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结语 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和去向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一起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并给出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和否定,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等提倡“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但也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在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二、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积极的肯定和推崇。

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

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次被人们所认识和尊重。

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重新挖掘和弘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国际文化接轨。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形式。

传统文化在当代我国不仅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从面临挑战、到复兴发展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和保护,也得到了更加积极的推崇和发展。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也在不断融合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中国文化史-结语 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和去向

中国文化史-结语 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和去向
6
2019/10/15
中西文明的冲突,曾引发“中西古今”之 争,“国粹主义”与“全盘西化论”是两 种极端观点,其间也有试图实现中西古今 文化并存、融合的努力,“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是19世纪下半叶的主流观念,这 一模式意在容纳中西,却又有体用两分、 中西拼合的缺陷,但直至20世纪,其余韵 流风仍存。现在到了超越中与西、古与今 二元对立模式的阶段。实现古今中西之间 的涵化,是当下中国人的用力所在。
3
2019/10/15
两汉之际,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 北传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从彼此 冲突演为相互交融。至魏晋南北朝, 易、老、庄三玄互摄,又有印度佛 学与儒、道的互动,为中国文化带 来第二次转折,其结果是汉胡互补, 儒佛道三教共弘,自此进入“亚洲 之中国”阶段。
4
唐代中叶以降,发生中国文化的第三次转折,形 成两大文化果实:一为以华严宗、天台宗、禅宗 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二为吸收了佛学思辨成果 的新儒学——理学,它们与地主—自耕农经济、 文官政治相匹配,构筑了渐趋成熟的近古文化定 式。至近代,中国正是以此种文化形态迎受工业 化西方的来袭。
西力东被、西方侵凌东方的时代正 在成为过去,而东西方的/15
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文化,既 不能固步自封,也不必走“脱亚入 欧”旧路,而应当博采外来文化众 长,又张扬文化自性中的精华,融 会古今中西之学,走综合创新之路。 诚如熊十力所说:“中西之学,当 互济而不可偏废” ,“中西文化, 宜互相融合” ,“中西学术,合之 两美,离之两伤”。此皆至理哲言。
28
承继着传统,又改铸着传统的中国 文化,如五彩凤凰,正在现代生活 的烈焰里飞腾、超升。
2019/10/15
29
适值此一历史关头的莘莘学子,当 毅然奋起,作坚韧顽强、持之以恒 的努力,承担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之大任!

结合中国文化史,论述文化变迁的原因,进程及结果。

结合中国文化史,论述文化变迁的原因,进程及结果。

结合中国文化史,论述文化变迁的原因,进程及结果。

答: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包括创新、传播、涵化。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观念模式的改变总是引发文化的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长时期的、适应性的、多线性的变化过程,是从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开始,进而促发文化内部的持续改变,最终使得社会趋于新的均衡状态。

20世纪以来,国际舞台上涌现出大量的新兴民族国家,而西方的殖民霸权式微,使得世界上众多民族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各民族为捍卫其自身利益而高举的旗帜。

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民族主义也会走向极端,成为民族冲突的背景和缘由。

因民族文化冲突而引发的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已给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启迪和警示,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前景

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前景

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前景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古代的毛公鼎、禹王石磬到如今的乐器、书画艺术等,无一不闪烁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光芒。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其历史进程和未来前景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一、古代文化的历史进程1.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如商代甲骨文、周易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奠定了中国文化基础。

1.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时刻。

在这个时期,士大夫文化和儒家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汉字书写之风一度盛行。

同样,楚辞、诗经、春秋等经典也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等思想与文化流传进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和碰撞。

1.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为光辉的时期,其中包含了很多高峰和经典。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等,宋代诗人苏轼、李清照等,明清时期书画家如唐伯虎等,都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作品,被冠以“国之瑰宝”的美誉。

1.5 现代文化时期现代文化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分水岭。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性事件。

这些事件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二、未来前景中国古代文化的未来前景是广阔的。

随着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文化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2.1 观光旅游方面观光旅游是古代文化未来前景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和历史遗产,比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等,这些资源可以为中国的观光旅游事业带来重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由祭祀、儒家思想、礼仪和音乐等元素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丰富与完善。

周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

此外,道家和墨家等其他学派也有着自己的影响力。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此时,各国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与竞争,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例如,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为后来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和繁荣,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和《汉书》等历史文献,以及《论语》和《大学》等儒家经典。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丰富了中国的精神世界,促进了文人墨客的创作力。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文化繁荣达到巅峰,出现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瑰宝。

此时的作品有《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等诗歌集,以及《红楼梦》和《水浒传》等文学巨著。

这些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人。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明代儒学全盛,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心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清代则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文化人物,如文学家纳兰性德和书法家郑板桥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但传统文化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的源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多个时期和学派的贡献。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和低谷衰落的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原始文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形成了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同时,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尺度,统一了货币和法律等方面,改革了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

汉朝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

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和刘向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化界。

随着东晋(公元317-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兴起,佛教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唐朝(618-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文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活跃于这个时期。

同时,唐朝还是对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华。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最为显著的王朝之一。

请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请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请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秦始皇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史上兴衰盛衰,并来回洗礼,被细微的变化着重。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较高的位置,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随着历史的经历,这种文化也经历了多次发展,以反映出千头万绪的变动,同时为当代文化提供了空间和灵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文化阶段、全民文化阶段和近代文化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古代文化阶段。

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国家从此处于一个稳定中。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大量发展,若干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得到大量发展,大量历史故事和传说也形成。

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和汉朝接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这期间,中国文化得到了一个很大的发展。

汉代以后,封建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到达了一个高峰。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全民文化阶段。

自清朝统治期间以来,随着各种政策的实施,民众对文化的关注也提高了一个程度,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更多的传播。

清朝期间,首先出现了以抒情诗歌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形式,抒情文学形式逐渐形成,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后,因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而出现了新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和戏曲,传统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陶冶和深化。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近代文化阶段。

进入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影响和挑战下,又迎来了一次重新洗礼。

近代文化融入了西方的思想,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得到了新的激活,变成了更加活跃的一部分。

在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不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实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文化阶段,全民文化阶段和近代文化阶段。

古代文化阶段是中国文化初步形成的基础,全民文化阶段是中国文化进入大众的阶段,近代文化阶段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影响的阶段。

整个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发展、变化,给当代文化活力和创新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2019/10/27
中西文明的冲突,曾引发“中西古今”之 争,“国粹主义”与“全盘西化论”是两 种极端观点,其间也有试图实现中西古今 文化并存、融合的努力,“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是19世纪下半叶的主流观念,这 一模式意在容纳中西,却又有体用两分、 中西拼合的缺陷,但直至20世纪,其余韵 流风仍存。现在到了超越中与西、古与今 二元对立模式的阶段。实现古今中西之间 的涵化,是当下中国人的用力所在。
2
2019/10/27
春秋战国之际,群雄竞起,发生了中国文 化的第一次转折,导致殷商西周的官学下 移,诗、书、礼、易等元典得以创制,诸 子百家,群星璀灿,为政治体制、社会组 织、观念意识树立了可供多元选择的范式。 经两汉时期的整合,形成以儒学(兼纳道、 法、阴阳)为基轴的大一统帝国文化。这 一段落的中国文化,舞台限于东亚大陆之 内,属于“中国之中国”阶段。
8
2019/10/27
萌动于17世纪(明清之际),正式 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文化转折,历 经了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发展过 程,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 文化、观念文化诸层面引动了巨大 的变迁,至今我们仍然处在这一变 迁之中。
9
时至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新的国内、国际条件下,中 国文化的现代转换获得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进展,其内容 的丰富和新颖,都是空前的,它包括多重内涵:一是农业 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此即一般所谓的“现代化” ,自
12
2019/10/27
当今的世界,正日趋全球化。人类 曾经长期生活在彼此隔绝的时代, 而五百年前的海路大通,使人类历 史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这一进程 在20世纪得以大规模展开,然而, 真正将我们的星球变成一个声气相 通的“村落” ,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这得益于工业文明的深度发展和电 子信息工具的普及。而冷战的结束, 加速了这一过程。
2019/10/27
5
2019/10/27
与中国智识线相交会的外来智识线,前有 印度佛学,后有欧西文化。中西文化的接 触,可上溯汉唐,而唐代入华的景教,元 朝入华的也里可温教,影响甚微。明末清 初入华的耶稣会士,揭开了中西文化互动 的序幕。但真正对中国文化产生实质性影 响,则是19世纪中叶开始东侵的西方殖民 主义: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西方列强 以炮舰加商品,打破中国闭锁的国门,自 此以降,中国迈入“世界之中国”阶段。
13
2019/10/27
目前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一个交通便捷, 信息畅达的世界,洲与洲之间,地区与地 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可以朝发夕至; 一项新信息、新发明,可以迅速共享;各 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政治运作、社会稳定、 战争转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口爆 炸等问题,都不是一国一族之事,喀布尔、 巴格达、加沙发生的事件,立刻波及世界, 全球注目,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触一点 而撼五洲。
洋务运动以来,一直在进行此一转变,时下仍在完成这一 未竟之业;二是从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转化,这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时下正在探寻计划 与市场的辩证统一模式;三是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化, 在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的这一转化,也提上 发展中国家的日程,既使发展中国家不必重走原初工业化 的老路,直接采纳信息化时代的若干成果,从而赢得“后 发优势” ;与此同时,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后工业时代
3
2019/10/27
两汉之际,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 北传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从彼此 冲突演为相互交融。至魏晋南北朝, 易、老、庄三玄互摄,又有印度佛 学与儒、道的互动,为中国文化带 来第二次转折,其结果是汉胡互补, 儒佛道三教共弘,自此进入“亚洲 之中国”阶段。
4
唐代中叶以降,发生中国文化的第三次转折,形 成两大文化果实:一为以华严宗、天台宗、禅宗 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二为吸收了佛学思辨成果 的新儒学——理学,它们与地主—自耕农经济、 文官政治相匹配,构筑了渐趋成熟的近古文化定 式。至近代,中国正是以此种文化形态迎受工业 化西方的来袭。
第十八讲 中国文化的走向
2019/10/27
1
2019/10/2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大传》的这两段话,揭示了中国文
化的性格:具有坚韧顽强、生生不已的活 力和包容万物、融汇更新的发展机制。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如日月经天,江河行 地,延绵不绝,而发展序列又自有节奏, 其中的几个关键性时段则是把握这种发展 节奏的要点。
的多重问题,也直接呈现在当今中国人面前,亟待我们解 决。
2019/10/27
10
上述三大转折,不仅提出经济的、社会的课题,也在 深层次上提出文化的、精神的课题,要求我们综会古 今中外智慧,加以创造性转换,促成可持续发展。我 们应当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全面观照三大转变,以此 作为省视中华文化传统的出发点。从实现前两项转变 的视角,必须汲纳传统中有助现代文明进展的成分, 扬弃传统中不适应现代文明的成分,五四以来所做的 此类分梳工作应当更细致、更切实地继续下去;从实 现第三项转变的视角,则需要对古典文明原始综合的 思维成就(如和谐观、中道观、阴阳平衡观及道法自 然等思想)作创造性诠释,用其疗治主客两分、一味 强调征服自然、宰治人生所导致的“现/10/27
一些站在科学及哲学前沿的西方学者,已 揭示中国古典文化的当下意义,如科学史 家萨顿1930年在题为《东方和西方》的演 讲中说:“新的启示可能会,并且一定会 来自东方。” 科学史家李约瑟,诺贝尔奖 获得者波尔、普利高津、汤川秀树等都有 类似见解,他们分别从自己的前沿性研究 中,阐发《老子》《周易》等中华元典包 蕴的智慧的现代价值,用以救治工业文明 的弊端。一些现代中国思想家(如熊十力、 金岳霖、唐君毅、张岱年、季羡林、费孝 通等)也致力于传统思维现代意义的开掘 与阐扬,促成中西文化在现代层面的对接 与对话。
7
2019/10/27
古今中西文化的互动,激发了中国 文化的第四次转折。中国文化的前 三次转折,都是在农业文明的轨范 之内进行的,而第四次转折则是在 强劲外力的作用下,实现农业文明 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故其变更的剧 烈程度,远迈以往。一百年前,梁 启超说:“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 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 即此之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