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生态系统的农田减灾效应
浅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看法

浅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看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对农村地区的灾害风险管理、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
为了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避灾能力,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广并加强灾害管理相关的措施和技术。
本文旨在浅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看法。
第一章: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我国农业在承担为国家提供充足粮食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冻害外,还有新型的生态灾害,如干旱化、草原退化等。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农业结构优化的推进,全国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日趋复杂,灾害影响越来越严重。
相应的应对措施更加迫切。
1.2 意义农业是国家的重要产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成为了保障国家粮食生产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第二章: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实践经验2.1 农业气象灾害的实践经验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保险业的成长和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视。
农业气象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常见灾害,包括旱涝、冰雹、风灾、霜冻等。
为了保障农民的收成和生产效益,我国在气象方面的相关建设越来越成熟,逐渐实现了天气预警和灾害预测预警的网络化、精细化和实时化。
农民通过预测气象灾害,可以提前合理调整农业生产,降低灾害损失,这对于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农业循环经济是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产生的作物秸秆、动植物粪便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料进行有效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通过实践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排泄物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废物等,从而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能力,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2.3 农业信息化的实践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农业、航空无人机应用、精准农业等新兴技术正逐渐推进到农业生产中,这对农业生产的智能化、高效化、规模化、标准化有较大促进作用。
红壤旱地不同复种方式养地效果

红壤旱地不同复种方式养地效果黄国勤;周丽华;杨滨娟;王淑彬;赵其国【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18【摘要】为了提出适宜南方红壤区旱地质量提升的持续高效种植模式,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开展田间试验,以传统复种方式为对照,从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酶活性等多方面分析比较不同复种方式对土壤的养地效果,为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农田耕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复种方式中,绿肥种植和绿肥翻压还田对土壤具有明显养地效果,其中处理C“黑麦草-花生‖玉米-粟‖荞麦”具有较高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和较多的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从而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持续生产力,养地效果最佳;处理B“混播绿肥(油菜、紫云英、肥田萝卜)-大豆‖玉米-绿豆‖芝麻”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明显提高土壤pH值、全氮、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养地效果次之.因此,大力推广应用冬季绿肥是促进红壤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耕作措施.【总页数】9页(P5191-5199)【作者】黄国勤;周丽华;杨滨娟;王淑彬;赵其国【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 [J], 赵安洁;宋淑琼2.不同施肥方式对红壤旱地芝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汪瑞清;肖运萍;魏林根;吕丰娟;杨爱萍;3.不同施肥方式对红壤旱地芝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汪瑞清;肖运萍;魏林根;吕丰娟;杨爱萍4.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J], 钟义军;武琳;黄欠如;廖绵清;叶川;成艳红;孙永明;章新亮;熊春贵5.红壤旱地几种复种方式的周年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J], 刘秀英;黄国勤;苏艳红;刘隆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及典型案例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及典型案例农业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受影响领域之一,因此采取技术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及典型案例:1. 水资源管理技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均和干旱频发,农业需要采取水资源管理技术来应对。
例如,引入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和微喷灌溉系统,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另外,还可以采用水资源收集和储存技术,如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和水库,以便在干旱季节提供灌溉水源。
2. 耕作方式改进,气候变化对土壤和作物生长产生了影响,因此采取耕作方式改进技术是必要的。
例如,推广保护性耕作和深松耕作,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改善土壤质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年生作物轮作和间作种植等方式来提高土壤的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
3. 新品种培育,针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科学家正在培育抗旱、抗病虫害和适应高温的新品种。
例如,培育耐旱作物品种,如抗旱水稻和抗旱玉米,以适应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种植需求。
4. 农业生态系统恢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恢复生态平衡。
例如,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和生态种植,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5. 智能农业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如传感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来监测和管理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实现精准农业和减少资源浪费。
典型案例包括印度的雨水收集灌溉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并进行储存和利用,提高了干旱地区农田的灌溉效率;以色列的滴灌技术,通过精准的水分供应,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中国的抗旱水稻品种研发,通过培育适应干旱条件的水稻品种,提高了干旱地区的粮食产量。
综上所述,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包括水资源管理、耕作方式改进、新品种培育、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和智能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农业将需要不断创新和采用新技术来适应变化的环境。
211099098_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磷库的活化作用及其磷肥响应

DOI: 10.12357/cjea.20220345苏丽珍, 赵红敏, 侯贤锋, 陈源, 肖靖秀, 郑毅, 汤利. 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磷库的活化作用及其磷肥响应[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3, 31(4): 558−566SU L Z, ZHAO H M, HOU X F, CHEN Y, XIAO J X, ZHENG Y, TANG L. Activation of phosphorus pools in red soil by 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and its response to phosphorus fertilizer[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3, 31(4): 558−566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磷库的活化作用及其磷肥响应*苏丽珍1, 赵红敏1, 侯贤锋1, 陈 源1, 肖靖秀1, 郑 毅1,2, 汤 利1**(1.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昆明 650201; 2. 云南开放大学 昆明 650599)摘 要: 红壤固磷能力强, 但合理间作可促进磷吸收, 减少磷固定。
本研究基于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 分别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I)和玉米单作(MM) 2种种植模式, 不施磷肥(P0)、施P 2O 5 60 kg∙hm −2(P60)、施P 2O 5 90 kg∙hm−2(P90)及施P 2O 5 120 kg∙hm −2(P120) 4个施磷水平, 采用改良的Hedley 磷分级法, 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磷梯度响应; 通过随机森林模型, 探究了不同磷组分对土壤磷活化系数(PAC)的贡献。
玉米大豆间作提高了红壤施磷处理的总磷含量和磷有效性。
与玉米单作相比, P0水平下间作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70.4% (P <0.01)。
农业防灾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防灾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农业防灾则成为减轻这些影响、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农业防灾的意义、主要措施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一、农业防灾的意义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包括洪涝、旱灾、冻害、台风、地震等。
这些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损失严重时更可能导致农民生活困难,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受阻。
因此,农业防灾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是粮食的主要生产来源,农业防灾可以减小农作物减产风险,确保粮食供应。
2. 维护农民生活:自然灾害往往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甚至负债累累。
农业防灾可以帮助农民度过困难时期,维护其生活品质。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措施可以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防灾的主要措施农业防灾主要包括减灾和防灾两个方面。
减灾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通过科学手段降低灾害损失;防灾则是指在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采取一系列预警和保护措施。
1. 减灾措施(1)优选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选择能耐旱、耐涝、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2)合理耕作管理:包括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土壤保墒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减轻灾害对农作物的冲击。
(3)人工降雨和排涝:通过人工方法增加降雨、排除积水,减轻洪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
2. 防灾措施(1)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气象、地质等因素,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堤坝、防风林、水利工程等的建设,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
(3)推广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监测并及时获取灾情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农业防灾对农业的影响农业防灾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对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农业防灾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科学灌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得到改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多样化培肥模式调控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玉米磷素吸收

多样化培肥模式调控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玉米磷素吸收何港辉;沈一;王梓轩;卢居勐;孙波;陈晏【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24(61)2【摘要】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从农田生态系统获取养分,是红壤作物吸收土壤磷(P)素的有效途径。
针对我国南方红壤生物功能退化、P生物有效性低、作物产量低等问题,如何调控作物根际AMF群落,优化其与宿主的互惠共生关系,是突破红壤区作物P摄取瓶颈的关键。
结合红壤旱地生态间作与有机(秸秆、猪粪、生物肥)无机肥料配施的4种多样化培肥措施,基于作物产量和红壤磷素活化水平,筛选最优培肥模式,并进一步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显微观察等技术,解析红壤旱地最优培肥措施调控AMF群落组成,揭示优化的AMF群落激发宿主玉米磷素摄取机理。
结果表明:相较于玉米单作配合常规化肥(Mo+NPK),花生/玉米间作结合秸秆/生物肥的有机无机配施(In+NPKSB)使红壤旱地全磷(TP)提高29.07%、有效磷(AP)提升1.35倍,且增强了玉米根内AMF群落科水平间的联系。
该措施AMF定殖率是传统化肥措施的2.24倍,玉米根际酸/碱性磷酸酶(ACP/ALP)活性提高32.18%和41.66%,玉米生物量提高34.98%,产量提高67.27%。
研究证实红壤旱地花生/玉米生态间作结合秸秆/生物肥有机无机配施的培肥措施可通过优化玉米根内AMF群落组成,促进土壤P活化,为在红壤旱地因地制宜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集成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10页(P573-582)【作者】何港辉;沈一;王梓轩;卢居勐;孙波;陈晏【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6【相关文献】1.碳添加促进丛枝菌根真菌与铁还原菌双接种的玉米对砖红壤磷素吸收与利用2.低磷环境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和磷素吸收的机理3.酸性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菌剂多样性对玉米产量及其磷钾吸收的影响4.不同氮肥水平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籽粒灌浆期磷和钾吸收的影响5.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甜玉米幼苗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

维普资讯
第1 0卷 第 1 期
20 u 2 年 3 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农业农村抗旱减灾方案

农业农村抗旱减灾方案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已经成为了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面临的干旱风险和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干旱所造成的人类和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在中国,干旱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自然灾害。
据中国政府最新数据显示,干旱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剧,严重威胁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稳定。
尤其是农业和农村地区,受到干旱影响最为严重,是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对象之一。
为了保障农业和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正常开展,减轻干旱对农业和农村地区所造成的损失,各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出了一系列农业农村抗旱减灾方案。
抗旱减灾方案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一种通过改变云系的微观结构和能量分布而达到人为干扰降水形成过程的方法,从而增加降雨量和面积。
普通的人工增雨是通过发射探空火箭、飞机、地面炮等手段将云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云诱导成雨。
新型的人工增雨技术则是通过感应装置产生电场,使水蒸气分子保持不稳定性,从而促进云粒子的聚合形成雨滴。
人工增雨技术可以用于某些气候条件下干旱地区或特定的作物生长季节,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
地下水利用地下水是与土地有机会反应和交换的水,又称地下水源。
地下水不仅是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水源,也可用来补充表层水缺失的资源量。
在干旱地区,合理地利用地下水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供水量,扩大农业灌溉面积,帮助当地农民更好地解决干旱带来的灾害影响。
建设水库和蓄水池水库和蓄水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储水结构,能够将雨水和融雪水储存在一个集中的地方。
在干旱地区,合理地利用水库和蓄水池可以解决灌溉和供水的问题,特别是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水库和蓄水池的储水能力和灵活性都比较强,适合应对不同的气候变化。
同时,水库和蓄水池可以积蓄雨水、引水补水和抗旱缓旱发挥重要实用价值。
多年生作物种植多年生作物种植是指一些作物在生长中,可以连续生产多年,并逐年逐渐增加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 理
肥 : 肥: 苗 孕穗 肥 = ::) 235 ;大豆 每 h 钙镁 磷 肥 35k ( m施 2 g 基
肥 ) 氯化 钾 2 0k ( 肥 : 肥: , 0 g 基 苗 孕穗 肥= ::) 尿 素 3 0k ( 33 , 4 2 g 基 肥 : 肥: 苗 孕穗 肥 = ::) 235 。玉 米 行 距 6 m、 0c 株距 3 m。 穴 3 3c 每
O 引 言
红 壤旱 地生 态 系统 是 中国南 方农 田生 态 系统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深度 开 发和 利用红 壤 旱地 资源 . 一直 是 中 国南方 农业 大 发展 的重 要方 向和研究 重点 ] 众所 周知 , 壤旱 地上 自然灾 害发 生 频繁 , 。 红 如干 旱 、 草 害 、 虫害等 , 红壤 旱 地 的发展 起着 严重 的制 约作 用 。综观 前人 的研 究可 以看 出 , 红 壤旱地 间作 生态 病 对 对
代 号
A
B
玉米单作
大 豆 单 作
玉米 l l 大豆
C
粒 , 苗 时保 留 1株 ; 豆行 距 4 m、 定 大 0c 株距 2 m, 穴 4粒 , 注: 表示间 5c 每 “ 作. 定苗 保 留 2株 ; 米 间作 大豆行 比为 23 间距 4 m、 宽 2 0c 玉 :, 0c 带 2 m。4月 6日同时播 种 , 7月 1 日收获大 0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4期 20 0 6年 1 2月
气 象 与 减 灾 研 究
M盯 E R L G N IA T R R D C I N R S A C O O 0 Y A D D S S E E U TO E E R H
Vo.9 1 N0. 2 4
农 田减 灾效 应 , 为合 理 开发 红壤 旱地 , 构建 高效 的红 壤 旱地 生态 系统提 供参 考 。
l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地 点 .
本 试 验在 江 西农 业 大学 科技 园 ( 原农 学 院 试验 站 ) 红壤 旱地 上进 行 , 成 土母 质为 第 四纪红 色 粘 土 , 其
系统 的营养 元 素 的吸收 利用 、 产增 收机 理 、 植模 式 , 增 种 以及 间作 对根形 态特 征 的影 响等 方面 的研究 较 为
常见[ , 舳] 但是 对 红壤 旱地 间作 生 态系统 的农 田减 灾效 应 的研究 , 尚少见 报 道 。 则
本 试验 以玉米 、 大豆 间作 这 一 生产 实践 上 常见 的 间作生 态 系统模 式 为 例 , 以期 研 究 间作 生 态 系统 的
-
31 ・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4期 06
1 . 土 壤 含 水 量 的 测 定 .1 3
气 象 与 减 灾 研 究
V 19 N . O2 04 .
D8 . 0 6 C2 0
红壤旱地玉米 、 大豆 间作生态 系统 黄 , 廖 萍 , 秀英 , 2 刘 ,苏艳红
(_ 西 农 业 大 学 生 态科 学研 究 中心 , 西 南 昌 30 4 ;. 国井 冈山 干部 学 院 。r 井 冈 山 3 30 ) 1 江 江 3 0 5 2中 L ,西 - 4 60
地 理位 置 为北 纬 2 。60 .7 东 经 155 2 4 ”低 岗地 , 灌溉条 件 , 84 44 6 、 1。00 . 0 , 0 无 土壤肥 力基 本 一致 。
12 试 验方 法 .
试 验 设 3个 处 理 ( 1 , 重 复 , 机排 列 , 区面积 3 . m 。玉 米 每 h 钙 镁磷 肥 3 5k ( 表 )4个 随 小 33 m施 7 g 基 肥 )氯 化钾 2 5k ( 肥 : 肥: 穗 肥= ::) 尿素 4 0k ( , 2 g 基 苗 孕 33 , 4 5 g 基
摘 要 : 红壤 旱 地 进 行 了玉 米 、 豆 间作 生 态 系统 的 田 间试 验 . 对 试验 结 果进 行 了分 析 。 析 结 果 在 大 并 分 表 明 , 对 于 单 作 生 态 系统 而 言 , 相 间作 生 态 系统 具 有 明 显 的 减 灾效 应 , 体 表 现 在 3个方 面 : 是 提 高土 壤 具 一 含水量, 降低 系 统 白天 的 温 度 , 缓 温 差 , 而 增 强 系 统 的 抗 旱 能 力 : 是 减 轻 病 虫 害 . 且 能 增 加 天 敌 数 减 从 二 并 量; 是抑制农田杂草的发生、 展 , 三 发 减轻 杂草 危 害 研 究 结 果 认 为 , 红壤 旱 地 推 广 该 间作 种 植 模 式 , 在 可减 轻 灾 害 , 少 农 药 使 用 量 。 护 红 壤 旱 地 生 态 环境 . 进 农 业 的 可持 续发 展 。 减 保 促 关 键 词 :红 壤 旱 地 。 间作 , 态 系统 。 灾 效 应 。 生 减 中 图分 类 号 : 341X 3 ¥ 4 .;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7 9 3 {0 60 —0 1 0 10 — 0 3 2 0 )4 0 3 - 5
豆, 7月 1 日收获 玉米 。 5
供试作 物 品种 : 米 为赣糯 一 号 , 豆 为黑龙 江大 豆 良种 。 玉 大
1 . 考察 项 目及测 定方 法 3
收稿 日期:0 6年 o 20 6月 2 3日: 修改稿 日期 :0 6年 O 20 8月3 . 0日 基金项目 : 田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量点资助项 目 一红壤旱地农业生态系统 的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研究 ( 0 7 0 6) 3 第一作者简介 : 贺娟芬 (9 2 )女 . 18 - . 硕士. 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