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季风。

4.结合具体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北半球)②风带(北半球)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

(√)3.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水平气流向左偏转,环流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4.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问题探究]分析三圈环流示意图(图1)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共同探讨问题。

图1图2探究1全球低压带和高压带各有哪几个?哪些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提示:低压带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高压带有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其中赤道低压带是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极地高压带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属于热力原因。

探究2哪些纬度位置多雨?为什么?提示:赤道和60°纬度多雨,这两个纬度位置都是由低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容易凝结形成降雨。

探究3确定各风带的风向,填在下表中,并分析风带风向的特点。

提示:从图中读取各风带的风向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内的风向也关于赤道对称,东西方向相同,但南北方向相反。

探究4全球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变化其分布有什么变化规律?提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变化其分布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

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移动的纬度幅度为5°~10°。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使用比照、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图说明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理解大气环流对世界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1课时:气压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过程】【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读图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所形成的热力环流(2)读图2,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下北半球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世界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世界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为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世界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1.大气环流是具有世界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世界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三圈环流【教师讲解】(备注: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

高中地理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这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两节课“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

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是有效学习的基础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图,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及时回顾,做好铺垫【综合思维】2、(承转:地球上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很多,我们从简单入手,把热力环流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师生共同交流: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是两极地区,赤道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的冷热不均将产生怎样的大气运动呢?)探究一: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学生自主探究: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怎样的环流呢?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出单圈环流的运动箭头,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大小和雨期长 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西 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 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 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 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 主,其次使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 等。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完成教材P40活动
气候类型
4 2 1
3
气候类型的判断
以“温”定带
终年高温:热带 冷季最低温高于零度: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冷季最低温低于零度:温带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东 中
南 纬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副极地低压
低压 高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 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气压带和风带[新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气压带和风带[新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气压带和风带[新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气压带和风带
[新人教版]
时钟滴答,光阴如梭。

青春列车,即将再次出发。

承着恩师同窗的教诲与帮助,携着亲朋好友的祝福与期待,现在的你即将返校开始新学年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帮助你尽快步入学习生活,为您准备了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

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气压带和风带[新人教版]
1、气压带和风带都是以赤道为轴对称的。

高压低压相间分布,风带位于两个气压带中间,风向由高压吹响低压,北半球为东北风和西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和西北风。

2、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是热力因素形成,副高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造成的。

以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影响最大的就是形成地中海气候。

4、低压带和西风控制的地区容易形成降水。

【同步练习题】
1.读下面“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北风
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当我国各地白昼最短时,正值北半球冬至,气压带风带南移,注意各风带的风向。

想要更好的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因此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希望大家可以更快更好的提高成绩,相关内容【高一地理必修】栏目!。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③冬季(1 月),大陆(亚洲、北美)形成高压中 心,保留于海洋上(太平洋、大西洋)的副极地 低气压带形成低压中心
(2)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④冬季(1 月),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 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
①30°N 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②夏季(7 月),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 陆地形成热高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截断
2、季风
注:上图中的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实际中并非如图般完整呈现
(1)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湿润),冬季西北风(干燥)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温度较高形成热低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夏季风从副热带 海洋(夏威夷高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偏转为东南风;冬季陆地寒冷形成冷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阿留申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 下偏转为西北风。 分布地区: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 影响气候:亚欧大陆为世界最大大陆,太平洋为世界最大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比强烈,东亚位于其 间,成为世界季风最典型分布地区,对气候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夏季风源自海洋,水汽含量多, 温暖湿润,受其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冬季风源自内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劲, 寒冷干燥,受其影响降水较少,气候寒冷(低温)干燥。在 30°N,世界大部分地区形成热带 副热带沙漠气候,而我国华南,夏季受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丰富,水网 密布,成为鱼米之乡。此外,夏季风的强弱进退也直接影响东亚的水旱灾害的发生。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整理:何建华(四川省大英中学) Email:purple847@ QQ:15126905
(3)近地面气压带比较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高气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压带分裂成高、低气压中心
大 西 亚速尔洋
七月 高压
空气受热膨 胀上升


亚副洲热(带印高度)气 低压 压带
洋 夏威夷
高压
60N 30°N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阐述理由。 低气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思考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 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那些好处。
提示: (1)采用对比的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 进行比较,两个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
(2)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 (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等情况)。
提示:(1)采用对比的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 撒哈拉沙漠地区进行比较,两个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 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
空气上升,形成低
气流在地表附近 辐散
气压 空气变冷并下沉
太阳辐射量少,气温低
极地东风
北纬 90° 极地高压
高压帶 在南北纬 3低0左压右帶,
空气下对沉流层顶
盛北行部纬西分北3风那空0纬空°里气气60下吹在°沉向地极的表空地附,气副近副取极輻热代地散帶低高压压
在南北东纬北信60风,由极地吹來的冷空气 与从南赤北道纬气温300高°吹來的暖空气空相赤气遇道受低热压上升
全球性大气环流的作用:
它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 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 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表面均匀 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不自转
理想环流.sw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活动点拨1.教材第33页活动(1)提示:近地面风从两极到赤道,高空风从赤道到两极。

(2)赤道与极地之间单圈环流不可能存在。

在假设条件下,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

但是,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气一开始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教材第35页活动1.略。

2.参照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有关知识,分析气压带成因的差异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分布规律: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气压带的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风带在低气压带风向辐合,在高气压带风向辐散,南半球风向向左偏,北半球风向向右偏等。

[学业达标]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B.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C.大气环流是大气中常见的无规律运动形式D.大气环流只调节全球热量平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特点。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可调节全球水热分布。

答案:B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附近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

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升在上。

根据60°附近中纬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中纬西风暖而轻,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在副极地形成上升气流,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A下图为三圈环流模式中某一环流圈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a、b、c、d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a、c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B.气流b、d由高压流向低压C.a、b、c、d四气流都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d为东南信风带4.有关甲、乙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形成低气压,乙处形成高气压B.甲处形成高气压,乙处形成低气压C.甲处形成极锋,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D.乙处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解析:第3题,图示为北半球低纬环流圈,a为上升气流,原因是赤道地区气温高;b为高空的风,应从高压流向低压;c为下沉气流,动力原因形成(从赤道上空过来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风,不能继续向北流动,在30°N上空被迫下沉);d为近地面的东北信风带,从高压流向低压。

第4题,甲处由于地表气温高(热力原因),气流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乙处由于动力原因,盛行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3.B 4.A如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5~7题。

5.上述“某月”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6.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7.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解析:第5题,气压带、风带随季节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各气压带、风带明显向北移动,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

第6题,甲地位于南半球,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此时盛行东南风。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5.C 6.A 7.D8.读三圈环流示意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填“冬”或“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是______________气压带,B处位于________风带,C处位于________风带。

(填风带、气压带的名称)(3)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什么?答案:(1)冬从图中观察,气压带、风带的南移(2)副极地低东北信盛行西(或西风带)(3)小A地处于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空气冷却,水汽凝结,多云雾天气;B地处于信风控制,从高纬流向低纬度,干燥,保温作用差。

[能力提升]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

图示阴影地区为7月无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该地区7月盛行风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甲、乙无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垂直运动不同B.天气状况基本相同C.形成原因相同D.气候特征相同解析:甲是赤道低气压带,由于终年受热,空气上升形成的;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的。

选A正确。

答案:A10.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我国西南地区B.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信风C.在丁地盛行风作用下洋流自东向西流D.丙、丁都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造成的解析:丙是东北信风带,是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的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形成的;丁是印度洋上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形成的,给南亚、东南亚和我国西南带来降水。

选A正确。

答案:A11.我国南极长城站的五星红旗,常年都是( )A.向东飘扬B.向西北飘扬C.向西南飘扬D.向东北飘扬解析:我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半球极地东风带内,常年盛行东南风,故五星红旗向西北飘扬。

答案:B读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箭头为风向。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乙地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解析:根据乙的风向偏转可判断为北半球,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南风。

答案:D13.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

答案:B14.读图,并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

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和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

(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

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

一年中,受气流C和F地气压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三圈环流及其控制下天气气候特点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近地面的风带、气压带分布及其变化、影响。

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

根据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的规律,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

另外,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A从低纬流向高纬,是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

所以,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

C气流来自暖热的30°上空,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至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轻而爬升。

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两者上升的原因不同,赤道地区因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南北纬60°因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被迫抬升。

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

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的原因不同。

极地因气温低,空气冷重而下沉;南北纬30°则因空气在高空聚集,密度增大而下沉。

气流下沉因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答案:(1)冬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2)丰富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赤道地区低多阴雨天气南北纬30°极地高多晴朗天气(5)终年温和湿润终年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