何时,它已果实盈枝了。
“结子满枝头”暗用了一个故事:相传杜牧游湖州时看中一少女,与其母约定十年之内来娶。
过十四年,杜牧出为湖州刺史,访该女,则已出嫁并生有两子。
杜牧怅然为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作者化用这个典故,借以透出他伤春的个中消息。
歇拍二句,便进一步揭出了这层底蕴:那垂杨画桥,柳湾兰舟,曾是他与情人幽会之所,如今风景依旧,但唯余一泓绿水,柳下无人系舟,当然再也看不到她的倩影芳姿了。
以上,词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离情别绪融化于物象中,颇具深婉曲折之妙。
过片四句,连用两个比喻,感叹明如流水,往事绝无重现的可能。
“覆水难收”,这句成语出于《后汉书》,原本是就军国大事说的,后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断绝无法恢复此处借以喻指自己与恋人相诀、欢情不再的悲哀,将上片离恨再加强化。
下面就进一步展开抒写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
“凭画栏”三句,写词人由于心境不佳,想凭栏眺望,以舒愁怀,但触目都是足以惹起春愁的景物,因此他不再凭栏而走入楼内。
“东风”两句写词人转头不看触目伤心的残春景色,但它还是追踪而至。
15,张惠言 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作者:张惠言扬花侭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簾ɡu ò, 雨回深幕, 云护轻幡f ān。
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
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和称清寒。
收得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
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古诗常以扬花的轻飘不定比喻用情不专的女子,舒位曾以扬花比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无着的歌妓,但并无轻漫之意,倒是赞美了扬花的高洁情怀。
更多的诗人喜欢把扬花比喻成愁绪或泪水。
冯延巳曾写“缭乱春愁如柳絮”,让心中愁苦化作漫天飞絮”,化抽象的愁绪为可见的飞絮,真的很形象生动。
苏轼曾写“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把扬花高喻为离人之泪,吴文英则写过“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更浪漫地把扬花比作春之泪,这些句子我都喜欢,但总觉伤感,不够快意。
我一点都不喜欢韩愈在《晚春》中那句“扬花榆荚无才思,唯解作雪漫天飞。
”可笑可恨!难道‘百花争艳斗芳菲’就不会有零落成泥那一天了吗?!作雪飞怎么就无才思了呢?!当然,这只是为了表达他彼时某种心态意境,白白就糟践了杨花榆荚而已。
只为这一句,韩愈诗词在我心里的排位远了很多。
我固不是扬花,扬花也不会问“何人解、当花看”,那只是张惠言以自己比作扬花的问语,我更相信扬花疏狂性情自不必在意凡夫俗子的笑骂!不当花看又何妨?!可笑世人有太多是喜欢做粉丝的!且不问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表达什么心情,随口那么一句‘无才思’,就任茫茫众生中无数凡夫俗子鹦鹉学舌地跟着吟唱至今。
我最喜欢张惠言这首木兰花慢,“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这正是比百花无声零落成泥更有才思的表现,更喜欢“月地和梅、花天伴雪、看取青青池畔”的浪漫和高洁,未忍无声委地为的是寻取青青池畔,请问百花,谁有此自怜自爱?“泪痕点点凝斑”并不是愁苦落泪,而是指在青青池畔化为浮萍。
这虽是作者浪漫想象,但《本草纲目》中确实有言说浮萍为飞絮所化。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原文译文鉴赏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原文|译文|鉴赏《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全词通过特色景物的点染,大量细节的描写和场面的铺陈,将描写对象加以铺张渲染,表现出一种繁复之美,充分体现了柳词善予铺叙的特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原文宋代:柳永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译文及注释译文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
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
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
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
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远郊佳丽如云。
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
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
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
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
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注释⑴幰(xiǎn):音显,车上帷幔。
⑵踏青:春季郊游。
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⑶艳冶:艳丽,犹言妖冶。
⑷递:驿车,驿马。
⑸往往:处处。
⑹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
《仓颉篇》“珥,珠在珥也。
耳珰垂珠者曰珥。
”⑺罍:音雷。
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
《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花慢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
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
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
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
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
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象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请看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
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
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
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
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
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
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
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
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
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
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
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
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
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
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