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合集下载

6.3吸收(或解析)塔的计算解析

6.3吸收(或解析)塔的计算解析

x
h0 H OL NOL
G dy H G , NG kya y y i ya
b L dx H L , NL kx a x x xa i
yb
h0 H G NG
h0 H L N L
x
填料层高度 传质单元高度 传质单元数
(1) 传质单元数
G,yb
L,xb
逆流操作的塔
N A K y y y K x x x



dh

气相:Gdy N A adh
Gdy K y a y y dh
G b dy h0 y y K ya y a
y
N A K y y y





h0
G dy dh K a y y y 0 ya
GBY- 气 相 中A 的 量 L S X- 液 相 中A 的 量
Lb,xb
2、操作线方程
由前式知,如用y、x浓度表示,操作线方程为:
对塔顶到任一截面作物料衡算:
G y La xa Ga ya Lx
y G y La xa L x a a G G
Ga,ya La,xa
操作线上任意一点代表塔内某一截面上的气、液 相组成的大小。 如用Y、X浓度表示,则操作线方程为:
L,xa
1. 吸收过程基本方程式
对高度dh微元段: 气相:Gdy N A adh
y+dy x+dx
液相:Ldx N Aadh
a-单位体积填料层的有效传质面积,m2/m3 adh-单位体积填料层提供的有效传质体积 G、L-气体、液体的摩尔流率,kmol/m2.s NA-组分A的传质速率,kmol/m2.s

吸收公式、例题、概念题与思考题

吸收公式、例题、概念题与思考题

一、气体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一)摩尔比与摩尔分率的变换xx X X X x yy Y Y Y y -=+=-=+=1111 (二)气体溶解与亨利定律混合气体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与吸收的温度、压力和混合气体的组成有关,对于难溶气体或低浓度气对于难溶气体或低浓度气体,各系数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三)分子扩散的传质速率方程1. 等摩尔相互扩散 气相内 )(21A A G ABA p p RT D N -=δ 液相内 )(21A A LABA c c D N -=δ2. 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气相内 )/l n ()]/()ln[()()()(12121212B 21B B B B B A t A t A t A t m A A mtG AB A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RT D N -=-----=-=δ液相内 )/l n ()]/()ln[()()()(12121212B 21B B B B B A t A t A t A t m A A mtL AB A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D N -=-----=-=δ(四)定态下的对流传质速率方程气相内 )(i tG A p p p D N -'=(六)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全塔物料衡算 )()(2121X X L Y Y G -'=-' (G ’、L ’分别为惰性气体和吸收剂的摩尔流率,kmol/h ) 吸收率 121211)(Y YY G Y Y G -='-'=φ逆流吸收操作线 22)(Y X X G L Y +-''=并流吸收操作线 11)(Y X X G L Y +-''-=吸收操作的最小液气比 2*121m i n X X Y Y G L --=⎪⎭⎫⎝⎛'' 适宜的液气比 min)0.2~1.1(L L '=' (七)填料层高度计算的通用表达式⎰⎰⎰⎰--'-=--'-=--'-=--'-=**12121212))(1()1())(1()1())(1()1())(1()1(x x i xm y y i y m x x xm y y y m x x x a k dxx G H y y y a k dyy G H x x x a K dxx G H y y y a K dyy G H式中:y k '和xk '为等摩尔相互扩散(即漂流因数等于1)时的膜传质系数。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dY
Y1 Y2
y
y1=y-ye
dY Y1 Y2 d (Y ) Y1 Y2
yyy12ee
y=y-ye y2
Y1 Y1 Y1* , Y2 Y2 Y2* y2e x2 x x1
2019/10/27
Y1 Y2
NOG

Y1
Y2
Y
dY Y*

Y1
Y2
NOL

1 1 L
ln[(1 L ) Y1 Y2* A] mG Y1 Y1*
mG
2019/10/27
NOL S NOG
例题(1)
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若其它入塔条件不变,仅增
加入塔气体浓度y1 ,则:出塔气体浓度y2将
出塔液体浓度x1将

例题(2)
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当气液进塔组成不变,而改变操

Y1 Y2 (Y Y *)m
1
(Y Y )m Y1 Y2
气体流经一段填料层前后的浓度变化恰等于此段填料层内
以气相浓度差表示的总推动力的的平均值时,那么,这段
填料层的高度就是一个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2019/10/27
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越大,填料层的有效比面积越小, 每个传质单元所相当的填料层高度越大。
2019/10/27
求每小时送入塔内的水量。
溶液浓度(gNH3/100gH2O) 2
分压Pa
1600
2.5 3 2000 2427
分析: 求水量
吸收剂用量L 已知L/Lmin 求Lmin
平衡常数
解:
1)平衡关系
Y*

y* 1 y*

1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四、填料层高度的计算1. 填料层高度计算的基本公式SVZ =(m ) V —填料层体积m 3; s —塔截面积m 224D S π=又:设A —填料塔所提供的传质面积(气液接触面积)α—单位体积填料提供的气液有效接触面积为㎡/m 3,则:αV A = aSA S V Z ==ZaS A = 2.平均推动力法计算填料层高度Z均气Y K N A ∆= 均液X K N A ∆=又:A X X L A Y Y V A G N A A )()(2121-=-==∴ ZaSY Y V A Y Y V Y K )()(均气2121-=-=∆均气Y D aK Y Y V Z ∆-=2214)(π其中:2121ln Y Y Y Y Y ∆∆∆-∆=∆均 *111Y Y Y -=∆——塔底气相吸收总推动力;*222Y Y Y -=∆——塔顶气相吸收总推动力; 当2/21≤∆∆Y Y 时,221Y Y Y ∆+∆=∆均 同理: ZaSX X L A X X L X K )()(均液2121-=-=∆均液X D aK X X L Z ∆-=2214)(π其中:2121ln X X X X X ∆∆∆-∆=∆均*111X X X -=∆——塔底液相吸收总推动力;*222X X X -=∆——塔顶液相吸收总推动力; 当2/21≤∆∆X X 时,221X X X ∆+∆=∆均a K 气——气相体积吸收总系数;kmol/(m 3·s)a K 液——液相体积吸收总系数;kmol/(m 3·s),其值可由经验公式或试验测定。

【例题8-5】 【例题8-6】 课堂练习:习题8-14、习题8-15 3.传质单元数法求Z 由填料层高度计算式 均气Y D aK Y Y V Z ∆-=2214)(π均液X D aK X X L Z ∆-=2214)(π令: 平均推动力组成变化均气=∆-=Y Y Y H 21 气相传质单元数平均推动力组成变化均液=∆-=X X X H 21 液相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数反映吸收过程的难度,任务所要求的气体浓度变化越大,过程的平均推动力越小,则意味着过程难度越大,此时所需的传质单元数越大。

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当解吸不良使吸收剂入塔含量增高至0.04%时,溶质的回收率下 降至多少?塔内传质推动力有何变化?
(2)气体流率增加20%,而溶剂量以及气、液进口组成不变?溶质的 回收率有何变化?单位时间被吸收的溶质量增加多少?
(3)入塔气体溶质含量增高至2.5%时,为保证气体出塔组成不变, 吸收剂用量应增加为原用量的多少倍?
Y1 Y2 Y1
Y2 (1)Y1
说明:为求高度,必须先求HOG和NOG
(1)流向选择
HOG与设备形势和操作条件有关,NOG与平衡关系和进出口浓度有关, 要计算平均推动力,必须选定流向, 气液两相可逆流操作也可并流操作, 进出口浓度相同时,逆流推动力大于并流推动力,逆流优于并流,但逆 流操作气流阻碍液流流动,需要加大液体流量的吸收可以采用并流。
✓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命题 计算目的:预测给定条件下的出口浓度X1、Y2 已知条件:V,L,Y1,X2,Z,平衡关系,传质单元高度或传质系数 计算方法:
Z V Y1 dY KY a Y2 Y Y
Y
L V
X
Y2
L V
X2
Y fe(X )
操作型计算是联立求解上述方程组,当上述方程组联解的结果变为下式
X1
X
b
图9-22 吸收剂再循环的操作
但对于有显著热效应的吸收过程,大量吸收剂再循环可减小吸 收剂在塔内的温升,因而平衡线可以下移,传质推动力增大, 有利于吸收。
➢ 吸收过程计算
✓ 设计型计算
命题
设计要求:计算完成指定分离任务所需的塔高
给定条件:气体流率
气体入塔浓度
平衡关系 分离要求
规定有害物质浓度Y2 规定产品回收率η
X1' X1
✓ 降低吸收剂入塔温度 t2

关于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关于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为使填料能获得良好的润湿,塔内液体喷淋量应不低于 某一极限值,此极限值称为最小喷淋密度,以Umin表示
Umin (LW )minat
式中:Umin——最小喷淋密度, m3/(m2·h);
(LW)min——最小润湿密度,m3/h;
at——填料的总比面积,m2/m3
散装填料最小喷淋密度计算公式
最小润湿速率是指在塔的截面上,单位长度的填料 周边的最小液体体积流量。其值可由经验公式计算, 也可采用一些经验值。对于直径不超过75mm的散装 填料,可取最小润湿速率(LW)min为0.08m3/(m·h);对 于直径大于75mm的散装填料,可取 (LW)min为 0.12m3/(m·h)。
E 3.55103kPa
⑵ 相平衡常数为:
m E 3.55 103 35.04 P 101 .3
⑶ 溶解度系数为:
H
L
EM s
988 .2 3.55 103 18.02
0.0156 kmol /(kPa m3)
3.最小液气比
由图解得
L
( V
) m in
Y1 Y2
X
* 1
X
2

Y * mX
(2)填料规格校核
D 1200 31.58 8 d 38
填料种类 拉西环 鞍环 鲍尔环 阶梯环 环矩鞍
D/d的推荐值 ≥20~30 ≥15 ≥10~15 >8 >8
(3)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填料塔的液体喷淋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塔截面上液体的 喷淋量,其计算式为:
U
Lh 0.785D2
式中:U——液体喷淋密度,m3/(m2·h); Lh——液体喷淋量,m3/h; D——填料塔直径,m
⑴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化工原理下2-5吸收系数

化工原理下2-5吸收系数
设完成指定分离任务所需理论级为NT,则所需 的填料层高度可按下式计算:
理论 级数
Z NT HETP
等板 高度
填料层等板高度的意义:分离效果与一个理论 级的作用相当的填料层高度。
2

Ym - Xm Ym+1- Xm
平衡关系 操作关系
3
吸收塔的理论级模型
2.理论级数的确定
(1)逐级计算法
平衡关系 操作关系 由 YI =Y2
L Y ( X X1 ) Y1 气提解吸操 V L 作线方程 或 Y ( X X 2 ) Y2 V 直线的斜率 L / V 操作线方 B (X1,Y1) 程为直线 直线通过点 T (X2,Y2)
33
三、气提解吸的计算
2.最小气液比和载气流量的计算 在气提解吸的计算中,通常吸收液的量是已 知的,而载气的用量需通过工艺计算来确定。在 液量一定的情况下,确定载气的用量也即确定气 液比 V / L 。 气液比V / L的确定方法是,先求出气提解吸 过程的最小气液比(V / L)min,然后再根据工程 经验,确定适宜(操作)气液比。
26
二、化工中常用的解吸方法
气提解吸√ 加入气提气,降低溶质的分压。 解吸 方法 减压解吸√ 吸收在加压下进行,通过减压进行解吸。 加热解吸 对吸收液加热,通过升温进行解吸。 加热-减压联合解吸 √ 加热-减压联合进行,提高解吸程度。
27
0.1 MPa 1-吸收塔 2-闪蒸罐 3-溶剂泵 4-解吸塔
X 2 X1 1 V L min ( L / V ) max mX 2 Y1
最小气液比
Vmin
36
X 2 X1 L mX 2 Y1
最小载气用量
三、气提解吸的计算

化工原理吸收塔的计算

化工原理吸收塔的计算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1)传质单元数(以NOG为例)
•定义:NOG
Y1 dY Y2 Y Y *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OG

Y1 dY Y2 Y Y *

Y1 Y2 (Y Y *)m
气相组成变化 平均传质推动力
• 传质单元数的意义:
反映了取得一定吸收效果的难易程度。
当所要求的(Y1-Y2)为一定值时,平均吸收推动力(YY*)m越大,NOG就越小,所需的填料层高度就越小。
(2)传质单元高度
•定义:
H OG

G Kya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传质单元高度的意义:
完成一个传质单元分离效果所需的填料层高度,
反映了吸收设备效能的高低。
•传质单元高度影响因素:
填料性能、流动状况
四、吸收塔的操作计算 1.吸收过程的强化
Y1
Y*1
Y2
T △Y2
Y*2
O X2
B △Y1
X1
吸收推动力 NA 吸收阻力
目标: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降低吸收过程的阻力。
从L、G、m、X2、Y1、Y2着手。
其它因素: 1)降低吸收剂入口温度; 2)提高吸收的压力; 3)提高流体流动的湍动程度; 4)改善填料的性能。
Y1 dY Y2 Y
NOG

Y1 Y1
Y2 Y2
ln
Y1 Y2
X1
NOG

Y1 Y2 Ym
Ym (Y1 Y2)/ ln Y1 / Y2
注意: •平均推动力法适用于平衡线为直线,逆流、并流 吸收皆可。 •平衡线与操作线平行时,
Ym Y1 Y2 X m X1 X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1


Y2 Y2' X2' X2 X1' X1
图9-21
降低X2对出塔气液组成的影响
降低吸收剂入塔温度 t2 改变了物系的平衡关系,气体溶解度增大,平衡线下移,传质 推动力也增大。当气、液进塔浓度 Y1、X2 以及液气比L/V不 变时,气体出塔浓度 Y2 降低,分离程度增加。
适当调节上述三个参数均可强化吸收传质过程,提高分离程度。 但实际生产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吸收剂再循环流程 设吸收剂再循环量与新鲜吸收 剂加入量 L 的比值为 β = L′ L , 两股吸收剂混合后浓度为
等温吸收时 Z 的计算 图解积分求解步骤
Z =∫
y1 V (1 y )m dy V dY =∫ Y2 k ' a Y Y y 2 k a ( y yi )(1 y )2 Y i y Y1
(1)将 y1 至 y2 的区间分成 n 等份,得 n+1 个 y; (2)由操作线方程算出所取 y 对应的 x; (3)由 Vs=V/(1-y)和Ls=L/(1-x) 计算浓度为 y、x 截面的气液流率; (4)由传质系数关联式计算出 y、x 截面处对应的 kya, kxa; (5)由四式联立求解出气液界面浓度 yi、xi; x
等温吸收时 Z 的计算 因数群 Vs/(kya) 随 Vs 的变化小,因此沿塔高变化不大,可取塔顶和 塔底的平均值,从而可将其提出积分号外
y1 (1 y )m dy = H N V Z= s ∫ G G k y a y2 (1 y )( y yi )
NG =

y1
y2
(1 y )m dy (1 y )( y yi )
等温吸收时 Z 的计算 高浓度吸收填料层高度 Z 的计算式要注意引入漂流因子的影响。
Y Yi = y yi (1 y )(1 yi )
' ' kY = k y (1 y )(1 yi ) = k y
(1 y )(1 yi ) (1 y )m
y dy = dY = d 2 1 y (1 y )
' kx = kx
1 (1 x )m
等温吸收时,沿塔高相平衡关系不变,填料层高度 Z 的计算可采用前面 介绍的计算式; 各传质系数沿塔高的变化不可忽略,因而不能提出积分号外,这使得 Z 的计算变繁; 因传质系数中的漂流因子要涉及到界面浓度yi 或 xi,Z 的计算式通常采 用相内传质速率方程推导; 高浓度气体吸收 Z 的计算一般采用摩尔分数的表达式。若用比摩尔分数, 被积函数更复杂。
p Bm = p B p Bi (1 y ) (1 y i ) =P = P(1 y )m pB 1 y ln ln 1 yi p Bi
' ky =
DP P P 1 = ky = ky (1 y )m RTδ p Bm p Bm
高浓度气体吸收过程分析 低浓度吸收 P/pBm ≈1或 1/(1-y)m ≈1,所以 ky’≈ ky 。 高浓度吸收总体流动的影响不可忽略,传质系数与气相浓度 y 有关, 因 y 沿塔高变,所以 ky’ 也沿塔高变。 同理,高浓度气体吸收液相传质系数可表示为
Z= Y=
Y1 dY V K Y a ∫Y2 Y Y
L L X + Y2 X 2 V V Y = fe ( X )
操作型计算是联立求解上述方程组,当上述方程组联解的结果变为下式
y0,V0 1 2 yn-1,Vn-1 yn,Vn n-1 n xn-1,tn-1,Ln-1 xn,tn,Ln x0,t0,L0
t4 t3 t2 t1
t0
N
yN,VN
a
xN,tN,LN
x0 x1 x2 x3 x4 b
图9-19 绝热吸收平衡线的作法
吸收塔的调节与操作型计算 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经常是波动的。 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变化的参数有:入塔气体的流量V和浓度Y1如 果不加调节,必将引起出塔气体浓度Y2的变化。调节的方法:在允许条 件下改变吸收剂流量L,从而改变传质推动力,使Y2稳定不变。 吸收塔和解吸塔为联合操作,改变吸收剂流量,必将改变解吸塔的操 作特性,使解吸塔的出口浓度和温度发生变化,反过来对吸收塔产生作 用。因此,必须进行综合分析。
等温吸收时 Z 的计算 积分时还需用到如下关系式: 操作线方程 平衡线方程 传质速率方程
y L x y2 L x = + 2 1 y V 1 x 1 y 2 V 1 x 2 y = f e (x )
' ' k y ( y yi ) = k x ( xi x )
非等温吸收时 Z 的计算 由进塔的液相浓度 x0 和温度 t0 为初始条件,可逐段算出不同组成 x 下的 液相温度 t,然后根据每一组 x,t 值,由热力学数据确定与之平衡的气 相浓度 y,从而确定出塔内两相的实际平衡关系。 若已知溶质在不同温度下 的溶解度曲线,可由每一 组 t,x 数据直接从图上读 出与之对应的 y 值,连接 交点所得的曲线称为绝热 吸收平衡线。
HG =
Vs k y a
当气相浓度不是太高时,(1-y)m 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
(1 y )m = 1 [(1 y ) + (1 yi )]
2
NG = ∫
y1
y2
dy 1 1 y2 + ln y yi 2 1 y1
第一项为低浓度气体吸收时的传质单元数,第二项则表示高浓度气体吸 收时漂流因子的影响。
η=
Y1 Y2 Y1
Y2 = (1 η )Y1
(3)吸收剂用量的选择 吸收塔操作存在一个最小液气比,实际操作液气比应大于最小液气比,注意: 最小液气比是针对规定的分离要求而言的,并不是说吸收它不能在最小液气比 以下操作,只不过在最小液气比以下操作不能达到规定的分离要求。实际液气 比的选择也是一个经济优化的问题。 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命题 计算目的:预测给定条件下的出口浓度X1、Y2 已知条件:V,L,Y1,X2,Z,平衡关系,传质单元高度或传质系数 计算方法:
' ky = ky
1 (1 y )m
' kx ≈ kx
' k y ( y yi ) = k x ( xi x )
y i = f e ( xi )
(6)将以上与 y 对应的各值 代入f (y),求得该 y 值对应的被积函数 值,即求得了f (y)~ y 曲线上一点; (7)重复 (1)~(6)(n+1)次,求得 (n+1)个与 y 值对应的函数值f (y); (7)作f(y)~y 图,计算曲线与 y1、y2 区间所围成图形的面积,由此 求得填料层高度 Z。
非等温吸收时 Z 的计算 若忽略吸收塔内气液两相温度升高对传质系数的影响,非等温气体吸 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与等温过程相比,除必须考虑气液两相温度所引 起的相平衡关系变化这一因素外,其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与高浓度等 温吸收过程的计算完全相同。只要求得了非等温吸收的实际相平衡关 系,按上述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公式与求解步骤,就可求得 Z 值。 溶质溶解时释放出的溶解热不仅使液体升温,也会使气体升温和部分 溶剂汽化,设备的散热也将耗去部分溶解热。同时进行的传热传质使 过程的热量衡算变得较为复杂。 简化假设: (1)由于气体的热容小,且溶剂的蒸汽压较低,汽化量不大,气体升 温和部分溶剂汽化耗用的溶解热可忽略不计。 (2)过程可视为绝热,溶解热将全部用于液体温度的升高。
高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高浓度气体吸收过程分析 高浓度吸收浓度变化大,溶质溶解量大,从塔底至塔顶气体流率变 化也大,这使得高浓度吸收过程有以下特点: 通常为非等温吸收,由于溶质A的溶解量大,产生的溶解热能使吸收剂 温度显著升高,相平衡关系也将沿塔高变化,温度升高,溶质的溶解度 下降,对吸收不利。 传质系数沿塔高变化大,吸收过程为 A 组分通过停滞的 B 组分的扩散 过程,气相传质系数为
Y1
L L V II V I


Y2 Y2'

X2
X1' X1
图9-20
L 增大对出塔气液组成的影响 V
降低吸收剂入塔浓度X2 吸收剂入塔浓度由 X2 降至 X2’,在 Y1 和 L/V 不变的条件下,操作线向左平 移,传质推动力增大,吸收液出塔浓 度将由 X1 降至 X1’,气体出塔浓度降 至 Y2’,吸收率增加。
以及体积传质系数 kya, kxa 与气、液质量流率的关联式。
x1 L(1 x )m dx V dX Z =∫ ' =∫ 2 X 2 k a X X x2 k x a( xi x )(1 x ) X i X1
同理可得: 被积函数为:
f (x ) =
(1 x )m L k x a (xi x )(1 x )2
式中: cmL — 溶液平均摩尔热容kJ/(kmolK); Ls — 吸收液流率kmol/s; φ — 微分溶解热; dLs — 吸收的溶质量引起的吸收液量增加。
dLs 与 Ls 相比要小得多,故 dLsxφ、dLs-cmLt 与 LSdxφ、Ls-cmLdt 相比 可忽略。于是上式可简化为
c mL d t = φ d x
' X2 =
X2' V,Y2
L,X2
L',X1
Y
Y1 Ⅰ
冷 却 器


Y2

βX 1 + X 2 1+ β
V,Y1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若 β 增加,吸收剂入塔浓度增大, 传质推动力下降,塔的吸收能力要 下降。
L,X1
a
X2
X2'
b
X1
X
图9-22 吸收剂再循环的操作
但对于有显著热效应的吸收过程,大量吸收剂再循环可减小吸 收剂在塔内的温升,因而平衡线可以下移,传质推动力增大, 有利于吸收。
y1 V (1 y )m dy V dY Z =∫ ' =∫ Y2 k a Y Y y 2 k a ( y yi )(1 y )2 Y i y Y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