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四)主体)第04课新题

合集下载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4课 新题(含解析)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4课 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江苏省阜宁中学2017年高三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宁古塔余秋雨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

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4课新题(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1.(2017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精选】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四主体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精选】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四主体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有学者撰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一一《水浒传》讲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

这个观点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撰文反驳:学者所指的负面内容并非四大名著的主旨,在整体上,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相比之下,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胜四大名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莫让灰尘掩住名著之光日前,有学校撰文称四大名著有太多负面影响,因此不适合儿童阅读。

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讨论。

诚然,四大名著中确实有负面的内容:毕竟《水浒》中有血腥场景,毕竟《西游记》单调乏味,毕竟《三国演义》有阴谋诡计,毕竟《红楼梦》悲剧收场。

但这只不过是一些“缺点”,是一些灰尘罢了。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被灰尘迷住双眼,而是“拂其尘,彰其光”,看到四大名著的美。

因为,从《水浒》我们学到了忠义,从《三国演义》我们学到了胆识与谋略,从《西游记》我们学到了坚韧,从《红楼梦》我们学到了世事无常。

儿童是一张不谙世事的白纸,用纯洁无瑕的白色映射着世界的斑斓。

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永远呵护这一片白色,而应当拿起画笔,小心翼翼地勾线、上色,直到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美丽画作。

因此,处于成长初期,懵懂无知的儿童,正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正需要价值理念和文化素养的建立和积累。

为此,“四大名著”不失为一个最佳选项。

但我们不能一味要求阅读而忽视了指导。

因为儿童全凭兴趣阅读,难免会“跑偏”,受到负面内容的误导。

这时,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便凸显了出来。

“拂其臣,彰其光”,教育者们此时便应充当“向导”的角色,使儿童们避开负面内容的险沟,绕开“封建思想”的暗石,同时,看到“忠义智勇”的光芒,学到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积累起传统文化的因子,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扩展语句)第04课新题(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扩展语句)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浙江省杭州市2017年高三年级六校联考试题)请以“这是个绿荫、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开头扩展为一段话,能表现一个情景,100字左右。

这是个绿荫、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依据一句话扩写一段话,写出一种情境,表现一个主题,符合字数要求,语言要连贯、得体,还要生动形象。

该题是依据句子扩写为一段话,试题题提供的原句就是扩写的前提,应围绕“岛屿”延伸扩展。

二、(浙江省衢州市2017年高三年级八校联考试题)根据语境要求,扩写下列排比句,再提炼出这段话的观点并写在段首。

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不惧寻寻觅觅的寂寞和艰辛,才能有激动人心的相遇相逢;只有不畏冬日的寒冷和灰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喜见灿烂的阳光和彩虹。

【答案】观点句:天道酬勤。

才能享受春天的温润与明媚;只有不断在崎岖坎坷的山间小路上跋涉攀缘,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激昂与豪迈;只有不避无数次风雨的洗礼三、(浙江省绍兴市2017年高三年级五校联考试题)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浪线的句子,补写出月季花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天都是爱长不长,只是在你不经意间突然蹿出一根长枝,相当于少女的笑脸,或者是阳光的使者。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七文体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1711281136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七文体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1711281136

第04课新题一、(江苏省常熟中学2018届高三10月阶段性抽测)根据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自选角度,完成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不少于800字。

(3)除诗歌,文体不限。

站得高,望得远。

反之亦然。

在很多时候,高度决定了人们的眼界。

【答案】眼界无穷世界宽“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

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

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

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

“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

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

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

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庄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羊角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六结构第04课新题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六结构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四川成都七中2018 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成都把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成都强化源头治霾,清理整治“小散乱污”企业,淘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燃煤锅炉。

强化分类治霾,水泥、钢铁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分类治理……(节选自江瑶《成都:把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新闻网 6 月 20 日)近日,有不少市民发现,自家楼下的一些餐饮店都停业了。

今天中午,正值午餐时间,记者来到成都天府三街看到,往日排队就餐的情况不复存在,许多餐饮店都关了门。

在现场记者看到,在关闭的餐饮店门前,张贴有内部整顿、暂停营业等醒目的提示语。

餐饮店老板表示,因为环保督查,目前餐馆也正在停业整顿之中。

……部分餐饮店的停业,给一些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节选自岳瑞江等《居民楼下餐饮店关门,成都环保督察整改拒绝“一刀切”》,腾讯网 8 月 17 日)你对材料内容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答案】适度,拒绝一刀切成都把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但是,“一刀切”的判断标准,给一些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依稀记得周再生主任在培训课上对我们这一批新学员说过这样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做事一定要认真,但做人不要那么认真.”又依稀记得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误”这两名话讲的就是要把握好度,令我深受启发.“没错,做人要适度.”我对自己说.想想人生路漫漫,人不能无度,做人要适度.“度”在《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度量,能容受的量."而我认为度就是目标,人失去目标则迷失方向;度就是方法,做人要审时度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度就是节制,无度则放纵.想想世界上那么多人之所以无法达到人生的目标,要么是目标不明,要么是方法不当,或许两者皆有之.我们常说,做人要适度,就是要把握好人生的底线,这条线就度.做人的目标不要太高,过于偏离实际情况;做人的方法不要过于勉强;做人的原则不要过于松弛,毫无节制.我们作为活生生的一个人,做人不能无度,也不能过度.过度就是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自不量力,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办法或规章.过主虽然让人看起来感觉很好,目标美好,但往往是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目标如同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人的目标若太过于遥远,就会让人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就会让人丧失心志,是对自身的催残,最后不但目标没达到,还落得个身心两空,损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人有时候,过度与无度的效果是一样的.人最难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适度.适度,体现了一个人做事的水平,体现对事物的判断,体现对事态发展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自身能力的衡量.做人要适度,不可对待遇抱于过高的要求,要做到适度,最关键的还是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方可.二、(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21学年)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4课新题一、(天津市和平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唐朝的韭菜李汉荣“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

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

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4课新题一、(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有学者撰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一一《水浒传》讲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

这个观点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撰文反驳:学者所指的负面内容并非四大名著的主旨,在整体上,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相比之下,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胜四大名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莫让灰尘掩住名著之光日前,有学校撰文称四大名著有太多负面影响,因此不适合儿童阅读。

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讨论。

诚然,四大名著中确实有负面的内容:毕竟《水浒》中有血腥场景,毕竟《西游记》单调乏味,毕竟《三国演义》有阴谋诡计,毕竟《红楼梦》悲剧收场。

但这只不过是一些“缺点”,是一些灰尘罢了。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被灰尘迷住双眼,而是“拂其尘,彰其光”,看到四大名著的美。

因为,从《水浒》我们学到了忠义,从《三国演义》我们学到了胆识与谋略,从《西游记》我们学到了坚韧,从《红楼梦》我们学到了世事无常。

儿童是一张不谙世事的白纸,用纯洁无瑕的白色映射着世界的斑斓。

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永远呵护这一片白色,而应当拿起画笔,小心翼翼地勾线、上色,直到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美丽画作。

因此,处于成长初期,懵懂无知的儿童,正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正需要价值理念和文化素养的建立和积累。

为此,“四大名著”不失为一个最佳选项。

但我们不能一味要求阅读而忽视了指导。

因为儿童全凭兴趣阅读,难免会“跑偏”,受到负面内容的误导。

这时,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便凸显了出来。

“拂其臣,彰其光”,教育者们此时便应充当“向导”的角色,使儿童们避开负面内容的险沟,绕开“封建思想”的暗石,同时,看到“忠义智勇”的光芒,学到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积累起传统文化的因子,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不拘泥于微小缺点,大胆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注意真正会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因素。

我们是否应当积极地节能减排,为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是否应当坚守规章制度,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我们是否应当乐于助人传播正能量,为儿童创造更好的道德环境?我想,答案显而易见吧。

所以,与其纠结于四大名著上的一丝微尘,倒不如多关心社会时事引导社会价值观;与其夸夸其谈博人眼球,倒不如潜心多做几个学问;与其过于强调四大名著中的缺点,不如“拂其臣,彰其光”,把里面的精华带给全社会,也多少算是贡献良好的环境。

所以,不要让灰尘掩住了名著之光!【解析】对材料做综合解读:首先,四大名著(传统文化)——儿童阅读。

四大名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巅峰作品,何其大雅,影响深远,我们理应传承;当然就儿童阅读而言,其负面影响也一定存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其实四大名著应该是瑕不掩瑜,因此就不应该因噎废食,对之我们应该引导和引导儿童,让他们明白应该有扬弃、扬什么弃什么、如何去扬弃。

其次,四大名著——儿童——阅读。

阅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路径,即便那些“瑕”影响孩子,但成长不能在真空中,唯有在现实中磨练才能真正成长。

孩子在这样的阅读中提升辨析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才是真正的儿童阅读。

二、(浙江省2018届高三8月联考语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亊,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这天一直在下雨。

春树给卧病在床的父亲喂了饭后,就拿了个板凳坐在门口,向门外望去,看着朦胧的远方发着呆。

春树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这个潦倒的家而出走,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树和父亲住在这破旧的屋子里。

春树小时候被开水烫过脸,在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虽然村民们都很淳朴,没有排挤他,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块疤,他很自卑。

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却读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照顾父亲——家里没有足够的钱,父亲身体越来越差。

春树很喜欢看课外书,从课外书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楼大厦,有摩天轮,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

可是他的父亲,他的脸,都让他无法在外面的世界生活。

雨渐渐停了,春树站了起来,他想到外面走走。

他很郁闷,想散散心,走着走着,看到一个果农在采摘水果。

那果农见着他,就咧开嘴笑了:“哎呀呀,来得正好。

来,揣几个橘子给你爸爸吃。

这橘子啊,可销得好了,它可是要运到全国各地的呀,贵着呢!”春树看着一棵棵橘子树,它们的形状并不好看,扎根在又脏又湿的泥土里,却结出这么甜美的果实,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几天前寄来的信。

有几张城市风景的照片,突然发现背后有几行字:“弟弟,大城市虽美,但繁华背后也有无尽落寞。

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在家乡有所作为的!”若干年后,还是这个村庄,那里虽不富裕,但村民仍很淳朴。

你只要走进那里惟一的小学,就会看到一群小学生坐在老师周围,满脸笑容地听他讲课。

老师瘦瘦的,脸上有疤,但他的声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动听。

他在这里教了好多年书了,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哥哥”,他教的小学生,有的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有的毕业后,又回到了这所小学。

这么多年,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

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想去外面,但又去不成。

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辜负春光。

”【解析】材料要紧扣“做人”二字来写,如替换为“人生”,或变为“有的人像山”,则不妥当,应降等给分。

三、(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2018届高三9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诚实的华盛顿》、《爱迪生救妈妈》……说到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少人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这些小学课文堪称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人从中学到许多可贵的品质。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感人而隽永的小故事,竟然可能是假的!有历史学家查证,华盛顿家里根本没有樱桃树,这个故事出自一位美国书商。

爱迪生小时候,阑尾手术还没发明,小爱迪生不可能在妈妈的阑尾手术上展现聪明才智。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有校长、教师等纷纷吐槽,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造假,遗患无穷;而有人认为“华盛顿是否砍过树”这样的问题并不重要,只要有教育意义,就算“真人假事”,也没什么关系。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教育之本,实为先处于人生启蒙期的小学生,所学习的课文竟有作假之疑!名人被标榜上各感人小故事,以此种编造的故事来教育、启蒙孩子实为不该!故事的真假实则关联到孩子往后人生对诚实的定义,乃为重事!此“真人假事”之法,取不得。

教育之本,应实为先。

诚然,编造的故事确能在一段时间内给孩子带来积极的一面,让学生们能感知到智慧、爱心在名人身上所折射的光芒,并想向他们学习。

而若某天,他们得知所推崇的名人好事全为捏造,我想这种信任轰然倒下之感必会给孩子往后的“真实”的定义造成影响。

教科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所承载的还有孩子人生观塑造之责。

如此严肃之物来不得半点戏弄,“真人假事”必须严格查证。

教育之本,实为先!育人之基,在于诚。

梁公梁启超先生给孩子写家信时曾写到:“切要说实话、作实事,不得苟也。

”梁公兢兢业业的一生始终以“诚实、真实”为宗旨,并以此来要求孩子。

而如今,孩子接受的知识竟有编造之疑。

无论此名人被编造的故事多么令人鼓舞或感化人心,此都如浮光泡影,稍纵即逝,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对真善美的定义。

此种“真人假事”切不可出现在小学课本上,启蒙期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应都为考证过、有真正意义的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

育人之基、教育之本,皆应以“实”为先!连蒙带骗式教育,往往害大于利。

有人以为“真人假事”并不重要,只要有教育意义就行。

而愚以为此种教育意义是非常短见、非常脆弱的。

它只能给孩子一时的教悟,而当此种教育中假的一面被推倒以后,带给孩子的不就只有编造、作假等反面教材吗?如此为何不给孩子教以真实之事,以其真来教化孩子,不是更好之事吗?教育于人不应只是一时之须又或仅为一时之见,教育应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沉淀、给人以春风的。

“真人假事”此种无前景、不经推敲的课本应杜绝于学生课本之外,坚持以实为育人之本。

必须字句切实,教育才有意义。

《爱迪生救妈妈》此种“真人假事”实则对孩子对真善美的领悟是无多大益处,若至此小故事仅为编造更是对幼小价值观念的反面影响。

“真人假事”的编者或许初衷是借名人效应来更好地教化孩子,但他忘了教育孩子知识之前,教会孩子“真诚、真实”地做人更为重要。

无考证的编造课本于孩子的教育是无意义的。

教材与童话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切误把编造之事所带教材,必须做到教育之本,实为先才是对孩子有益之策。

师者,除传其道解其惑之余,更应以求真、求实之态授于学生,让学生在求实之中学以真理。

教育之本,应实为先。

【解析】参考立意角度:(1)教材课文有关名人轶事的内容往往含有虚构成分,这种文学虚构,仍是教人求真尚美的,其教育价值应予以肯定,不必过于苛责;(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语言教材名人故事类课文应该秉持真实的原则,虚构固可认同,但虚构不可蜕变为随意编造;(3)“尽信书同,不如无书”,历史学家的查证,校长、教师的质疑,都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值得赞赏,教材编写者应虚心接受批评,修订、改编好教材选文,力求真实可信,以便更好地育人;(4)教材课文中存在与事实不符等瑕疵,教师完全可以将其感同身受教学资源,以激发、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的精神,在去伪存真中更好的接受经典的熏陶;等等。

四、(河北省定州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

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青春期的少年,很多人将种种规则视为“束缚”,他们用各种叛逆的表现来突围,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突围这年头,在很多人眼里,专家成了“砖家”,即专门忽悠人的家伙;而教授则成了“叫兽”如今,知识分子频频“中枪”,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知识分子露脸太多,走明星路线,是他们“中枪”的“物质基础”;知识分子内心浮躁,离学术之城越来越远,是其“内在原因”因此,我认为,知识分子需要再度“突围”,重新回到学术的“围城”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