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2015年高三第四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24.C 25.D 26.B 27.A 28.C 29.B 30.C 31.C 32.C 33.D 34.D 35.D40.(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瓦解;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6分)影响:秦朝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并用严刑峻法;汉初统治者吸收黄老思想思想,推行于民休息政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确立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6分)(2)特征:推崇理性。
(2分)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社会契约。
(答出两点即可,4分)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法国发生大革命,推翻专制王权,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3分)极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族独立斗争;(2分)成为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
(2分)41.提取信息4分,史实说明8分。
示例答案信息一: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受边患(少数民族威胁)影响说明:东周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阳,受西部少数民族犬戎影响;明代将都城迁至北京,以巩固边防,抵御蒙古族的入侵信息二:便于接受先进文化需要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少数民族封建化;清大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其它提示:地理环境交通因素;国家经济重心迁移;军事因素影响(凭借天然屏障,加强防卫需要)45.(1)主要围绕管制制度改革;借鉴唐制;“以阶易官”。
(6分,)(2)循名实责,裁减了大批重叠机构,改变了官制紊乱的局面;节省了行政开支,但没有彻底解决北宋的冗官冗费问题;行政效率不如改制前,疏漏之处甚多。
(9分)46.(1)变化:由较少了解到明确提出立宪。
原因:维新变法的需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哈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1.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是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C.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3.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4.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5.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
他这样做A.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B. 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C.打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观念 D.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6.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7.梁启超在评价黄宗羲时指出“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 目前发掘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若以每天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1人计,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
由此推测,良渚文化()A. 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B. 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C. 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D. 建筑技艺高超领先于世界的2. 春秋末年,设立在国都“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
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郯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 宗法秩序土崩瓦解B. 学术下移局面出现C. 地方官学开始设立D. 礼乐文明日渐式微3. 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A. 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B. 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C. 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D. 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4. 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牌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其身份介于奴牌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服侍自己的主人。
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A. 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B. 消除国家与主家间的矛盾C. 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D. 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5. 《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生于人心者也;乐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A. 丰富百姓娱乐生活B.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C. 提高民众文化水平D. 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6. 下表呈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的正统之辩,表中内容反映出()史书观点《三国志》魏以土德上承汉朝火德,应为正统《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魏书》鲜卑拓跋氏是黄帝后裔,占据中原,当为正统A. 南朝以华夏认同论正统B. 历史解释力求规避主观认识C. 史书观点折射时代特征D. 官修史书能够呈现历史事实的7. 唐初租庸调制以均田制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C.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
24.浦江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因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并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郑氏规范》的内容。据此可知
2.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C.顽固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D.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
32.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吉尔雷创作的漫画《在北京朝廷接见外交使团》,该画于1792年9月出版,经常被引用以形容中国乾隆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时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在1793年,且单膝跪地是当时欧洲王宫标准的觐见礼。这表明( )
A.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普遍使用B.印证了汉朝社会矛盾突出的事实
C.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的相关史料D.体现山西艺术创作水平日臻成熟
7.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 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东汉末年
哈师大附中2020级高三上9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题)
1.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该图示内容表明商朝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历史试题24. 唐代应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
低于工贾的部曲、杂户、奴婢等当然更无权参加科举考试。
即使具有良人身份的农民,因为生活贫困,能够读书应试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这本质上说明A.科举考试应试资格有严格限制B.科举制度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C.科举考试限制了社会人才流动D.科举制度的选官范围更加狭窄25. 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齐在句容修赤山塘。
梁陈时,姑熟地区已是“良田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
陈时,京东的丹徒、兰陵二县,因涨水形成沙田千顷,当即有人建议耕垦。
说明当时A.江南地区得到发展B.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C.政府鼓励江南移民D.移民推动南方迅猛发展26. 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应了山西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27. 考据学又称朴学,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
到乾隆、嘉庆时期盛行,形成了为考据而考据的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B.儒家学者的极力推广C.思想专制的空前加强D.学术研究理论的进步28. 下图为1853-1858年清朝户部银库结存实银数变化趋势。
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A.军费开销巨大B.兴办洋务军事企业C.购买外国商品D.支付英法战争赔款29. 小弟杨秀清立在陛下暨小弟韦昌辉、石达开跪在陛下,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 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料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启奏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御照施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33.“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A.规范宗教仪式B.传承中华传统C.禁锢人们思想D.阻碍社会进步34.“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35.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
从右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秦左丞相秦廷尉封泥36.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37.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38.右图是一副残缺的古代“政权结构示意图”。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39.右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②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40.“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哈师大附中2020级高三11月份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题)1.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
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
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
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2.孔子主张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整个社会严格遵守等级尊卑的伦理纲常制度。
然而,他又高扬“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反对以出身贵贱作为判别人才的标准。
这表明孔子A.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B.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C.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D.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3.西汉后期,权臣霍光上奏皇太后,以《春秋公羊传》“周襄王不能事母”之例,力证皇帝刘贺为不孝之人,并将之废黜。
东汉光武帝以公羊学“子以母贵”原则,免去废后郭氏之子刘强的太子之位,改立阴皇后之子刘阳为太子。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A.传统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可调和C.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D.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现实政治4.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
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
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
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5.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
这表明,唐朝A.儒家思想被动摇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C.政权具有包容性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6.图1、图2是宋朝小品(小尺寸)花鸟画。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
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B.私有制已经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D.宗法制开始萌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
从随葬品和墓葬规格判断,陶寺遗址在墓葬随葬品方面存在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这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B项正确;仅凭出土乐器不能说明音乐演奏技艺的高低,排除A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有关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等,无法得出早期国家出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陶寺文化时期具体的宗法继承关系,排除D项。
故选B项。
2.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
”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
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对秦国的以法社会治理是给予称赞的,但对于统治者的功名却予以否定,说明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也存在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B项正确;A项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荀子对今的秦国是称赞的,排除A项;秦国是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理念,材料对秦国的称赞,说明荀子思想不是单纯坚守儒家思想理念的,排除C项;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儒家不主张变法图霸,排除D项。
故选B项。
3.秦朝统一全国后,经群臣争议,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分,共48小题,共48分。
)1.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可推知A.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C.《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D.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4.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6.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8.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9.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中外朝制 B.郡国并行制 C.刺史制度 D.州—郡—县三级管理10.《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升之三。
这反映了A.汉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数额最高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管理严格11.北魏学者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中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反映出A.民族矛盾阻隔了南北方交流 B.政治分裂推动经济发展C.改革加速北方经济文化恢复 D.士族门阀政治已渐消除12. 朱熹在评说三国时期历史人物时说:“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在此朱熹A.为社会失序提出匡正 B.强调格物致知C.阐明正心诚意的原则 D.继承法家名刑13.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14.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B. 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15.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A. 宋代租佃关系不断发展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16.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C.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17.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18.洪武十八年,明朝发布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大诰》,即以诰文的形式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
《大诰》的颁布从本质上反映了A.法律体系的完善B.监察体系的完善C.社会矛盾的缓和D.君主专制的强化19.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自给自足占主导B.较注重精耕细作C.生产日趋专业化D.商品化程度提高20.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21.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这说明王阳明A.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22.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B.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23.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D.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24.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这段材料说明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25.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程序民主不能保障实质民主C.实际上不起任何的作用D.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A.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27.“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大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蒙昧主义B. 禁欲主义C. 人文主义D. 理性主义28.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C.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D.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激化29.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
”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30.近代法国某一思想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天赋人权 B.自由平等C.社会契约 D.分权制衡31.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建立责任内阁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重视分权制衡32.下图是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 0——1820年),它表明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33.“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
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B.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C.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D.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34.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