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事故遭遇倾向论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1】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理解: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的优点是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事故因果论1、因果继承原则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有物与人的原因。
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1)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的事故(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3、起因物和施害物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4、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事故遭遇倾向论

事故遭遇倾向论
事故遭遇倾向论是阐述企业工人中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存在着容易发生
对东京都出租汽车司机的年平均事故件数进行了统计,发现平均事故数与参加工作后的一年内的事故数无关,而与进入公司后工作时间长短有关。
司机们在刚参加工作的头三个月里事故数相当于每年五次,之后的三年里事故数急剧减少,在第五年里则稳定在每年一次左右,这符合经过练习而减少失误的心理学规律,表明熟练可以大大减少事故。
?
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2
(3)根据事故频发倾向理论,防止事故的重要措施是人员选择(Select)。
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把事故发生次数多的工人调离后,企业的事故发生率并没有降低。
例如,韦勒(Waller)对司机的调查,伯纳基(Bernacki)对铁路调车员的调查,都证实了调离或解雇发生事故多的工人,并没有减少伤亡事故发生率。
?
对于我国的广大安全专业人员来说,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可能十分陌生。
然而,企业职工队伍中存在少数容易发生事故的人这一现象并不罕见。
例如,某钢铁公司把容易出事故的人称作“危险人物”,把这些“危险人物”调离原工作岗位后,企业的伤亡事故明显减少;某运输公司把出事故多的司机定为“危险人物”,规定这些司机不能担任长途运输任务,也取得了较好的预防事故效果。
安全工程师考试管理知识讲义: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安全工程师考试管理知识讲义: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第四节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把许多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按照如下三种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泊松分布。
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工厂里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以及一些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
2.偏倚分布。
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
3.非均等分布。
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
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
进而的研究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述导致伤亡事故各种原因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1)伤害事故连锁构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论是阐述企业工人中存在着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的一种理论。
分布1919年,格林伍德和伍慈对许多工厂里伤害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三种统计分布进行另外统计检验。
(1)泊松分布当员工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在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工厂里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方面的问题,以及一些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
(2)偏倚分布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着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
造成这种统计分布的是人员中存在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人。
(3)非均等分布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
为了检验事故频发倾向的稳定性,他们还计算了被调查工厂中同一个人在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里发生事故次数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且前、后三个月事故次数的相关系数变化在0.37±0.12到0.72±0.07之间,皆为正相关。
1926年纽鲍尔德研究大量工厂中事故发生次数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次数服从发生概率极小,且每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统计分布。
他计算了一些工厂中前五个月和后五个月事故次数的相关系数,其结果为0.04±0.009~0.71±0.06。
这也充分证明了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对于发生事故次数较多、可能是事故频发倾向者的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测试来判别。
例如,日本曾采用内田-克雷贝林测验测试人员大脑工作状态曲线,采用YG测验测试工人的性格来判别事故频发倾向者。
事故致因理论优缺点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优缺点分析事故致因理论是从本质上阐明工伤事故的因果关系,说明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后果的理论.1事故频发倾向论1.1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人)优点: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缺点: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特征在事故中的影响,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数事故倾向者,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1.2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人的内在特性有关,还与人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等方面有关),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但分析影响因素不全面,而且没有进一步分析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然而从职业适合性的角度来看,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于工人选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2事故因果连锁论2.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较但因素理论而言,对事故致因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著名的海因里希论不仅确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概念,开创性的用骨牌形象\直观的描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而且提出了抽出一张牌,即可破除事故链而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诱人思路.尽管这一理论依然没有摆脱将事故原因归因于人的遗传因素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指出的分析事故应从事故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各层次中去的简明道理,十分具有吸引力,使这一理论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
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安全管理理论)事故倾向性理论

事故倾向性理论(一)事故倾向性理论简介及评价一些科学家通过对大量事故案例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少部分这样的人,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出事故次数比其他人多得多。
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一种称为事故倾向性(accidentproneness)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
某些人由于具有某些个性特征(personalitytrait),因而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
换句话说,即这些人具有“事故倾向性”。
有事故倾向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容易出事故。
由于有事故倾向性的人是少数人,所以事故通常主要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所以,只要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量,就可以发现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把他们调离有危险的工种,安排在事故发生概率极小的岗位,就可以大大降低事事故率。
然而,根据这种理论,有些学者曾尝试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去区分“易出事故者”和“不易出事故者”的个性差异,但到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
虽然通过研究认为易出事者具有下列特征:如反抗和攻击性、轻率、敌对、不守时间等,但却未能找到足以说明与易出事故有关的单一的个性维度。
例如铁尔曼(W.A.Tillman)等通过调查得出易出事故者的精神面貌,指出易出事故者是有明显的攻击性,有厌恶社交的倾向,多是青年等。
但未能找出“易出事故者”与其他人有什么明显差异的个性的特征。
因此不能将事故倾向性作为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因而得出暴露于危险环境中,事故必然增加的结论。
显然,把事故原因完全归咎于作业者,而忽视工作环境是不正确的。
事故倾向性理论假设,在研究期间,在同一工作条件工人中,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事故概率。
若有少数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事故次数,那么说明这少部分人有事故倾向性。
如果假设一个有100名工人的工厂,一年共发生了50件事故,那么发生事故的工人肯定不会超过总人数的50%。
若假设是50人发生事故,那么每人每年有一次事故,恐怕未必有事故倾向性。
若发生在25名工人身上,那么每人每年二次事故。
事故倾向性理论.doc

事故偏向性理论(一)事故偏向性理论简介及评论一些科学家经过对大批事故事例研究,发此刻现实生活中有少部分这样的人,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失事故次数比其余人多得多。
所以,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一种称为事故偏向性(a ccidentproneness)的理论。
这种理论以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
某些人因为拥有某些个性特色( personalitytrait),因此比其余人更易发惹祸故。
换句话说,即这些人拥有“事故偏向性”。
有事故偏向性的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简单失事故。
因为有事故偏向性的人是少量人,所以事故往常主要发生在少量人身上。
所以,只需经过适合的心理丈量,就能够发现拥有这种个性特色的人,把他们调离有危险的工种,安排在事故发生概率极小的岗位,就能够大大降低事事故率。
但是,依据这种理论,有些学者曾试试专心理丈量的方法,去划分“易失事故者”和“不易失事故者”的个性差别,但到当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
固然经过研究以为易失事者拥有以下特色:如抗争和攻击性、草率、敌对、不按时间等,但却未能找到足以说明与易失事故有关的单调的个性维度。
比如铁尔曼(W.A.Tillman )等经过检查得出易失事故者的精神相貌,指出易失事故者是有明显的攻击性,有憎恶交际的偏向,多是青年等。
但未能找出“易失事故者”与其余人有什么明显差别的个性的特色。
所以不可以将事故偏向性作为重要的个体差别要素,因此得出裸露于危险环境中,事故必定增添的结论。
明显,把事故原由完整归罪于作业者,而忽略工作环境是不正确的。
事故偏向性理论假定,在研究时期,在同一工作条件工人中,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事故概率。
如有少量人比其余人有更多的事故次数,那么说明这少部分人有事故偏向性。
假如假定一个有 100名工人的工厂,一年共发生了 50 件事故,那么发惹祸故的工人必定不会超出总人数的 50%。
若假定是 50 人发惹祸故,那么每人每年有一次事故,唯恐未必有事故偏向性。
若发生在25名工人身上,那么每人每年二次事故。
2-3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四)轨迹交叉理论
(五)系统安全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容易发生事故的、稳 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指某些人员在某些 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当人员的素质不符合生产操作要求时, 人在生产操作中就会发生失误或不安全 行为,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职业禁忌甄别、特种作业等)
事故致因理论
(五)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 1. 人与物皆有不安全状态; 2. 没有绝对的安全; 3. 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危险源; 4. 不可能识别所有的危险源。 系统安全中人的失误: 人失误产生的原因——一是工作条件设计 不当;二是人员不恰当行为造成人失误; 系统安全理论的推广应用
事故致因理论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Gibson) 提出:事故是不 正常的、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的)。
1966年哈登(Haddon)提出:人受伤害的 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于 人体) a.超过损伤阈值; b.破坏能量交换;
下一页
事故致因理论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 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 量的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力的集 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 蔽来防止能量意外释放转移,以防事故 发生。
下一页
•
事故致因理论
(四)轨迹交叉理论
1. 轨迹交叉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与物的不安 全状态的运动轨迹在同一时间、空间相遇 (交叉),事故即发生; 2.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展过程描述为: 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 伤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故遭遇倾向论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前后不同时期里事故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与作业条件有关。
罗奇(Roche)曾调查发现,工厂规模不同,生产作业条件也不同,大工厂的场合相关系数大约在0.6左右,小工厂则或高或低,表现出劳动条件的影响。
高勃(P.W.Gobb)考察了6年和12年间两个时期事故频发倾向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前后两段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与职业有关,变化在-0.08到0.72的范围之内。
当从事规则的、重复性作业时,事故频发倾向较为明显。
事故遭遇倾向论是阐述企业工人中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存在着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的一种理论。
明兹和布卢姆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理论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概念,认为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根据这一见解,克尔调查了53个电子工厂中40项个人因素及生产作业条件因素与事故发生频度和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影响事故发生频度的主要因素有搬运距离短、噪声严重、临时工多、工人自觉性差等;与事故后果严重度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工人的“男子汉”作风,其次是缺乏自觉性、缺乏指导、老年职工多、不连续出勤等,证明事故发生情况与生产作业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事故的发生与工人的年龄有关。
青年人和老年人容易发生事故。
此外,与工人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米勤等人的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危险性高的职业,工人要有一个适应期间,在此期间内新工人容易发生事故。
内田和大内田对东京都出租汽车司机的年平均事故件数进行了统计,发现平均事故数与参加工作后的一年内的事故数无关,而与进入公司后工作时间长短有关。
司机们在刚参加工作的头三个月里事故数相当于每年五次,之后的三年里事故数急剧减少,在第五年里则稳定在每年一次左右,这符合经过练习而减少失误的心理
学规律,表明熟练可以大大减少事故。
?
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1)当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相等且概率极小时,一定时期内发生事故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根据泊松分布,大部分工人发生事故,少数工人只出一次,只有极少数工人发生两次以上事故。
大量的事故统计资料是服从泊松分布的。
例如,摩尔(D.L.Morth)等人研究了海上石油钻井工人连续两年时间内伤害事故情况,得到了受伤次数多的工人数没有超出泊松分布范围的结论。
(2)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某一段时间里发生事故次数多的人,在以后的时间里往往发生事故次数不再多了,并非永远是事故频发倾向者。
通过数十年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很难找出事故频发者的稳定的个人特性。
换言之,许多人发生事故是由于他们行为的某种瞬时特征引起的。
(3)根据事故频发倾向理论,防止事故的重要措施是人员选择(Select)。
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把事故发生次数多的工人调离后,企业的事故发生率并没有降低。
例如,韦勒(Waller)对司机的调查,伯纳基(Bernacki)对铁路调车员的调查,都证实了调离或解雇发生事故多的工人,并没有减少伤亡事故发生率。
?
对于我国的广大安全专业人员来说,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可能十分陌生。
然而,企业职工队伍中存在少数容易发生事故的人这一现象并不罕见。
例如,某钢铁公司把容易出事故的人称作“危险人物”,把这些“危险人物”调离原工作岗
位后,企业的伤亡事故明显减少;某运输公司把出事故多的司机定为“危险人物”,规定这些司机不能担任长途运输任务,也取得了较好的预防事故效果。
其实,工业生产中的许多操作对操作者的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或者说,人员有一定的职业适合性。
当人员的素质不符合生产操作要求时,人在生产操作中就会发生失误或不安全行为,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危险性较高的、重要的操作,特别要求人的素质较高。
例如,特种作业的场合,操作者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严格的考核,获得特种作业资格后才能从事。
因此,尽管事故频发倾向论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数事故频发倾向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从职业适合性的角度来看,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的认识也有一定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