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经类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发展路径研究
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研究

经济一体化 , 需要大批具有浓厚法律 意识 、 精通法 律、 熟悉市场经济法律专业 知识 的复合型人才 。基
于 市场经 济 的发展 和 法 治 社会 的长 远 要 求 , 论从 无 数 量上还 是从 质量 上 看 , 学 专 业都 还 有 很 大 的发 法
68
现实性和高校人才培养 的滞后性等, 都要求淡化专 业控制、 强化课程 , 特别是只有通过课程的不 同组合 才能 培养 出各种 专业方 向的人才 。这 样不仅 提高 了
由国家或政府一级管理 , 而是作为课程组织存在的。
实际上 , 所谓 学科 专业就 是一 组相 关 的课 程 , 过不 通 同 的组 合形 成不 同 的专业 方 向 , 生可 自由地 选择 , 学 选 择课 程要 比选择 学科专 业 具有更 大 的灵活 性 。这 种管理 制度具 有 更 大 的 自由度 和适 应 性 , 人们 可 以
的专业特 色与办学模式。这对于拓展 专业发展 空间, 高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财 提 经类院校 的法学专业应该从如何培养经济法律专 门人才的角度, 体现 学校培养复合型人 才的特
色与优 势 。要 达 到这一 目标 , 应从 教 学计 划、 程 设 置、 学手段 、 课 教 师资 队伍 、 学制 与 生 源等 方 面进
பைடு நூலகம்
使用等方面除具有一般法学教育特征之外 , 又有 自 己明显 的特点 。这标 志着 有别 于 以培养 司法专 业人 才 为特色 和 以培养 理论 型法学 专业人 才 为特色 的财 经类 法学 教育 的形 成 , 与政 法 类 院校 和综 合 性 大学
的法 学教 育成 三足 鼎立 之势 。
从 西方发 达 国家法治 建设所 走 过 的路 程 以及 我 国市场经济现实发展 的内在要求 , 都促使财经类院 校必须承担起培养经济法律专 门人才的重任 , 这一 点上财 经类 院校 的法学教 育可 谓是扬 长避 短 。 以美 国成功 的教学 管理 经验 为鉴 , 美 国 , 在 学科 专业 不是
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索--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分析

0
2
111
0
12
1 21
0
1 11 1 11
0
3
22
0
21 2
4
0
21 1
0
3
3
0
21
3
0
121
0
111
0
111
0
1
2
0
1
0
3
0
22
0
1 22
0
1 12
0
B 类学科数
6 4 5 3 4 5 4 6 5 4 3 3 3 3 3 3 3 2 1 1 1 1 1 0 0 0 0
单位:个
C 类学科数
1 0 1 1 5 2 3 5 1 4 2 4 3 4 6 1 3 4 3 2 2 2 0 3 4 5 4
三、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特点利弊分析
1.主流一级学科同质化的优点与潜在危机 财经类高校受其办学规模、历史传承、社会关 系和校友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普遍拥有实力雄
厚的经管类学科,其优点在于学校办学定位清晰、 学 科品牌 化显 著,易 于实 现学科 建设和 人 才 培 养 的 集 约 型 发 展 。根 据 对 全 球 权 威 学 科 排 行 榜 的 追 踪 , 财经类高校主流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 上海财经大学为例,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 ESI)2019 年 5 月 9 日公布的数据,其经济学与商学(Economics & Busines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general)双 双进入 ESI 全球前 1%。在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 中,会计与金融学科自 2012 年起持续保持在全球前 200 名,经济与计量学科 2016 年首次进入全球前 200 名,2018 年这两个学科方向双双进入全球前 150 名。 在 U.S. News & World Report 全 球最好 大学学 科
新财经视域下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思考

新财经视域下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思考作者:许传华张瀚月邓青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年第01期摘要:“新财经”是高等教育质量变革的新时代要求,其中学科建设是“新财经”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新财经视域下探究学科建设创新发展对于推动财经类高校学科战略转型升级,实现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开展“新财经”学科建设基石在“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在“交叉融合协同”,动能在“数字技术赋能”,核心在“交叉学科培育”,关键在“一体化建设”,要加强“新财经”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建设交叉学科团队矩阵、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健全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形成有深度、有广度、有跨度,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新财经”学科体系,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的学科生态。
关键词:学科建设;“新财经”;交叉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
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产业,不断改变和重塑财经领域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推动财经学科转型升级,“新财经”应运而生。
财经类高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财经人才,提供经济建设重要智力支持的重任,必须在“变局、变革、变化”中“识变、应变、求变”。
近年来,一些财经类高校围绕“新财经”开展了系统建设,众多学者也围绕“新财经”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究,但聚焦学科建设对“新财经”教育改革研究的相对较少。
而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建设的生命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新财经视域下探究学科建设创新发展,对于推动财经类高校学科战略转型升级,实现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本研究从“新财经”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新财经”学科建设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新财经”学科建设的实施路径等方面,探索构建适应“新财经”教育改革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为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启示。
从学科实力看财经类院校发展

从学科实力看财经类院校发展一直以来,社会上,尤其是高考学生和家长都对谈论财经类院校孰强孰弱非常感兴趣,这一方面是财经类专业在当前比较吃香,另一方面也恰是因为有3-4所财经类院校在实力上基本在同一水平上,很难分出个一二三来。
但是这样的评论又往往是很感性的,除了在就业、生源等方面还有数据可以拿来做论据外,其它则鲜有能说服人的数据出来。
所以今天我就想引用一些数据来谈谈财经类院校的学科实力问题,权当抛砖引玉罢。
自然,论权威,是教育部的一级学科排行最佳,但很可惜这个评估不是每所院校都参加的,难免有遗漏;第二,它只有一级学科排名,而无二级学科排名。
所以,最后只好选了武汉大学的教育评价报告。
武汉大学的这份排名,好就好在它的数据非常全,第一是学科全,几乎所有学科的排名它都列出来了,其次是学校全,如果一个专业有300个学校开设,那么这300个学校的排名都有,而不像有的排名,只列出前10名或者前50名,这样就方便了我们做对比。
当然,这份排名也不是完美无缺,或者说绝对准确的,仅以贸大的各专业排名来看,我认为部分学科的排名有些高估了,同样有些学科的排名明显低估。
但考虑到制作榜单者并非故意针对某一所或者某一类高校,只是由于数据采集、处理的问题而导致了细小偏差,本质上并不存在对任何院校的偏见,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
所以,为方便行文,下面的论述过程中如无特别需要,我的一些结论也将完全依据这份排名做出,虽然事实上我对这份排名并不完全认同。
一、总论:传统上,财经类院校的专业集中在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中,同时兼有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下的部分或全部学科。
考虑到财经类院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方面并无突出成绩,排名在国内高校中也无法跻身一流水平,所以我们将只对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做进一步的对比。
在院校的选取方面,我们仅仅选取了进入211工程的5所院校(以下按照进入211的顺序排名,同一批院校之间排名不分先后):上海财经、西南财经、对外经贸、中央财经、中南财经。
财经类高校重大学科项目建设路径论析

财经类高校重大学科项目建设路径论析作者:郭华桥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11期摘要: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四期启动申报工作和2011年批准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大学科项目资金尚未到位之际,本文以“211工程”三期项目建设为例,总结了财经类高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了新时期重大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理念,并对具体操作提供了一些思路和路径参考。
关键词:高校重大学科项目内涵式发展建设思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改变传统上以扩大规模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基于此,笔者从财经院校“211工程”三期建设经验中寻求启示,探讨新时期高校重大学科项目的顶层设计与建设路径的选择。
财经类高校“211工程”三期经验概述国家愈发看重对高校的“投资效益”,28所“211工程”三期建设被评为优秀的高校,获得奖金基本在1,360万元左右。
财经类院校中,上海财经大学被评为优秀,获得了奖励。
通过参加教育部举办的“211工程”三期总结交流会,笔者收集了一些资料,基于对财经院校“211工程”三期建设总结文本分析,笔者将一些好的做法总结如下:1.项目立项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激发精神动力、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2],是提高质量的激励手段。
从学科建设维度分析,具体到“211工程”学科项目应以项目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有的财经类院校在项目立项时,比较注重采用全校招投标形式,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团队对项目内容不断推敲、琢磨,激发参与者的动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实行课题招标制,建设项目根据项目申报书上的研究方向、建设任务,设计并公布课题指南,面向全校公开招标,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合作攻关。
2.项目设计加强学科整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要“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3]。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1 引 论
统专业 的建设 目标 。 结合浙江财经学院该专业 的建设情
谈一谈对信息管 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若干问 我们 的社会正在进入 以信息资源开发 、 应用和管理 况 . 为主要 特征的信息时代 .为适 应信息时代 的变革 与挑 题的思考
战 .教育部在 19 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 2 特 色专 业建设 的必 要性 98 时, 新设 立 了信息管理 与信息系统专业 . 该专业 整合 了 特色专业是指高校教育教学( 经济信息管理 、 科 质量较 高 , 在专业建设 、 教学改革 、 才培养模式 、 人 人才 技 信息学 、 管理信 息系统 、 信息学 和林业信 息管理 )成 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 色和较高社会声誉 的专业 , 为“ 管理 学 ” 门类 的二级类 目“ 管理科学 与工程 ” 下的 特色专业建设 , 之 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
建设提供参考。
【 关键 词 】 息管理与信息 系 ; 信 统 特色专业建设 ;I T治理 ; 统 审计 系
d i1 .9 9ji n 17 0 9 .0 0 1 .4 o: 0 3 6 /.s . 6 3— 14 2 1 .5 0 7 s
[ 中图分类号】G 4 [ 6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142 1)50 - 3 6 3 09 ( 01- 120 0 1
( 江财经 学院 信 息学 院 , 州 30 1 ) 浙 杭 10 8
[ 要】 摘 本文根据我国高 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统专业建设的目 标以及我校财经背景的有利条件.分析了 我院信息管
理与信息 系统特 色专业的建设情 况, 在此基础上 , 提出了详细的建设思路 。 以期为财经院校的信 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经济学教育的学科特色与发展方向

经济学教育的学科特色与发展方向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资源配置和决策行为。
经济学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教育的学科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学教育的学科特色1.跨学科特性经济学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统计学、法学等存在着密切联系。
经济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理论的积累,还需要他们具备利用统计学和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的能力,以及了解经济法规和政策的基础知识。
跨学科的特性使得经济学教育更具综合性和实用性。
2.应用导向经济学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经济学教育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的经济案例和真实的经济数据,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来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这种应用导向的特点使得经济学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经济学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
在经济学教育中,学生将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政策和发展模式,了解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合作。
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就业和竞争环境。
二、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方向1.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经济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经济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接触到最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对经济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在经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创新需求。
2.数据分析能力培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处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
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全球视野培养经济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背景。
学生应该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政策和文化背景,了解全球间的经济关系和合作。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财经类学科教改

2022年7月第27期Jul. 2022No.2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财经类学科教改刘津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学院,北京 100029)[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这决定了高校教学的格局和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系统地探讨了高校财经类学科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解读如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借助翻转课堂和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在教改中有机融入经济与环境、社会效益权衡元素和企业ESG导向,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塑造具有前沿知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经济金融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走向稳行致远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财经类学科;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府隐性担保、债券市场摩擦与中国信用债券定价”(71803018)[作者简介] 刘津宇(1989—),女,山东烟台人,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学、投资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53-04 [收稿日期] 2021-11-11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美丽中国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从“重速度”步入“求质量”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使命。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革的落地急需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略予以全面支撑,而专注于培养经济金融类高精尖的财经类高校是推进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主战场”。
推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类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结合点,其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契合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人才培养宗旨,是落实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财经类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喻丹
来源:《商情》2015年第24期
【摘要】
特色学科是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特色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龙头,是高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本文对国内知名财经类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尝试总结国内知名财经类高校特色学科发展特点,并对财经类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发展提出建设路径。
【关键词】
财经类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现状;特点
我国不同高等学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实际上是学科发展的特色和水平差异,高校各学科领域的特色学科代表了学校各学科的水平。
一所高等学校尽管综合实力不是很强,但只要拥有几个特色学科,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上独具特色,其学术地位和学校声誉就会名声远扬,其办学特色也会在几个重点特色学科的建设上凸显出来。
高校的特色通常是通过特色学科来体现,没有特色学科,高等学校特色就失去了载体和依托。
高校如果拥有一批独具特色实力的学科或学科群,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因此,特色学科建设对高等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主要财经类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现状
(一)团队建设,汇聚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重点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由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田国强担任院长,从2004年起,他所创导的“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试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引领了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
目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9%,其中一半以上是由国际知名院校如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等欧美名校引进的海归博士,通过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构建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团队。
“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得到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立项,进而于2006年底被列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截止至2015年4月24日,“经济学创新平台”教师及科研人员在国际知名期刊发文累计达511篇,其中429篇署名上海财经大学。
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发
文134篇。
在10年的建设时间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在学科带头人田国强院长的带领下,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强化学科团队建设,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取得了非常显著成绩,形成了以“经济学创新平台”为依托的学科特色。
(二)凝练方向,突出特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包涵多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的机构之一,知识产权以国家重点学科民商法学科为依托,自1998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及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司法部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70余项,出版专著40余部。
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500多篇,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励。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重点从事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实务、知识产权比较等方面的研究,与此相对应地设立了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室、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室、WTO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研究室、知识产权贸易与管理研究室、德国与欧盟知识产权研究所等五个研究室(所)。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官、产、学、研、企方面的深度合作,以知识产权的相关领域为新的研究对象,从方法论上向多学科渗透,探讨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社会、科技、人权、环境等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课题与研究内容具有时代性,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民商法学学科站在本学科的国内领先地位。
(三)提升传统优势学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始于1951年创建的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拥有经、管、法、文、理五大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等优势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全国重点大学,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虚拟学院”首所中国成员高校。
国际贸易学科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54年就设立对外贸易专业,1984年获得国际贸易专业博士授予权,是我国第一个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点。
经贸大学成为2001年入选国际贸易学重点学科的唯一院校。
经贸大学的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评选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103个基地中唯一以WTO为研究主题的研究机构。
(四)创新学科平台
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突出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立足于“产业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中心始终围绕“产业组织理论前沿”、“规制经济理论前沿”、“反垄断经济学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主流研究方向创新发展,在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国际交流、信息资源等方面建成特色明显的国内外一流学术平台,推进产业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发展。
二、国内主要财经类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特点
综合以上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学科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特色学科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特色学科的发展是在优势传统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而来的,特色学科的建设绝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一定是在学校内部挖掘相对优势的传统学科,并对传统学科进行调整重组、改造提升,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
虽然特色从优势中发展而来,但特色比优势更富有理念内涵,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突破口,才能最终培育并成为特色。
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生成特色是创建特色学科的一条捷径。
二是特色学科的发展一般具有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并拥有科研实力的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本学科学术上的领导人,是学科建设的顶梁柱。
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是学术上的帅才,是学术上的领军人物。
同时一个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通常依托于多层次、多类型的学科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组织形式多样、结构灵活的学科平台有利于特色学科的建设。
三、特色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特色研究方向的确立要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开拓创新的同时又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前瞻性。
在一个时期内的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指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的关键意义的环节或部分,或者是比较薄弱特别需要加强的方面,或者是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的领域等。
特色学科建设规划应该以“特色”的建设作为关键环节,因为这直接关系着特色学科的存亡问题。
只有把“特色”与“学科”相融合,特色学科才富有自身的生命力。
(一)深入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起着一个先导旗帜作用,有了学科方向宏观调控的指南针作用,才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建设,使学科得以长期稳定的建设发展。
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上要坚持需要性、前瞻性、相关性的建设原则,始终体现创新性、地域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色,形成致力于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要的特色学科方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整体布局。
(二)学术团队建设迫在眉睫
特色学科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建设,教师和科研人员才是特色学科建设的主体。
拥有尖端科研团队,需要集聚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行业一流专家、中青年骨干学者和后备研究力量,确保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的均衡发展、持续发展。
科研团队主要面向国家重大关键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和交叉学科等,依托学科创新发展平台,开展战略性、前瞻性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维持和增进在行业里的权威和领袖地位。
应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推进
教师博士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优化用人机制。
(三)搭建多层次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科持续快速发展。
作为学科服务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学科平台主要涵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学术会议等平台体系,具有技术创新、技术转化和技术推广的综合优势。
(四)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建设重点
有明确特色学科建设方向,就可以分步骤、理性地投资,建立短期、中期、长期的学科基地投入计划。
学科建设的重点一旦确定,就要敢于打破所有学科一视同仁、同步发展的旧格局,尤其是在学科资源的配置上,要坚决摒弃平均分配的陈旧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指导思想,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投资,重点建设,改善其实验条件,提高学科装备平台,务必使学科建设发展的重点学科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必裕.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初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
[2]梁候明,刘璐璐,候庆喜.加强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1
[3]刘吉臻.构建特色学科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中国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