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辨析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涉及多个层面。
月亮可以比作明朗的审判者,可以比作人性的映射,可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描绘赞扬节令
的壮丽。
以下分成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月亮的美。
古典诗词中月亮气质温柔,神态优雅,没有破坏性,
是艺术和审美的统治者。
从《春江花月夜》的“波澜不惊,一任碧池山
白鹭洲”中可以感受到月亮安详的气象;《渔家傲·钱塘湖春行》中月光明媚,柔婉肃穆,一袭素裳拂过江天。
二、对爱情的描述。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始终是各类恋歌的“主角”,它
是热情与温柔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爱情含义,将浓浓的情感传达出来。
《满江红·夜来香》中的“春日里,月明如霜,轻烟一树,淡妆十里”,
充分表现了月亮下淡雅异璧的爱情场景。
三、对节令的赞美。
古典诗词中月亮作为新月宫中的“女主人”,统治
者时节,成为秋、冬、春、夏四季变幻无穷的见证者。
《赋得古原草
送别》中,“野花深处月光灿,晨钟暮鼓春色变”,月亮被作者赋予了
高贵的精神特征。
月亮的神圣、荡气回肠、令人感慨的气质,正是古
典诗词中它的独特意象。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人因爱月而咏月。
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
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作为自然界最光辉的星体之一,早在古代中国就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亮作为一个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描绘情感、表达哲理和形容自然景观。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并解读其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1. 爱情与月亮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在古代诗词中,将月亮比作美丽的女子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直接的描写手法,把明亮的月光与清冷的夜色融合在一起,不仅刻画出诗人心中的孤寂,同时隐喻了他与爱人的相思之情。
2. 孤独与月亮月亮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孤独和寂寞之情。
在许多古诗中,诗人常以月亮为朋友,并借以抒发内心的孤独之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将月亮比作久远而稳定的朋友,用以寄托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孤独的渴望。
3. 忧愁与月亮月亮也可以成为表达忧愁和愁绪的象征。
在《静夜思》中,月亮的冷漠和孤独性质,与诗人内心的忧愁相互呼应。
同时,在许多其他古诗中,月亮常被用来引申出人们内心的忧愁和烦恼。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独登前月,满怀忧愤天伤。
”其中的“前月”指的就是照亮他内心忧伤的那个月亮。
4. 自然与月亮月亮也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往往与自然界的其他元素相结合,共同构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的“秋光”就指的是明亮的月光。
通过月亮的映衬,诗人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辽阔。
5. 哲理与月亮除了情感和自然意象外,月亮在古诗词中也承载了一定的哲理思考。
月亮的圆缺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幻。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故乡遥,何日去!”诗人的故乡遥远,看着月亮的圆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月亮的圆缺与远离故乡的痛苦,诗人表达出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多种多样,包括爱情、孤独、忧愁、自然和哲理等等。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指作者在表达自己情感、描写自然景物或抒发哲理时经常使
用的形象意象,即与月亮有关的形象。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
许多充满诗意和情感的描绘月的诗歌作品。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描绘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元稹的《遣悲怀》中写道:“独白
萧关九月寒,千山踏碎月如钱。
”这里的“独白”以及“寒”象征着主人公的孤独和寂寞,而“千山踏碎月如钱”则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寒冷和辽远。
月亮也常被用来表现思念和思考。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月亮不仅代表着思乡之情,也与诗
人所处的环境相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月亮的情感寄托使得诗歌更加深刻和感人。
月亮还常被用来喻示爱情和美好的事物。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曾经沧海难
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里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和“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对爱情的赞美,而“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则是对
月亮在爱情中的象征。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以其充满诗意和抒发情感的特点而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形象,不仅表达了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还展示了对思念和思考的情
感寄托,更重要的是在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表达中,月亮常常被用来喻示爱情和美好的事物。
这种“月意象”的运用让古诗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诗人们独特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爱用的意象之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都有大量的诗歌描写月亮。
月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文学诗词中被赋予了多重的寓意。
探究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也能够领略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与赞美。
首先,古诗词中的月亮常被用来表达亲情、友情和爱情。
比如,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诗篇描述月亮和亲友间的思念,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云生处有人家,遥望山陵咫尺遥。
时见仙人归路晚,崎岖峡口无行车。
借问路傍名利否?笑看风尘如珠玑。
何言旧业难重到,夏月离乡心未死。
”描绘了诗人因为离家漂泊在外时对家人的思念。
月亮也是代表人民的,如李延年的《秋夜长》:“黄梧几叶雨纷纷,橙树满城春色新。
惠泉宾雁将飞去,江南青冢正埋人。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老百姓的关注和思念。
同时,在古代文人的眼里,月亮也是友情和爱情的象征。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平生只会几段诗,十年一梦一尘滓。
十年一梦不离曲,紫陌红尘空自啼。
”描写了友情和岁月的感慨和思想。
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更是充分表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的崇高赞美,诗中有“红掌拨清波,青莲步轻摇”,描绘了美好的夜景,更突显了影影绰绰、曲意盎然的爱情。
其次,古代文人通过月亮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的思考和感悟。
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诗人们通过描绘月亮的不同状态、形状和颜色,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情绪。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描写了月亮光辉的消散:“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通过描绘月亮的光芒在石头、竹子和莲花上留下的痕迹,来表达一种温和的视角,在琐事中充满了积极的发现感和对生活的欣赏。
而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则更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第一篇: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
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所以,从古到今,文人骚客们总爱对月吟咏,写出了许多与月有关的名篇佳句。
而这些诗人们笔下的月,由于个体生命体验的不同,在诗人们的笔下,又体现了不同的意蕴。
一、爱情的使者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世间只有情难诉,而最富有诗意的男女爱情却总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月亮成了爱情的证明,成了寄寓男女相思之情的多情之物。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明月千里寄相思”,只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自古以来,月亮、爱情、诗就这样难分难解。
二、乡情、亲情、友情、家国情的纽带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思乡的名篇之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望月思乡,于平淡之中见出款款思乡之深情。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唱出了杜甫的万千思乡、念人之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又是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切切关怀与思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是照我还”吟出了诗人心中因思念而起的疑问。
而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弟共享明月,正是思念至深至切的体现,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丁楼”对满月的期盼,也正是满腔相思之情的外露。
在这些文人骚客的笔下,已难以分清究竟是月有情还是人有情。
三、高洁志行的寄托月悬于天,何等高洁,何等神圣。
月就这样以它特有的气质又成为了人们理想的寄托物,诗人们更是借它来言志抒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古典文 学 作 品 中,或 诗,或 词,或 赋,或 文,随 时 可 见月亮的身影。它时而朦胧,时而清丽,时而虚幻,时而坚实, 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人心中,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出了优雅 的意境; 它是人们感情和思想的载体,寄托着爱人间的相思, 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朋的怀念; 而月亮自身安宁与静谧的 意韵,创造出静与美的美学意境,引发了无数失意文人的孤寂 情怀,也因此具备了失意的象征意义; 孤悬于天际的月亮,也 往往引发人们对人生、对时空宇宙的哲学思考,月亮于是又成 为永恒的象征。
2. 恢宏雄壮之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茫远; 杜甫“星垂平 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 辽远; 王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的清丽……在这些诗句 中,诗人利用 月 亮 独 特 的 位 置,先 构 建 出 一 个 无 比 广 阔 的 空 间,再借用移情的 手 法,把 自 己 的 主 观 感 情 融 进 这 一 空 间,形 成具有不同情感色彩的意境,含蓄地展示着诗人的思想。 这些只是 静 态 的 画 面,还 有 动 态 的。 李 白 的《峨 眉 山 月 歌》云: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短短四句罗列了五处地名: 峨眉 山、平羌江、清溪、三 峡 和 渝 州,却 丝 毫 没 有 芜 杂 之 感,峨 眉 形 容“山月”,其他四个地名用了诸多表示去向的虚词连贯而成, 随着峨眉山月这 个 主 体 意 象 在 空 间 的 流 转 ,顺 着 千 里 江 流 顺 势而下,形成了空间上的宏大意象,清新流畅。 二、月亮意象承载着诗人的多重情怀 “诗言志也”,诗词中的万物经过了诗人的选择与润色,因 而无不皆着“我”之色彩,蒙上了主观情感的面纱,这也使得月 亮由客观的、物质 的 幻 化 为 主 观 的、精 神 的,成 为 人 们 寄 托 各 种主观情感的载体。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故国家园的深厚依恋 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 头望明月,低 头 思 故 乡。”诗 人 举 头 望 月,乡 思 之 情 油 然 而 生。 因为此时孤悬天际的月亮跨越山水的阻隔,成为所有人都能仰 望的焦点。千家万户共一轮明月,月亮在古人的心中缩短了地 理上带来的距离,带来故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明月无形中 成为故园的化身。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有月华洒下的地方,漂 泊的游子都会勾起对故园的思念。类似的诗句不可胜数: “共
一、月亮意象营造出独特的古典审美意境 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说: “邵茂齐有言,天上 月色能移世界。果然! 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 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 金碧之彩,披之则醇; 惨悴之容,承之则奇; 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 了。以 至 河 山 大 地,邈 若 皇 古,犬 吠 松 涛,远 于 岩 谷,草 生 木 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 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瓦石布地而已。”月 亮就像一个魔术大师,遮蔽了现实与丑陋,使本来就美好的景 色更加优美。 1. 静与美的审美意境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这 使月亮在中国文 化 中 从 开 始 就 有 了 女 性 化 的 象 征 意 义 ,和 美 丽与空灵、淡泊与通脱等相关,而这种原始象征意义给中国的 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 南朝周祗的《月赋》对月亮有一番形象的描述: “气融洁而 照远,质明润而 贞 虚,弱 不 废 照,清 不 激 污。”在 月 亮 淡 雅 柔 和 的清辉笼罩之下,山川景物化去了真实与清晰,显得朦胧而又 含蓄,加上 宁 静 的 氛 围,自 然 营 造 出 一 种 优 美 的 意 境。 张 先 《木兰花》中有“中 庭 月 色 下 清 明,无 数 杨 花 过 无 影 ”,月 华 如 水,点点杨花飞舞 于 空 中,倏 乎 即 逝,了 无 踪 影,如 梦 似 幻,别 具朦胧之美。 中国的传统文人 善 于 融 情 入 景,把 自 己 的 主 观 情 感 与 自 然外物结合 起 来,营 造 出 优 美 的 意 境,如 诗 如 画,令 人 神 往。 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2016 年第 12 期 总第 430 期
百家讲坛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辨析
秦淑华
(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 在中国古人心中,月亮的含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出了优雅的意境; 它是人们感情和思 想的载体,寄托着爱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朋的怀念。而月亮自身安宁与静谧的意韵,创造出静与美 的美学意境,引发了无数失意文人的孤寂情怀,也因此具备了失意的象征意义; 孤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往往引发人 们对人生、对时空宇宙的哲学思考,月”幽 静 的 月 色 下,萧 萧 竹 林 里,主 人 公 弹 琴 复 长 啸,怡然自得,安闲舒适。天上月与林中人,上下映照,情景交 融。这首小诗,意境空灵,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
但月亮带来的不 光 是 清 幽 静 谧 的 美 感,它 凭 借 夜 空 中 的 主宰地位,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美。
·182·
新校园 XinXiaoYuan
百家讲坛
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 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 .“但愿人长 久,千 里 共 婵 娟 ”———对 亲 人、爱 人、友 人 的 深切思念
月亮从外形上给人带来的视觉印象是圆满的、永恒的,因 而古人把美好的期盼寄托在它身上,最典型的一个词就是“花 好月圆”。所以,古人笔下的月亮意象,往往有团圆的象征,寄 寓着人们渴盼团聚的心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家。”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的千家万户; “海上生明 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令人感受到有情 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与凄凉; “不堪盈手赠,还浸梦佳期。”无可 奈何中,只能在梦中相会,传达出对团圆的希求与渴望。白居 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二处明月担载着诗人 对友人的思念。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表达着对远方兄弟的无尽思念与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