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 青山处处埋忠骨》 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 青山处处埋忠骨》  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精美教案(统编版)一、教学内容《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

课文通过对志愿军战士英勇事迹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志愿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2.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3. 教学重点: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七、作业设计1. 课下阅读: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赞美志愿军战士的作文。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课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先烈的英勇事迹,通过描绘先烈们在事业中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感受到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同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也便于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有一定的基础。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先烈精神层面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先烈们的英勇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先烈们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情感教育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圈出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

3.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课文知识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写作背景:《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禁:jīn(情不自禁)jìn(禁止)近义词:破格──破例慰问──问候反义词:危险──安全悲痛──快乐词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句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亲人的生死离别,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毛主席强忍住老年散子的悲痛,作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十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 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十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 讲解
学习目标
1 会认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认清字形,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描写人物的 方法。
3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青山处处埋忠骨”这 句诗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
毛岸英(1922-1950),本名远仁,字岸英, 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 慧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安葬于朝鲜 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2019年,毛岸英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答: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表达了毛主席极度悲伤的丧子之情。
(4)简要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答:主要写彭德怀从朝鲜前线发来关于毛岸英牺牲的 电报以及毛主席收到电报后万分悲痛的心情。
二、仔细阅读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反复阅读第6自然段中“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 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本 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第二部分主要是描写了毛主席强忍着丧子之痛,经过激 烈的内心挣扎,在电报稿上写下了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批示。
写法借鉴 巧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细节描写是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小的举 止行动以及景物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文中对毛主席的描写大多抓住 了细节,如“‘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 喃喃着”“主席仰着头望着天花板,强忍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 限的眷恋”等,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毛主席既有跟普通 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超出常人的胸怀胸襟。
拓展延伸
1.表现悲伤的成语。
泣不成声 悲不自胜 悲痛欲绝 痛哭流涕 撕心裂肺 呼天抢地 黯然销魂 呕心抽肠 人琴俱亡 凄入肝脾 情凄意切 哀毁骨立 兔死狐悲 摧心剖肝 痛不欲生 心如刀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写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课文。

本课通过讲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本课是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第10课,属于阅读理解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进一步增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革命历史知识还不够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革命先烈的事迹,为学生学习本课做好铺垫。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的背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阅读理解,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

2.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深刻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义、PPT、教学多媒体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革命先烈的事迹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学习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0课。

本课是一篇通讯,叙述了毛主席对毛岸青烈士的深切怀念。

文章通过讲述毛主席为儿子岸青扫墓的情景,展示了毛主席作为伟大领袖和个人父亲双重身份下的内心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章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仍有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产生疑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毛主席为儿子岸青扫墓的情景;掌握生字词,会用“眷恋”、“深沉”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毛主席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主席作为伟大领袖和个人父亲双重身份下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毛主席作为父亲对儿子岸青的深切怀念,以及他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情感的崇高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毛主席的内心情感。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情感入手,理解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双重身份。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

2.教学资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教学资源。

3.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供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毛主席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起所学过的有关毛主席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先烈的英勇事迹为题材,通过讲述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的崇高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层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层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先烈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先烈的了解,引出本课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0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英勇的抗日烈士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他们的忠骨埋葬在青山之中。

本课通过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词汇和表达可能还不太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抗日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情促行,引导学生感受抗日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3.PPT课件:用于呈现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随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青山处处埋忠骨”、“英勇事迹”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这篇课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人物介绍: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毛岸英(1922一1950)湖南湘漳人,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我会写:彭:彭泽彭郎彭薄彭涓彭月拟:模拟拟定摹拟虚拟拟人比拟谋:参谋筹谋合谋计谋密谋谋划瑞:祥瑞瑞雪瑞雪兆丰年瑞士损:损坏破损损失缺损损人利己锻:锻炼锻件锻工锻打锤锻炼:锻炼炼钢磨炼炼字真金不怕火炼眷:眷恋眷念眷顾亲眷家眷女眷赴:奔赴赴宴赴任赴死赴汤蹈火搞:搞鬼搞定搞清楚搞工作搞不懂殊:特殊殊荣悬殊殊途同归殊死搏斗尊:尊重令尊尊敬自尊尊师签:签字签名书签标签竹签牙签革:改革皮革变革革新革职革除形近字:泽(润泽)择(选择)拟(比拟)似(相似)瑞(祥瑞)面(端正)炼(锻炼)练(练习)搞(搞定)稿(草稿)殊(特殊)珠(珍珠)多音字:鲜:xiǎn鲜有xiān新鲜禁:jīn禁不住jìn禁止近义词:心爱——疼爱悲痛——悲伤眷恋——留恋特殊——特别黯然——沮丧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反义词:心爱——痛恨分离——团聚紧锁——舒展悲痛——欢快繁忙——轻松情不自禁——无动于衷理解词语:【拟定】起草制定。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本课指毛泽东的爱倾注在毛岸英身上。

【锻炼】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奔赴】奔向(一定目的地)。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形容沉思不语的样子。

课内词语:拟定参谋损失锻炼情不自禁慰问春恋奔赴繁忙特殊尊重签字下意识句子解析: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记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4):写毛泽东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电报后极度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5~10):写了毛泽东强忍悲痛,做出将岸英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课文主题:本文主要写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壮烈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课后习题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消息的电报,以及毛主席看到电报后的悲痛之状。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毛主席面临儿子遗体的安葬问题,艰难抉择,最终作出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二、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这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已经热了几次的饭菜,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虽然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泪流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他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那份心似刀割般的痛,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喃喃”这里指主席心里难受,不停地小声地自言自语。

这个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表达了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3、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强忍”的意思是强迫忍住。

“眷恋”指主席对岸英的深切地留恋。

这是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 对主席来说诗歌非常艰难的抉择,“强忍”“眷恋”写出了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4、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然而,这种他很快被打消了这种念头。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毛主席的语言和心理描写。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

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孩子相见,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5、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放在上面。

这是毛主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黯然”是本文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内心无比悲痛;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踌躇”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他犹豫不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6、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这是毛主席的心理描写。

这里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

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表现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三、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课外拓展: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同步练习1一、比一比,组词语。

黯()原()殊()以()暗()愿()株()拟()赴()练()西()著()扑()炼()牺()躇()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电报一()香烟一()枕巾一()战斗一()卧室一()飞机一()分离一()父亲一()烈士三、课文整体梳理来。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

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四、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自古以来有无数像毛岸英一样的仁人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请写一两句自己积累的描写或赞美革命烈士的名言或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